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祖師為何被稱為西天二十八祖?

大梵天王在靈鷲山請佛講法, 並贈佛一朵金色的波羅花。 佛欣然答應, 高升法座, 卻持花不語, 眾弟子正納悶, 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佛祖隨即宣佈:我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附囑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所說的“拈花微笑”, 微笑的摩訶迦葉為被奉為禪宗的西天初祖。 傳至菩提達摩, 為西天二十八祖。

一祖達摩

達摩, 天竺人, 禪宗二十八代佛祖。 是把禪學帶入中土的第一人。

他為弘揚佛法東渡中土歷盡艱辛, 後終在少林寺後山面壁九年得悟大道和高深武藝。 其經歷充滿傳奇性和戲劇性。

達摩到中國弘法大乘佛教之時, 正值南北朝的分裂時代, 社會治安極差, 民心凋敝, 原有的佛教教理偏重于追求個人名利, 趨附權貴, 造成世風日下, 道德觀念也愈來愈難以發揮制衡作用。 達摩行醫濟世, 遍施愛心, 在下層百姓中廣結善緣, 引起共鳴。 他救助了面臨被焚噩運的麻瘋女小嬋, 在日久相處中小嬋對達摩由感激而生愛情, 給修心性的達摩帶來不小的歷練。

北魏國師流支三藏巧於言辭, 善於為高官大戶說經乞福, 他以說法傳揚自己, 一時名聲頗盛, 因而對達摩的聲譽鵲起心懷嫉恨,

遂進讒言于南梁君主梁武帝, 使梁武帝對達摩這個樂於廝混民間, 不先至皇宮拜見的和尚產生很大誤解。 又加之達摩為救助病勢沉重的小嬋差點誤了梁武帝的召見, 聽信身邊佞臣之言的梁武帝未能接受達摩"大愛的道理"。

達摩帶來的全新禪理激怒了抱殘守缺的大臣, 他們伺機以詭計加害達摩。 遂將達摩困於一地牢之中, 以火焚之, 達摩臨危若定。 突圍至長江, 面對滔滔江水和兇猛的追兵, 以一束葦草為舟飄然渡過彼岸, 眾人大驚疑為神仙。

達摩一路來到北魏, 繼續尋找師傅指引的可以弘揚大道的地方, 流支三藏發現嵩山少林寺頗似達摩所說的地方, 為阻止達摩修行, 火燒少林。 是夜突降罕見的大雨, 少林寺因而無恙。

達摩看到寺前的兩株桂樹, 頓然明白他已經找到修行弘法的所在。 在少林寺的修行依然歷經磨折, 達摩教眾人練武以求強身健體。 練武之事竟驚動太子, 太子希望與達摩精研禪理, 流支三藏怕危及自己的國師之位, 又起害達摩之心。 他令人教唆小嬋初諳男女之事, 用以誘惑達摩, 幸而達摩靈智不泯, 決心到山洞中面壁, 斬斷情孽。

達摩面壁九年, 對禪學佛理和武功都有了更深的徹悟, 而流支三藏對他的五次陷害反成就了大師的功德。 達摩把自己的所悟所得耐心地傳給大弟子小寶。 少林寺住持慧光感于達摩的功力, 主動讓出寶座給達摩。 達摩主持少林寺, 開始了中國禪宗的興起。 達摩經多方考驗, 收神光為徒,

改名慧可即禪宗二祖。

達摩覺得已完成了在中土弘法的大業, 想返回久別的故國, 他知道百姓和弟子們不舍他離去, 就乘機假做中毒不治, 溘然化滅。 滅渡二年後, 有人見到只穿著一隻芒鞋的達摩……

再查看棺中果然無屍。 達摩祖師只履西歸的佳話傳遍天下, 流支三藏竟震驚得跌落山谷而死。

二祖慧可

慧可,出家前姓姬,虎牢(今河南榮陽地區)人。他自幼學習我國傳統的儒學和道學,也屬飽學之士,年至中年時偶遇在洛陽一帶游化的達摩,受其影響,拜為老師,追隨師尊6年,鑽研佛學,專攻禪宗;後得達摩授予衣缽,被尊為禪宗二祖。

