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殿堂樓閣說責任,翠山碧水話擔當——讀《恭王府的博物館之路》有感

撰文: 鄭 虹

穿過碧波蕩漾的北京什刹海, 沿著綠蔭與民宅掩映的夾道一路向北, 猛然抬頭, 兩隻石獅豁然闖入眼簾, 一片莊嚴富麗而又略顯肅穆的古建群突兀而出,

一眼望不到邊。 這裡就是中國清代歷史上著名的恭親王奕的府邸, 這裡也曾經是清乾隆時期權相和珅的宅第, 更是民國書畫大家溥心畬曾經的居所。 現在, 這裡是中國文化部直屬的恭王府管理中心所在地, 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也是國家級的博物館。

做為目前保存最為完整且唯一對外開放的清代王府, 從單一的旅遊景點到做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博物館, 恭王府經歷了怎樣長久的蛻變與華麗轉身?放置在案頭的這本由陳曉文主編的厚厚的《恭王府的博物館之路》給我們做了全面而詳盡的介紹。

這是一部既有翔實豐富的歷史資料又有恭王府發展歷程以及未來規劃的圖文並茂的大型畫冊,

共分八個篇章, 分別從發展規劃、文物保護、展覽展示、業務研究、文化活動、對外交流、公共教育以及文創開發等方面展開, 這些內容, 從各個角度和側面展示了恭王府由王侯府邸到博物館所經歷的蛻變道路, 從回顧、思考到展望, 既有珍貴而又翔實的描述與回憶, 又有近年來的發展和規劃, 使我們對於恭王府這座距今240年歷史的王府禁地和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 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和瞭解。 因此, 我認為這是一部目前關於介紹恭王府的最為完整和有價值的圖書。 這部圖書對於研究中國王府文化、中國古建與園林以及從文化遺存到博物館的建立等等, 具有可貴和可供人們借鑒的價值, 而對於向讀者乃至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 作為這份文化遺產的守望者和王府文化的研究者, 孫旭光博士在題為“責任與擔當”的前言中, 為恭王府的博物館之路做了最為直接和簡潔的介紹:恭王府始建於清乾隆41年至45年間(1776-1780), 至今已近240年。 在漫長的二百多年中, 中國社會經歷了翻天地覆的變化, 在演繹過權相和珅一生的傳奇之後, 恭王府做為威嚴華貴的王府禁地, 見證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歷史進程;而做為輔仁大學時期, 這裡留下了如胡適、陳垣、魯迅、溥心畬、張大千等眾多文化學者和大師的足跡;做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國音樂學院時, 這裡則不僅彙聚了新中國文學、音樂、美術、戲曲如黃賓虹、張伯駒、梅蘭芳、程硯秋等眾多大師,

更是成為中國藝術教育領域的最高學府, 培養出過許多藝術家。 自上世紀70年代起, 在党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谷牧、李瑞環、李鐵映以及李嵐清等同志的直接批復和推動下, 恭王府從搬遷、騰退到修繕完畢對外開放, 歷經了三十餘年。 孫旭光說:“恭王府今天的發展和成績, 來之不易!是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取得的, 是幾代恭王府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也是我們抓住機遇、開拓創新、銳意改革的結果。 ”

而在國務院原副總理谷牧同志題為“完成保護恭王府等幾件周總理交代的任務”的回憶文章中, 我仿佛看到一個北平左聯的年輕人, 穿行在恭王府的亭臺樓閣間,

古樹下陽光裡, 三三兩兩的幾個青年散落在這翠山碧水的花園中, 就是在這廊回路轉雕樑畫棟的古建群中, 青年止住了腳步, 他抬眼凝望著飛簷上的仙人龍吻和端端飄蕩在天邊的雲, 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他不知道, 自此他與這座王府結下了不淺的緣份。 多少年以後, 周恩來總理在病重期間向他委託了三件有關文化方面的工作, 其中一件就是全面開放恭王府。 此後, 做為共和國的副總理, 他開始親自組織國家文物局和國家建委聯合起草了《關於加強古建築和文物古跡保護管理工作的請示報告》, 其中特別強調了對恭王府的保護。 再以後, 他在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賀敬之等人的陪同下, 多次到恭王府查看古建築的保護情況。為儘早實現周總理的遺願,他多次聽取了國管局、文化部、北京市政府等部門的負責同志關於修復恭王府進展情況的彙報。在他的推動下,北京市向中央遞交了《關於迅速騰退恭王府和加強管理工作的呼籲書》,李鐵映同志很快就做出了給予支持的批示。他又請李瑞環同志對恭王府的騰退事宜給予了關注再後來,他把恭王府修復搬遷以及開放的工作託付給了李嵐清副總理,並多次和李嵐清同志一起到恭王府視察,現場辦公,不僅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同時又提出“修舊如故”,要盡可能完整地保留清代王府建築風貌的指導性建議。用李嵐清同志的話說:“谷牧同志受周總理的委託,我是受谷牧同志的委託,抓了5年恭王府的工作。” 自此,歷經30年搬遷騰退修繕的恭王府,終於實現了全面對社會的開放。我想,這無論是對於周恩來總理還是谷牧副總理、李瑞環同志以及李嵐清副總理來說,他們承擔的都是歷史賦予的責任。

