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吳則文:閩劇開出一枝新梅

閩劇《蘭花賦》中的吳則文

閩劇《蘭花賦》劇照

“拿到梅花獎, 我感到推廣和傳承閩劇的責任更重了。 我是一個演員, 最大的價值就是在舞臺上。 所以, 繼續為劇種、為團隊服務, 是這個獎賦予我的最大意義。 ”

22日晚, 福建戲劇的榮譽冊又添上一筆——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的優秀青年演員吳則文, 憑藉在原創反腐大戲《蘭花賦》中的精彩表現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百花齊放的福建劇壇又開出一枝新梅。

以勤補拙香自苦寒來

“我是笨鳥中的笨鳥”, 吳則文的從藝故事, 述說著一名放牛娃不斷成長的勵志。

1973年, 他出生在閩侯青口的一個普通農家。 孩童時代, 鄉間流行的謝神大戲, 讓他對戲曲的愛好天性萌芽。 “別的孩子也愛戲班, 但大多是被好吃的吸引。 我會坐下來聽戲臺上的說唱, 看他們耍一招一式。 ”

不過, 遠離都市的他直到1990年福州藝校閩劇班招生才觸摸到專業門檻。 那時他已經16歲, 錯過打基礎的最好年紀。 自知短板的吳則文拼命補課, 同學七點起床, 他就比別人早一個小時, 直到現在, 他仍是每天早起練功吊嗓, 才練就了一副清亮的嗓音。

勤奮很快為吳則文推開了通往閩劇藝術的第一扇門。

名小生李小白是大名鼎鼎的“閩劇三小”之一, 退休後牽掛藝校的孩子, 時常來觀摩教學。 “他覺得我是可塑之苗, 就對校領導提出要單獨教我。 ”吳則文說, 李小白先生精力有限, 一周只能開三次課, 但又希望傾囊相授, 教得急了難免“恨鐵不成鋼”。 為此, 吳則文沒少挨打, “有一次我有一個動作怎麼都做不到位, 老師一氣之下抽起手邊一根電線就要責罰我。 幸好電線沒漏電”, 現在想起來他還後怕。

老藝人的嚴苛, 讓年輕的吳則文進步飛快。 到畢業時, 他已經是班裡的尖子。 但進入院團後, 等來的卻是年輕演員慣有的龍套生涯。 在職場最容易迷失的頭三四年, 他的勤奮刻苦, 再次為自己贏得了日後立在舞臺上的財富。

“我當時要求自己做一個‘有思想的’龍套,

只要一有機會, 我就在側幕後邊認真觀察前輩們的技藝, 學習他們的表演手法。 ”吳則文說, 勤奮幾乎是後來者的一種本能, 在不斷積累中, 前人的經驗一點一滴化用到他身上。 1995年, 22歲的他就在傳統劇碼《沉香秘書樓》中飾演男一號, 從此走上主角之路, 迄今為止共在20多部大戲裡擔綱主角。

脫胎換骨創作不含糊

今年初申梅競演的衝刺排練, 讓吳則文度過了脫胎換骨的十天“陣痛”, 壓力下, 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對導演, 我又敬又怕。 ”這位讓全劇組都害怕的導演, 就是12次文華獎得主、從事舞臺劇創作近60載的泰斗陳薪伊。

今年80歲的陳導與《蘭花賦》結緣十幾年, 吳則文申梅的“嚴子軒”一角, 可以說由她一手鍛造。

從閩劇“第一梅”陳乃春最初版的鬚生, 到吳則文如今化用各種表演手法詮釋的小生, 陳薪伊精益求精, 賦予角色崇高而厚重的蘭花魂。

為了在2014年晉京版《蘭花賦》的基礎上讓表演再有提高, 陳薪伊果斷給嚴子軒加戲, 逼著吳則文在短短十天裡“開竅”。

“從‘裂變’到‘送靈’, 再到‘自我審判’, 連著三場戲, 導演要求我情感轉變務必層次分明, 唱念做打難度趨近飽和。 ”吳則文說, 他不是“演”嚴子軒, 而是把自己交給了嚴子軒。 “子軒捨得一身剮, 執法如山再負荊……”最後一場6分鐘的核心唱段, 將一名官員由自陷不堪的痛悔重回堅守正義的決心, 表達得淋漓盡致。

有評論認為, 吳則文“情感處理細膩而真摯, 技藝純熟、做工乾淨俐落”。 最難能可貴的是, 他的表達“拿捏到位卻不過火,令人動容”。

除了導演的錘煉,吳則文在創作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做人物分析研讀是他多年的習慣。2012年接演《林則徐複出》時,吳則文面對著頭一次跨行當演鬚生、師長陳乃春老年林則徐珠玉在前以及劇情虛構表演難度大等三大挑戰。他除了反復研讀劇本,還去了30多次林則徐紀念館。

“每次都會在林公塑像前站上半天,心裡的困惑向他和盤托出,感覺有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這番心靈之旅幫助吳則文演技爆發,入選文化部全國地方戲優秀中青年演員彙報演出。評議會上,專家特別點贊吳則文等“氣質佳,唱功好,表演到位、乾淨”。三年後,他臨危受命,再度挑梁《林則徐與王鼎》中的老生王鼎,為演活人物還專門學習了陝西話。而回到自己熟悉的小生行當,吳則文為了走進角色內心,專門寫了一篇關於嚴子軒的人物小傳。

