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美女與野獸》:一次美輪美奐的新瓶裝舊酒

去年年底, 我們採訪迪士尼動畫工作室掌門人 Andrew Millstein 期間, 和他談到了迪士尼影業近幾年大量翻拍動畫真人版的現象。 他簡單地用了“榮幸”一詞來形容那些經典動畫形象在真人銀幕的重生。

“我們十分珍惜數十年來創造的這些經典動畫形象, 使用了各種方式, 比如主題樂園, 或者周邊去開發它們的延伸價值, 拍攝真人版電影也是其中一種。 ”

這便不難解釋, 為什麼在《沉睡魔咒》和《灰姑娘》大獲成功之後, 迪士尼一口氣就宣佈了 18 部經典動畫的真人改編計畫, 包括《小飛象》《石中劍》《阿拉丁》《花木蘭》《小熊維尼》, 以及昨天剛剛上映的《美女與野獸》。

在略顯寡淡的本周影院, 《美女與野獸》可能是唯一一部尚值得持票入場的新片, 製作精良,

美輪美奐, 幾乎讓人不忍心說它的壞話。 儘管我們也很難找到推薦你“非看不可”的理由, 但若是著眼於歌舞、色彩、服裝和場景設計這些視聽層面, 它至少足以賞心悅目。

1.

把 26 年前的童話重新講一遍

這部由歌舞片班底打造的真人童話翻拍自一代人的少女心——1991 年的動畫版《美女與野獸》。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迪士尼童話電影最輝煌的時期, 《獅子王》《小美人魚》《花木蘭》《風中奇緣》這些標杆性的作品都誕生於此;其中, 《美女與野獸》所收穫的口碑更是史無前例——它是史上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動畫電影。 直到今天為止, 加入這一序列的電影也僅有《飛屋環遊記》和《玩具總動員3》這兩部而已。

在 26 年前, 《美女與野獸》已經算是動畫電影範疇內最“不老套”的故事了——男主角(全片90%的時間內)不再是美型的王子, 女主角也學會了嚮往詩和遠方。 獨立女性角色, 加上平等的愛情觀, 給一個傻白甜的童話故事加持了值得稱頌的現代意識。

但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的“不老套”, 不一定適用於當下的標準。

26 年後, 迪士尼在複刻經典時, 選擇了接近格斯·范·桑特翻拍《驚魂記》時的做法——幾乎逐幀還原。

從一個 IP 故事的改編策略上看, “幾乎逐幀還原”也許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至少, 對那些有原版情懷的觀眾來說, 在大銀幕上看到貝兒的黃裙子、城堡裡的茶杯夫人, 或是再次聽到席琳·迪翁的那首老歌, 都是足以值回票價的美好經歷。

電影基本複製了動畫版本的故事線和主要場景, 但在映後採訪的環節中, 導演比爾·康頓還是向我們強調, 他在改編的過程中加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

“在原版中, 貝兒和野獸非常迅速地相愛了, 但我們要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加可信。 所以我們在片中加入了有關兩位主角過去的橋段, 來幫助觀眾瞭解, 他們在內心深處是怎樣的人,以及他們為什麼理解對方,讓觀眾體會到他們的感情從陌生人,到朋友,再到最終相愛的細膩過程。”

從成片來看,導演所說的“有關兩位主角過去的橋段”在片中的確為貝兒和野獸創造了更多一點互相瞭解的機會,但基本也到此為止了。這些所謂細膩化的“加戲”從總體來看,並沒有增加原版童話的行為邏輯,男女主角相愛的過程依然又著強烈的“拉郎”感。

此外,涉及到被視為原版故事一大亮點的“女權”主題,這部電影除了徵用了艾瑪·沃森在戲外的“女權鬥士”形象以外,也並沒有進一步作出更深入、更當代的闡述。

不得不承認,對這部電影來說,選擇屈臣氏小姐是一個精明的決定。她長期塑造的“宣揚女權”和“愛看書”的公眾形象有著很高的辨識度,對扮演一個僅存在於童話故事中的、尚不成熟的女權主義者來說,已經綽綽有餘。在採訪中,她也強調,貝兒這個角色非常契合她本人想要傳遞給公眾的觀點:

