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十分鐘帶你看完清末民國,兩百年篆刻江湖的風雲變遷|畫事

畫事君說

大家都知道, 民國畫事, 主要講的是畫兒, 但喜歡書畫的人, 多半都會喜歡另一本藝術:篆刻。

民國時期的畫家, 好多都要標榜自己詩書畫印四樣本領,

而且一般畫畫最好的, 都要說自己詩第一, 印第二, 書第三, 畫第四。 這裡面的心理很微妙的, 但是可見大家還是蠻高看篆刻(俗稱印章)這門藝術的。

印章在古代非常流行, 因為印章就是古人的身份證。 在漢代, 阿貓阿狗都要給自己置辦一個印, 貧苦人家的小孩, 沒有名字, 叫個狗蛋, 也得想辦法買個印, 刻著一隻狗就行, 就代表自己。 這就演變成後來的肖形印。

印以漢印為上, 有中正之美, 但一千多年來一直發展, 也增加了不少別樣的美。 但篆刻主要用篆字, 而大篆小篆今天人皆不識, 所以這門藝術近年來一直都是小眾的藝術。

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 再小眾的藝術, 也有門派。 篆刻藝術的江湖上有拉幫結夥的大門派,

也有獨行於世, 誰也看不上的大俠, 還有自己琢磨研究出一套偏方, 搗鼓成了之後震懾天下的奇才。 尤其是清末民國時期, 畫壇劇變, 門派林立, 篆刻江湖也不例外。

今天, 我們來用一篇小文, 綜述一下清末民國時期兩百年篆刻江湖的風雲變遷。 讀完只要不到十分鐘, 但你可以看到篆刻史上開門定居的宗師們,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江湖中憑藉各自的篆刻刀殺開一條血路。

鄧石如派:以書入印,

平地一聲雷

能揚名立萬的人物, 都不簡單, 咱們先從清代中期的一個宗師級人物說起。

篆刻發展到清代中期, 是浙派和皖派的天下。 浙派的典型特徵是切刀法, 模仿古璽印斑駁滄桑的筆劃痕跡, 典型人物是丁敬, 西泠八家之首。 而皖派則比浙派更顯得工整流利, 多以沖刀法為主。

沖刀法、切刀法及其印面效果

新的大師就在這兩大門派如日中天的時候誕生了。 這個新的宗師, 名叫鄧石如。 他雖然是安徽人, 但和傳統的皖派又截然不同, 所以有人乾脆稱他所創立的門派為“徽派”。

鄧石如的高明之處在於, 將他的書法的獨特風格融入到了篆刻之中。 今天大家覺得這沒有什麼稀奇, 但在當時的印壇, 這就像平地一聲驚雷, 大家猛然發現, 篆刻還可以這樣玩!

鄧石如有一方著名的印章——“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 被公認為中國篆刻史上的經典之作、轉折之作。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這方印章, 被很多人學習和臨仿過。 無數的篆刻家通過臨仿的名義, 以各自獨有的風格和技巧向這方印章致敬。 新中國建立以後的傅抱石, 就刻過一方“江流有聲”。

而傅抱石所刻的“江流有聲”, 已經與鄧石如的“江流有聲”決然不同了。從鄧石如的變法開始算起,到傅抱石的時代,足有兩百年光景,這兩百年間,中國的篆刻藝術幾經轉折和突破,波瀾壯闊。

3457

傅抱石為陳光甫刻 壽山芙蓉石扁方章

1950 年作

印文:江流有聲

邊款:光甫先生正之,庚寅霜降,新喻傅抱石。

說明:陳光甫 (1880-1976),中國銀行家。原名輝祖,後易名輝德,字光甫,以字行世。江蘇鎮江人。1881 年 12 月 17 日( 清光緒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 生於江蘇鎮江一個商人家庭。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金融企業家,創辦了中國最成功的私人銀行 —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更重要的是,他比別人更自覺、更徹底地揚棄了“官商”辦銀行的傳統,而代之以更為專業化的金融創新和服務意識。有人將之媲美于美國的金融大亨摩根,稱之為“中國摩根”。

2.4×1×5cm

RMB : 150,000-200,000

傅抱石這方江流有聲更亮眼的地方在於,它側面的微雕,在方寸之間刻了後赤壁賦全文,而且是一氣呵成沒有稿子,也沒法兒有稿子,肉眼都看不清,必須拿放大鏡或者放大照片,簡直是給跪了。

“江流有聲”的側面微雕

鄧石如去世以後,受其影響的高手數不勝數,比如吳讓之,就從鄧石如的篆刻中學到了精髓,他也將自己的書風融入篆刻,這條路子叫做“以書入印”。

3466

吳讓之刻 壽山芙蓉石古獸鈕方章

印文:醉墨軒收藏金石書畫

邊款:攘翁篆刻,晏廬審定,野侯記之。

出版:1.《晉銅鼓齋印存》2-12, 李培楨編 ,1876 年。

2.《吳讓之印存》P6-16, 吳隱編,1904 年。

3.《丁醜劫余印存》P16-26,葛書征編,1937 年。

4.《晚晴四大家印譜》P1-86,方節庵,1951 年。

5.《吳讓之印譜》P161,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 年。

6.《中國篆刻叢刊·吳讓之》卷一 P75,二玄社出版 1983。

7.《明清名人刻印精品匯存》P47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8.《印史留遺》,P2-23,楊廣泰,1996 年。

9.《中國璽印篆刻全集》,P4-66,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年。

備註:葛書徵、小林鬥盦舊藏

2.7×2.7×4.6cm

RMB: 1,000,000-1,200,000

對比吳讓之的篆書真跡和他的篆刻作品“渤海姚氏珍藏金石書畫”,可以發現二者無論從線條還是從字體結構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吳熙載《篆書四屏》局部 紙本篆書

125×27.5×4 湖南省博物館藏

3465

吳讓之為姚正鏞刻 青田石自用印

印文:渤海姚氏珍藏書畫印

邊款:仲海仁兄屬,熙載刻。

出版:1.《晉銅鼓齋印存》P4-9, 李培楨編 ,1876 年。

2.《吳讓之印存》P6-16, 吳隱編,1904 年。

3.《吳讓之の書畫篆刻》P110,二玄社出版,1978 年。

4.《中國篆刻叢刊·吳讓之》卷一 P105,二玄社出版 1983。

5.《吳讓之印譜》P92,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 年。

6.《篆刻全集 6》P92,二玄社出版,2001 年。

7.《中國鑒藏家印鑒大全》P641,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年。

8.《中國歷代篆刻集粹 7》P90,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年。

備註:師村妙石舊藏

說明:姚正鏞 ( 清 ),字仲海,蓋平 ( 今遼寧蓋平 ) 人。治金石,嗜收藏,書法六朝,畫山水、花鳥、梅花,饒有古致。

2×1.5×4.5cm

RMB: 700,000-1,000,000

“以書入印”的理念在當時的影響太大了,鄧石如傳派中的另一個大家——徐三庚,也是以書入印的高手,因為他的篆書就很獨特,這個篆書入印以後,印章也別開生面,形式感很強。日本人特喜歡徐三庚,但他的個人風格太強,不適合初學者學習。