在文物保護篇中,我們瞭解到,恭王府自1911年到1937年曾經歷過三次重大的變故,小恭王溥偉為捍衛清王朝的君主政體,毀家以紓國難,曾出盡王府古畫珍玩,一千餘件青銅器玉器瓷器以及各種擺件盡數變賣給了日本商人山中定次郎,並於1913年在紐約拍賣,致使這些珍寶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恭王府為向博物館轉變,自2009年起積極向社會徵集王府舊藏文物,同時,也開始收集能夠滿足博物館以及展覽需要的各類文物文獻資料和當代藝術品。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努力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自2011年開始,他們不僅成功回購了1913年紐約拍賣時流失海外的舊藏——郎窯紅荸薺瓶,還先後接收了北京海關無償劃撥的萬餘件罰沒文物和藝術品,更有紅學家周汝昌無償捐贈的近五萬件文獻資料和個人收藏,著名收藏家張德祥、盧鐘雄捐贈的二十餘件明清時期的中國古典傢俱和百部貝葉經,同時他們還接受臺灣友人捐贈的溥心畬繪畫精品數十件,並徵集到溥心畬早年部分畫稿及歷代碑帖400餘件等等,藏品的數量和種類豐富起來了,藏品級別也大幅的提升,由2010年之前的一千餘件達到了數萬件,其中包括古典傢俱、書畫、硯臺、瓷器、造像以及古籍善本、老照片、皮影、唐卡、青瓷、紫砂、當代書畫、攝影作品等數十個類別,初步形成了集文物、古籍文獻、當代藝術品、民俗精品為主的收藏體系。

在業務研究篇中,我們瞭解到,自2011年起恭王府首次提出“王府文化”的概念並將其作為清史的一個領域來研究,明確了把恭王府建設成為王府文化研究中心、展示中心,王府文物收藏中心和王府文獻收藏中心的總體目標,逐步營造起“王府文化”研究的學術氛圍,使恭王府成為研究和展示王府和“王府文化”的重要載體。目前,已成立了古典傢俱、古建園林、福文化、紫砂文化、傳統技藝、唐卡藝術等近十個研究中心,吸納了近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和人才參與到恭王府的學術研究和業務建設,通過組織研討會、學術交流、展覽等活動,增強了恭王府的影響力,為今後建設發展擴展了外延,打開了空間;同時,他們還加大對有關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出版了《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恭王府明清傢俱集萃》、《清宮恭王府檔案總集——奕秘檔·和珅秘檔·永璘秘檔》、《清代王府資料彙編》、《清代王府文化研究文集》、《華府美宅》等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和專著;還承辦了紅樓夢學術研討會,積極並持續地推動恭王府與《紅樓夢》為代表的眾多傳統文化的研究,豐富著“王府文化”的內容和內涵。

在展覽展示、文化活動以及對外交流篇中,我們瞭解到,當昔日的榮耀與興衰滄桑隱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當前國家關於文化發展和繁榮的戰略方針指導下,恭王府確立了“和恭人文”的核心價值觀與發展宗旨,在展現王府歷史風貌與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分別推出三大系列展:文物展,當代書畫展以及非物質文化藝術展,並首創借助中國傳統建築園林之美,在情境中傳承文化的展覽模式,推出一系列的“小而精,小而雅,小而有特色”的藝術展,使恭王府不僅成為藝術家們心目中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靈魂的藝術展示殿堂,更由於“一展一畫冊”的出版模式,使中國藝術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而“中歐王府與古堡遺址博物館發展論壇”“中國·丹麥”主題展以及“中國園”在波蘭瓦津基公園的落成等一系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系列活動,不僅讓世界瞭解了恭王府,更使世界感受並瞭解到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活力,以及中國古典建築與園林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與精神風貌。獲得了包括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國際友人的一致好評

