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余秋雨翰墨展即將亮相中國美術館

展覽預告

展覽名稱:余秋雨翰墨展

開幕時間:2017年5月25日 15:00

展覽時間:2017年5月25日至6月5日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館(三層)

餘秋雨簡介

餘秋雨,

1946 年生, 浙江余姚(現慈溪)人。 1966 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 2008 年,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 2012 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秋雨書院”。 與此同時, 兼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上海圖書館理事長。

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國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榮譽稱號。 先後榮獲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1984年)、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1986年)、上海優秀文學藝術獎(1991 年)、中國出版獎(1992 年)、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1993 年)、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1995 年)、臺灣讀書人最佳書獎(1997 年)、北京《中關村》 “最受尊敬的知識份子”獎(1998 年)、香港電臺最受聽眾推薦獎(2001 年)、臺灣白金作家獎(2002 年)、馬來西亞最受歡迎華語作家獎(2002 年)、全球資料測評系統推薦影響百年百位元華人獎(2006 年)、臺灣桂冠文學家獎(2010 年)、全國美術書籍金牛杯金獎(2014 年)等。

出版有《中國文脈》 《山河之書》 《千年一歎》 《行者無疆》 《何謂文化》 《吾家秘史》 《北大授課》 《極品中國》《文化苦旅》 《霜冷長河》 《人生哲思錄》 《遠方演講錄》 《中國戲劇史》《世界戲劇學》《藝術創造學》《觀眾心理學》《重地碑書集》《經典今譯帖》等。

余秋雨翰墨展

前 言

二十幾年前, 全國各地在修復重大古跡時總要立碑為紀。 但是, 碑文請誰來寫, 成了一個難題。 不少地方向當地文化界和公務員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 多數投給了余秋雨先生。 大家充分信任他的闡述高度、文字魅力和文化聲譽。

余秋雨先生寫成碑文後, 接下來應該選擇書法家來抄寫了。 然而, 人們很快發現, 余先生自己的書法也非常出色, 於是就出現了碑文、碑書皆出一人之手的美事。 這在現代, 已不可多見。 這次翰墨展第一部分所呈現的《炎帝之碑》《法門寺碑》、《採石磯碑》《大聖塔碑》《金鐘樓碑》, 都是余先生亦文亦書的作品, 均已鐫刻於各大古跡的重要地位, 成為醒目的文化景觀。 在這些大碑之後, 緊接著展出了余先生為國際正義人士何鳳山博士、著名電影導演謝晉寫的墓誌銘。 余秋雨先生所寫的碑文和碑書, 受到各地專家的高度評價。 他的碑文, 突破老式碑文的駢賦套路, 恢宏、高雅、暢達, 具有現代思維高度, 又便於普通遊人誦讀;他的碑書,
吸取二王、米芾、趙孟頫、文徵明的行書風姿, 相容莊嚴和瀟灑。 除了長篇碑文、碑書之外, 各地文化景點還紛紛邀請余秋雨先生題額。 其中有些題額已廣為流傳, 例如為四川成都題寫的“拜水都江堰, 問道青城山”。 這次翰墨展選取了小部分題額, 例如“仰紹文化遺址”“蕭何曹參墓園”“魏晉名士行跡所在”“中國由此邁向大唐”“千佛崖”“南川金佛山”“烏江大橋”“昆侖第一城”等等。

翰墨展中最有氣勢的部分, 是“經典譯寫”。 余秋雨先生用優美的現代散文翻譯了屈原的《離騷》、莊子的《逍遙游》和蘇東坡的《赤壁賦》。 自從余先生的譯本問世之後, 每逢端午節, 眾多網友都會交相推薦“餘版散文《離騷》”, 受到廣大青年讀者的熱烈歡迎。 翻譯之後是書法。

余秋雨先生用行書書寫了《離騷》全文, 又以草書書寫了《逍遙游》全文。 由於兩文篇幅很長, 古代文人幾乎都不能一鼓作氣地以大字完成。 這次翰墨展, 見證了當代中國文化大師的生命奇跡。 此外, 余先生又反復恭敬地書寫了《心經》。 佛教勝地普陀山、寶華山, 均已採用余先生的《心經》寫本付諸鐫刻。 在這次翰墨展中, 觀眾可以看到這一寫本的各種形態。

