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故宮新事》——道出養心殿百年塵土下的秘密

近年來, 因《宮》、《步步驚心》、《甄嬛傳》等清劇的熱播, 許多人開始轉對清史無比熱忱, 又不知有多少人, 開始沉迷於夢回大清的溫言軟語。

“養心殿”一名, 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於寡欲”, 即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欲望。 它地處西六宮南端, 來往於前朝、東西六宮之間十分便利, 是清朝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地。

幾代帝王更迭、權勢易主, 它的角色卻不曾變過, 承擔著日益加重的時光侵蝕。

走進簾幕無重數的故宮內, 沿著古牆樓閣, 感受歷史的溫度, 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 來到帶著青銅黃鎖, 昭示著來人望而卻步的養心殿。

《故宮新事》:謹以記錄養心殿百年間首次大修的五年

紫禁城, 就偏偏一個禁字惹得人, 心癢難耐, 逆反心理萌動作祟, 像懷春少女, 徒增一縷惦念, 久久不消。

大門邊角的紅漆略顯斑駁, 虔誠地輕觸, 脈搏厚重之感襲來, 帶著幾許殘陽的餘韻——不可言說的孤寂。

按捺不住, 探頭從那兩扇門的一隙之間, 或趴在窗口, 向內窺得封建帝王們的殘影, 望著那些年代久遠的古物, 開始連綿浮翩的想像, 像一台老折子戲, 咿呀咿呀……

但隨著“養心殿研究性保護專案”的正式啟動, 鮮少有人能涉足的養心殿, 終於迎來了命運轉捩點——百年來的首次大修, 距離養心殿局部維修已過去了35年。 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將用五年的時間, 完成對養心殿的研究性保護修繕, 預計2020年完工。

基於此, 紀錄片《故宮新事》應運而生, 用現代化的機器記錄這片紫禁城最神秘的區域, 喚醒它淡出人們視野的五年沉寂。 同時, 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透過鏡頭, 一睹被時光塵封的古物風韻。

天青色等煙雨, 門掩黃昏, 而我們終於等到你——百年塵土下的秘密。

掀開厚重的歷史幕簾, 傳承精湛的傳統工藝

養心殿, 始建於明代嘉靖年, 八位清代皇帝將養心殿作為“勤政燕寢”之所。

恍惚間, 它已經在這裡矗立近五百年了, 不知見證了多少歡歌冷漠、風雲變幻。

在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勘測於修繕之前,

《故宮新事》的鏡頭, 帶我們瞭解到, 2016年6月, 養心殿開展文物撤陳工作, 殿內的1890件文物, 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書畫、古籍……沒有任何閃失的, 進行了一次高難度的撤離。

看鏡頭娓娓記錄, 工作人員如何滿懷敬畏之心的遷移這些古物。

東暖閣, 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曾垂簾聽政的地方, 歷史的忠實記錄者。 三位工作人員緩緩卷起東暖閣寶座後紗簾。

殿內的匾額和帖落, 很多都是由皇帝御筆親書的, 入目警心。 “隨安室”的匾額下, 兩人小心翼翼解開湖色暗花羅帳後的掛鉤, 經過簡單除塵後的孔雀石荷花式洗泛著暗淡的綠……

初為長春書屋, 後在乾隆十一年, 改為仙樓佛堂, 內部以紫檀木制的七層無量壽寶塔為中心, 呈曼陀羅格局。

在這充滿禪意的一隅, 大家都似乎受了感染, 少了嘈雜的聲音, 默默工作, 輕輕撤離唐卡、佛龕、供器等百餘件文物。

養心殿內, 除了清代造辦處設計製作的各類工藝品——本土創作的掐絲琺瑯、玉石雕刻等, 還有頗具西方藝術特色的西洋鐘錶。 造辦處制器的古物, 是當時中國傳統工藝美的最高成就。

由於養心殿佈局格局緊湊, 不乏一些昏暗狹窄之處, 撤陳過程中, 積壓了百年的灰塵簌簌掉落, 落入一眼的沙塵, 仍不敢有半絲懈怠。

前朝往事覆滅, 封建帝制終結。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這些百年塵土之下的古物, 卻經住了歲月的滌蕩, 成為民族存留的、受之無愧的瑰寶。

它們隨著《故宮新事》的鏡頭, 來到了我們眼前, 我們又豈能不珍之、重之?