關於慧可最傳奇的故事莫過於“雪中斷臂求法”。很多禪宗歷史的書籍中均有記載,達摩在河南少室山一山洞中面壁期間,慧可為了拜其為師,在洞外大雪中跪候數天,直到最後將自己的左臂砍下以表誠心,才被達摩收為門下弟子,傳授禪宗心法。但根據《續高僧傳》的記載,西元574年,北周武帝開始了滅佛運動,為了躲避此次運動,慧可被迫南下逃亡,在逃亡途中遭遇盜賊,被盜賊砍去了手臂。所以慧可應該是缺臂之人,但手臂究竟是自砍還是被砍,就見仁見智了。

慧可在北周武帝滅佛運動中逃至皖公山、司空山(今安徽潛山縣地區)一帶隱居,並秘密收徒傳法。滅佛運動結束後,慧可以百歲高齡又北上傳法。由於禪宗之法新穎且易於接受,信眾日漸增多,這就惹惱了其他的一些僧人。西元593年,慧可在邯鄲附近被誣衊為“邪魔外道”而被處死。

三祖僧璨

西元550年的一天,一位姓向的白衣居士找到隱居的慧可,希望慧可哥以幫助他開示佛法,擺脫疾病的困擾。慧可以禪宗心法開示,居士頓悟說:“我今天才知道人的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而在於心,佛法想來也是如此(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外中間,如其心然,法佛無二也)。”言語中似已參透了禪宗的“明心見性”,因此慧可大喜,收他為徒,並為他剃度,取法名僧璨。僧璨皈依後跟隨慧可在安徽隱居了十幾年,專修禪宗,後被慧可傳與衣缽,是為禪宗三祖;慧可北上後,僧璨南行至天柱山(今安徽境內),並在天柱山中的山谷寺公開弘法。

僧璨所提倡的修行法門簡易方便,無需再面壁苦修或斷臂自殘:放下分別之心,找回自己的本心,便能成佛;分別之心是人與佛的唯一差別。

這就使得一直認為禪宗很艱深的中國人不再望佛興歎、雖信難修了。這種修行方法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漢化了禪宗理念,擴大了影響,吸收了更多的信眾,從而使得禪宗在我國南方開始繁榮昌盛起來,繼而發展成為了漢傳佛教中獨具特色的禪宗一派。

西元606年,僧璨在山谷寺講法過程中,合掌圓寂,並留下了不壞肉身;西元745年,僧璨肉身被當地官員焚化,並得到了五色舍利;西元758年,唐朝肅宗皇帝賜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

禪宗自僧璨開始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並且後繼有人……

四祖道信

西元592年,14歲的小沙彌道信(永寧縣人,今湖北武穴)找到僧璨大師,請教如何能夠得到解脫之法。僧璨大師反問:誰束縛你了?道信說:沒有人束縛我呀。僧璨說: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要什麼解脫?道信大悟:原來束縛我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心。從此道信便追隨僧璨鑽研佛法,專攻禪宗。

十年後,僧璨傳衣缽於道信,隨即離開天柱山,去往華南的羅浮山;一年後,四祖道信也離開天柱山,北上至吉州東山寺(今江西吉安地區)。相傳在此期間,吉州曾被叛軍圍困,吉州刺史無計退賊,眼看即將被叛軍攻破,此時道信登上城牆,帶領全城民眾念誦“摩柯般若波羅蜜多”七日,最終令叛軍退兵,保住了吉州城。江西九江的居士聞訊,特來邀請道信到廬山住持大林寺。西元620年,道信又應邀回到故鄉黃梅的雙峰山,建寺傳法,並主張僧人勞作、自給自足,不被外界所打擾,以便專心修禪。

