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補一補 篆書的流派與淵源

一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進行占卜活動時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其特徵主要是刀制痕跡(也有朱墨蹟)。 由於它是漢文字的初創階段, 因而線條勁挺簡率, 字形結構隨體詰屈, 章法布白疏密錯落, 自然天真, 妙有天趣, 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它使近代書家在藝術創作的形式方面獲得了新的營養。

二 散盤銘

散盤, 亦稱“散氏盤”、“夨人盤”, 系西周晚期的青銅器, 清乾隆中期在陝西鳳翔縣出土。 銘文357字, 記載了夨、散兩氏的和平條約, 即分田之事。 此盤銘文氣勢雄強, 風格獨特, 其線條稚拙蒼勁, 字形橫勢多妙趣;章法自然而靈動。 奇詭多變, 古穆高華, 被稱為金文中的“尚意”典型, 備受書法、考古界的重視。

三 虢季子白盤銘

周宣王時代的虢季子白盤, 于清道光年間在陝西寶雞虢川司出土。 此器銘文結體豎長優美, 形態舒展, 書寫搖曳從容, 布白疏朗寬闊, 別具一格, 歷來受到專家、學者的青睞。

四 侯馬盟書

“盟書”, 史稱“載書”, 是我國春秋晚期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相互訂立的盟辭誓言, 用以信守所規定的約束, 來維護國內的安定。 盟書以玉、石片為載體, 用筆蘸朱砂或墨寫成。 其書法熟練奔放, 用筆有輕有重, 勁利自然, 結體著意潤飾, 多有趣味, 給人以輕快、自由之感。 盟書在我國字形演變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在啟迪書法創作、豐富用筆方面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五 戰國楚帛書

帛書主要指“長沙子彈庫戰果楚帛書”, 也稱“楚繒書”或“楚絹書”, 是寫在絲織絹繒上的文字。 帛書在整個篆書體系中獨具一格。 這一遺跡因受長江地域楚文化滋養, 在篆書結構中趨向於纖麗、奇肆、靈動、灑脫, 具有非常鮮明的個性。 其結體呈扁狀, 左右飛揚, 縱橫交錯, 用筆快捷爽利, 因勢生形。 這種向隸書過度的篆書, 為篆書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六 中山王()鼎銘

此器為戰果中期中山國(今河北平山縣)墓葬裡出土的銅器。 其銘文最多, 滿布器表, 排列工整, 氣韻通達。 修長優美的文字造型, 裝飾趣味濃厚的結體, 收筆尖銳的垂腳, 構成了春秋戰國時代金文絢麗多彩的局面, 同時也體現出當時刻鑿技巧的高超。

七 秦公簋銘

此銘在民國初年出土於甘肅天水。其銘文繼承大篆而近《石鼓文》與《詛楚文》,既有濃郁的西周金文氣息,又有秦小篆之雛形。筆劃細勻而勁健,整飭而趨圓,氣勢生動,筆致豪邁,在先秦金文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 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環刻在十塊鼓形石上,故稱“石鼓文”。是春秋時期秦國的文字,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書法藝術歷來備受推崇,其結體方正嚴謹,筆劃飽滿圓潤,佈局勻稱疏朗,呈現出古樸渾厚、卓然不凡的藝術風貌,對後來的小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歷代評論家常有“習篆當從石鼓文開始”之說,學習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 秦詔銘

此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詔統一度量衡的詔文,均刻在權、量上。秦詔版有多器,文字風格基本一致,不少學者將其稱為“秦刻鑿金文”。由於詔版的功用性質,詔文沒有過多的雕琢和修飾,一任簡單質樸,隨手而出。正是在有意無意中,構成了相承起伏的韻律,留下了生動自然而節奏多變的作品,給後世書家以珍貴的藝術參照和借鑒。

十 嶧山刻石

又稱“嶧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登嶧山,丞相李斯為頌秦德而立,石久佚,今傳本乃宋淳化四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此碑文筆劃簡淨圓潤,字形規整勻稱,空間分割均等,具有很強的規範性特徵。這種規範,一直為習篆者的立身之本,並對後來的漢隸和唐楷的結字構形具有示範作用。

十一 袁安碑

全稱《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立。1929年發現于河南偃師縣。此碑屬小篆體勢,字跡清晰,用筆流暢自如,筆勢強健遒勁,字形飛動,結體寬博,給人以溫和婉轉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稱《二元碑》。為漢代篆書的代表之作。