因為要進行數位化的影像採集,在離開養心殿前,這1890件文物留下了自己的照片,等待它們的不僅是四年後的回歸,更是世代的傳承。

《故宮新事》——新的故事正娓娓道來

層層打包裝箱後,1890件文物進入其量身定做好的箱匣。你可曾見過被打包成小版棉花樹一樣的古物?趣味盎然,讓人忍俊不禁。

2016年8月,文保科技部的專家們像對待世間的珍寶一樣,各種材料、各種手法、各種細緻,進行除塵維護。

2016年9月12日,文物出宮。養心殿268件文物,在百年來,第一次走出四面紅牆的紫禁城。隔著一扇玻璃,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養心殿修繕的五年時間內,殿內的文物不會閒置,除了2016年9月,最具代表性的養心殿文物在首都博物館展出,之後還將進行世界巡展。

舊故事告一段落,真正重頭戲才開始——古建修繕。四年之後,古物回歸,養心殿將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區域面向公眾開放。屆時,我們便能親身走進養心殿,去品味歷史留下的痕跡,尋找夢裡的繾綣念想。

一朝一夕間,《故宮新事》有聲有色的記錄著流淌的時間,平靜而沉著,以自己的節奏積澱百年的文化,最真實的鏡頭、最珍貴的記錄。

輕柔的旁白帶我們看盡百年塵土後的冷暖世間,古物有靈下,一個民族的古老容顏,歷久彌新而不斷傳承的燦爛文化。

故宮新事停留在這裡。

在娛樂當道、嘩眾取寵博取眼球的時代,毫無養料的內容已經造成了同質化氾濫、嚴重的審美疲勞,我們需要一股嚴肅文學的清流回歸。

泱泱古國,流傳了千年的歷史,誰會不以生在這個民族為榮?

讓我們靜下心來,聆聽四海的風聲,走進匠人久經厚繭的世界,一筆一畫訴諸不盡的衷情,一雕一刻,永無止的熱情重複。沒有機械,只有純粹的匠心打造。

後來事不知如何,一盞閑茶,跟著《故宮新事》,期待下一個新故事。

END

作者:阿米

責編:譚如謙

主編:邱莊

因為要進行數位化的影像採集,在離開養心殿前,這1890件文物留下了自己的照片,等待它們的不僅是四年後的回歸,更是世代的傳承。

《故宮新事》——新的故事正娓娓道來

層層打包裝箱後,1890件文物進入其量身定做好的箱匣。你可曾見過被打包成小版棉花樹一樣的古物?趣味盎然,讓人忍俊不禁。

2016年8月,文保科技部的專家們像對待世間的珍寶一樣,各種材料、各種手法、各種細緻,進行除塵維護。

2016年9月12日,文物出宮。養心殿268件文物,在百年來,第一次走出四面紅牆的紫禁城。隔著一扇玻璃,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養心殿修繕的五年時間內,殿內的文物不會閒置,除了2016年9月,最具代表性的養心殿文物在首都博物館展出,之後還將進行世界巡展。

舊故事告一段落,真正重頭戲才開始——古建修繕。四年之後,古物回歸,養心殿將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區域面向公眾開放。屆時,我們便能親身走進養心殿,去品味歷史留下的痕跡,尋找夢裡的繾綣念想。

一朝一夕間,《故宮新事》有聲有色的記錄著流淌的時間,平靜而沉著,以自己的節奏積澱百年的文化,最真實的鏡頭、最珍貴的記錄。

輕柔的旁白帶我們看盡百年塵土後的冷暖世間,古物有靈下,一個民族的古老容顏,歷久彌新而不斷傳承的燦爛文化。

故宮新事停留在這裡。

在娛樂當道、嘩眾取寵博取眼球的時代,毫無養料的內容已經造成了同質化氾濫、嚴重的審美疲勞,我們需要一股嚴肅文學的清流回歸。

泱泱古國,流傳了千年的歷史,誰會不以生在這個民族為榮?

讓我們靜下心來,聆聽四海的風聲,走進匠人久經厚繭的世界,一筆一畫訴諸不盡的衷情,一雕一刻,永無止的熱情重複。沒有機械,只有純粹的匠心打造。

後來事不知如何,一盞閑茶,跟著《故宮新事》,期待下一個新故事。

END

作者:阿米

責編:譚如謙

主編:邱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