3464

徐三庚為沈慶齡刻 青田石方章

印文:仲豫

邊款:袖海作于春申浦上。

出版:《中國篆刻叢刊第二十九卷》P147,二玄社,1984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說明:沈慶齡,一作慶麟,字椿圃,浙江嘉興諸生。劬學能文,旁及繪事,山水筆甚蒼茫。

卒年三十,流傳者麨。

2.7×2.7×5cm

RMB: 120,000-200,000

印外求印,江湖各領風騷

鄧石如發明的新武功”以書入印“,又有文化,又好操作,確實風靡半個印林,但這一派武功並沒有一統江湖。

浙派這樣的一個江湖大門派,絕沒那麼容易倒下。在鄧石如、吳讓之等人風靡中國之時,也有錢松、趙之琛等浙派後人,馬不停蹄的緊追猛趕,修煉新功。

錢松在總結浙派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一種切中帶削的新刀法,顯得立體感很強,對後來的吳昌碩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3467

錢松為丁文蔚刻 壽山石自用印

印文:文蔚私印

邊款:韻琴印,耐青刻。

出版:1. 《丁醜劫余印存》P20,葛書徵編,1937 年。

2.《錢松印譜》P183,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年。

3.《錢松印譜》P80,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 年。

4.《履盦藏印選》P52,江成之編,1997 年。

5.《丁鶴廬西泠八家印存稿》P36,日本出版,2003 年。

說明:丁文蔚 (1827-1890),字豹卿,號韻琴,室名大碧山館,浙江蕭山人。官至福建長樂知縣。

工詩,善書畫,尤長花卉,秀雅古逸。其篆隸書深得漢人古拙之趣,亦擅刻竹。

1.3×1.3×2.6cm

RMB: 200,000-300,000

3468

趙次閑為戴熙刻 青田石自用印

印文:熙

邊款:次閑篆。

出版:1.《西泠四家印譜附存三家》P7-3, 丁丙編,1885 年。

2.《印迷叢書》P1-34,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年。

3.《近現代書畫家款印綜匯》,P1214,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年。

備註:林乾良舊藏

說明: 戴熙 (1801-1860),清代官員、畫家。錢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字醇士 ( 一作蓴溪 ),號榆庵、松屏,別號鹿床居士 ( 一作樚床 )、井東居士。道光十一年進士,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後引疾歸,曾在崇文書院任主講。

1.2×1.2×3.7cm

RMB: 50,000-80,000

然而,無可置疑的是,在鄧石如傳派的努力下,篆刻的系統,從此變得豐富起來,當代的書法可以入印,那古代呢?

人們逐漸發現,可以供篆刻取材的書法資源實在是太多了,不僅僅是自己的書法風格可以入印,古代千百年來的書法精華,誰有能力,誰有慧眼文心,都可加以改造,使之進入篆刻的系統。這就是從“以書入印”,發展到了“印外求印”。

在“印外求印”這一路上,幹的最成功的人,是另一個開宗立派的人物——黃牧甫,還開創了一個新的印學門派,叫做“黟山派”。

那麼,為什麼是黃牧甫?

首先,我們說一個人要成功,首先要有見識。黃牧甫看過的古代金石遺跡,可以說是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極限。

他曾當過清末金石收藏巨擘吳大澄的幕僚,吳大澂家的寶貝讓他看了個遍,等於是黃牧甫通過吳大澂的收藏,窮遍了古人的武功秘笈——三代金石、秦漢磚瓦,取法物件簡直是無邊無際。比如這一方“秦磚漢瓦之室”就是他仿造漢代磚文的成果。

3458

黃牧甫為俞旦刻 壽山石扁方章

1894 年作

印文:秦瓦漢專之室

邊款:伯惠兄郵屬,士陵仿專文時甲午春二月。

出版:1.《黃牧甫印存手稿》P9-25,黃士陵編,1908 年

2.《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P2-92 黃少牧編,1935 年。

3.《增選黃牧父印存上下集》P143,曾紹傑編,1977 年。

4.《黃牧甫印存》P101 頁,西泠印社出版,1982 年 3 月。

5.《增補黃士陵印譜》P143 頁,武漢古籍書店出版,1992 年 8 月。

6.《黃士陵印譜》P210 頁,上海書店出版,1993 年 3 月。

7.《黃士陵印影》P213 頁,榮寶齋出版社,1996 年 1 月。

8.《黃牧甫流派印風》P87,重慶美術出版社,1999 年。

說明:俞旦 (1861- ? ),江西婺原人,後改籍廣東。字伯惠,號呆道人、呆人、寄齋、寄盦、寄庵、從衡、星江,齋室名秦瓦漢專之室、靜娛齋、清蔭堂。

3.5×1.4×4.1cm

RMB: 300,000-400,000

其次,黃牧甫有深厚的家學和童子功,他父親本來就擅長篆刻。黃牧甫不僅底子好,基礎厚,學習能力還特強,學啥像啥。但更重要的,他還不是傻學,而是在臨仿中加入自己的變化。

黃牧甫還旁涉其他藝術領域和學術體系,他開過攝影館,做過全形拓,精通文字學、金石學、在繪畫、書法上下的功夫也極深。

他在學習古人篆刻時,絲毫沒有門戶之見,甚至也學過單刀法,比如“陽湖許鏞”這方印,就有一些單刀刻法的痕跡。許鏞是他的朋友,廣州人,給他刻這方印時,黃牧甫正在廣州鬻藝,許鏞曾借給他吳讓之的印譜,對黃牧甫幫助很大。

3459

黃牧甫為許鏞刻 青田石自用印

印文:陽湖許鏞

邊款:一刀成一筆,古所謂單刀法也。今人效之者甚夥,可觀者殊難得,近見趙撝尗手制一石,天趣自流,而不入於板滯,雖非生平所好,今忽為撝尗動,偶一效之。振老以為何如。癸未荷花生日,牧父志于羊石。

出版:1.《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P1-20,黃少牧編,1935 年。

2.《增選黃牧父印存上下集》P44,曾紹傑編,1977 年。

3.《增補黃士陵印譜》P21,揚州古籍書店,1992 年。

4.《黃士陵印影》P251,榮寶齋出版社,1996 年。

5.《黃牧甫流派印風》P29,重慶出版社,1999 年。

說明:許鏞,字子振。工山水。

2.1×2.1×5.1cm

RMB: 400,000-500,000

黃牧甫在這方印的邊款中說:“一刀成一筆,古所謂單刀法也。今人效之者甚夥,可觀者殊難得。近見趙㧑叔手制一石,天趣自流而不入於板滯,雖非生平所好,今忽為㧑叔動,偶一效之。”可見這方風格特殊的印章,是他偶然間為趙之謙的單刀法觸動,仿效其法刻出來的。不過,再後來,單刀這一路的風格就被他放棄了,反而是幾十年之後的齊白石將其發揚光大。

黃牧甫的典型風格是以光潔的線條、精微的構圖、巧妙而古雅的文字結體為特點的,他的篆刻特別耐看,看似工穩,實則一氣呵成,用刀利索,絕不拖泥帶水。

黃牧甫的典型風格作品

缶翁不朽:以書入印,

創出另一種面貌

順著鄧石如和吳讓之“以書入印”這個武功,江湖上修煉出了很多大師。除了黃牧甫,還出了另一個和他旗鼓相當的大師——吳昌碩。

大概是受了“以書入印”的啟發,吳昌碩在畫畫中,還採用了金石入畫的方法,從而在近現代書畫界開創了金石畫派,成為一代宗師。

吳昌碩也是“以書入印”的支持者,但他的氣質和黃牧甫全然不同。兩人好似太極張三豐和少林掃地僧,一文一武,一細一粗,風格迥異。然而,實際情況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黃牧甫的風格,是細緻中帶著果敢,而吳昌碩則是勇猛剛烈中,帶著精巧細緻。