如今,恭王府已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而是面向社會、活在民眾現實生活之中的文化機構。在習近平同志提出“合理利用文物資源,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指導下,恭王府的管理者緊隨著中國文化創新與發展的腳步,在打造出集歷史、文化、旅遊和民俗“四張名片”的同時,在保護傳承展示和打造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有了更為立體多面和豐富有益的探索:“春分祈福”、“海棠雅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周”、“端午詩會”、“中秋寄唱”、“梅香雅韻”等貫穿全年的一系列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國內國際詩詞界、藝術界有影響的文化盛事,吸引了紅學大家周汝昌,著名詩人葉嘉瑩乃至馬凱副總理等文化界越來越多的知名人士的參與。

從“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到人們心中最佳的祈“福”之地,再到博物館建設、文物保護、文化空間打造、旅遊開放和文化產業創意發展,這座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的恭王府,在博物館建設的道路上已然蓬勃起來。我想,對於走進恭王府的中外觀眾來說,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中國歷史的穿越,傳統建築園林以及藝術的享受與薰陶,感受更深的應該是當代中國傳統文化所迸發出的活力與魅力。而對於守護者孫旭光們來說,他們心中感受最多的應該是,在繼承、發展與傳播中國優秀文化過程中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恭王府的博物館之路》的出版已超越了恭王府對本體的梳理,一頁一頁地翻閱著畫冊,一宮門、二宮門、銀安殿、嘉樂堂、錫晉齋、安善堂、樂道堂乃至翠錦園,從威嚴莊重殿宇樓閣上精美富麗的龍紋彩繪和門飾上的九排乳釘,顯示著這處府邸主人的尊貴與非凡氣度,歷史在這裡停留下來,而傳統與當代在這裡“活”了起來。

(撰文:鄭虹,文化部恭王府影像設計室主任、編審、策展人,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

(編者按:此文首發於2016年6月14日《人民日報》。據悉,在2017年5月18日的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已被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本文發佈時略有刪改。)

多次到恭王府查看古建築的保護情況。為儘早實現周總理的遺願,他多次聽取了國管局、文化部、北京市政府等部門的負責同志關於修復恭王府進展情況的彙報。在他的推動下,北京市向中央遞交了《關於迅速騰退恭王府和加強管理工作的呼籲書》,李鐵映同志很快就做出了給予支持的批示。他又請李瑞環同志對恭王府的騰退事宜給予了關注再後來,他把恭王府修復搬遷以及開放的工作託付給了李嵐清副總理,並多次和李嵐清同志一起到恭王府視察,現場辦公,不僅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同時又提出“修舊如故”,要盡可能完整地保留清代王府建築風貌的指導性建議。用李嵐清同志的話說:“谷牧同志受周總理的委託,我是受谷牧同志的委託,抓了5年恭王府的工作。” 自此,歷經30年搬遷騰退修繕的恭王府,終於實現了全面對社會的開放。我想,這無論是對於周恩來總理還是谷牧副總理、李瑞環同志以及李嵐清副總理來說,他們承擔的都是歷史賦予的責任。

在文物保護篇中,我們瞭解到,恭王府自1911年到1937年曾經歷過三次重大的變故,小恭王溥偉為捍衛清王朝的君主政體,毀家以紓國難,曾出盡王府古畫珍玩,一千餘件青銅器玉器瓷器以及各種擺件盡數變賣給了日本商人山中定次郎,並於1913年在紐約拍賣,致使這些珍寶散落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恭王府為向博物館轉變,自2009年起積極向社會徵集王府舊藏文物,同時,也開始收集能夠滿足博物館以及展覽需要的各類文物文獻資料和當代藝術品。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努力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自2011年開始,他們不僅成功回購了1913年紐約拍賣時流失海外的舊藏——郎窯紅荸薺瓶,還先後接收了北京海關無償劃撥的萬餘件罰沒文物和藝術品,更有紅學家周汝昌無償捐贈的近五萬件文獻資料和個人收藏,著名收藏家張德祥、盧鐘雄捐贈的二十餘件明清時期的中國古典傢俱和百部貝葉經,同時他們還接受臺灣友人捐贈的溥心畬繪畫精品數十件,並徵集到溥心畬早年部分畫稿及歷代碑帖400餘件等等,藏品的數量和種類豐富起來了,藏品級別也大幅的提升,由2010年之前的一千餘件達到了數萬件,其中包括古典傢俱、書畫、硯臺、瓷器、造像以及古籍善本、老照片、皮影、唐卡、青瓷、紫砂、當代書畫、攝影作品等數十個類別,初步形成了集文物、古籍文獻、當代藝術品、民俗精品為主的收藏體系。

