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鼓應:《易經》對人生旅途中艱險戒惕的寫照與禍福轉化的哲理

我常講, 假如不知道這個民族的多災多難, 便不能瞭解她文化的深層一面。 透過《易經》, 我體察到人生歷程的艱苦;反身向內, 在重重的荊棘與波折中,

我踽踽前行。 《〈易經〉文本對人生旅途中艱險戒惕的寫照與禍福轉化的哲理》這篇由一篇演講稿修訂而成的小文, 就是我這個心理的真情寫照。

——陳鼓應

任何一本典籍討論的議題, 不一定只有一個, 而是有很多面向, 《易經》也是一樣。 《易經》的可解釋性廣泛, 蘊含性豐富。 所以, 歷代對它有不同的解釋。 這些解釋又可以激發、開拓思想的很多新領域和新方向。 在眾多的解釋面向之中, 這裡主要探討《易經》的一個主題, 即“《易經》文本對人生旅途中艱險戒惕的寫照與禍福轉化的哲理”。

透過《易經》, 你會深刻地體會到一個民族的多災多難。 只有瞭解了一個民族的多災多難, 你才能瞭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中深沉的方面和深層的底蘊。

《易經》讓我感覺到, 這個民族的苦難牽涉著一種生存的動力和意志力。 因為,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之中, 我們經常會遇到重重的困難和險境, 經歷許多曲折和坎坷;這時候, 那種動力和意志力會牽引著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從而轉禍為福, 逢凶化吉, 柳暗花明。 這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體現。

一、對付險境的經驗智慧

《易經》的屯卦、履卦和蹇卦, 就是以上主題的鮮明生動的寫照。

屯卦

屯卦的卦像是震下坎上, 象徵雷雨交加, 險象環生。 屯卦的彖傳說:“屯, 剛柔始交而難生。 動乎險中, 大亨貞。 雷雨之動滿盈, 天造草昧, 宜建侯而不寧。 ”“草昧”即雜亂而晦冥的狀態。 此卦大意是從創業維艱的角度, 詮釋從草昧狀態建立邦家的前景。

然而, 我們似乎可以看到, 人類初創社會的情狀, 正如萬物孕育而萌生的歷程, 其中有一股新生的力量, 存在於動和險之中。

履卦

履卦的卦像是兌下乾上, 頭上壓著天, 腳下踩著沼澤, 這是人生旅程中面臨的一種現實而驚險的困境;對這種歷程最形象的描述, 就是卦爻辭中的“履虎尾”, “履虎尾”就是踩著老虎的尾巴前進。 履卦的卦像是以兌遇乾, 即以和悅踐履于剛強之後, 是一種身處危境的狀況。 不過, 其卦辭則是“履虎尾, 不咥人, 亨”, 身處危境而不被傷害。 這就提示我們, 以柔履剛, 以下順上, 以陰承陽, 陰柔最終可以不見傷于陽剛。 而履卦的爻辭中最具概括性的, 是上九爻的“視履考祥”:“視”是內視反省的意思, “考”是向外考察瞭解的意思。

人生的重重遭遇之中, 我們如果想獲得理想的結果, 一方面需要反省自己, 另一方面需要考察所處的環境, 內省和外察讓人謙柔戒慎, 從而轉危為安。

蹇卦

蹇卦描述的, 同樣是險難的情景;“蹇”, 即險難、險阻的意思。 此卦出現了七個“蹇”字, 可謂歷盡艱辛, 困難重重。 蹇卦的卦像是艮下坎上, 彖傳說:“蹇, 難也, 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 知矣哉!”蹇卦最後有朋來助, 滿載而歸, 也就是九五爻的“朋來”和上六爻的“來碩”。 這一卦給我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信心, 無論遭遇多麼艱難的處境, 不管是“蹇蹇”、“往蹇”還是“大蹇”, 我們都要用相應的智慧克服險難, 心胸開闊而不放棄希望。 我們要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觀, 堅信努力最終會贏來碩果!

此外, 剝卦、坎卦和困卦, 也對以上主題有非常豐富的闡釋和延伸。

二、克服重重艱難的歷程

通觀以上諸卦的分析, 我們不難看出, 屯、履、蹇各卦從不同的角度, 分別展示了人生旅途中的各種艱險戒惕, 然而, 有一條相同的法則貫穿於它們之中, 那就是禍福轉化的道理, 這與老子思想中“禍福相倚”(《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 福之所倚;福兮, 禍之所伏。 ”)、“物極必反”以及“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第十一章)的哲理正相應驗。 而這種“孤陰不長, 孤陽不生”的觀點, 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王夫之的“乾坤並建”思想。

“乾坤並建”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注意到, 王夫之在《周易外傳》關於震卦的解釋中說:“故天下亦變矣, 所以變者亦常矣。 相生相息而皆其常, 相延相代而無有非變。 故純乾純坤,無時有也。有純乾之時,則形何以複凝?有純坤之時,則象何以複昭?”(王夫之《周易外傳》卷四震卦)