由於道信聲譽遠揚,唐太宗曾4次派使者請道信入宮講法,道信都堅辭不去;唐太宗對此很生氣,第四次令使者帶去聖旨:如果人不能來,那就帶人頭來。道信毫不畏懼,坦然引頸;使者敬佩道信的無畏,並未帶走道信的人頭,回宮將實情稟報唐太宗,唐太宗欽佩不已,封道信為“國師”。

道信建立了禪宗歷史上第一座能讓僧人自給自足的寺院,要求僧人進行農業等勞動生產,滿足自身的日常需求,這種做法經過弘忍等禪宗後人的發揚光大,迅速形成了被稱為“禪林經濟”或“農禪經濟”的獨特的寺院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西元651年,道信圓寂于黃梅。

五祖弘忍

西元608年,29歲的道信在黃梅地區偶遇一名聰慧過人的7歲孩童,道信不禁感歎道,這個孩子非凡人呀,如果能皈依我佛,將來必成一代高僧;並有意收為徒弟。於是便派人詢問孩童父母,孩童父母欣然同意。從此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就一直追隨了道信四十多年,直至道信圓寂。這個孩子就是禪宗五祖弘忍。

弘忍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深得道信賞識。西元644年,道信將衣缽傳與了弘忍。道信圓寂後,弘忍繼續主持雙峰黃梅寺,後來禮佛學禪的人越來越多,弘忍就到雙峰山的東面另建寺廟弘法,取名東山寺。因此弘忍的禪法也被稱為“東山法門”。唐高宗兩次請他入宮講法,都被婉拒。

弘忍對禪宗的影響相當巨大,他將禪的理念引入日常的生活和勞作(而這一改變,也是建立在道信要求僧人進行勞作的基礎上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可以是修行,最終達到這一切都無差別的禪修境界,這是一種全新的修持方法。

弘忍所提倡的“禪”深深吸引了大批信眾,因為禪不再是面壁苦修或斷臂求法,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秘佛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任何人都可以去瞭解、接觸、修煉的生活方式。誠如當代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先生所說:“沒有學會生活的人是不能學禪的,而生活方式越簡單,進入禪修之門也越簡便”。

同時,弘忍還提倡在深山之中建寺修禪,因為他認為“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心自安寧,從此道樹開花,禪林果出”。

西元674年,74歲的弘忍在雙峰山圓寂。

六祖惠能

西元672年,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對門下弟子進行了一項終極測試:每人針對自己所理解的佛法,作一首偈頌,在這些偈頌中選出最優者,以傳授衣缽。

消息傳出,僧人們紛紛絞盡腦汁,力求最優。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在寺院的碓房裡,一個目不識丁的正在舂米的人聽到大師兄神秀的偈頌後,便請人幫他寫下了他自己作的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人就是禪宗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六祖惠能。

惠能出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雲浮市新興縣)夏盧村,俗姓盧;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惠能靠砍柴賣柴養活母親。他因為在鬧市中聽到有人誦《金剛經》,忽然心有所悟,在安頓好自己的老母親後,于西元672年來到黃梅東山寺拜弘忍為師。由於目不識丁,惠能到東山寺後便被安排在寺廟的碓房舂米。

弘忍見到惠能所作偈頌後,心中暗暗贊許,表面上卻不露聲色。第二天,弘忍獨自來到碓房,問正在舂米的惠能:米舂熟了麼?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用篩子篩一下。弘忍隨手拿起禪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當天夜裡三更時分,惠能來到弘忍禪房,倒頭便跪,弘忍欣慰門下有如此高悟性的弟子,隨即為他講解《金剛經》,同時把禪宗頓悟法門和衣缽傳與惠能,並告誡惠能,為避免奪衣缽之爭,天亮後立即離開東山寺。

成為禪宗六祖惠能遵師命,迅速離開了東山寺,回到嶺南地區隱居。西元676年,惠能來到廣州的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聽印宗方丈講解《涅槃經》。期間見到有兩個僧人看著在風中擺動的幡在爭論,究竟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惠能在一旁微微一笑: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心在動。

