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都江堰:安瀾橋-夫妻橋

安瀾橋-夫妻橋

鄭光福(四川成都)

都江堰渠首, 金灌口上游, 有一座鐵索橋, 中外來賓凡到都江堰青城山旅遊觀光的, 可謂無一不上橋去蕩一蕩;上橋人又無一不是八字著腳, 驚呼著, 大著膽子往前走。 這令人提心吊膽的橋, 在今天看來不安全, 可在古代, 它卻是西南地區最為安穩、最為可靠的索橋了, 又叫“安瀾橋”, 也稱“夫妻橋”。

“安瀾橋”之意大家都明白, 為何又稱為“夫妻橋”呢?這是因一對夫妻對此橋建築有功, 故有此稱。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蜀道難, 難於上青天”的名句, 這當然有誇張成份, 但的確也反映出古蜀國地區高山深谷極多, 給人們帶來交通不便, 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要交往, 就得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路好開, 橋怎麼架呢?《太平寰宇記》說:“夷人于大水上置藤為橋, 謂之笮橋也。 ”其意思說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利用河岸的藤條連接兩岸為橋, 人們在這藤條上行走,

這種橋那時叫笮橋。 “笮”字有竹頭, 看來用竹條藤蔓笮橋便是古人的一大發明。 都江堰二王廟處的這座笮橋, 便是今安瀾橋的前身。

笮橋以後是索橋, 索橋即繩編連成的橋。 北宋時期一位叫范成天的詩人在《吳船錄》中記載這座索橋時說:“橋長百二十丈, 分五架, 橋之廣, 十二繩排連之, 上布竹笆, 攢立大木數十丈於江河中, 輦石固其根, 每數十木作一架, 掛橋於半空, 大風過之, 掀起幡然, 大略如漁人曬網, 染家晾絲帛之狀。 ”足見北宋時這座橋並不安全。 有人說這是繼“笮橋”之後的第二代橋——索橋。

昔時安瀾橋

索橋變為“安瀾橋”是清代的事情。 相傳嘉慶年間, 貴州大定府畢節人何先德流寓都江堰教書為生, 他親眼目睹自己的學生過索橋不慎掉入江中淹死, 目睹兩岸百姓過河的不便, 便立志集資改建這座索橋。

傳說何先德的妻子楊氏聰明賢慧, 她受磨子的影響, 發明用絞盤木機將竹編成的粗大繩索編織成百余丈卷成盤, 然後連接兩岸, 同時夫妻又費盡心思建成護欄。 橋建好後, 從此兩岸人們行其走上, 不論遇多大風雨都不會掉下, 十分安全, 故老百姓為這加了護欄的索橋稱之為“安瀾橋”。 由於是夫妻兩人盡心盡力為當地人做了這件大好事, 故人們又稱這橋名為“夫妻橋”。

安瀾橋稱為夫妻橋在川西壩流傳極廣,

蜀人還以此編出《夫妻橋》的大幕川劇, 在省內外廣為流傳。 這又為橋的名氣擴大了影響。

現存都江堰渠首的這座鐵索橋。 橋名由“笮橋”“索橋”發展到今“鐵索橋”, 基本保留了古代風貌。 其橋名的變化, 稱呼。 可謂有顯著的地方文化特徵;從橋名的考究, 人們便能瞭解蜀人在歷史上行走的痕跡。這鐵索橋也好,橋名也好,實則展現了一幅川西風情美麗而古才的畫圖。

作者簡介鄭光福,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四川散文學會會員、成都市廣播電視學會副會長、成都市老新聞工作者協會秘書長。著有《川西風情》《巴蜀留韻》《新聞采寫三十年集》等專著。近兩年創作的《懷念在大巴山裡》《“五九”戀歌》分別在“音樂”中國——2011全國大型音樂展示選撥“活動”中榮獲作詞銀獎,“2012音樂·中國杯”賽中榮獲作詞金獎。

人們便能瞭解蜀人在歷史上行走的痕跡。這鐵索橋也好,橋名也好,實則展現了一幅川西風情美麗而古才的畫圖。

作者簡介鄭光福,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四川散文學會會員、成都市廣播電視學會副會長、成都市老新聞工作者協會秘書長。著有《川西風情》《巴蜀留韻》《新聞采寫三十年集》等專著。近兩年創作的《懷念在大巴山裡》《“五九”戀歌》分別在“音樂”中國——2011全國大型音樂展示選撥“活動”中榮獲作詞銀獎,“2012音樂·中國杯”賽中榮獲作詞金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