“翰墨”這一概念, 除書法的含義外, 還包括了文章和著作。 這個翰墨展的又一特別亮眼之處, 是辟出一個區域展出了余秋雨先生的大量著作。 余先生三十多年來婉辭一切社會事務, 專心從事最高層級的文化考察和寫作, 留下的著作量十分龐大。 而且, 這些著作在全球華文讀書界一直保持著驚人的暢銷記錄。 翰墨展將會出現龐大的“書壁”,比較系統地展出餘秋雨著作的大陸版、臺灣版、外文版。此外,翰墨展又會展出部分盜版書。展出盜版書的目的,一是反映余先生著作的受歡迎程度,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近十年來國內反盜版工作的卓有成效。總的說來,翰墨展中的書籍展區,體現了余先生與一般書法家的重大區別。在中國歷史上,書法並不是一門獨立的技藝,而是內在文化涵量的自然外化。余先生是恢復這一文化傳統的當代典範。

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供稿

餘秋雨翰墨展部分作品

▲余秋雨 文化苦旅 紙本

▲余秋雨 大道巍峨 紙本 鈐印:余秋雨鉨(朱)

▲餘秋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紙本

甲午生辰之年恭書,餘秋雨。

鈐印:余姚余秋雨(白)

餘秋雨 墨蹟跋語

餘之筆墨,不同書法。書法如名廚獻藝,彰顯其技,且以此技為畢生主業。餘之筆墨,則如家婦治餐,只求實用,餐外尚有諸多要務。

餘之情狀,略近古人。古之學者,每日執筆,皆直抒襟懷,唯傾意於自撰之文,自吟之詩。憑此,謂之文士,謂之詩人,而不易割取其鋒毫,謂之書法家。及至現代,筆墨之世消退,故有專業書法留其形貌供奉一角,此亦中華文化面臨轉捩之無奈別徑,頗可首肯。

考之歷史,每於轉捩,必有遺世之人兼及兩端,左右呼應。餘即為其中一例,自幼熟習筆墨古風,長而寫作現代文章,即使余之萬千讀者,亦不知余之雙重秘藏。及至全國各地邀余書寫諸般大碑,方知余習慣于自文自書而不假他人之手,一時稱便稱奇。

今餘老矣,終可坦言,此筆墨之秘,並非巧技偶拾,實乃餘浮生之依。餘命何在?辨濃淡墨色、縱橫筆跡可也。

▲餘秋雨 墨蹟跋語

餘秋雨 炎帝之碑

華夏遠祖,采獵荒沙,幸有王者,首教耕稼。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長夜漫漫,如海無涯,幸有王者,燧得光華。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泥昧歲月,邪疫如麻,幸有王者,嘗草治煞。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天下初成,隨處殺伐,幸有王者,安民以罰。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偉哉至尊炎帝,山嶽難比其大。首舉文明之炬,始植民生之花。千古開拓之斧,鑿定創建之法。

並肩軒轅黃帝,共奠東方巨廈。歷盡萬劫未滅,永遠蓄勢待發。後世億兆子孫,無論海陬天涯,只須語涉炎黃,皆能視若一家。

家園門庭已掃,慈顏如詩如畫。炎帝安寢之地,崇陵又起紫霞。呼集六合同胞,再祭炎帝文化。兼有雕像新立,株洲神農城下。自此萬方心泉,齊向是處傾灑。拜謝鴻濛先人,佑我煌煌中華。