惠能雖然得了弘忍的衣缽,但由於倉促離開,一直到法性寺這裡,都還未正式剃度出家。而這一番“風幡”論,讓當時法性寺的印宗方丈得知了他的身份,隨即在寺中為惠能剃髮受戒,並將剃下來的頭髮埋在一棵菩提樹旁邊。後人在埋發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塔以紀念六祖惠能,這座塔就是直今仍矗立在光孝寺之內的瘞發塔。

西元677年,惠能來到韶州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並在此弘法四十餘年。他再次重申禪宗教義“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提倡以“頓悟”明人心、見佛性,以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禪學理論體系。

由於當時神秀在北方弘法,惠能在南方弘法,因此也被稱為“南惠能,北神秀”,惠能的禪法被稱為“南宗”,神秀的禪法被稱為“北宗”。

“北宗”所提倡的恰恰與“南宗”相反,不是“頓悟”,而是“漸修”,即“凝心入定,住心看淨”,實際上走回了坐禪讀經的舊式修行方法。惠能則提倡“舉手舉足,常在道場”,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以平常人的態度,融入禪法思想,以此為修行方法。相比之下,惠能所主張的修行方法無疑是更為簡便、可行的。在惠能及其後世傳人的努力下,“南宗”禪學最終佔據了漢傳佛教禪宗的主導地位,成為了“禪宗正脈”。

西元712年,惠能回到故鄉新鄉定居。回到故鄉的第二年,惠能在當地的國恩寺圓寂,留下不壞肉身;圓寂後不久,惠能的弟子們將師傅的肉身送至曹溪寶林寺(今南華寺)供奉至今。同時,惠能的弟子們將惠能的經歷及講義彙編成書,書名曰《壇經》或《六祖壇經》。

六祖之後,或是為了避免奪衣缽之爭,或是因為禪法已傳遍大江南北、自成體系,禪宗衣缽到此便不再指定繼承人,但禪宗傳承的譜系則一直在延續,直至今天。

慧可,出家前姓姬,虎牢(今河南榮陽地區)人。他自幼學習我國傳統的儒學和道學,也屬飽學之士,年至中年時偶遇在洛陽一帶游化的達摩,受其影響,拜為老師,追隨師尊6年,鑽研佛學,專攻禪宗;後得達摩授予衣缽,被尊為禪宗二祖。

關於慧可最傳奇的故事莫過於“雪中斷臂求法”。很多禪宗歷史的書籍中均有記載,達摩在河南少室山一山洞中面壁期間,慧可為了拜其為師,在洞外大雪中跪候數天,直到最後將自己的左臂砍下以表誠心,才被達摩收為門下弟子,傳授禪宗心法。但根據《續高僧傳》的記載,西元574年,北周武帝開始了滅佛運動,為了躲避此次運動,慧可被迫南下逃亡,在逃亡途中遭遇盜賊,被盜賊砍去了手臂。所以慧可應該是缺臂之人,但手臂究竟是自砍還是被砍,就見仁見智了。

慧可在北周武帝滅佛運動中逃至皖公山、司空山(今安徽潛山縣地區)一帶隱居,並秘密收徒傳法。滅佛運動結束後,慧可以百歲高齡又北上傳法。由於禪宗之法新穎且易於接受,信眾日漸增多,這就惹惱了其他的一些僧人。西元593年,慧可在邯鄲附近被誣衊為“邪魔外道”而被處死。

三祖僧璨

西元550年的一天,一位姓向的白衣居士找到隱居的慧可,希望慧可哥以幫助他開示佛法,擺脫疾病的困擾。慧可以禪宗心法開示,居士頓悟說:“我今天才知道人的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而在於心,佛法想來也是如此(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外中間,如其心然,法佛無二也)。”言語中似已參透了禪宗的“明心見性”,因此慧可大喜,收他為徒,並為他剃度,取法名僧璨。僧璨皈依後跟隨慧可在安徽隱居了十幾年,專修禪宗,後被慧可傳與衣缽,是為禪宗三祖;慧可北上後,僧璨南行至天柱山(今安徽境內),並在天柱山中的山谷寺公開弘法。

