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深度解密一代智囊劉伯溫的謀臣悲劇之路

智謀文化的早熟和發達, 是中國一個特有的現象。 在這種文化催生下, 中國人特別崇拜智慧人物。 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 有兩大偶像:一個是三國時期的孔明諸葛亮, 另一個就是元明之際的劉基劉伯溫。

歷代人們給這兩位附會了很多神異的傳說, 傳說中, 他們不僅神機妙算, 而且還能呼風喚雨。 時下播放的何冰版《神機妙算劉伯溫》即是明證。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神化諸葛亮的《三國演義》時說, 孔明先生被描寫得不大像一個正常人了, “多智而近妖”, 而劉伯溫也被後世的許多傳說扭曲得厲害, 即使不“近妖”, 也是“多智而近怪”。

那麼, 歷史上真實的劉伯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劉伯溫的謀臣悲劇

劉基, 字伯溫。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 生於浙江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 按元朝當時的行政區劃, 屬於江浙行省的處州路。

江浙地區向為人文淵藪,

劉伯溫的家鄉武陽村雖然是個偏僻小山村, 距青田縣城有150多裡之遙, 但讀書的風氣不衰。 劉基的曾祖還曾在宋朝為官, 傳到劉基父親這一代, 雖非顯第, 但無疑是一個中國傳統農村典型小門小戶的讀書家庭。 在這種背景下, 劉伯溫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傳統教育。 《明史》上說, 劉伯溫“幼穎異”, 特別聰明, 他的老師即對其父親說, 劉伯溫不是池中物, 長大後必然光宗耀祖。

《明史》的這兩點記載非常重要, 因為它基本勾畫出了劉伯溫兩條人生軌跡:一個是深受傳統儒家教育, 作為“儒者”的劉伯溫;一個是搖鵝毛扇, 作為“謀臣”的劉伯溫。 兩者不可偏廢, 毋寧說前者還更為重要, 但可惜經過野史和民間的渲染, 也在各種離奇怪誕的傳說中,

成為一個滑稽多智的怪物, 差不多等於是江湖術士之流了。

作為儒者劉伯溫, 照例要重走我輩高考循環往復的那條道路。 至順四年, 23歲的劉伯溫參加元王朝的科舉考試, 考中進士。 值得一提的是, 按照元朝的制度, 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才能應考,

據當代學者楊訥考證, 劉伯溫虛報年齡為26歲, 終於蒙混過關。 不過, 只要是憑真才實學, 在舊時, 這倒是讀書人的一段佳話。

按照元朝制度, 名列第三甲的進士只能授予正八品, 一個有才華的年輕人, 終究是抑制不住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 劉伯溫運氣差了一點, 他此刻所置身的, 完完全全是一個衰世。

飽讀詩書, 從書齋昂昂然走出的劉伯溫, 儒家知識份子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幾乎與生俱來, 但他在江西做了五年小官, 最後只能抑鬱求退。

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 放牛娃朱重八的部隊攻佔了浙江麗水, 因為在故鄉的聲望, 劉伯溫和另外三個當地著名知識份子—葉琛、宋濂、章溢, 一起被朱的兵士送到應天(今南京)去見朱元璋。

《明史》記載了這四人與朱元璋見面的場景:“太祖勞基等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 今天下紛紛, 何時定乎?’”朱元璋表現出了禮賢下士的態度, 向他們請教如何統一和安定天下, 章溢回答說:“天道無常, 惟德是輔, 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耳。 ”意思是只要朱元璋保民安民, 就能收拾人心, 完成霸業。

劉伯溫從此開始了為朱元璋充當謀臣的不歸路。

關於劉伯溫在朱元璋打天下過程中的作用, 雖然不像傳說中那樣神奇, 但他和其他知識份子一起, 幫助朱元璋在亂世中恢復秩序, 是值得歷史肯定的。

朱元璋統一天下, 劉伯溫和其他開國功臣一樣得到了封賞, 這似乎實現了他的人生抱負, 但作為儒家知識份子, 新朝的肇建又使劉伯溫自覺背負了一種新的使命, 這就是“導君於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傳統。而就是在這方面,劉伯溫開始品嘗苦澀的滋味,因為在朱元璋這樣的雄主手下討生活,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劉伯溫入明後活了七年有半,在這不算長的時間裡,他先後幾次受封,又幾次被打發回鄉。從他第一次被斥退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伴君”確實是一件危險係數極高的工作。劉伯溫由於功名之心未滅還滿懷惆悵,那麼他後來的被放歸,則更像是一種自我放逐。

這不僅因為明初同僚傾軋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間的權力鬥爭已到白熱化的程度,更因他對“聖意難測”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在雄主手下討生活充滿了憂懼,深知只有韜光養晦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然而劉伯溫到底是讀書人,儘管他感覺面前這個曾與自己共過患難的人越來越難以捉摸,但在反復放歸、召還的過程中還是要戰戰兢兢地盡儒者的本分。他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要朱元璋保存臣子的體面,不應動輒羞辱,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他又提醒朱元璋,對遁逃北漠的元朝大將王保保不能輕敵妄進,結果也被他不幸言中了—名將徐達在追擊王保保的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

