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珠穆朗瑪,比毒☆禁☆品還讓人瘋狂

我想很多人或許和我一樣, 對登山沒有太多的興趣, 所以當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上映的時候, 我選擇了忽略。 看《絕命海拔》的時候, 已經是它上映的第6天。 找了好幾個影院, 我覺得攀登珠峰這樣的大場面, 一定要選巨幕來體驗(當然它絕不便宜)。

曾經我覺得登山屬於運動的一種, 但對於攀登珠穆朗瑪峰來說, 這不再是一種運動, 而是一種挑戰。 不是挑戰自我, 不是挑戰別的登山者, 而是挑戰那座高山。

這部電影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 《絕命海拔》是根據1996年攀登珠峰的登山隊遭遇大風暴的災難改編而來, 那場風暴奪走了8個人的生命。 2014年4月, 《絕命海拔》劇組在尼泊爾拍攝時, 在珠穆朗瑪攀登的一組團隊再次受到風暴襲擊, 而16人喪生也超越了1996年成了歷史之最。

導演科馬庫為了把登山場景真實地展現出來, 堅持不使用綠幕或特效來創建珠峰的冰雪環境,

他把整個劇組真的拉到尼泊爾的一座山峰上進行拍攝, 影片中呼嘯的山風和飛雪, 都是真實的。 (想想都為劇組工作人員哆嗦~)

不知你是否遇到過, 如果一部電影中沒有所謂的主角和反派會是怎樣?但很顯然, 《絕命海拔》就是這種比較特殊的群戲結構。

看這部電影, 大部分人是無法理解挑戰珠峰的人是什麼心態, 我當然也不懂, 只能儘量用自己的認知去感受, 選擇這條路並最終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之前看過很多關於本片低評價的文章, 比如有人說導演迷失在他的紀實夢裡無法自拔, 整個電影從頭到尾沒有傳承起合, 就是一部從開始準備到登山結束的全過程記錄。 還有人說, 這部電影是改編自小說《進入空氣稀薄地帶》, 原著裡所暗藏著的“登頂背後錯綜複雜的利益驅使, 三方彼此糾結的商業關係”, 在影片中完全沒有得到體現, 影片結束觀眾沒有掌聲等等。

我不知該如何反駁, 這本來就是一部紀錄片, 就是記錄那些去珠穆朗瑪峰登頂圓夢人的故事,

走進影院之前我就知道。 當他們到達營地, 圍在一起的時候也在探討:我們為什麼來, 為什麼?——因為它就在那裡。

觀影途中我試圖融入到登山隊中, 找到他們敢於面對死亡的動力, 真的就是最終站在珠峰峰頂最高處然後振臂一呼嗎?或許我這輩子都不會登上幾座險峰,

所以也無法理解, 登頂和征服的真正意義。

這部影片的主要素材的確是來自親歷者喬恩·克拉考爾所著《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一書, 以及其他倖存者的著述採訪, 但為什麼偏要把小說中的利益驅使放進一部紀錄片中, 非要安排出一場人與人之間的內耗嗎?我記得裡面一句很好的臺詞, 很悲壯。 “這不是人和人之間的競爭, 而是人和這座山之間的競爭。 ”8名遇難者並不是因為兩組登山隊之間產生利益衝突, 惡性競爭導致死亡, 而是因為, 突如其來的風暴, 這是重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