從印面實際的刀痕來看,黃牧甫看似精緻的篆刻效果,其實刀法乾淨利索,而非多次反復刻畫;吳昌碩的風格看上去不衫不履、滄桑老厚,其實卻使用了很多故意“製作”的花招,據民國八卦天王陳巨來的獨家解密,吳昌碩是用鞋底子刮蹭才做出了這種滄桑感的,也是醉醉的……

吳昌碩代表作品“樾蔭廬”

吳昌碩的傳人弟子也是很成規模的,間接受其影響者更是為數眾多。他的篆刻風格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追隨。遠的不說,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一個篆刻大師來楚生,就是學吳昌碩最為成功的幾個人之一。

當代書畫篆刻大家錢君陶先生曾雲:“來氏刻印七十歲前後所作突變,樸質老辣,雄勁蒼古,得未曾有。雖二吳(按:指吳熙載、吳俊卿),亦當避舍,齊白石自謂變法,然斧鑿之痕,造作之態猶難免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能獨立稱雄于印壇者,唯楚生一人而已。”我們看他所刻的印章,確實有質樸老辣、雄勁蒼古的特徵

3407

來楚生刻為張用博刻 壽山石方章

1971 年作

印文:張用博年四十後學尚犀

邊款:然犀刻,近攘老,辛亥二月。

出版:《來楚生印譜》P39,榮寶齋,1993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說明:張用博,1933年12月生,江蘇沐陽人。師從著名書法家來楚生。作品蒼勁豪放,

結構嚴謹,運筆靈動而富變化。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篆刻委員會委員,上海浦東新區書法家協會常務副會長,上海浦東書畫研究會會長。

2.8×2.8×4cm

RMB: 40,000-50,000

3408

來楚生刻為張用博刻 壽山石方章

印文:張押

邊款:安處先生。

出版:《來楚生印譜》P39,榮寶齋,1993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2.2×1.8×5.2cm

RMB: 20,000-30,000

來楚生還擅長刻肖形印,他本就是詩、書、畫、印無所不精,因此能以畫入印,隨心所欲得打通不同領域的界限。他的肖形印,刀法古樸,形態自然,極有天真古樸的生趣。

3406

來楚生刻 青田石方章

印文:金剛肖形印

邊款:初升。

出版:1.《印史留遺》P12-29,楊廣泰編,1996 年。

2.《然犀室印集》,榮寶齋出版社,2000 年。

2.1×2.1×5.5cm

RMB: 40,000-50,000

3391

來楚生刻 壽山石方章

印文:猴肖形印

邊款:侯君子,然犀。

1.7×1.7×5.8cm

RMB: 40,000-50,000

3392

來楚生刻 青田石方章

印文:鹿肖形印

邊款:長樂未央。安處作。

出版:1.《來楚生朱跡》P1-10,張永愷編,1971 年。

2.《來楚生書畫篆刻作品集》P336,北京匡時,2014 年。

3×3×4cm

RMB: 200,000-300,000

西泠印社的輝煌

吳昌碩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西泠印社這個印壇第一高等機構,由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民國時期的西泠印社,那可是高手雲集,熙熙攘攘。

其中的王福庵就是一名篆刻高手,他的名字又寫作王福廠,這字在這兒不念敞,念庵。王福庵當時供職于國民政府印籌局,專門給國家政府機關刻印,受到浙派和明清諸家的影響,取法很廣,刻的也是不錯,篆書也寫的好,四平八穩的。但與吳昌碩、黃牧甫這樣的頂尖大師比,缺少的是鮮明的個人風格,所以雖然刻得好,卻不容易被歷史記住。

3411

王福廠為袁法刻 壽山石印章三方

2.1938 年作

3.1934 年作

印文:1. 帥南所藏 2. 滄州詞課 3. 滄州

邊款:1. 仿漢銅印,刻充帥南世仁兄文房,福廠。

2. 戊寅閏七月,刻充帥南世兄文房,福廠居士。

3. 甲戌七月,福廠為帥南仁世兄作。

出版:1.《玉照山房集印及自製印選》P14,王北嶽編,1963 年。

2.《麋研齋印存》P274,曾紹傑編,1979 年。

3.《印林第一卷第四期》P17,王北嶽編,1980 年。

RMB: 30,000-40,000

曾經任西泠印社總幹事的韓登安,也是一時名手。韓登安與王福庵路數相似,也是以學習浙派為主,間及皖派,總體來看,還是比較中正偏文氣的風格。

工寫兩極端,

懸崖上走鋼絲都不容易

繼黃牧甫和吳昌碩之後,印壇又出了幾個大師,其中就有兩人 ,一工一寫,一南一北。北邊的是客居京城,出身湖南的老木匠齊白石,南邊的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陳巨來。

他們兩個人的篆刻風格正好代表著兩個極端,齊白石的篆刻暗合他大寫意的畫風,潑辣狠厲,佈局絕險,差不得一寸一毫;陳巨來則是學工細的圓朱文,儒雅工整,靜穆安然。實際上,兩人的風格都像是在懸崖上走鋼絲,齊白石在大寫意的路徑上走到了極限,而陳巨來則在工穩一路的印風上達到了巔峰。

先說齊白石,他的篆刻單刀直入,人家來回拉好幾刀,他就偏不這樣做,故意保留刀口自然崩裂的效果。如“楊慶簪印”、“蓮花山下是吾家”就非常典型。以往的篆刻家只敢在邊款中這麼刻楷書,絕少在印面正文中這麼幹,前文書提到的黃牧甫也只是對這種單刀刻法“偶一效之”,只有齊白石專把單刀法作為印文的主要刻法,不斷改進,終成一家。

3452

齊白石為楊慶簪刻 壽山白芙蓉石太獅少獅鈕方章

1939 年作

印文:楊慶簪印

邊款:兂字從俗,己卯白石。

出版:1.《齊白石印影續集》榮寶齋出版社,1993 年。

2.《中國歷代印風齊白石卷》重慶出版社,1999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說明:楊慶簪,字朋之、邦豫,號中山居士,廣東中山人。收藏金石書畫甚富。與陳巨來交善,陳氏曾為其治印一批六十印,輯成《盍齋藏印》。

3×3×6cm

RMB: 200,000-250,000

3450

齊白石刻 壽山石方章

印文:蓮花山下是吾家

邊款:白石。

出版:1.《香雪莊藏印》,香雪莊編,1981 年。

2.《齊白石全集》第八卷 P45,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年。

3.《齊白石篆刻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年。

4.《齊白石篆刻作品集》,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年。

5.《齊白石印譜》,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年。

備註:陳之初舊藏

2.6×2.6×5.7cm

RMB: 300,000-500,000

齊白石的篆刻構圖章法也頗為險絕,其空間佈置可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線條與線條之間的位置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