僧璨所提倡的修行法門簡易方便,無需再面壁苦修或斷臂自殘:放下分別之心,找回自己的本心,便能成佛;分別之心是人與佛的唯一差別。

這就使得一直認為禪宗很艱深的中國人不再望佛興歎、雖信難修了。這種修行方法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漢化了禪宗理念,擴大了影響,吸收了更多的信眾,從而使得禪宗在我國南方開始繁榮昌盛起來,繼而發展成為了漢傳佛教中獨具特色的禪宗一派。

西元606年,僧璨在山谷寺講法過程中,合掌圓寂,並留下了不壞肉身;西元745年,僧璨肉身被當地官員焚化,並得到了五色舍利;西元758年,唐朝肅宗皇帝賜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

禪宗自僧璨開始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並且後繼有人……

四祖道信

西元592年,14歲的小沙彌道信(永寧縣人,今湖北武穴)找到僧璨大師,請教如何能夠得到解脫之法。僧璨大師反問:誰束縛你了?道信說:沒有人束縛我呀。僧璨說: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要什麼解脫?道信大悟:原來束縛我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心。從此道信便追隨僧璨鑽研佛法,專攻禪宗。

十年後,僧璨傳衣缽於道信,隨即離開天柱山,去往華南的羅浮山;一年後,四祖道信也離開天柱山,北上至吉州東山寺(今江西吉安地區)。相傳在此期間,吉州曾被叛軍圍困,吉州刺史無計退賊,眼看即將被叛軍攻破,此時道信登上城牆,帶領全城民眾念誦“摩柯般若波羅蜜多”七日,最終令叛軍退兵,保住了吉州城。江西九江的居士聞訊,特來邀請道信到廬山住持大林寺。西元620年,道信又應邀回到故鄉黃梅的雙峰山,建寺傳法,並主張僧人勞作、自給自足,不被外界所打擾,以便專心修禪。

由於道信聲譽遠揚,唐太宗曾4次派使者請道信入宮講法,道信都堅辭不去;唐太宗對此很生氣,第四次令使者帶去聖旨:如果人不能來,那就帶人頭來。道信毫不畏懼,坦然引頸;使者敬佩道信的無畏,並未帶走道信的人頭,回宮將實情稟報唐太宗,唐太宗欽佩不已,封道信為“國師”。

道信建立了禪宗歷史上第一座能讓僧人自給自足的寺院,要求僧人進行農業等勞動生產,滿足自身的日常需求,這種做法經過弘忍等禪宗後人的發揚光大,迅速形成了被稱為“禪林經濟”或“農禪經濟”的獨特的寺院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西元651年,道信圓寂于黃梅。

五祖弘忍

西元608年,29歲的道信在黃梅地區偶遇一名聰慧過人的7歲孩童,道信不禁感歎道,這個孩子非凡人呀,如果能皈依我佛,將來必成一代高僧;並有意收為徒弟。於是便派人詢問孩童父母,孩童父母欣然同意。從此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就一直追隨了道信四十多年,直至道信圓寂。這個孩子就是禪宗五祖弘忍。

弘忍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深得道信賞識。西元644年,道信將衣缽傳與了弘忍。道信圓寂後,弘忍繼續主持雙峰黃梅寺,後來禮佛學禪的人越來越多,弘忍就到雙峰山的東面另建寺廟弘法,取名東山寺。因此弘忍的禪法也被稱為“東山法門”。唐高宗兩次請他入宮講法,都被婉拒。

弘忍對禪宗的影響相當巨大,他將禪的理念引入日常的生活和勞作(而這一改變,也是建立在道信要求僧人進行勞作的基礎上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可以是修行,最終達到這一切都無差別的禪修境界,這是一種全新的修持方法。

弘忍所提倡的“禪”深深吸引了大批信眾,因為禪不再是面壁苦修或斷臂求法,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神秘佛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任何人都可以去瞭解、接觸、修煉的生活方式。誠如當代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先生所說:“沒有學會生活的人是不能學禪的,而生活方式越簡單,進入禪修之門也越簡便”。

