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褒姒在周幽王死後是什麼結局?

唐朝詩人胡曾寫過一首關於褒姒的詩:“恃寵嬌多得自由, 驪山烽火戲諸侯。 只知一笑傾人國, 不覺胡塵滿玉樓。 ”貌美如花的褒姒, 一笑, 整個周王朝未之傾覆。 她可能想不到自己不經意的笑, 讓後人唾駡。

實際上, 關於褒姒的來歷並不多, 生卒年不詳, 只知道姒是她的姓, 褒國(陝西漢中)人, 周幽王姬宮湦第二任王后, 太子姬伯服的生母, 周平王姬宜臼的後母。

至於《國語·鄭語》和《史記·周本紀》等相關的記載, 可信度也不高, 當做離奇故事來看即可。 西周曆王年間, 後宮一個五十多歲的宮女忽然產下一女嬰, 自述八百餘年前夏桀時期,

有兩條神龍來到皇宮, 口流涎水, 自稱“褒城二君”。 夏桀讓人拿來金盆, 取龍的涎水藏在箱子裡, 放在內庫。 八百年後, 周厲王即位, 內庫箱子散出微光, 厲王命宮女打開, 一條小蟲鑽出, 忽爾不見, 宮女當時十二歲, 從此以後, 肚子日大。 厲王看見宮女未婚先孕, 將其關在禁宮。 轉眼四十年過去了, 周宣王繼位, 那位宮女才產下女嬰。 周宣王認為宮女妖言惑眾, 象徵國難的開始, 命人將宮女在河邊斬首, 而女嬰被扔入河中。 那女嬰被草席包裹著, 順水漂流, 飛來百鳥, 上下舞動,用羽翼為嬰兒遮住太陽,用口叼著草席拖到岸邊, 正好一採桑男子經過,抱了女嬰,飛奔而出她就是後來的褒姒。

宣王即死, 幽王即位, 此時褒姒已經亭亭玉立,

《東周列國志》對其外貌作了一些描寫:“目秀眉清, 唇紅齒白, 發挽烏雲, 指排削玉。 ”在某一天, 褒姒到門外河邊挑水, 被幽王手下洪德帶了去, 獻給幽王。

雖然褒姒只有十四歲, 加上平時的營養不太好, 身體還未完全發育, 但是卻征服了四十多歲的幽王。

這樣一來, 就惹怒了申王后, 王后是誰, 她是申侯的女兒。

“這個小妮子太猖獗了, 要給她點兒顏色看看。 ”申後很生氣, 後果很嚴重。 但在這個時候, 她是不敢和幽王對抗的, 因為幽王有能力廢立新皇后。

申後只好向太子宜臼傾訴, 他將將褒姒的事講了一遍, 然後對宜臼說:“這個褒姒十分狐媚, 哄得你爹茶飯不思, 白晝宣淫, 這遲早給你生出個弟弟來。 我老了, 這王后的位置不保也就算了,

但我擔心你這太子也當不了多久了。 ”

為了懲治褒姒, 太子想到的辦法就是毀容, 並準備行動。

一次, 太子帶了一幫申後的宮女來後宮拔花, 由於未得准許, 就吵起來了, 引來很多人圍觀, 褒姒也出去看。

按計劃, 太子只要看見褒姒, 就應上去抓臉毀容。

可當他真的看見褒姒時, 卻驚呆了, 計畫早已經忘到了腦後。

太子本能地想要上去搭訕, 還好宮女們向褒姒請安, 太子才醒悟過來:原來這就是褒姒, 難怪父皇迷倒在她身上, 換做自己恐怕也不能倖免。

最後, 太子在褒姒的香肩上揉兩揉, 算是“報復”。

誰知這件事讓幽王知道了, 他十分很生氣。

不久, 內侍回報, 太子畏罪潛逃回外公家—申國。

第二天, 幽王宣佈, 太子宜臼舉止失當, 令他前往申國插隊, 接受外公的再教育, 沒有允許, 不得擅自回京。 此外, 褒姒在試用期內表現優秀, 特由臨聘轉為正式編制, 職位是夫人, 從此改稱褒妃。

申後很著急, 她也沒有什麼後宮鬥爭經驗, 歷年來這裡都是論資排輩的, 從來還沒有出過褒姒這樣的。

但讓她跟寒心的還在後面。

不久, 幽王召開了公卿會議, 討論廢申後, 立褒妃。

每個人都知道結果將會是什麼, 但是又不敢說。

虢石父最先站了出來, 說:“天子英明啊, 真的是太英明了。 申後要品德沒品德, 要能力沒能力, 廢掉她是大周官民的共同心聲啊。 ”

太祝尹球發言了:“大王啊, 全天下都知道褒妃有才有德, 早就該當王后了。 大王, 您要是不讓褒妃當王后, 對不起, 我第一個辭職不幹了。 ”

按照《周禮》, 太子必須是嫡長子, 申王后被廢, 太子宜臼也順理成章被廢。

據《史記》載:褒姒不愛笑, 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 但她還是不笑。 周幽王設置烽火臺和大鼓, 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 一次, 幽王點燃烽火, 諸侯都率兵趕來。 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在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之後,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這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但在《呂氏春秋》的記載中,周幽王不是點燃烽火,而是擊鼓。說明《史記》記載的並未真實,至少有爭議。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就曾對《史記》中的“烽火戲諸侯”提出質疑:“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2012年,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故事有出入。

按清華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並沒有“烽火戲諸侯”。

至於褒姒,可能是遭劫擄,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但肯定的是從此下落不明了。

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在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之後,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這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但在《呂氏春秋》的記載中,周幽王不是點燃烽火,而是擊鼓。說明《史記》記載的並未真實,至少有爭議。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就曾對《史記》中的“烽火戲諸侯”提出質疑:“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2012年,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故事有出入。

按清華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並沒有“烽火戲諸侯”。

至於褒姒,可能是遭劫擄,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但肯定的是從此下落不明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