比如下麵這組對印“陽春白雪”與“枕流簌石”的空間佈局,就堪稱妙絕,此對印是他的代表作品,在多個著錄中出現過,能現身拍賣,實屬罕見。

3451

齊白石刻 壽山石龍鈕對章

印文:1. 陽春白雪 2. 枕流漱石

邊款:1. 白石。 2. 白石。

出版:1.《白石印譜》香港上海書局,1972 年。

2.《香雪莊藏印》P30、P31,( 新加坡 ) 香雪莊編,1981 年。

3.《中國篆刻叢刊第三七卷—齊白石》P105,二玄社,1983 年。

4.《齊白石全集》第八卷 P293、P284,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年。

5.《中國歷代印風系列》,重慶出版社,1999 年。

6.《齊白石印譜》,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年。

備註:陳之初舊藏

2.5×2.5×9cm 2.5×2.5×8.8cm

RMB: 500,000-800,000

白石老人成熟時期的篆刻風格偏於霸悍,其中方折之筆甚多,仿佛鐵骨錚錚的硬漢,這樣的篆刻風格是普通人無法駕馭的,稍微一過,就成了瘋魔的野狐禪,其中區別,只在毫釐之間。

3453

齊白石為王纘緒刻 印章兩方

印文:1. 治園讀殘碑記 2. 治園所得金石

邊款:1. 三百石印富翁。治公將軍出示白石傑作,蓬安□□舫、成都曾點躬同觀于百□□□莊,辛未冬,新都趙遺三記。

2. 白石。

出版:1.《印史留遺》P10-50,藝友齋,1996 年。

2.《齊白石全集》第 8 卷篆刻 p272,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年。

3.《齊白石篆刻集》P33,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年。

4.《中國歷代印風系列,齊白石、丁二仲、經亨頤、簡經綸、來楚生印風》P26,重慶出版社,1999 年。

5.《齊白石印譜》P158,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年。

6 .《中國近代印壇三大家 - 齊白石篆刻作品集》P284,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年。

說明:王纘緒 (1885-1960),四川人,字治園,號半山后人,將軍。嗜喜金石碑版文物。與齊白石交善,嘗得齊白石刻

印若干方。

2.1×2.1×5.4cm 3.5×3.5×7.5cm

RMB: 400,000-500,000

齊白石寫過一張潤格,印章部分這麼算的:“刻印(字大三分至五分,每字萬元;字小二分加半;字大六分加半;只刻一石朱文加半)每元加三角。”

齊白石1946年寫的潤格

按他這個價目表換算下來,這幾方印現在怎麼著也得有950萬了,這還沒算傭金呢!然而現在,每方起價才20萬左右!是不是白給的!

我們再說和齊白石正好形成反差的陳巨來,此人的圓朱印堪稱整個中國印史之巔峰。他雖然專攻此道,但早期也是遍臨漢印,基礎牢固。他的老師是當時滬上的著名篆刻家趙叔孺,專攻溫雅工致的路數。

3425

趙叔孺刻 壽山高山石羊鈕對章

1934 年作

印文:1. 思慮通審 2. 志氣和平

邊款:1. 甲戌冬,叔孺仿元朱文。2. 擬漢鑄印 , 叔孺。

2.7×2.7×7.2cm( 兩件相同 )

RMB: 60,000-80,000

3426

趙叔孺刻 昌化雞血石扁方章

1930 年作

印文:省廬鑒賞

邊款:庚午七月,叔孺刻。

出版:《二弩精舍印存》,張魯盦編,1949 年。

2.3×1.2×3.1cm

RMB: 35,000-50,000

趙叔孺教出來的陳巨來,在細朱文方面的造化超過了師傅。過去的大師和現在的藝術老油子可不一樣,人家的素質是全面的,不僅能搞創作,理論也是一流,我們看陳巨來的《安持精舍印話手稿十三紙》,就是他整理的篆刻心得。從這十三紙手稿來看,陳巨來的書法也是當世一流,其安靜溫雅的氣韻,和他的篆刻是一脈相承的。

3428

陳巨來 安持精舍印話手稿十三紙

款識:右稿為餘卅年前所作,改定文字者乃吳慈堪先生也。巨來記,丁未八月。

說明:陳巨來親書印話稿本,其書法少見,此稿修改處為吳慈堪所為,留傳至今,彌足珍貴。

尺寸不一

RMB: 300,000-400,000

正如陳巨來在這份手稿中所述,“夫治印之道,要在能合于古而已,章法最要,刀法其次,者也,十四種刀法之說,是古人故為高談……”

在陳巨來看來,花哨的功夫都是皮相,關鍵要合于古意,而章法的地位超越了刀法,是最為重要的,而他在實踐中,也正貫穿了這一理論。

比如“師竹堂”這方印,“師”字的佈局結構就精巧至極,兩個圓環的結構極難處理,但陳巨來卻安排的恰到好處,印面中的多條弧線與這兩個圓環構成了絕妙的呼應關係。

3431

陳巨來刻 壽山芙蓉石連珠印

1937 年作

印文:師竹堂

邊款:菁子邦媛督刻,巨來仿鉨,廿六年一月。

2.2×1×4.2cm

RMB: 50,000-60,00

陳巨來最拿手的絕活兒是細朱文印,他的細朱文在結構和空間處理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但最難之處在於他能夠在勻淨的筆劃中參入一種莫名的靈動和活潑,比如“元元草堂”一印,線條微妙的粗細變化和虛實對比,已臻化境。

3430

陳巨來刻 壽山石方章

印文:元元草堂

邊款:巨來仿製元朱。

出版:1.《安持精舍印冣》P183,上海美術出版社,1982 年。

2.《增訂安持精舍印存》P175,曾紹傑編,1988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3×1×3.3cm

RMB: 40,000-50,00

能刻細的,粗的更不在話下,如滿白文風格的“慶簪”,同樣也充滿了各種機巧,其中的細小變化,越琢磨越有深意。

3429

陳巨來為楊慶簪刻 獸骨方章

印文:慶簪

邊款:巨來刻。

出版:《增訂安持精舍印存》P175, 曾紹傑編,1988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0.7×0.7×5.7cm

RMB: 20,000-30,000

陳巨來還有一路風格,將漢代的滿白文與細朱文搭配混合在一個印面之內,“楊慶簪印”,雖然筆劃粗細對比鮮明,但他著意的是計白當黑,是純粹的黑白關係,如果你眼夠毒,看的就不是字,而是印面中的紅白部分的比例結構。

3427

陳巨來為楊慶簪刻 獸骨方章

印文:楊慶簪印

邊款:巨來。

出版:《增訂安持精舍印存》P173,曾紹傑編,1988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說明:楊慶簪,字朋之、邦豫,號中山居士,廣東中山人。收藏金石書畫甚富。

與陳巨來交善,陳氏曾為其治印一批六十印,輯成《盍齋藏印》。

1.2×1.2×5.7cm

RMB: 30,000-50,000

說完了這兩個人的印章,各位看官或許能感受到兩人印章風格的巨大差異,但有趣的是,這兩個人的個性氣質,和他們的藝術風格卻正好相反,齊白石的篆刻勇猛剛勁,而他本人的性格卻很低調中庸,並不願與人紛爭。在他看來,老老實實畫畫賺錢才是王道。