“這個嶄新的嚴子軒據說看哭了台下很多人,回想創作的痛,都變成了幸福。”吳則文說。

守護劇種傳承念初心

等待參評結果前,吳則文和往常一樣,在劇院為後輩演員配戲和指導。排練時間劇場裡並沒有觀眾,但舞臺上的他依舊一絲不苟,不夠好的地方一遍遍重來。“都是在為閩劇傳幫帶。”他說,無論得獎與否,劇種傳承都是戲曲演員的主要任務。

根據全國文藝獎項評獎改革精神,今年的梅花獎評定名額較上屆同比壓縮近60%,競爭異常激烈。全國各地和中直院團報送的90多名演員,殺進廣州終評的只有16人。其中,京昆話劇占三台戲,秦腔三台戲,東道主兩台粵劇,越劇也有兩台,留給其他地方戲的名額僅僅只有6個。閩劇能以《蘭花賦》闖關打擂,本身已經是一種勝利。

“申梅是一個團體項目,離不開全院上下數年來的努力。”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負責人楊東表示,獲獎有助於把《蘭花賦》繼續鍛造為精品、樹立品牌,同時能進一步提高閩劇知名度,推動閩劇的人才隊伍建設。

成為福建第15位梅花獎演員,同時也是閩劇界第五朵“梅花”,吳則文不忘感念初心。

“我能獲獎,是無數人幫帶出來的。除了李小白老師打下的小生基礎,陳乃春和林培新兩位老師在劇團時又分別教授我鬚生和文武生的功法。”他說,老藝人的經驗是挖不完的寶藏,作為中生代,他也要把自己從前輩那學到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再傳下去。

此外,不遺餘力地推廣閩劇,也是吳則文守護劇種的方式。每年,他要承擔一百多場公益性演出,包括進校園、下基層,到福州市老年大學客座教戲,為十邑海外鄉親送戲……他說,“蝦油味”的閩劇是鄉音鄉情,守護閩劇,就是守護這一方水土的文脈。

他的表達“拿捏到位卻不過火,令人動容”。

除了導演的錘煉,吳則文在創作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做人物分析研讀是他多年的習慣。2012年接演《林則徐複出》時,吳則文面對著頭一次跨行當演鬚生、師長陳乃春老年林則徐珠玉在前以及劇情虛構表演難度大等三大挑戰。他除了反復研讀劇本,還去了30多次林則徐紀念館。

“每次都會在林公塑像前站上半天,心裡的困惑向他和盤托出,感覺有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這番心靈之旅幫助吳則文演技爆發,入選文化部全國地方戲優秀中青年演員彙報演出。評議會上,專家特別點贊吳則文等“氣質佳,唱功好,表演到位、乾淨”。三年後,他臨危受命,再度挑梁《林則徐與王鼎》中的老生王鼎,為演活人物還專門學習了陝西話。而回到自己熟悉的小生行當,吳則文為了走進角色內心,專門寫了一篇關於嚴子軒的人物小傳。

“這個嶄新的嚴子軒據說看哭了台下很多人,回想創作的痛,都變成了幸福。”吳則文說。

守護劇種傳承念初心

等待參評結果前,吳則文和往常一樣,在劇院為後輩演員配戲和指導。排練時間劇場裡並沒有觀眾,但舞臺上的他依舊一絲不苟,不夠好的地方一遍遍重來。“都是在為閩劇傳幫帶。”他說,無論得獎與否,劇種傳承都是戲曲演員的主要任務。

根據全國文藝獎項評獎改革精神,今年的梅花獎評定名額較上屆同比壓縮近60%,競爭異常激烈。全國各地和中直院團報送的90多名演員,殺進廣州終評的只有16人。其中,京昆話劇占三台戲,秦腔三台戲,東道主兩台粵劇,越劇也有兩台,留給其他地方戲的名額僅僅只有6個。閩劇能以《蘭花賦》闖關打擂,本身已經是一種勝利。

“申梅是一個團體項目,離不開全院上下數年來的努力。”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負責人楊東表示,獲獎有助於把《蘭花賦》繼續鍛造為精品、樹立品牌,同時能進一步提高閩劇知名度,推動閩劇的人才隊伍建設。

成為福建第15位梅花獎演員,同時也是閩劇界第五朵“梅花”,吳則文不忘感念初心。

“我能獲獎,是無數人幫帶出來的。除了李小白老師打下的小生基礎,陳乃春和林培新兩位老師在劇團時又分別教授我鬚生和文武生的功法。”他說,老藝人的經驗是挖不完的寶藏,作為中生代,他也要把自己從前輩那學到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再傳下去。

此外,不遺餘力地推廣閩劇,也是吳則文守護劇種的方式。每年,他要承擔一百多場公益性演出,包括進校園、下基層,到福州市老年大學客座教戲,為十邑海外鄉親送戲……他說,“蝦油味”的閩劇是鄉音鄉情,守護閩劇,就是守護這一方水土的文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