▲餘秋雨 炎帝之碑

餘秋雨 法門寺碑

佛指在此,指點蒼茫。遙想當初,隱然潛藏,中土雄魂,如蒙寒霜。

渺渺千年,再見天光,眾生驚悅,世運已暢。覺者頓悟,興衰巨掌。

法門於斯,吐納無量。矯矯魏晉,赫赫盛唐。袈裟飄忽,駝影浩蕩。

梵唄如雲,詩韻如浪。祈願此門,不再雕敝。啟迪人間,引渡萬方。

▲餘秋雨 法門寺碑

余秋雨 中華首刹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在內地建造的第一座寺院。相傳東漢永平七年(西元 64 年),明帝聽說西方有異神,便派遣使者前去天竺求法。永平十年,使者和天竺僧一起護送佛經、佛像回到河南洛陽。

據《洛陽伽藍記》稱,因佛經由白馬馱來,故建寺曰白馬寺。我的這幅題詞,是三十多年前由白馬寺僧人幾度輾轉托我書寫,文字也為白馬寺所擬定。

▲余秋雨 中華首刹

餘秋雨 昆侖第一城

昆侖第一城,即新疆喀什的葉城,地處葉爾羌河上游,故名。此城置身於昆侖山與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連接處,可通西藏阿裡地區。世界各國登山攀援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也以此為起點,所以,又被稱為“天路之始,昆侖之門”。

昆侖山下的喀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衝,也是世界各大文明交流的驛站。大唐文明的形成,離不開這一西域通道。佛教和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也以這裡為主要門戶。因此,這是研究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必要課堂,即便山高路遠、沙漠阻隔,也應一再抵達。

我的這一題詞,刻鑿在昆侖山的山石上,以表後代學人對古代偉業的無限崇敬。

▲餘秋雨 昆侖第一城

餘秋雨 千佛崖

千佛崖位於四川廣元嘉陵江邊的山崖上,為北魏至明代石刻佛像洞窟系列。洞窟緊貼沿江古棧道,可謂大通道邊的精神長廊。

廣元尚有其他著名大通道,例如李白詠歎過的劍門蜀道,以及舉世罕見的漢柏大道。

與千佛崖名稱相近的,有敦煌千佛洞即莫高窟,還有濟南千佛山即曆山。

我的這幅題字鐫刻在洞窟門口時,做橫向排列。

▲餘秋雨 千佛崖

餘秋雨 烏江大橋

為貴州思南烏江大橋所書,問詢已刻之橋畔。餘至今未曾抵達,獲邀題額,即想見高山激流、鏖兵險跡,不勝神往。

▲餘秋雨 烏江大橋

中國美術館

開放時間: 9:00 - 17:00 (16:00停止入館) 週一閉館

翰墨展將會出現龐大的“書壁”,比較系統地展出餘秋雨著作的大陸版、臺灣版、外文版。此外,翰墨展又會展出部分盜版書。展出盜版書的目的,一是反映余先生著作的受歡迎程度,二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近十年來國內反盜版工作的卓有成效。總的說來,翰墨展中的書籍展區,體現了余先生與一般書法家的重大區別。在中國歷史上,書法並不是一門獨立的技藝,而是內在文化涵量的自然外化。余先生是恢復這一文化傳統的當代典範。

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供稿

餘秋雨翰墨展部分作品

▲余秋雨 文化苦旅 紙本

▲余秋雨 大道巍峨 紙本 鈐印:余秋雨鉨(朱)

▲餘秋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紙本

甲午生辰之年恭書,餘秋雨。

鈐印:余姚余秋雨(白)

餘秋雨 墨蹟跋語

餘之筆墨,不同書法。書法如名廚獻藝,彰顯其技,且以此技為畢生主業。餘之筆墨,則如家婦治餐,只求實用,餐外尚有諸多要務。

餘之情狀,略近古人。古之學者,每日執筆,皆直抒襟懷,唯傾意於自撰之文,自吟之詩。憑此,謂之文士,謂之詩人,而不易割取其鋒毫,謂之書法家。及至現代,筆墨之世消退,故有專業書法留其形貌供奉一角,此亦中華文化面臨轉捩之無奈別徑,頗可首肯。

考之歷史,每於轉捩,必有遺世之人兼及兩端,左右呼應。餘即為其中一例,自幼熟習筆墨古風,長而寫作現代文章,即使余之萬千讀者,亦不知余之雙重秘藏。及至全國各地邀余書寫諸般大碑,方知余習慣于自文自書而不假他人之手,一時稱便稱奇。