而陳巨來的篆刻雖然工穩安靜,他本人性格倒不太好,容易生氣,性格耿介,經常與人言語衝突,留下一本《安持人物瑣憶》,書把上海地區的藝術家們的老底揭了個遍,風波至今不息。

他們兩個人倒是沒有什麼交往,估計性格也是合不來。然而,二人都到了篆刻藝術的最高層次,差別不在技術,而在口味了。總的來說,齊白石重在對刀法的創新,而陳巨來專注于章法的精妙,這就像《笑傲江湖》裡華山派關於用氣還是用劍的爭論,不能說誰對誰錯,到了頂級,都是對的。

畫事君·今日薦書

解讀傳統文人畫,不可不讀《南畫十六觀》!現畫事微店簽名版火熱預售中,作者朱良志老師毛筆簽名、鈐印,極具收藏價值,非常難得,不要錯過哦!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於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更多精彩內容

這樣的老太太世間不會再有——張大千傳奇女弟子方召麐

一本冊頁賣了兩億,齊白石嚇醒後發了個朋友圈

3億永樂唐卡超清圖,百開蔣廷錫牡丹花譜,劉益謙真人抄經,今天全在龍美術館!

民國文人相重起來,CP感比戀愛還那啥 | 畫事

扔掉歷史書!老傳單裡看最真實的“五四”青年|畫事

霸悍潘天壽:嫌防空洞憋屈,在曠野上看日本飛機扔炸彈|畫事

一張畫為啥能過億?趙旭從專業角度告訴你 | 畫事

評論區留言,和畫事君聊天兒

▼▼▼

已經與鄧石如的“江流有聲”決然不同了。從鄧石如的變法開始算起,到傅抱石的時代,足有兩百年光景,這兩百年間,中國的篆刻藝術幾經轉折和突破,波瀾壯闊。

3457

傅抱石為陳光甫刻 壽山芙蓉石扁方章

1950 年作

印文:江流有聲

邊款:光甫先生正之,庚寅霜降,新喻傅抱石。

說明:陳光甫 (1880-1976),中國銀行家。原名輝祖,後易名輝德,字光甫,以字行世。江蘇鎮江人。1881 年 12 月 17 日( 清光緒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 生於江蘇鎮江一個商人家庭。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金融企業家,創辦了中國最成功的私人銀行 —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更重要的是,他比別人更自覺、更徹底地揚棄了“官商”辦銀行的傳統,而代之以更為專業化的金融創新和服務意識。有人將之媲美于美國的金融大亨摩根,稱之為“中國摩根”。

2.4×1×5cm

RMB : 150,000-200,000

傅抱石這方江流有聲更亮眼的地方在於,它側面的微雕,在方寸之間刻了後赤壁賦全文,而且是一氣呵成沒有稿子,也沒法兒有稿子,肉眼都看不清,必須拿放大鏡或者放大照片,簡直是給跪了。

“江流有聲”的側面微雕

鄧石如去世以後,受其影響的高手數不勝數,比如吳讓之,就從鄧石如的篆刻中學到了精髓,他也將自己的書風融入篆刻,這條路子叫做“以書入印”。

3466

吳讓之刻 壽山芙蓉石古獸鈕方章

印文:醉墨軒收藏金石書畫

邊款:攘翁篆刻,晏廬審定,野侯記之。

出版:1.《晉銅鼓齋印存》2-12, 李培楨編 ,1876 年。

2.《吳讓之印存》P6-16, 吳隱編,1904 年。

3.《丁醜劫余印存》P16-26,葛書征編,1937 年。

4.《晚晴四大家印譜》P1-86,方節庵,1951 年。

5.《吳讓之印譜》P161,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 年。

6.《中國篆刻叢刊·吳讓之》卷一 P75,二玄社出版 1983。

7.《明清名人刻印精品匯存》P47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8.《印史留遺》,P2-23,楊廣泰,1996 年。

9.《中國璽印篆刻全集》,P4-66,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年。

備註:葛書徵、小林鬥盦舊藏

2.7×2.7×4.6cm

RMB: 1,000,000-1,200,000

對比吳讓之的篆書真跡和他的篆刻作品“渤海姚氏珍藏金石書畫”,可以發現二者無論從線條還是從字體結構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

吳熙載《篆書四屏》局部 紙本篆書

125×27.5×4 湖南省博物館藏

3465

吳讓之為姚正鏞刻 青田石自用印

印文:渤海姚氏珍藏書畫印

邊款:仲海仁兄屬,熙載刻。

出版:1.《晉銅鼓齋印存》P4-9, 李培楨編 ,1876 年。

2.《吳讓之印存》P6-16, 吳隱編,1904 年。

3.《吳讓之の書畫篆刻》P110,二玄社出版,1978 年。

4.《中國篆刻叢刊·吳讓之》卷一 P105,二玄社出版 1983。

5.《吳讓之印譜》P92,上海書畫出版社,1983 年。

6.《篆刻全集 6》P92,二玄社出版,2001 年。

7.《中國鑒藏家印鑒大全》P641,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年。

8.《中國歷代篆刻集粹 7》P90,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年。

備註:師村妙石舊藏

說明:姚正鏞 ( 清 ),字仲海,蓋平 ( 今遼寧蓋平 ) 人。治金石,嗜收藏,書法六朝,畫山水、花鳥、梅花,饒有古致。

2×1.5×4.5cm

RMB: 700,000-1,000,000

“以書入印”的理念在當時的影響太大了,鄧石如傳派中的另一個大家——徐三庚,也是以書入印的高手,因為他的篆書就很獨特,這個篆書入印以後,印章也別開生面,形式感很強。日本人特喜歡徐三庚,但他的個人風格太強,不適合初學者學習。

3464

徐三庚為沈慶齡刻 青田石方章

印文:仲豫

邊款:袖海作于春申浦上。

出版:《中國篆刻叢刊第二十九卷》P147,二玄社,1984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說明:沈慶齡,一作慶麟,字椿圃,浙江嘉興諸生。劬學能文,旁及繪事,山水筆甚蒼茫。

卒年三十,流傳者麨。

2.7×2.7×5cm

RMB: 120,000-200,000

印外求印,江湖各領風騷

鄧石如發明的新武功”以書入印“,又有文化,又好操作,確實風靡半個印林,但這一派武功並沒有一統江湖。

浙派這樣的一個江湖大門派,絕沒那麼容易倒下。在鄧石如、吳讓之等人風靡中國之時,也有錢松、趙之琛等浙派後人,馬不停蹄的緊追猛趕,修煉新功。

錢松在總結浙派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一種切中帶削的新刀法,顯得立體感很強,對後來的吳昌碩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3467

錢松為丁文蔚刻 壽山石自用印

印文:文蔚私印

邊款:韻琴印,耐青刻。

出版:1. 《丁醜劫余印存》P20,葛書徵編,1937 年。

2.《錢松印譜》P183,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 年。

3.《錢松印譜》P80,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 年。

4.《履盦藏印選》P52,江成之編,1997 年。

5.《丁鶴廬西泠八家印存稿》P36,日本出版,2003 年。

說明:丁文蔚 (1827-1890),字豹卿,號韻琴,室名大碧山館,浙江蕭山人。官至福建長樂知縣。

工詩,善書畫,尤長花卉,秀雅古逸。其篆隸書深得漢人古拙之趣,亦擅刻竹。

1.3×1.3×2.6cm

RMB: 200,000-300,000

3468

趙次閑為戴熙刻 青田石自用印

印文:熙

邊款:次閑篆。

出版:1.《西泠四家印譜附存三家》P7-3, 丁丙編,1885 年。

2.《印迷叢書》P1-34,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年。

3.《近現代書畫家款印綜匯》,P1214,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年。

備註:林乾良舊藏

說明: 戴熙 (1801-1860),清代官員、畫家。錢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字醇士 ( 一作蓴溪 ),號榆庵、松屏,別號鹿床居士 ( 一作樚床 )、井東居士。道光十一年進士,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後引疾歸,曾在崇文書院任主講。

1.2×1.2×3.7cm

RMB: 50,000-80,000

然而,無可置疑的是,在鄧石如傳派的努力下,篆刻的系統,從此變得豐富起來,當代的書法可以入印,那古代呢?

