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去世二十年 張雨生今又入圍金曲獎 張惠妹發文感慨

本文由小環醬原創

嚴禁轉載

前幾天, 第28屆臺灣金曲獎入圍名單發佈, 在五月天、周傑倫、林宥嘉等常客的包圍下, 張雨生的名字顯得非常的突兀。

說起張雨生, 他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年, 天妒英才用在他身上, 恐怕並不為過。 而他的學生張惠妹看到這一消息, 更是在臉書上更新狀態, 緬懷這位元亦師亦友的音樂導師。

張雨生1966年出生於臺灣澎湖眷村。 父親是國民黨軍人, 母親是臺灣泰雅族原住民。 受母親影響, 張雨生對音樂的感覺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作為家中五兄妹中的老大, 張雨生總是對最小的妹妹偏愛些, 再加上兩人都對音樂格外的癡迷, 這也使兩人關係更親密。 兩人經常就音樂討論和交流, 後來張雨生在外求學, 兄妹兩還是會長時間煲電話粥。 儘管兩人都喜歡音樂, 張雨生卻一直覺得妹妹比自己更有天賦, 而妹妹也經常嘲笑張雨生唱的難聽。

據張雨生父親回憶說:“他(張雨生)的妹妹很會唱歌, 唱得也很好, 有時候雨生回家自己彈著吉他, 那個妹妹取笑他, 你唱得那麼難聽這樣子, 他妹妹出事以後, 他就有這個心願, 他妹妹說我唱得不好, 我一定要完成她的心願。 ”

1986年的一天, 張雨生突然接到消息,

妹妹張玉仙因為去梨山游泳, 不幸溺水而亡。 一朝之間, 陰陽兩隔。

“從頭到尾, 我沒有掉一滴眼淚, 但這個傷口一直在我心中。 她是那麼可愛, 那麼懂事, 而且歌聲又那麼好。 老天真不公平, 妹妹他一直比我更愛唱歌, 唱得比我更好。 結果卻……”

為了了卻妹妹的心願,

張雨生之後報名參加了“木船”民歌比賽。 張雨生說:“我開始加入熱門合唱團, 一場又一場地唱下來。 像是背負了什麼使命, 心裡不斷有個聲音催著我:‘喜歡, 就趕快去做!’”

很快, 張雨生用唱歌實力開始在校園裡嶄露頭角。 直到1988年, 張雨生用一首《我的未來不是夢》紅遍大江南北。

催人奮進的歌詞, 節奏激烈的曲調, 高亢的嗓音都讓聽眾牢牢的記住了這個22歲的臺灣青年。 而他的音樂總是帶有昂揚與朝氣, 帶著勇往直前的決心。

之後一首《天天想你》, 更成為華語樂壇的經典。 而這張專輯也迅速突破了30萬張的銷量, 成為當時現象級的唱片。

不得不說, 張雨生的嗓音在華語樂壇著實少見。 上天賜他常人難以企及的高音,

他嗓音遼闊, 唱得高卻仍能保持強大的共鳴和品質。 他是精彩的發燒級人聲, 即便不用唱針也能享受LP唱片般極致美妙音樂。

可是, 就是在他音樂成為樂壇勢如破竹的巨星時, 他卻不得不去參軍入伍。 兩年的兵役, 對他的歌唱事業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但是張雨生並沒有為此苦惱,反而格外珍惜這次可以精神獨立、思考創作的機會。

退伍之後的張雨生開始把慢慢的走進自己的內心,將人生感悟拿出來做歌。公司放手讓他於次年推出了個人的首張創作專輯《帶我去月球》,探討著人類生存與現實,慘敗。

緊隨其後的創作專輯是《卡拉ok·臺北·我》,曲風橫跨hardrock、r&b、古典等音樂風格,創作主題涉及受虐兒童、流浪動物及孤獨生活的老人,繼續遠離商業化,再度被市場拋棄。什麼是理想主義?不是年輕時很快被現實粉碎的熱血,而是歷經滄桑後仍然堅守的熱忱。

羅大佑評價張雨生說:“他做了我們這一輩人不敢做的事情。”在名聲很大的時候,接連兩張唱片幾乎把他的唱片銷售號召力幾乎全部埋葬,弄得他自己都開玩笑說對不起公司。

正式談論這些創作時,他說:“我用了很多時間,瞭解做音樂的竅門,不過誠實而已。所有涵括在內的辛勞,所有聞聽衍生的樂趣都由此來,隨之去,而天馬行空,而變化無窮。”在屬於張雨生自己的專輯中,他的理想,天才的創作能力,對社會現象的揭露和諷刺以及弦樂重奏的嘗試都遠遠的甩開了那個時代。