十二 祀三公山碑

又名《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縣令王治歧在元氏縣城外訪得。此碑刻因處在篆書式微與隸書正盛之際,其書法篆隸相兼,方圓相應,隨意放達,自由豪放,顯現出一種篆的“稚趣”和隸的“拙味”,淳古遒厚,前所未有,給習篆者以啟迪。

十三 李陽冰《三墳記》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字少溫,系李白的叔祖。李陽冰工篆書,始學《嶧山碑》,精研古文字學,覓其淵源,自成一家。所書《三墳記》蒼勁圓潤,骨力洞達,是其篆書的代表作,在唐代篆書處於衰退的狀態下,篆書名家非他莫屬。唐呂總《續書評》謂:“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後,一人而已。”康有為也曾有“瘦勁取勝”之評。

十四 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

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甯人,初名琰,字石如,更名頑伯,又號完白山人。鄧石如篆書以秦刻石為基礎,又廣泛涉獵《石鼓文》以及漢篆碑額、瓦當,參以漢隸筆意,筆墨情趣在線條中獲得豐富的體現,形成奔放遒勁而不失古雅樸茂的新面目。對秦漢篆書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此為鄧石如代表作品之一。

十五 吳讓之篆書四條屏

吳讓之(1799-1870),江蘇儀征人,原名延颺,字熙載,更字讓之,號晚學居士,堂號師慎軒。篆書、篆刻取法鄧石如。其篆書以長勢取姿,圓潤通暢,結體工穩而又飄逸舒展,得完白篆法,又獨具風格。但其作品中偶有錯字,臨習時應注意。此四條屏為吳讓之代表作之一。

十六 楊沂孫《記劉原父語》篆書屏

楊沂孫(1812-1881),江蘇常熟人,字子輿,號詠春,晚自署濠叟。書法尤工篆、隸。其篆書得力于金石與石鼓,又多方取法,熔鑄成自己的面貌。他寫成篇的篆文,一般以小篆為主,但又不拘泥於一體,往往參有金文的寫法,如此幅作品中的“德”、“識”、“有”即如此。此系楊沂孫萬年之作。

十七 趙之謙《抱朴子佚文》篆書屏

趙之謙(1829-1884),浙江會稽人,字益甫,號冷君,又字撝叔,號悲庵,別號無悶、憨寮。其篆書早年師法鄧石如,後參以北魏筆意,用筆奇特,不拘一格;字體輕鬆舒朗,勁健有神,別開新貌,並以繪畫、書法、篆刻“三絕”著稱於世,對後世影響極大。

十八 吳大澂篆書軸

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人,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愙齋。其篆書取法李斯,中年後參以金文,字形大多以方取勢,凝重勁挺,在工整中蘊含者金石氣質。這與他研究古文字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此幅作品用小篆體書寫,用筆圓潤,雍容端莊,在他所留墨蹟中甚為少見。

十九 吳昌碩篆書聯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號缶廬、老缶、苦鐵等。其書、畫、篆刻超群拔萃。書法著力於石鼓,並參以兩周金文和漢篆,善於化古為我,自成風格。筆墨枯潤有致,凝重蒼古,結體欹側取勢,氣度恢宏,在秦漢篆書體系中又開創了新的範式,對啟迪後學意義重大。

二十 羅振玉甲骨文軸

羅振玉(1865-1940),浙江上虞人,字叔蘊,又字叔言,初號雪堂,又號貞松。畢生殫力治學,著述頗豐。尤在甲骨文字考訂方面貢獻甚大,為我國甲骨學奠基者。因其坐擁古文字,考釋之餘,以甲骨文入書,首創了典雅韻致、勁折古樸的甲骨文書法作品,並有《集殷墟文字楹聯》刊行於世,對推進篆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十一 常贊春錄《左氏春秋》集句聯

常贊春(1872-1943),山西榆次人,字子襄,號髯翁、柞閈、迂生等。光緒二十八年舉人,畢業于京師大學堂文科。畢生篤學經史、文學,考據金石書畫頗精。書法篆刻,自立高標。書法尤精篆隸,其篆書宗秦相李斯、清楊秋湄,因源及流,自成風格。篆法規範,方整端穩,圓潤雅潔,高古不凡,是清末民初三晉卓有成就的書法篆刻大家。