人們逐漸發現,可以供篆刻取材的書法資源實在是太多了,不僅僅是自己的書法風格可以入印,古代千百年來的書法精華,誰有能力,誰有慧眼文心,都可加以改造,使之進入篆刻的系統。這就是從“以書入印”,發展到了“印外求印”。

在“印外求印”這一路上,幹的最成功的人,是另一個開宗立派的人物——黃牧甫,還開創了一個新的印學門派,叫做“黟山派”。

那麼,為什麼是黃牧甫?

首先,我們說一個人要成功,首先要有見識。黃牧甫看過的古代金石遺跡,可以說是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極限。

他曾當過清末金石收藏巨擘吳大澄的幕僚,吳大澂家的寶貝讓他看了個遍,等於是黃牧甫通過吳大澂的收藏,窮遍了古人的武功秘笈——三代金石、秦漢磚瓦,取法物件簡直是無邊無際。比如這一方“秦磚漢瓦之室”就是他仿造漢代磚文的成果。

3458

黃牧甫為俞旦刻 壽山石扁方章

1894 年作

印文:秦瓦漢專之室

邊款:伯惠兄郵屬,士陵仿專文時甲午春二月。

出版:1.《黃牧甫印存手稿》P9-25,黃士陵編,1908 年

2.《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P2-92 黃少牧編,1935 年。

3.《增選黃牧父印存上下集》P143,曾紹傑編,1977 年。

4.《黃牧甫印存》P101 頁,西泠印社出版,1982 年 3 月。

5.《增補黃士陵印譜》P143 頁,武漢古籍書店出版,1992 年 8 月。

6.《黃士陵印譜》P210 頁,上海書店出版,1993 年 3 月。

7.《黃士陵印影》P213 頁,榮寶齋出版社,1996 年 1 月。

8.《黃牧甫流派印風》P87,重慶美術出版社,1999 年。

說明:俞旦 (1861- ? ),江西婺原人,後改籍廣東。字伯惠,號呆道人、呆人、寄齋、寄盦、寄庵、從衡、星江,齋室名秦瓦漢專之室、靜娛齋、清蔭堂。

3.5×1.4×4.1cm

RMB: 300,000-400,000

其次,黃牧甫有深厚的家學和童子功,他父親本來就擅長篆刻。黃牧甫不僅底子好,基礎厚,學習能力還特強,學啥像啥。但更重要的,他還不是傻學,而是在臨仿中加入自己的變化。

黃牧甫還旁涉其他藝術領域和學術體系,他開過攝影館,做過全形拓,精通文字學、金石學、在繪畫、書法上下的功夫也極深。

他在學習古人篆刻時,絲毫沒有門戶之見,甚至也學過單刀法,比如“陽湖許鏞”這方印,就有一些單刀刻法的痕跡。許鏞是他的朋友,廣州人,給他刻這方印時,黃牧甫正在廣州鬻藝,許鏞曾借給他吳讓之的印譜,對黃牧甫幫助很大。

3459

黃牧甫為許鏞刻 青田石自用印

印文:陽湖許鏞

邊款:一刀成一筆,古所謂單刀法也。今人效之者甚夥,可觀者殊難得,近見趙撝尗手制一石,天趣自流,而不入於板滯,雖非生平所好,今忽為撝尗動,偶一效之。振老以為何如。癸未荷花生日,牧父志于羊石。

出版:1.《黟山人黃牧甫先生印存》P1-20,黃少牧編,1935 年。

2.《增選黃牧父印存上下集》P44,曾紹傑編,1977 年。

3.《增補黃士陵印譜》P21,揚州古籍書店,1992 年。

4.《黃士陵印影》P251,榮寶齋出版社,1996 年。

5.《黃牧甫流派印風》P29,重慶出版社,1999 年。

說明:許鏞,字子振。工山水。

2.1×2.1×5.1cm

RMB: 400,000-500,000

黃牧甫在這方印的邊款中說:“一刀成一筆,古所謂單刀法也。今人效之者甚夥,可觀者殊難得。近見趙㧑叔手制一石,天趣自流而不入於板滯,雖非生平所好,今忽為㧑叔動,偶一效之。”可見這方風格特殊的印章,是他偶然間為趙之謙的單刀法觸動,仿效其法刻出來的。不過,再後來,單刀這一路的風格就被他放棄了,反而是幾十年之後的齊白石將其發揚光大。

黃牧甫的典型風格是以光潔的線條、精微的構圖、巧妙而古雅的文字結體為特點的,他的篆刻特別耐看,看似工穩,實則一氣呵成,用刀利索,絕不拖泥帶水。

黃牧甫的典型風格作品

缶翁不朽:以書入印,

創出另一種面貌

順著鄧石如和吳讓之“以書入印”這個武功,江湖上修煉出了很多大師。除了黃牧甫,還出了另一個和他旗鼓相當的大師——吳昌碩。

大概是受了“以書入印”的啟發,吳昌碩在畫畫中,還採用了金石入畫的方法,從而在近現代書畫界開創了金石畫派,成為一代宗師。

吳昌碩也是“以書入印”的支持者,但他的氣質和黃牧甫全然不同。兩人好似太極張三豐和少林掃地僧,一文一武,一細一粗,風格迥異。然而,實際情況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黃牧甫的風格,是細緻中帶著果敢,而吳昌碩則是勇猛剛烈中,帶著精巧細緻。

從印面實際的刀痕來看,黃牧甫看似精緻的篆刻效果,其實刀法乾淨利索,而非多次反復刻畫;吳昌碩的風格看上去不衫不履、滄桑老厚,其實卻使用了很多故意“製作”的花招,據民國八卦天王陳巨來的獨家解密,吳昌碩是用鞋底子刮蹭才做出了這種滄桑感的,也是醉醉的……

吳昌碩代表作品“樾蔭廬”

吳昌碩的傳人弟子也是很成規模的,間接受其影響者更是為數眾多。他的篆刻風格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追隨。遠的不說,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一個篆刻大師來楚生,就是學吳昌碩最為成功的幾個人之一。

當代書畫篆刻大家錢君陶先生曾雲:“來氏刻印七十歲前後所作突變,樸質老辣,雄勁蒼古,得未曾有。雖二吳(按:指吳熙載、吳俊卿),亦當避舍,齊白石自謂變法,然斧鑿之痕,造作之態猶難免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能獨立稱雄于印壇者,唯楚生一人而已。”我們看他所刻的印章,確實有質樸老辣、雄勁蒼古的特徵

