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群湖南人,揭開孟加拉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湖南日報記者 李國斌 通訊員 黃鈺舒

5月21日,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柴煥波起程去西藏, 追訪高僧阿底峽傳道的足跡, 然後將帶領考古隊到阿底峽的故鄉——孟加拉毗訶羅普爾繼續進行考古發掘。 這將是他們第四次赴孟加拉考古。

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孟加拉, 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 文化部出臺的《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畫(2016—2020)》提到,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實施考古合作、文物科技保護與修復等專案, 實施文物保護援助工程。 早在2014年至2016年, 湖南考古人就走出國門, 揭開了孟加拉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湖南考古支援孟加拉

毗訶羅普爾, 是孟加拉恒河之畔的佛教遺址, 興盛時期在西元8世紀至12世紀。 2014年1月, 中國駐孟加拉大使館與湖南省文物局聯繫, 希望湖南為孟加拉毗訶羅普爾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提供支援。 經過幾個月的協商及現場考察,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了以柴煥波為隊長的考古隊。 2014年12月, 湖南考古人首次走出國門, 對毗訶羅普爾遺址的考古發掘正式開始。

到2016年底, 中孟聯合考古隊對毗訶羅普爾遺址進行了3次考古發掘, 發掘總面積達4400平方米, 發現了大量佛塔、道路、灰坑、不同時期的陶器組合等。 還發現了兩組龐大的佛教遺址群, 這在孟加拉歷史上尚屬首次。 柴煥波介紹, 在孟加拉,

西元800—900年間的歷史記載比較少, 毗訶羅普爾遺址中所獲取的資訊, 對於建立孟加拉的歷史編年, 具有重要的意義。

羅普爾是毗訶羅普爾遺址群非常重要的一個遺址點。 2015年冬, 考古隊在此發掘出一個長寬均在60米以上的“十字形”中心聖地建築。 這個規模龐大、具有不同功能的大型佛教遺址, 正好與文獻中的都城相印證, 一個堙沒已久的中世紀神秘古城, 從文獻和傳說中, 走向公眾視野。 湖南的考古人, 為一個遙遠國度揭開了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中國考古技術贏得尊重

談起這次合作, 柴煥波難掩自豪、興奮之情, 他說:“我們的工作為人類留下了一個偉大的考古遺址, 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 都是值得的。 ”不過, 湖南考古隊和孟加拉考古隊的合作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順暢。

柴煥波說, 這些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 然而考古技術如何, 孟方隊員開始並不知道, 他們的專家大多接受的是西方訓練, 中孟雙方在考古發掘方法和理念上是有差異的。 “剛開始他們並不信任我們, 好在我們幾個人各懷絕技, 磨合一段時間後, 對方就心悅誠服了。 ”柴煥波笑著說。

理念不一樣, 溝通就顯得很重要。 畢業于北京大學的考古學博士、聯合考古隊中方隊員李意願英語很好, 難度很大的專業英語也能張口就來。 他說, 在孟加拉英語雖是官方語言, 用英語溝通時, 由於雙方都帶著各自的口音, 要完全聽懂很困難, 雙方的溝通經過了一個磨合、適應的過程。

隨考古隊同行的,

還有器物修復人員。 當修復人員將一件件破碎的陶片修復成完整器物時, 孟方專家驚訝、佩服之情溢於言表。 他們以前在考古時從來沒有這麼做過, 甚至提出要聘修復隊員到孟加拉的大學當教授。

湖南考古人的專業水準, 在南亞次大陸贏得了尊重。 在孟加拉朋友眼中, 湖南考古隊員就是貴賓。

行囊裡帶著臘肉和老乾媽

置身于不同的國度和文化, 湖南考古隊員也經歷了種種不適和挑戰。

“每個菜都有一股咖喱味, 我們開始很不習慣。 ”考古隊員莫林恒告訴記者, 孟加拉人主食是牛肉、雞肉、魚肉, 也有蔬菜, 但做法與中國迥異, 所有的菜都煮成糊糊狀, 且咖喱味很重。 因為天氣較熱, 當地人一般都是吃冷飯冷菜,

而且習慣“手抓飯”。

儘管孟方為迎合中國考古隊員的口味, 已經做了最大努力, 但畢竟做不出中國菜的味道。 “我們每餐保留了一個中國菜, 就是雞蛋湯, 用雞蛋和水加上在附近中國商店裡買的佐料做成的湯。 ”李意願說。

前往異國他鄉, 考古隊員的行囊中帶著臘肉、老乾媽。 每餐飯, 老乾媽是必不可少的。 汪華英等幾位從事修復的女隊員笑稱, 在孟加拉“老乾媽”成了“親媽”。 “帶去的老乾媽吃完了, 我們在孟加拉首都達卡找了很久才找到, 一次買了一箱。 ”李意願說, 每個月, 他們會抽時間去達卡, 飽餐一頓中國菜。

孟加拉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濕熱多雨多蚊蟲, 加之考古地點離城市遠, 水電線路老化, 供水供電很不正常, 湖南的考古隊員遇到了酷熱和蚊蟲的挑戰。莫林恒說,由於空調不能用,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驅趕熱氣和蚊蟲。床上常有跳蚤,有的隊員身上起了很多皰。

湖南的考古隊員遇到了酷熱和蚊蟲的挑戰。莫林恒說,由於空調不能用,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驅趕熱氣和蚊蟲。床上常有跳蚤,有的隊員身上起了很多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