在業務研究篇中,我們瞭解到,自2011年起恭王府首次提出“王府文化”的概念並將其作為清史的一個領域來研究,明確了把恭王府建設成為王府文化研究中心、展示中心,王府文物收藏中心和王府文獻收藏中心的總體目標,逐步營造起“王府文化”研究的學術氛圍,使恭王府成為研究和展示王府和“王府文化”的重要載體。目前,已成立了古典傢俱、古建園林、福文化、紫砂文化、傳統技藝、唐卡藝術等近十個研究中心,吸納了近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和人才參與到恭王府的學術研究和業務建設,通過組織研討會、學術交流、展覽等活動,增強了恭王府的影響力,為今後建設發展擴展了外延,打開了空間;同時,他們還加大對有關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出版了《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恭王府明清傢俱集萃》、《清宮恭王府檔案總集——奕秘檔·和珅秘檔·永璘秘檔》、《清代王府資料彙編》、《清代王府文化研究文集》、《華府美宅》等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和專著;還承辦了紅樓夢學術研討會,積極並持續地推動恭王府與《紅樓夢》為代表的眾多傳統文化的研究,豐富著“王府文化”的內容和內涵。

在展覽展示、文化活動以及對外交流篇中,我們瞭解到,當昔日的榮耀與興衰滄桑隱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當前國家關於文化發展和繁榮的戰略方針指導下,恭王府確立了“和恭人文”的核心價值觀與發展宗旨,在展現王府歷史風貌與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分別推出三大系列展:文物展,當代書畫展以及非物質文化藝術展,並首創借助中國傳統建築園林之美,在情境中傳承文化的展覽模式,推出一系列的“小而精,小而雅,小而有特色”的藝術展,使恭王府不僅成為藝術家們心目中具有中國傳統文化靈魂的藝術展示殿堂,更由於“一展一畫冊”的出版模式,使中國藝術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而“中歐王府與古堡遺址博物館發展論壇”“中國·丹麥”主題展以及“中國園”在波蘭瓦津基公園的落成等一系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系列活動,不僅讓世界瞭解了恭王府,更使世界感受並瞭解到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活力,以及中國古典建築與園林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與精神風貌。獲得了包括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等國際友人的一致好評

如今,恭王府已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而是面向社會、活在民眾現實生活之中的文化機構。在習近平同志提出“合理利用文物資源,讓文物活起來”的方針指導下,恭王府的管理者緊隨著中國文化創新與發展的腳步,在打造出集歷史、文化、旅遊和民俗“四張名片”的同時,在保護傳承展示和打造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有了更為立體多面和豐富有益的探索:“春分祈福”、“海棠雅集”、“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周”、“端午詩會”、“中秋寄唱”、“梅香雅韻”等貫穿全年的一系列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國內國際詩詞界、藝術界有影響的文化盛事,吸引了紅學大家周汝昌,著名詩人葉嘉瑩乃至馬凱副總理等文化界越來越多的知名人士的參與。

從“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到人們心中最佳的祈“福”之地,再到博物館建設、文物保護、文化空間打造、旅遊開放和文化產業創意發展,這座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的恭王府,在博物館建設的道路上已然蓬勃起來。我想,對於走進恭王府的中外觀眾來說,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中國歷史的穿越,傳統建築園林以及藝術的享受與薰陶,感受更深的應該是當代中國傳統文化所迸發出的活力與魅力。而對於守護者孫旭光們來說,他們心中感受最多的應該是,在繼承、發展與傳播中國優秀文化過程中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恭王府的博物館之路》的出版已超越了恭王府對本體的梳理,一頁一頁地翻閱著畫冊,一宮門、二宮門、銀安殿、嘉樂堂、錫晉齋、安善堂、樂道堂乃至翠錦園,從威嚴莊重殿宇樓閣上精美富麗的龍紋彩繪和門飾上的九排乳釘,顯示著這處府邸主人的尊貴與非凡氣度,歷史在這裡停留下來,而傳統與當代在這裡“活”了起來。

(撰文:鄭虹,文化部恭王府影像設計室主任、編審、策展人,第七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

(編者按:此文首發於2016年6月14日《人民日報》。據悉,在2017年5月18日的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已被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本文發佈時略有刪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