3407

來楚生刻為張用博刻 壽山石方章

1971 年作

印文:張用博年四十後學尚犀

邊款:然犀刻,近攘老,辛亥二月。

出版:《來楚生印譜》P39,榮寶齋,1993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說明:張用博,1933年12月生,江蘇沐陽人。師從著名書法家來楚生。作品蒼勁豪放,

結構嚴謹,運筆靈動而富變化。現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篆刻委員會委員,上海浦東新區書法家協會常務副會長,上海浦東書畫研究會會長。

2.8×2.8×4cm

RMB: 40,000-50,000

3408

來楚生刻為張用博刻 壽山石方章

印文:張押

邊款:安處先生。

出版:《來楚生印譜》P39,榮寶齋,1993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2.2×1.8×5.2cm

RMB: 20,000-30,000

來楚生還擅長刻肖形印,他本就是詩、書、畫、印無所不精,因此能以畫入印,隨心所欲得打通不同領域的界限。他的肖形印,刀法古樸,形態自然,極有天真古樸的生趣。

3406

來楚生刻 青田石方章

印文:金剛肖形印

邊款:初升。

出版:1.《印史留遺》P12-29,楊廣泰編,1996 年。

2.《然犀室印集》,榮寶齋出版社,2000 年。

2.1×2.1×5.5cm

RMB: 40,000-50,000

3391

來楚生刻 壽山石方章

印文:猴肖形印

邊款:侯君子,然犀。

1.7×1.7×5.8cm

RMB: 40,000-50,000

3392

來楚生刻 青田石方章

印文:鹿肖形印

邊款:長樂未央。安處作。

出版:1.《來楚生朱跡》P1-10,張永愷編,1971 年。

2.《來楚生書畫篆刻作品集》P336,北京匡時,2014 年。

3×3×4cm

RMB: 200,000-300,000

西泠印社的輝煌

吳昌碩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長,西泠印社這個印壇第一高等機構,由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民國時期的西泠印社,那可是高手雲集,熙熙攘攘。

其中的王福庵就是一名篆刻高手,他的名字又寫作王福廠,這字在這兒不念敞,念庵。王福庵當時供職于國民政府印籌局,專門給國家政府機關刻印,受到浙派和明清諸家的影響,取法很廣,刻的也是不錯,篆書也寫的好,四平八穩的。但與吳昌碩、黃牧甫這樣的頂尖大師比,缺少的是鮮明的個人風格,所以雖然刻得好,卻不容易被歷史記住。

3411

王福廠為袁法刻 壽山石印章三方

2.1938 年作

3.1934 年作

印文:1. 帥南所藏 2. 滄州詞課 3. 滄州

邊款:1. 仿漢銅印,刻充帥南世仁兄文房,福廠。

2. 戊寅閏七月,刻充帥南世兄文房,福廠居士。

3. 甲戌七月,福廠為帥南仁世兄作。

出版:1.《玉照山房集印及自製印選》P14,王北嶽編,1963 年。

2.《麋研齋印存》P274,曾紹傑編,1979 年。

3.《印林第一卷第四期》P17,王北嶽編,1980 年。

RMB: 30,000-40,000

曾經任西泠印社總幹事的韓登安,也是一時名手。韓登安與王福庵路數相似,也是以學習浙派為主,間及皖派,總體來看,還是比較中正偏文氣的風格。

工寫兩極端,

懸崖上走鋼絲都不容易

繼黃牧甫和吳昌碩之後,印壇又出了幾個大師,其中就有兩人 ,一工一寫,一南一北。北邊的是客居京城,出身湖南的老木匠齊白石,南邊的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陳巨來。

他們兩個人的篆刻風格正好代表著兩個極端,齊白石的篆刻暗合他大寫意的畫風,潑辣狠厲,佈局絕險,差不得一寸一毫;陳巨來則是學工細的圓朱文,儒雅工整,靜穆安然。實際上,兩人的風格都像是在懸崖上走鋼絲,齊白石在大寫意的路徑上走到了極限,而陳巨來則在工穩一路的印風上達到了巔峰。

先說齊白石,他的篆刻單刀直入,人家來回拉好幾刀,他就偏不這樣做,故意保留刀口自然崩裂的效果。如“楊慶簪印”、“蓮花山下是吾家”就非常典型。以往的篆刻家只敢在邊款中這麼刻楷書,絕少在印面正文中這麼幹,前文書提到的黃牧甫也只是對這種單刀刻法“偶一效之”,只有齊白石專把單刀法作為印文的主要刻法,不斷改進,終成一家。

3452

齊白石為楊慶簪刻 壽山白芙蓉石太獅少獅鈕方章

1939 年作

印文:楊慶簪印

邊款:兂字從俗,己卯白石。

出版:1.《齊白石印影續集》榮寶齋出版社,1993 年。

2.《中國歷代印風齊白石卷》重慶出版社,1999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說明:楊慶簪,字朋之、邦豫,號中山居士,廣東中山人。收藏金石書畫甚富。與陳巨來交善,陳氏曾為其治印一批六十印,輯成《盍齋藏印》。

3×3×6cm

RMB: 200,000-250,000

3450

齊白石刻 壽山石方章

印文:蓮花山下是吾家

邊款:白石。

出版:1.《香雪莊藏印》,香雪莊編,1981 年。

2.《齊白石全集》第八卷 P45,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年。

3.《齊白石篆刻集》,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年。

4.《齊白石篆刻作品集》,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年。

5.《齊白石印譜》,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年。

備註:陳之初舊藏

2.6×2.6×5.7cm

RMB: 300,000-500,000

齊白石的篆刻構圖章法也頗為險絕,其空間佈置可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線條與線條之間的位置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

比如下麵這組對印“陽春白雪”與“枕流簌石”的空間佈局,就堪稱妙絕,此對印是他的代表作品,在多個著錄中出現過,能現身拍賣,實屬罕見。

3451

齊白石刻 壽山石龍鈕對章

印文:1. 陽春白雪 2. 枕流漱石

邊款:1. 白石。 2. 白石。

出版:1.《白石印譜》香港上海書局,1972 年。

2.《香雪莊藏印》P30、P31,( 新加坡 ) 香雪莊編,1981 年。

3.《中國篆刻叢刊第三七卷—齊白石》P105,二玄社,1983 年。

4.《齊白石全集》第八卷 P293、P284,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年。

5.《中國歷代印風系列》,重慶出版社,1999 年。

6.《齊白石印譜》,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年。

備註:陳之初舊藏

2.5×2.5×9cm 2.5×2.5×8.8cm

RMB: 500,000-800,000

白石老人成熟時期的篆刻風格偏於霸悍,其中方折之筆甚多,仿佛鐵骨錚錚的硬漢,這樣的篆刻風格是普通人無法駕馭的,稍微一過,就成了瘋魔的野狐禪,其中區別,只在毫釐之間。

3453

齊白石為王纘緒刻 印章兩方

印文:1. 治園讀殘碑記 2. 治園所得金石

邊款:1. 三百石印富翁。治公將軍出示白石傑作,蓬安□□舫、成都曾點躬同觀于百□□□莊,辛未冬,新都趙遺三記。

2. 白石。

出版:1.《印史留遺》P10-50,藝友齋,1996 年。

2.《齊白石全集》第 8 卷篆刻 p272,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年。

3.《齊白石篆刻集》P33,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年。

4.《中國歷代印風系列,齊白石、丁二仲、經亨頤、簡經綸、來楚生印風》P26,重慶出版社,1999 年。

5.《齊白石印譜》P158,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年。

6 .《中國近代印壇三大家 - 齊白石篆刻作品集》P284,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年。

說明:王纘緒 (1885-1960),四川人,字治園,號半山后人,將軍。嗜喜金石碑版文物。與齊白石交善,嘗得齊白石刻

印若干方。

2.1×2.1×5.4cm 3.5×3.5×7.5cm

RMB: 400,000-500,000

齊白石寫過一張潤格,印章部分這麼算的:“刻印(字大三分至五分,每字萬元;字小二分加半;字大六分加半;只刻一石朱文加半)每元加三角。”

齊白石1946年寫的潤格

按他這個價目表換算下來,這幾方印現在怎麼著也得有950萬了,這還沒算傭金呢!然而現在,每方起價才20萬左右!是不是白給的!