他在歌裡唱著懵懂無知、年少輕狂,唱著胸有大志、風花雪月。他的旋律有陽光明媚,有纏綿哀婉,他咬文嚼字、引經據典地在詞裡寫下他的喜樂傷悲,他以真實的同齡人心態寫同齡人。

1995年,張雨生的工作重心從歌手轉向製作人,這是他新一次的嘗試。張惠妹的專輯《姐妹》便是張雨生作為製作人,在IFPI榜上蟬連九周銷售第一名、銷售量超過108萬張,打破96年臺灣本地歌手的銷售紀錄。

1997年6月,張惠妹第二章專輯《BAD BOY》發行,再度蟬聯IFPI銷售冠軍長達9周、累計銷售135萬張,再次刷新自己的紀錄……

用“所向披靡”來形容兩個人的對臺灣樂壇的影響力一點都不過分。可以說這樣的一對組合簡直是“天作之合”。只有張雨生的才情能夠馴服野性的阿妹,也只有阿妹才能把張雨生的歌演繹到極致。

許多年後回憶起,張惠妹說“寶哥是我的老師,好朋友,也是恩人。”

可是,天不遂人願,像張雨生失去妹妹般,張惠妹也永遠失去了張雨生。1997年10月20日淩晨,張雨生在回淡水途中發生車禍;11月12日,張雨生逝世,終年31歲。人們常說命運的不公平,但曾經留下的美好真的都很美好,也許他是去了另一個地方,依然在寫歌,依然很動聽……

但是張雨生並沒有為此苦惱,反而格外珍惜這次可以精神獨立、思考創作的機會。

退伍之後的張雨生開始把慢慢的走進自己的內心,將人生感悟拿出來做歌。公司放手讓他於次年推出了個人的首張創作專輯《帶我去月球》,探討著人類生存與現實,慘敗。

緊隨其後的創作專輯是《卡拉ok·臺北·我》,曲風橫跨hardrock、r&b、古典等音樂風格,創作主題涉及受虐兒童、流浪動物及孤獨生活的老人,繼續遠離商業化,再度被市場拋棄。什麼是理想主義?不是年輕時很快被現實粉碎的熱血,而是歷經滄桑後仍然堅守的熱忱。

羅大佑評價張雨生說:“他做了我們這一輩人不敢做的事情。”在名聲很大的時候,接連兩張唱片幾乎把他的唱片銷售號召力幾乎全部埋葬,弄得他自己都開玩笑說對不起公司。

正式談論這些創作時,他說:“我用了很多時間,瞭解做音樂的竅門,不過誠實而已。所有涵括在內的辛勞,所有聞聽衍生的樂趣都由此來,隨之去,而天馬行空,而變化無窮。”在屬於張雨生自己的專輯中,他的理想,天才的創作能力,對社會現象的揭露和諷刺以及弦樂重奏的嘗試都遠遠的甩開了那個時代。

他在歌裡唱著懵懂無知、年少輕狂,唱著胸有大志、風花雪月。他的旋律有陽光明媚,有纏綿哀婉,他咬文嚼字、引經據典地在詞裡寫下他的喜樂傷悲,他以真實的同齡人心態寫同齡人。

1995年,張雨生的工作重心從歌手轉向製作人,這是他新一次的嘗試。張惠妹的專輯《姐妹》便是張雨生作為製作人,在IFPI榜上蟬連九周銷售第一名、銷售量超過108萬張,打破96年臺灣本地歌手的銷售紀錄。

1997年6月,張惠妹第二章專輯《BAD BOY》發行,再度蟬聯IFPI銷售冠軍長達9周、累計銷售135萬張,再次刷新自己的紀錄……

用“所向披靡”來形容兩個人的對臺灣樂壇的影響力一點都不過分。可以說這樣的一對組合簡直是“天作之合”。只有張雨生的才情能夠馴服野性的阿妹,也只有阿妹才能把張雨生的歌演繹到極致。

許多年後回憶起,張惠妹說“寶哥是我的老師,好朋友,也是恩人。”

可是,天不遂人願,像張雨生失去妹妹般,張惠妹也永遠失去了張雨生。1997年10月20日淩晨,張雨生在回淡水途中發生車禍;11月12日,張雨生逝世,終年31歲。人們常說命運的不公平,但曾經留下的美好真的都很美好,也許他是去了另一個地方,依然在寫歌,依然很動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