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唐代有“半臂裝” 宋代有冷飲喝

■采冰人在冰面上躥冰。

清末, 男子用獨輪車運送冰塊。

■去年開放的故宮冰窖餐廳是皇家冰窖之一, 建於清乾隆年間, 能存冰五千餘塊。

冰鑒的外形很有特點, 銅制的外壁和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 若將上面的蓋子拿開, 俯視它的形狀如同一個“回”字。 這好比今人用的暖水壺,

有個外殼, 還有個內膽。 不同的是暖水壺的外殼和內膽之間距離很小, 冰鑒的外殼和方壺之間則是個很大的空間, 具有冰鎮、溫酒的雙重功能。

前兩天“小滿”節氣剛過, 我國很多地方夏日節奏正式開啟。 炎炎夏日, 現代人有空調、電風扇可以消暑。 那麼, 在沒有電也沒有電器的古代, 人們如何度過熱浪滾滾的夏天?其實, 古人除了揮揮扇子, 還會利用天然冰來製冷降溫, 甚至會制冰、製作冷飲, 就連“冰箱”也有。

綜合人民網、國家人文歷史

古人夏天用冰從哪來?

大寒季節鑿冰, 藏於冰窖

早在先秦時代, 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降溫, 給食物保鮮、做冷飲。 據《周禮》記載, 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 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

負責人稱“淩人”。 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 開始採集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 再拿出來用, 在沒有冰箱的當時, 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每年大寒季節, 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 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 不易融化。 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采, 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

早在周代, 中國就有了叫作“淩陰”的簡易冰窖, 漢代改稱為“淩室”。 這些冰窖通常建在地勢較高, 土質堅實的地方, 由於土壤溫度較大氣更為穩定, 冰窖呈地下或半地下結構。 清代冰窖主要分磚窖和土窖。 磚窖是用石材和城磚砌成, 窖底鋪設磚塊或者石板, 向一端或兩端傾斜, 最低處與窖外排水溝或專門挖的井相連,

以便融水時及時排出, 窖頂有屋宇覆蓋。 土窖通常是挖土坑, 築土牆, 就是一個大坑。 土窖坑池裡有四壁, 一邊有一條運冰的坡道, 土窖沒有窖頂, 只在冬季采冰後, 臨時用竹竿、杉篙, 搭個架子蓋上葦席茅草, 抹些泥或培土來保溫、隔熱護冰。 兩相比較, 貴賤立判, 皇家御用冰窖都是磚窖。

由於這樣儲存, 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 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南方不結冰, 該咋辦?

用硝石溶解于水, 吸收熱量制冰

大約在唐朝末期, 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 顏色如霜。 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 它溶解于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 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古人發現硝石的這一特點後,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制冰。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法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

夏季有消暑的飲品嗎?

宋代冷食花樣多,元代還有“霜淇淋”

當夏天製造冰塊成為可能後,市場中也出現了“冰鮮”,人們打撈的海產品,通過冰的冷凍運輸得更遠、保存得更久,古人的生活水準也有了很大提高。

再後來,人們開始在制冰時向罐子裡放入糖、各種水果等,逐步將冷食產品日益豐富起來。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賣冰。

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南宋時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霜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大熱天沒有空調咋辦?

冰鑒既能保存食品,還可使室內涼爽

大夏天冰飲容易不冰了,怎麼辦?不用擔心,智慧的古人還擁有一樣神奇的法寶:冰鑒。

冰鑒,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制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冰鑒最先是陶制的,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鑒。

冰鑒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楚辭·大招》中也說“清馨凍飲”,清澄醇釅之酒冰鎮之後宜於夏季飲用。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戰國早期1號墓出土的“曾侯乙銅冰鑒”,就是冰鑒代表物。

【連結】

皇家藏冰以清朝為最多

明清時期的用冰規模最為壯觀,尤其在清朝,當來自寒冷東北地區的滿族人入主中原後,在北京過夏成了一件十分難熬的事情,皇家藏冰量大大超越了之前任何一個王朝。

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紫禁城內有5口窖,藏冰25000塊;景山西門有6口窖,藏冰54000塊;德勝門外3口窖,藏冰26700塊。有學者根據這些記載推算,5000塊藏冰窖的容積,相當於現在一幢五層四單元住宅樓的體積。

古人穿得比現代人涼快

短袖短褲似乎已成了現代人萬變不離其宗的夏季著裝標配,可是“裡三層、外三層”的古代人,夏季怎麼受得了呢?有學者研究發現,古人在夏季其實也並不都裹得嚴嚴實實。

唐朝時,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作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裡所謂的“爆乳裝”,雖然被很多網友詬病過於暴露大膽,但其實其設計靈感就是源於唐朝的袒胸裝。

其實,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寬大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古人發現硝石的這一特點後,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制冰。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法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

夏季有消暑的飲品嗎?

宋代冷食花樣多,元代還有“霜淇淋”

當夏天製造冰塊成為可能後,市場中也出現了“冰鮮”,人們打撈的海產品,通過冰的冷凍運輸得更遠、保存得更久,古人的生活水準也有了很大提高。

再後來,人們開始在制冰時向罐子裡放入糖、各種水果等,逐步將冷食產品日益豐富起來。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賣冰。

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南宋時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霜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大熱天沒有空調咋辦?

冰鑒既能保存食品,還可使室內涼爽

大夏天冰飲容易不冰了,怎麼辦?不用擔心,智慧的古人還擁有一樣神奇的法寶:冰鑒。

冰鑒,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制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冰鑒最先是陶制的,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鑒。

冰鑒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楚辭·大招》中也說“清馨凍飲”,清澄醇釅之酒冰鎮之後宜於夏季飲用。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戰國早期1號墓出土的“曾侯乙銅冰鑒”,就是冰鑒代表物。

【連結】

皇家藏冰以清朝為最多

明清時期的用冰規模最為壯觀,尤其在清朝,當來自寒冷東北地區的滿族人入主中原後,在北京過夏成了一件十分難熬的事情,皇家藏冰量大大超越了之前任何一個王朝。

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紫禁城內有5口窖,藏冰25000塊;景山西門有6口窖,藏冰54000塊;德勝門外3口窖,藏冰26700塊。有學者根據這些記載推算,5000塊藏冰窖的容積,相當於現在一幢五層四單元住宅樓的體積。

古人穿得比現代人涼快

短袖短褲似乎已成了現代人萬變不離其宗的夏季著裝標配,可是“裡三層、外三層”的古代人,夏季怎麼受得了呢?有學者研究發現,古人在夏季其實也並不都裹得嚴嚴實實。

唐朝時,薄、透、露的“半臂裝”和“袒胸裝”深受女性青睞。半臂裝可以看作是古代的短袖衫,在當時相當前衛。而比半臂裝更大膽的,則是袒胸裝。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裡所謂的“爆乳裝”,雖然被很多網友詬病過於暴露大膽,但其實其設計靈感就是源於唐朝的袒胸裝。

其實,在“富人批絲綢、窮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質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纖製品都要涼爽。古人穿的紗袍、長褲,不僅能覆蓋皮膚,寬寬大大的造型還非常通風,形成“小對流”,與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長袍蔽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