我們再說和齊白石正好形成反差的陳巨來,此人的圓朱印堪稱整個中國印史之巔峰。他雖然專攻此道,但早期也是遍臨漢印,基礎牢固。他的老師是當時滬上的著名篆刻家趙叔孺,專攻溫雅工致的路數。

3425

趙叔孺刻 壽山高山石羊鈕對章

1934 年作

印文:1. 思慮通審 2. 志氣和平

邊款:1. 甲戌冬,叔孺仿元朱文。2. 擬漢鑄印 , 叔孺。

2.7×2.7×7.2cm( 兩件相同 )

RMB: 60,000-80,000

3426

趙叔孺刻 昌化雞血石扁方章

1930 年作

印文:省廬鑒賞

邊款:庚午七月,叔孺刻。

出版:《二弩精舍印存》,張魯盦編,1949 年。

2.3×1.2×3.1cm

RMB: 35,000-50,000

趙叔孺教出來的陳巨來,在細朱文方面的造化超過了師傅。過去的大師和現在的藝術老油子可不一樣,人家的素質是全面的,不僅能搞創作,理論也是一流,我們看陳巨來的《安持精舍印話手稿十三紙》,就是他整理的篆刻心得。從這十三紙手稿來看,陳巨來的書法也是當世一流,其安靜溫雅的氣韻,和他的篆刻是一脈相承的。

3428

陳巨來 安持精舍印話手稿十三紙

款識:右稿為餘卅年前所作,改定文字者乃吳慈堪先生也。巨來記,丁未八月。

說明:陳巨來親書印話稿本,其書法少見,此稿修改處為吳慈堪所為,留傳至今,彌足珍貴。

尺寸不一

RMB: 300,000-400,000

正如陳巨來在這份手稿中所述,“夫治印之道,要在能合于古而已,章法最要,刀法其次,者也,十四種刀法之說,是古人故為高談……”

在陳巨來看來,花哨的功夫都是皮相,關鍵要合于古意,而章法的地位超越了刀法,是最為重要的,而他在實踐中,也正貫穿了這一理論。

比如“師竹堂”這方印,“師”字的佈局結構就精巧至極,兩個圓環的結構極難處理,但陳巨來卻安排的恰到好處,印面中的多條弧線與這兩個圓環構成了絕妙的呼應關係。

3431

陳巨來刻 壽山芙蓉石連珠印

1937 年作

印文:師竹堂

邊款:菁子邦媛督刻,巨來仿鉨,廿六年一月。

2.2×1×4.2cm

RMB: 50,000-60,00

陳巨來最拿手的絕活兒是細朱文印,他的細朱文在結構和空間處理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但最難之處在於他能夠在勻淨的筆劃中參入一種莫名的靈動和活潑,比如“元元草堂”一印,線條微妙的粗細變化和虛實對比,已臻化境。

3430

陳巨來刻 壽山石方章

印文:元元草堂

邊款:巨來仿製元朱。

出版:1.《安持精舍印冣》P183,上海美術出版社,1982 年。

2.《增訂安持精舍印存》P175,曾紹傑編,1988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3×1×3.3cm

RMB: 40,000-50,00

能刻細的,粗的更不在話下,如滿白文風格的“慶簪”,同樣也充滿了各種機巧,其中的細小變化,越琢磨越有深意。

3429

陳巨來為楊慶簪刻 獸骨方章

印文:慶簪

邊款:巨來刻。

出版:《增訂安持精舍印存》P175, 曾紹傑編,1988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0.7×0.7×5.7cm

RMB: 20,000-30,000

陳巨來還有一路風格,將漢代的滿白文與細朱文搭配混合在一個印面之內,“楊慶簪印”,雖然筆劃粗細對比鮮明,但他著意的是計白當黑,是純粹的黑白關係,如果你眼夠毒,看的就不是字,而是印面中的紅白部分的比例結構。

3427

陳巨來為楊慶簪刻 獸骨方章

印文:楊慶簪印

邊款:巨來。

出版:《增訂安持精舍印存》P173,曾紹傑編,1988 年。

備註:陳茗屋舊藏

說明:楊慶簪,字朋之、邦豫,號中山居士,廣東中山人。收藏金石書畫甚富。

與陳巨來交善,陳氏曾為其治印一批六十印,輯成《盍齋藏印》。

1.2×1.2×5.7cm

RMB: 30,000-50,000

說完了這兩個人的印章,各位看官或許能感受到兩人印章風格的巨大差異,但有趣的是,這兩個人的個性氣質,和他們的藝術風格卻正好相反,齊白石的篆刻勇猛剛勁,而他本人的性格卻很低調中庸,並不願與人紛爭。在他看來,老老實實畫畫賺錢才是王道。

而陳巨來的篆刻雖然工穩安靜,他本人性格倒不太好,容易生氣,性格耿介,經常與人言語衝突,留下一本《安持人物瑣憶》,書把上海地區的藝術家們的老底揭了個遍,風波至今不息。

他們兩個人倒是沒有什麼交往,估計性格也是合不來。然而,二人都到了篆刻藝術的最高層次,差別不在技術,而在口味了。總的來說,齊白石重在對刀法的創新,而陳巨來專注于章法的精妙,這就像《笑傲江湖》裡華山派關於用氣還是用劍的爭論,不能說誰對誰錯,到了頂級,都是對的。

畫事君·今日薦書

解讀傳統文人畫,不可不讀《南畫十六觀》!現畫事微店簽名版火熱預售中,作者朱良志老師毛筆簽名、鈐印,極具收藏價值,非常難得,不要錯過哦!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於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民國畫事更多精彩內容

這樣的老太太世間不會再有——張大千傳奇女弟子方召麐

一本冊頁賣了兩億,齊白石嚇醒後發了個朋友圈

3億永樂唐卡超清圖,百開蔣廷錫牡丹花譜,劉益謙真人抄經,今天全在龍美術館!

民國文人相重起來,CP感比戀愛還那啥 | 畫事

扔掉歷史書!老傳單裡看最真實的“五四”青年|畫事

霸悍潘天壽:嫌防空洞憋屈,在曠野上看日本飛機扔炸彈|畫事

一張畫為啥能過億?趙旭從專業角度告訴你 | 畫事

評論區留言,和畫事君聊天兒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