今餘老矣,終可坦言,此筆墨之秘,並非巧技偶拾,實乃餘浮生之依。餘命何在?辨濃淡墨色、縱橫筆跡可也。

▲餘秋雨 墨蹟跋語

餘秋雨 炎帝之碑

華夏遠祖,采獵荒沙,幸有王者,首教耕稼。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長夜漫漫,如海無涯,幸有王者,燧得光華。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泥昧歲月,邪疫如麻,幸有王者,嘗草治煞。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天下初成,隨處殺伐,幸有王者,安民以罰。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偉哉至尊炎帝,山嶽難比其大。首舉文明之炬,始植民生之花。千古開拓之斧,鑿定創建之法。

並肩軒轅黃帝,共奠東方巨廈。歷盡萬劫未滅,永遠蓄勢待發。後世億兆子孫,無論海陬天涯,只須語涉炎黃,皆能視若一家。

家園門庭已掃,慈顏如詩如畫。炎帝安寢之地,崇陵又起紫霞。呼集六合同胞,再祭炎帝文化。兼有雕像新立,株洲神農城下。自此萬方心泉,齊向是處傾灑。拜謝鴻濛先人,佑我煌煌中華。

▲餘秋雨 炎帝之碑

餘秋雨 法門寺碑

佛指在此,指點蒼茫。遙想當初,隱然潛藏,中土雄魂,如蒙寒霜。

渺渺千年,再見天光,眾生驚悅,世運已暢。覺者頓悟,興衰巨掌。

法門於斯,吐納無量。矯矯魏晉,赫赫盛唐。袈裟飄忽,駝影浩蕩。

梵唄如雲,詩韻如浪。祈願此門,不再雕敝。啟迪人間,引渡萬方。

▲餘秋雨 法門寺碑

余秋雨 中華首刹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在內地建造的第一座寺院。相傳東漢永平七年(西元 64 年),明帝聽說西方有異神,便派遣使者前去天竺求法。永平十年,使者和天竺僧一起護送佛經、佛像回到河南洛陽。

據《洛陽伽藍記》稱,因佛經由白馬馱來,故建寺曰白馬寺。我的這幅題詞,是三十多年前由白馬寺僧人幾度輾轉托我書寫,文字也為白馬寺所擬定。

▲余秋雨 中華首刹

餘秋雨 昆侖第一城

昆侖第一城,即新疆喀什的葉城,地處葉爾羌河上游,故名。此城置身於昆侖山與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連接處,可通西藏阿裡地區。世界各國登山攀援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裡峰,也以此為起點,所以,又被稱為“天路之始,昆侖之門”。

昆侖山下的喀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要衝,也是世界各大文明交流的驛站。大唐文明的形成,離不開這一西域通道。佛教和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也以這裡為主要門戶。因此,這是研究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必要課堂,即便山高路遠、沙漠阻隔,也應一再抵達。

我的這一題詞,刻鑿在昆侖山的山石上,以表後代學人對古代偉業的無限崇敬。

▲餘秋雨 昆侖第一城

餘秋雨 千佛崖

千佛崖位於四川廣元嘉陵江邊的山崖上,為北魏至明代石刻佛像洞窟系列。洞窟緊貼沿江古棧道,可謂大通道邊的精神長廊。

廣元尚有其他著名大通道,例如李白詠歎過的劍門蜀道,以及舉世罕見的漢柏大道。

與千佛崖名稱相近的,有敦煌千佛洞即莫高窟,還有濟南千佛山即曆山。

我的這幅題字鐫刻在洞窟門口時,做橫向排列。

▲餘秋雨 千佛崖

餘秋雨 烏江大橋

為貴州思南烏江大橋所書,問詢已刻之橋畔。餘至今未曾抵達,獲邀題額,即想見高山激流、鏖兵險跡,不勝神往。

▲餘秋雨 烏江大橋

中國美術館

開放時間: 9:00 - 17:00 (16:00停止入館) 週一閉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