從“變化”的觀點出發,“純乾”和“純坤”則都是不存在的;“純”意味著沒有了變化的動力,事物各自歸於靜止。在一段時間內,如果只有“純乾”而沒有坤的輔助,那麼,實實在在的事物形態是如何再次凝聚而成的呢?如果只有“純坤”而沒有乾的協同,那麼,事物之“象”是如何再次昭著起來的呢?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之是用反問的方式來反對《序卦傳》以乾為首和《歸藏易》以坤為首的觀點。因此,王夫之提出“乾坤並建”的觀點,強調乾和坤都是不可偏廢的。

他在《繫辭上傳》第一章的解釋中提出:“乾坤並建于上,時無先後,權無主輔,猶呼吸也,猶雷電也,猶兩目視、兩耳聽,見聞同覺也。故無有天而無地,無有天地而無人。”(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五繫辭上傳第一章)也就是說,乾和坤從來是不可分離的,它們在時間上沒有先後之別,在地位上沒有主輔之分,就像呼吸、雷電、兩目視、兩耳聽一樣,在任何時間、任何境遇中,總是相伴相隨,相反相成,並行而不相悖。那種只有天而無地或者只有天地而無人的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

按照常識,乾的表現為陽剛,坤的表現為陰柔;而王夫之則提出了“陰陽十二向背”的觀點,認為乾不偏陽而包含著陰,坤不偏陰而包含著陽:“非乾則坤,非坤則乾。十二位之間,向背而陰陽各足,既不容毀乾而無坤,毀坤而無乾……”(王夫之《周易外傳》卷四,未濟卦)

“陰陽十二向背”的意思是說,在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我們所見的六爻只是十二爻位之中“顯”的一面;事實上,每一爻後面都有一個相反的爻,那是十二爻位之中“隱”的一面;隱爻和顯爻的性質是相反的。例如,乾卦的六個陽爻背後還有六個陰爻,而坤卦的六個陰爻背後還有六個陽爻;它們之間只是顯和隱、明和幽的關係,而不是有和無的關係。

綜上所述,乾坤兩卦始終是不可分離的,二者只有向與背、明與幽、顯與隱等表現上的分別,而沒有純陰、純陽或孤陰、孤陽的區分。而“乾坤並建”與“陰陽十二向背”的思想,便為我們解釋上文所述的“人生艱難旅途中之禍福轉化”現象提供了本體論上的根據。那麼,《繫辭上傳》第一章中所說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說法,就值得我們細細地推敲和質疑。後世單以乾卦為首的觀點,容易導致乾綱獨斷、皇權至上、男性沙文主義等觀念,這是我們所反對的。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動手點贊支持哦!

故純乾純坤,無時有也。有純乾之時,則形何以複凝?有純坤之時,則象何以複昭?”(王夫之《周易外傳》卷四震卦)

從“變化”的觀點出發,“純乾”和“純坤”則都是不存在的;“純”意味著沒有了變化的動力,事物各自歸於靜止。在一段時間內,如果只有“純乾”而沒有坤的輔助,那麼,實實在在的事物形態是如何再次凝聚而成的呢?如果只有“純坤”而沒有乾的協同,那麼,事物之“象”是如何再次昭著起來的呢?由此可以看出,王夫之是用反問的方式來反對《序卦傳》以乾為首和《歸藏易》以坤為首的觀點。因此,王夫之提出“乾坤並建”的觀點,強調乾和坤都是不可偏廢的。

他在《繫辭上傳》第一章的解釋中提出:“乾坤並建于上,時無先後,權無主輔,猶呼吸也,猶雷電也,猶兩目視、兩耳聽,見聞同覺也。故無有天而無地,無有天地而無人。”(王夫之《周易外傳》卷五繫辭上傳第一章)也就是說,乾和坤從來是不可分離的,它們在時間上沒有先後之別,在地位上沒有主輔之分,就像呼吸、雷電、兩目視、兩耳聽一樣,在任何時間、任何境遇中,總是相伴相隨,相反相成,並行而不相悖。那種只有天而無地或者只有天地而無人的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

按照常識,乾的表現為陽剛,坤的表現為陰柔;而王夫之則提出了“陰陽十二向背”的觀點,認為乾不偏陽而包含著陰,坤不偏陰而包含著陽:“非乾則坤,非坤則乾。十二位之間,向背而陰陽各足,既不容毀乾而無坤,毀坤而無乾……”(王夫之《周易外傳》卷四,未濟卦)

“陰陽十二向背”的意思是說,在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我們所見的六爻只是十二爻位之中“顯”的一面;事實上,每一爻後面都有一個相反的爻,那是十二爻位之中“隱”的一面;隱爻和顯爻的性質是相反的。例如,乾卦的六個陽爻背後還有六個陰爻,而坤卦的六個陰爻背後還有六個陽爻;它們之間只是顯和隱、明和幽的關係,而不是有和無的關係。

綜上所述,乾坤兩卦始終是不可分離的,二者只有向與背、明與幽、顯與隱等表現上的分別,而沒有純陰、純陽或孤陰、孤陽的區分。而“乾坤並建”與“陰陽十二向背”的思想,便為我們解釋上文所述的“人生艱難旅途中之禍福轉化”現象提供了本體論上的根據。那麼,《繫辭上傳》第一章中所說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說法,就值得我們細細地推敲和質疑。後世單以乾卦為首的觀點,容易導致乾綱獨斷、皇權至上、男性沙文主義等觀念,這是我們所反對的。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動手點贊支持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