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披頭士是如何有今天的成就的

這張照片對很多人來說一定很熟悉, 還有《Hey Jude》的旋律,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四個男人是如何用他們的音樂改變世界的。

每個時代都有它自身獨特的文化符號, 喇叭褲、男士蓄髮、高跟鞋這些在當代看來已過時或習以為常的東西在上世紀卻是不折不扣的精神象徵。

成立於1960年的披頭士樂隊便是以自身獨特的音樂氣質成為一個時代和搖滾樂的標杆,

更因為靈魂人物列儂的意外離世給後人留下無盡的哀思和難以解開的情結。

去年上映的《一周八天:披頭士的巡演時代》真實記錄了1962—1966這黃金三年裡這支最偉大搖滾樂隊的巡演和採訪,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披頭士(the Beatles)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他們帶來了文化轉型的開端, 而這種變化也延續至今。

1、開創了現場演出的形式

很多人一定有過坐在體育館後排看演出的經歷, 臺上的偶像如米粒般大小,

其實這種演出形式是由披頭士發明的。

由於當時他們的粉絲太多了, 以往的場地完全裝不下那麼多人, 但這種經歷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很愉快。

由於粉絲太熱情, 尖叫歡呼聲此起彼伏導致樂隊成員完全聽不清自己在唱什麼。

粉絲們擠得滿滿當當, 安保很難維持現場秩序, 他們只好坐車進場, 場面就像災難馬上要來臨。

樂隊成員保羅·麥卡特尼自己也說當時的演出狀態不是很好, 整個樂隊都不是很喜歡這種演出形式。

2、為公民權利發聲

樂隊最初來到美國發展時正好趕上美國社會的轉型期,

1964年頒佈的《民權法》(the Civil Right Act of 1964)明確規定任何針對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或國籍的歧視都是犯法的。

但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仍未完全消除, 披頭士對這種行為十分反感,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樂隊拒絕在弗羅裡達州演出, 除非演出允許黑人和白人同時觀看。

最後這場演出就在成員的堅持下允許了所有人同時觀看, 樂隊還將這條原則寫進了以後的演出合同。

3、敢於打破禁忌

在1966年的一次採訪中, 列儂說了這樣一句話:“披頭士比上帝還受歡迎。 ”

這句話在國內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反響, 但美國人對此反應卻十分強烈。

人們紛紛燒掉披頭士的專輯, 列儂最後不情願地道了歉。

但即便如此, 這種言論直到今天對於我們該如何看待宗教問題仍有意義,

披頭士也成為第一個發表相關言論的流行樂隊。

導演表示這個事件發生時他才十二歲, 當時的美國完全不能接受這種公開發表的相反言論, 他認為人們都反應過激了。

4、使英倫音樂席捲全球

由於披頭士的影響力, 英倫搖滾甚至英國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作為第一支在美國打響知名度的英國樂隊,他們為之後的“英國入侵”(指英國流行音樂、搖滾樂、節拍音樂在美國和加拿大爆紅的時期—Britain Invasion)開闢了道路,

也為滾石樂隊(The Stones)、酷玩樂隊(Coldplay)和阿黛爾(Adele)這樣的英國藝人的走紅打下了基礎。

使他們大獲成功的不僅僅是他們的音樂,還有成員的外形透露出的活力、個性和幽默感。

5、認真嚴肅地做音樂

在電影的最後一幕,他們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以後都停止現場演出,專心在工作室做音樂。

實際上,在樂隊解散前的四年中他們一直是這樣保持的並且發了四張精彩的專輯——

1967年的Magical Mystery Tour,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8年的The Beatles;1970年的Let it be。

1966年發佈的Revolver這張專輯是樂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專輯中的Tomorrow never knows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迷幻感,

就好像侃爺突然轉型去做鄉村音樂一樣。這種從口水歌到另類曲風的轉變也為電臺司令(Radiohead)和三角鐵(Alt-J)這樣的樂隊帶來了啟發。

他們為此少賺了很多錢,但這也是他們值得仰慕的地方——穿過披頭士狂熱的自我反省,不斷地在音樂道路上追求進步。

6、創造了現代社會模式下的名人範本

披頭士成立之時,搖滾樂已經遍地開花,但是他們的影響力是空前的——不斷被審查、到處都是狂熱的粉絲、真正的全球聞名。

導演說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披頭士是社會巨變的一部分,也被這種變化影響著。

當我們真正瞭解披頭士狂熱以後,就會發現這種熱潮並不是那麼可愛,甚至有些戲劇化。

影片的最後看不到什麼歡樂的氣氛了,在菲律賓巡演時,他們無意間冷落了當時的第一夫人,連歐洲的記者都跳出來問他們為什麼要如此粗魯。

但其實這又有什麼呢?在這種氛圍下,Help這首歌聽起來從沒有如此絕望過。

這就是時代背景下作為偶像的無奈,相信他們即使在今天也能收穫空前的影響力。

作為第一支在美國打響知名度的英國樂隊,他們為之後的“英國入侵”(指英國流行音樂、搖滾樂、節拍音樂在美國和加拿大爆紅的時期—Britain Invasion)開闢了道路,

也為滾石樂隊(The Stones)、酷玩樂隊(Coldplay)和阿黛爾(Adele)這樣的英國藝人的走紅打下了基礎。

使他們大獲成功的不僅僅是他們的音樂,還有成員的外形透露出的活力、個性和幽默感。

5、認真嚴肅地做音樂

在電影的最後一幕,他們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以後都停止現場演出,專心在工作室做音樂。

實際上,在樂隊解散前的四年中他們一直是這樣保持的並且發了四張精彩的專輯——

1967年的Magical Mystery Tour,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8年的The Beatles;1970年的Let it be。

1966年發佈的Revolver這張專輯是樂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專輯中的Tomorrow never knows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迷幻感,

就好像侃爺突然轉型去做鄉村音樂一樣。這種從口水歌到另類曲風的轉變也為電臺司令(Radiohead)和三角鐵(Alt-J)這樣的樂隊帶來了啟發。

他們為此少賺了很多錢,但這也是他們值得仰慕的地方——穿過披頭士狂熱的自我反省,不斷地在音樂道路上追求進步。

6、創造了現代社會模式下的名人範本

披頭士成立之時,搖滾樂已經遍地開花,但是他們的影響力是空前的——不斷被審查、到處都是狂熱的粉絲、真正的全球聞名。

導演說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披頭士是社會巨變的一部分,也被這種變化影響著。

當我們真正瞭解披頭士狂熱以後,就會發現這種熱潮並不是那麼可愛,甚至有些戲劇化。

影片的最後看不到什麼歡樂的氣氛了,在菲律賓巡演時,他們無意間冷落了當時的第一夫人,連歐洲的記者都跳出來問他們為什麼要如此粗魯。

但其實這又有什麼呢?在這種氛圍下,Help這首歌聽起來從沒有如此絕望過。

這就是時代背景下作為偶像的無奈,相信他們即使在今天也能收穫空前的影響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