同時,弘忍還提倡在深山之中建寺修禪,因為他認為“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心自安寧,從此道樹開花,禪林果出”。

西元674年,74歲的弘忍在雙峰山圓寂。

六祖惠能

西元672年,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對門下弟子進行了一項終極測試:每人針對自己所理解的佛法,作一首偈頌,在這些偈頌中選出最優者,以傳授衣缽。

消息傳出,僧人們紛紛絞盡腦汁,力求最優。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在寺院的碓房裡,一個目不識丁的正在舂米的人聽到大師兄神秀的偈頌後,便請人幫他寫下了他自己作的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人就是禪宗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六祖惠能。

惠能出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雲浮市新興縣)夏盧村,俗姓盧;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早逝,惠能靠砍柴賣柴養活母親。他因為在鬧市中聽到有人誦《金剛經》,忽然心有所悟,在安頓好自己的老母親後,于西元672年來到黃梅東山寺拜弘忍為師。由於目不識丁,惠能到東山寺後便被安排在寺廟的碓房舂米。

弘忍見到惠能所作偈頌後,心中暗暗贊許,表面上卻不露聲色。第二天,弘忍獨自來到碓房,問正在舂米的惠能:米舂熟了麼?惠能回答:米早就熟了,就差用篩子篩一下。弘忍隨手拿起禪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當天夜裡三更時分,惠能來到弘忍禪房,倒頭便跪,弘忍欣慰門下有如此高悟性的弟子,隨即為他講解《金剛經》,同時把禪宗頓悟法門和衣缽傳與惠能,並告誡惠能,為避免奪衣缽之爭,天亮後立即離開東山寺。

成為禪宗六祖惠能遵師命,迅速離開了東山寺,回到嶺南地區隱居。西元676年,惠能來到廣州的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聽印宗方丈講解《涅槃經》。期間見到有兩個僧人看著在風中擺動的幡在爭論,究竟是風在動還是幡在動,惠能在一旁微微一笑: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是你們心在動。

惠能雖然得了弘忍的衣缽,但由於倉促離開,一直到法性寺這裡,都還未正式剃度出家。而這一番“風幡”論,讓當時法性寺的印宗方丈得知了他的身份,隨即在寺中為惠能剃髮受戒,並將剃下來的頭髮埋在一棵菩提樹旁邊。後人在埋發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塔以紀念六祖惠能,這座塔就是直今仍矗立在光孝寺之內的瘞發塔。

西元677年,惠能來到韶州寶林寺(今韶關南華寺),並在此弘法四十餘年。他再次重申禪宗教義“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提倡以“頓悟”明人心、見佛性,以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禪學理論體系。

由於當時神秀在北方弘法,惠能在南方弘法,因此也被稱為“南惠能,北神秀”,惠能的禪法被稱為“南宗”,神秀的禪法被稱為“北宗”。

“北宗”所提倡的恰恰與“南宗”相反,不是“頓悟”,而是“漸修”,即“凝心入定,住心看淨”,實際上走回了坐禪讀經的舊式修行方法。惠能則提倡“舉手舉足,常在道場”,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以平常人的態度,融入禪法思想,以此為修行方法。相比之下,惠能所主張的修行方法無疑是更為簡便、可行的。在惠能及其後世傳人的努力下,“南宗”禪學最終佔據了漢傳佛教禪宗的主導地位,成為了“禪宗正脈”。

西元712年,惠能回到故鄉新鄉定居。回到故鄉的第二年,惠能在當地的國恩寺圓寂,留下不壞肉身;圓寂後不久,惠能的弟子們將師傅的肉身送至曹溪寶林寺(今南華寺)供奉至今。同時,惠能的弟子們將惠能的經歷及講義彙編成書,書名曰《壇經》或《六祖壇經》。

六祖之後,或是為了避免奪衣缽之爭,或是因為禪法已傳遍大江南北、自成體系,禪宗衣缽到此便不再指定繼承人,但禪宗傳承的譜系則一直在延續,直至今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