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太宗為何能精准預言突厥會亡而不修一寸長城?王道太重要了

提示:帝曰:“突厥盛夏而霜, 五日並出, 三月連明, 赤氣滿野, 彼見災而不務德, 不畏天也。 遷徙無常, 六畜多死, 不用地也。 俗死則焚, 今葬皆起墓, 背父祖命, 謾鬼神也。 與突利不睦, 內相攻殘, 不和於親也。 有是四者, 將亡矣, 當為公等取之, 安在築障塞乎?”

唐太宗

人們判斷或者預見一件事情的後果, 往往遵循的是其前因。 前因導致或者產生後果, 這便是預言的王道。 王道是王走的路, 當然可以引申為正確的選擇、強大的事物或方法。 天下之人, 不管為誰, 其王道均是:

精城所至, 金石為開。 而王者的王道卻是:“興滅國, 繼絕世, 舉逸民, 天下之民歸心焉。 ”(出自《論語·堯曰》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 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 提拔被遺落的人才, 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 )一千多年前, 行走在王道之上的唐太宗精准預言了突厥定會滅國而不修一長城, 它不僅是突厥前因導致的必然的後果,

也是盛唐王者的氣度是胸懷。

據《新唐書》記載, 唐初突厥不斷犯邊, 頗為驕橫。 唐高祖因為皇帝因天下初定, 所以委曲求全, 多多賜與, 但仍然不能使突厥滿足。 甚至, 唐朝由此產生了遷都的想法。 突厥既歲盜邊, 或說帝曰:“虜數內寇者, 以府庫子女所在, 我能去長安, 則戎心止矣。 ”帝使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 按行樊、鄧, 將徙都焉。 群臣贊遷, 秦王獨曰:“夷狄自古為中國患, 未聞周、漢為遷也。 願假數年, 請取可汗以報。 ”帝乃止。 意思是說, 突厥年年侵擾邊陲, 有人勸說皇帝:“突厥多次入寇, 是因為這裡有府庫及好女子。 如果我們離開長安, 那好戰之心就會停止了。 ”皇帝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 到樊、鄧一帶去巡察, 準備遷都。

眾大臣均贊成遷都, 獨秦王說:“夷狄自古就是中國的邊患, 沒聽說過周、漢因此而遷都的。 希望能給我幾年的時間, 我一定將可汗擒來。 ”皇帝這才打消遷都的念頭。

然而, 唐太宗繼位後, 突厥還的老樣子, 他們一般都是打贏了就再深入, 吃敗仗就請和, 讓唐朝依然非常頭痛。 西元626年7月, 頡利可汗自率十萬人馬襲擊武功, 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 突厥軍隊在涇陽打了一場惡戰, 雖說尉遲敬德勇不可擋, 生擒敵軍將領阿史德烏沒啜, 並且擊斃突厥騎兵一千餘人, 但仍然無法遏制突厥人的前進步伐, 頡利可汗的的主力進抵渭水河畔, 直逼長安, 嚴重威脅到了唐都長安的安全。 唐太宗當時無兵可調, 只好玩起疑兵之計,

唱空城了。 這便有了歷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 唐太宗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位可汗在渭水邊殺白馬結盟誓, 頡利引兵退走。

突厥軍隊畫像

西元627年, 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落都開始背叛突厥, 頡利派突利前去討伐, 但沒能取, 吃了敗伏的突利逃回後,

頡利竟然將他監禁了起來。 也正是這一年, 突厥大雪, 羊馬凍死很多, 人也遭了災。 頡利害怕唐朝趁突厥之危, 又一次率領軍隊進犯唐朝邊境。 有人建議唐太宗在此時以突厥背約之名討伐突厥, 但唐太宗並沒有這麼做。 他說:“匹夫都不可以不講信用, 何況一個國家?我既與突厥有盟約, 怎麼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對我無禮後才可討伐他。 ”

第二年, 曾經被頡利監禁的突利向唐朝求助, 請求唐朝助攻頡利, 但唐太宗依然沒有答案, 按兵不動。 隨後兵部尚書杜如晦建議唐太宗趁機攻打突厥, 聲稱和突厥人講信義是沒有用的, 還建議唐太宗修築長城, 移民實邊, 防患突厥。 但唐太宗卻說:“突厥盛夏而飛霜, 五個太陽同出,三個月亮並明,瘴氣滿野。他們見如此災異還不修德,是不怕天;他們遷徙無定規,六畜多死,是不用地;其俗人死火焚,現人死均墓葬,違背祖宗的傳統,是侮鬼神;與突利不睦,互相攻殺,是與親不和。有這樣四條,必將亡。我即將殲滅他們,哪裡需要築障實塞呢?”

這段話被我們今天的白話文譯文過來,多少顯然有些沒勁兒,用古文讀起來倍顯氣勢——帝曰:“突厥盛夏而霜,五日並出,三月連明,赤氣滿野,彼見災而不務德,不畏天也。遷徙無常,六畜多死,不用地也。俗死則焚,今葬皆起墓,背父祖命,謾鬼神也。與突利不睦,內相攻殘,不和於親也。有是四者,將亡矣,當為公等取之,安在築障塞乎?”

在這裡,唐太宗精准預見突厥不久將亡,沒有修長城的一點必要。果然,西元629年冬天,突厥再次犯邊,唐太宗在其後的西元630年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主帥,調動不足十萬軍隊反擊突厥,很快便使突厥滅亡了。在這場戰鬥中,頡利被活提送至京師,唐太宗不但實現了唐高祖時自己“可汗擒來”和諾言,也使唐朝國境開拓至大漠。

這是什麼?它就是唐太宗的王道,使無數人得到了最大的幸福。而他治理的大唐帝國,也因此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美得讓人沉醉。難怪《舊唐書》評價他是:“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萬里長城

五個太陽同出,三個月亮並明,瘴氣滿野。他們見如此災異還不修德,是不怕天;他們遷徙無定規,六畜多死,是不用地;其俗人死火焚,現人死均墓葬,違背祖宗的傳統,是侮鬼神;與突利不睦,互相攻殺,是與親不和。有這樣四條,必將亡。我即將殲滅他們,哪裡需要築障實塞呢?”

這段話被我們今天的白話文譯文過來,多少顯然有些沒勁兒,用古文讀起來倍顯氣勢——帝曰:“突厥盛夏而霜,五日並出,三月連明,赤氣滿野,彼見災而不務德,不畏天也。遷徙無常,六畜多死,不用地也。俗死則焚,今葬皆起墓,背父祖命,謾鬼神也。與突利不睦,內相攻殘,不和於親也。有是四者,將亡矣,當為公等取之,安在築障塞乎?”

在這裡,唐太宗精准預見突厥不久將亡,沒有修長城的一點必要。果然,西元629年冬天,突厥再次犯邊,唐太宗在其後的西元630年以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主帥,調動不足十萬軍隊反擊突厥,很快便使突厥滅亡了。在這場戰鬥中,頡利被活提送至京師,唐太宗不但實現了唐高祖時自己“可汗擒來”和諾言,也使唐朝國境開拓至大漠。

這是什麼?它就是唐太宗的王道,使無數人得到了最大的幸福。而他治理的大唐帝國,也因此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美得讓人沉醉。難怪《舊唐書》評價他是:“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萬里長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