憂讒畏譏的劉伯溫準備在家鄉終老,但善於占卜的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並不在自己手中。

隱居的劉伯溫,竭力洗盡鉛華,表現得像一個不識字的老農,不和地方官吏來往。他知道,有一雙天眼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明史》上這樣繪聲繪色地描述他的謹慎:“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家鄉父母官因為始終見不到劉伯溫,所以換上便服求見,正在洗腳的劉伯溫對上門的客人當然不好拒絕,升火做飯以待客,但當縣令以實相告時,劉伯溫馬上變色,自稱小民,便立即退避。

如此小心的劉伯溫還是出事了。

處境和心情都惡劣,劉伯溫的病情加重了,洪武七年,朱元璋知其病重,賜歸田,這一年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卒于家中。

劉伯溫的死因,歷來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被丞相胡惟庸毒死;二說朱元璋是毒死劉伯溫的主謀;三說系病死。與劉伯溫的死因相比,太祖在劉伯溫死的前後表現出來的態度,更耐人尋味。

朱元璋為何對智囊痛下殺手,不僅是因為在身份認識上有些偏差,且因江湖傳其神乎其神,為朱姓千秋萬代之基業計,智囊在劫難逃焉。理由多的是:劉伯溫雖被人們看成“謀臣”甚至“術士”,但他更自居為“儒者”,然而讓他沮喪的是,朱元璋也更多願意把他當成“謀臣”和“術士”。在一次誰是當今大儒的討論中,朱元璋就曾經輕蔑地說,像宋濂、劉伯溫這樣的人哪配稱“大儒”?

在現實的無情打擊下,劉伯溫的“儒者”、“帝王師”之夢最後破滅了沒有?我們無從落筆。我們只清楚的是:他臨終遺命,告誡子孫世代不得為官……

這就是“導君於正”,使新皇帝符合儒家的政治文化傳統。而就是在這方面,劉伯溫開始品嘗苦澀的滋味,因為在朱元璋這樣的雄主手下討生活,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劉伯溫入明後活了七年有半,在這不算長的時間裡,他先後幾次受封,又幾次被打發回鄉。從他第一次被斥退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伴君”確實是一件危險係數極高的工作。劉伯溫由於功名之心未滅還滿懷惆悵,那麼他後來的被放歸,則更像是一種自我放逐。

這不僅因為明初同僚傾軋十分激烈,不同派系之間的權力鬥爭已到白熱化的程度,更因他對“聖意難測”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在雄主手下討生活充滿了憂懼,深知只有韜光養晦才是自我保全之道。

然而劉伯溫到底是讀書人,儘管他感覺面前這個曾與自己共過患難的人越來越難以捉摸,但在反復放歸、召還的過程中還是要戰戰兢兢地盡儒者的本分。他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要朱元璋保存臣子的體面,不應動輒羞辱,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他又提醒朱元璋,對遁逃北漠的元朝大將王保保不能輕敵妄進,結果也被他不幸言中了—名將徐達在追擊王保保的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

憂讒畏譏的劉伯溫準備在家鄉終老,但善於占卜的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並不在自己手中。

隱居的劉伯溫,竭力洗盡鉛華,表現得像一個不識字的老農,不和地方官吏來往。他知道,有一雙天眼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明史》上這樣繪聲繪色地描述他的謹慎:“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家鄉父母官因為始終見不到劉伯溫,所以換上便服求見,正在洗腳的劉伯溫對上門的客人當然不好拒絕,升火做飯以待客,但當縣令以實相告時,劉伯溫馬上變色,自稱小民,便立即退避。

如此小心的劉伯溫還是出事了。

處境和心情都惡劣,劉伯溫的病情加重了,洪武七年,朱元璋知其病重,賜歸田,這一年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卒于家中。

劉伯溫的死因,歷來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被丞相胡惟庸毒死;二說朱元璋是毒死劉伯溫的主謀;三說系病死。與劉伯溫的死因相比,太祖在劉伯溫死的前後表現出來的態度,更耐人尋味。

朱元璋為何對智囊痛下殺手,不僅是因為在身份認識上有些偏差,且因江湖傳其神乎其神,為朱姓千秋萬代之基業計,智囊在劫難逃焉。理由多的是:劉伯溫雖被人們看成“謀臣”甚至“術士”,但他更自居為“儒者”,然而讓他沮喪的是,朱元璋也更多願意把他當成“謀臣”和“術士”。在一次誰是當今大儒的討論中,朱元璋就曾經輕蔑地說,像宋濂、劉伯溫這樣的人哪配稱“大儒”?

在現實的無情打擊下,劉伯溫的“儒者”、“帝王師”之夢最後破滅了沒有?我們無從落筆。我們只清楚的是:他臨終遺命,告誡子孫世代不得為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