二十二 趙鐵山篆書《和銘真跡》

趙鐵山(1877-1945),山西太谷人,名昌燮,字鐵山,亦字惕三、錯鐵、省齋,號漢持、心隱齋主人等。清宣統元年拔貢,從小受業於家塾,精研書學。篆隸真行,四體皆精,以篆隸為最,師法楊濠叟、吳愙齋、楊秋湄,又糅合金文之渾樸,形成蒼勁古茂、沉著凝重的獨特風格。其博學與精到可與吳昌碩頡頏。曾有“南吳(吳昌碩)北趙”之譽,在清末民初書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此書《和銘真跡》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字形以修長取勢,運筆以中鋒為主,清勁圓暢,功力非凡,實為“精意之筆”,彌足珍貴。

二十三 王福庵篆書對聯

王福庵(1880-196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壽祺,後更名褆,字維季,號福庵,以號行,晚年又自號持默老人、持默居士。王福庵出生于一個世代書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究心於文字訓詁、金石篆刻之學,篆、隸、楷書皆精。其篆書上溯周秦,下及清賢,遍師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典雅、恬穆、渾勁”的藝術風格,篆法之妙就在於“婉而愈勁,通而愈節”,即能於圓潤舒展眾勁挺不弱,氣勢貫通。曾有“當前篆書無過福庵者”之譽。作品以“靜”取勝,餘韻猶長,對後世書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同時也體現出當時刻鑿技巧的高超。

七 秦公簋銘

此銘在民國初年出土於甘肅天水。其銘文繼承大篆而近《石鼓文》與《詛楚文》,既有濃郁的西周金文氣息,又有秦小篆之雛形。筆劃細勻而勁健,整飭而趨圓,氣勢生動,筆致豪邁,在先秦金文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 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環刻在十塊鼓形石上,故稱“石鼓文”。是春秋時期秦國的文字,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書法藝術歷來備受推崇,其結體方正嚴謹,筆劃飽滿圓潤,佈局勻稱疏朗,呈現出古樸渾厚、卓然不凡的藝術風貌,對後來的小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歷代評論家常有“習篆當從石鼓文開始”之說,學習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 秦詔銘

此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詔統一度量衡的詔文,均刻在權、量上。秦詔版有多器,文字風格基本一致,不少學者將其稱為“秦刻鑿金文”。由於詔版的功用性質,詔文沒有過多的雕琢和修飾,一任簡單質樸,隨手而出。正是在有意無意中,構成了相承起伏的韻律,留下了生動自然而節奏多變的作品,給後世書家以珍貴的藝術參照和借鑒。

十 嶧山刻石

又稱“嶧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登嶧山,丞相李斯為頌秦德而立,石久佚,今傳本乃宋淳化四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此碑文筆劃簡淨圓潤,字形規整勻稱,空間分割均等,具有很強的規範性特徵。這種規範,一直為習篆者的立身之本,並對後來的漢隸和唐楷的結字構形具有示範作用。

十一 袁安碑

全稱《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立。1929年發現于河南偃師縣。此碑屬小篆體勢,字跡清晰,用筆流暢自如,筆勢強健遒勁,字形飛動,結體寬博,給人以溫和婉轉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稱《二元碑》。為漢代篆書的代表之作。

十二 祀三公山碑

又名《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縣令王治歧在元氏縣城外訪得。此碑刻因處在篆書式微與隸書正盛之際,其書法篆隸相兼,方圓相應,隨意放達,自由豪放,顯現出一種篆的“稚趣”和隸的“拙味”,淳古遒厚,前所未有,給習篆者以啟迪。

十三 李陽冰《三墳記》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字少溫,系李白的叔祖。李陽冰工篆書,始學《嶧山碑》,精研古文字學,覓其淵源,自成一家。所書《三墳記》蒼勁圓潤,骨力洞達,是其篆書的代表作,在唐代篆書處於衰退的狀態下,篆書名家非他莫屬。唐呂總《續書評》謂:“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後,一人而已。”康有為也曾有“瘦勁取勝”之評。

十四 鄧石如篆書《白氏草堂記》

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甯人,初名琰,字石如,更名頑伯,又號完白山人。鄧石如篆書以秦刻石為基礎,又廣泛涉獵《石鼓文》以及漢篆碑額、瓦當,參以漢隸筆意,筆墨情趣在線條中獲得豐富的體現,形成奔放遒勁而不失古雅樸茂的新面目。對秦漢篆書創造性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此為鄧石如代表作品之一。

十五 吳讓之篆書四條屏

吳讓之(1799-1870),江蘇儀征人,原名延颺,字熙載,更字讓之,號晚學居士,堂號師慎軒。篆書、篆刻取法鄧石如。其篆書以長勢取姿,圓潤通暢,結體工穩而又飄逸舒展,得完白篆法,又獨具風格。但其作品中偶有錯字,臨習時應注意。此四條屏為吳讓之代表作之一。

十六 楊沂孫《記劉原父語》篆書屏

楊沂孫(1812-1881),江蘇常熟人,字子輿,號詠春,晚自署濠叟。書法尤工篆、隸。其篆書得力于金石與石鼓,又多方取法,熔鑄成自己的面貌。他寫成篇的篆文,一般以小篆為主,但又不拘泥於一體,往往參有金文的寫法,如此幅作品中的“德”、“識”、“有”即如此。此系楊沂孫萬年之作。

十七 趙之謙《抱朴子佚文》篆書屏

趙之謙(1829-1884),浙江會稽人,字益甫,號冷君,又字撝叔,號悲庵,別號無悶、憨寮。其篆書早年師法鄧石如,後參以北魏筆意,用筆奇特,不拘一格;字體輕鬆舒朗,勁健有神,別開新貌,並以繪畫、書法、篆刻“三絕”著稱於世,對後世影響極大。

十八 吳大澂篆書軸

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人,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愙齋。其篆書取法李斯,中年後參以金文,字形大多以方取勢,凝重勁挺,在工整中蘊含者金石氣質。這與他研究古文字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此幅作品用小篆體書寫,用筆圓潤,雍容端莊,在他所留墨蹟中甚為少見。

十九 吳昌碩篆書聯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號缶廬、老缶、苦鐵等。其書、畫、篆刻超群拔萃。書法著力於石鼓,並參以兩周金文和漢篆,善於化古為我,自成風格。筆墨枯潤有致,凝重蒼古,結體欹側取勢,氣度恢宏,在秦漢篆書體系中又開創了新的範式,對啟迪後學意義重大。

二十 羅振玉甲骨文軸

羅振玉(1865-1940),浙江上虞人,字叔蘊,又字叔言,初號雪堂,又號貞松。畢生殫力治學,著述頗豐。尤在甲骨文字考訂方面貢獻甚大,為我國甲骨學奠基者。因其坐擁古文字,考釋之餘,以甲骨文入書,首創了典雅韻致、勁折古樸的甲骨文書法作品,並有《集殷墟文字楹聯》刊行於世,對推進篆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十一 常贊春錄《左氏春秋》集句聯

常贊春(1872-1943),山西榆次人,字子襄,號髯翁、柞閈、迂生等。光緒二十八年舉人,畢業于京師大學堂文科。畢生篤學經史、文學,考據金石書畫頗精。書法篆刻,自立高標。書法尤精篆隸,其篆書宗秦相李斯、清楊秋湄,因源及流,自成風格。篆法規範,方整端穩,圓潤雅潔,高古不凡,是清末民初三晉卓有成就的書法篆刻大家。

二十二 趙鐵山篆書《和銘真跡》

趙鐵山(1877-1945),山西太谷人,名昌燮,字鐵山,亦字惕三、錯鐵、省齋,號漢持、心隱齋主人等。清宣統元年拔貢,從小受業於家塾,精研書學。篆隸真行,四體皆精,以篆隸為最,師法楊濠叟、吳愙齋、楊秋湄,又糅合金文之渾樸,形成蒼勁古茂、沉著凝重的獨特風格。其博學與精到可與吳昌碩頡頏。曾有“南吳(吳昌碩)北趙”之譽,在清末民初書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此書《和銘真跡》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字形以修長取勢,運筆以中鋒為主,清勁圓暢,功力非凡,實為“精意之筆”,彌足珍貴。

二十三 王福庵篆書對聯

王福庵(1880-196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原名壽祺,後更名褆,字維季,號福庵,以號行,晚年又自號持默老人、持默居士。王福庵出生于一個世代書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究心於文字訓詁、金石篆刻之學,篆、隸、楷書皆精。其篆書上溯周秦,下及清賢,遍師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典雅、恬穆、渾勁”的藝術風格,篆法之妙就在於“婉而愈勁,通而愈節”,即能於圓潤舒展眾勁挺不弱,氣勢貫通。曾有“當前篆書無過福庵者”之譽。作品以“靜”取勝,餘韻猶長,對後世書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