“她最可貴的地方在於,能夠超脫自己身處的市井環境,嚮往更廣闊的世界。通過這個角色,我想告訴女孩子們,要相信知識可以帶給你力量,就算周圍的人輕視你,說你只是個女孩,不用懂那麼多,也不要被他們的想法所束縛。”

而除了屈臣氏小姐自身的人設加持,電影中對貝兒人格的刻畫依然沒有超出童話的固有框架,最大篇幅的改編也只是增加了一場“發明洗衣機”的戲碼。用“小發明”來表現女性的聰明和獨立?這種方法似乎並不比瑪麗蘇文學高明,它所塑造出的人物深度也尷尬地停留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前。

總的來看,對於一個一心奔向 happily ever after 的故事,也許我們本不該有太高要求。但怎麼說呢,人總歸是想要一點驚喜的,哪怕看的是童話。

2.

洛可哥時代的銀幕還原

非要說驚喜的話,《美女與野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其實來自開頭和結尾的兩場舞會。開頭的舞會是關於王子遭遇詛咒時的前情閃回,而結尾的舞會表現的則是終成眷屬後的幸福生活。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看,這兩場宏大的舞會完美地呈現了法國洛可哥時期的宮廷風貌。

電影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了 18 世紀的法國。那一時期的法國上流社會,正是洛可哥這種纖細、繁複、誇張而奢華的風格最為流行的階段。兩場舞會中,無論是場中男女戲劇化的妝面,高聳入雲的髮型,重巒疊嶂的衣飾,還是精工細造的室內陳設,都是那一時期的標誌性的視覺元素,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表現法國宮廷貴族生活的年代戲,比如索菲亞·科波拉的《絕代豔後》。

《絕代豔後》

《美女與野獸》在視覺設計上的投入物有所值。為電影擔任藝術指導的是曾四次提名奧斯卡的莎拉·格林伍德。是她為整部影片的視覺風格定下了主基調,並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最終呈現出我們所看到的洛可哥時代風貌。

這種風貌不僅僅體現在誇張的舞會場景上,在城堡被咒語禁錮期間,依然有一些細碎的元素被藏在了光影、園藝、建築輪廓和石膏模型裡。

精緻的細節設計

從細節上看,根據迪士尼片方提供的資料,整部電影的拍攝過程消耗了 8,700 支蠟燭,1,500 朵紅玫瑰,2,000 根冰柱,12,000 平方英尺的人造大理石,貝兒的黃裙子更是耗時 12,000 小時手工縫製而成,並點綴了 2,160 顆施華洛世奇水晶。童話是昂貴的,美也是昂貴的。

將被加入本季少女心清單的“貝兒禮服”

3.

重新愛上歌舞片

作為《芝加哥》的編劇和《追夢女郎》的導演,在歌舞片這個命題上,比爾·康頓可能比剛剛拍出《愛樂之城》的達米恩·查澤雷更有發言權。在《美女與野獸》融入歌舞片元素,對他來說既是致敬原版,也是順勢而為的事情。“任何電影能做到的事情,歌舞片都能把它們推向極致。”

1992 年奧斯卡,《美女與野獸》拿下了 3 個“最佳原創歌曲”的提名,這些傳世插曲為真人版的歌舞場面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在片中,雖然主演艾瑪·沃森和“大表哥”丹·史蒂文斯在歌舞的表現上都無法達到專業標準,但經由水準出色的剪輯和場面調度,兩人在影片中段的那支華爾滋還是足以調動起絕大部分觀眾的少女心。

但片中最為精彩的歌舞片橋段來自兩位配角——反派加斯頓和他的跟班來福。

扮演他們的盧克·伊萬斯和喬什·加德都有著長年的音樂劇表演經歷,演唱功底出色,毫不費力便能達成“開口跪”的驚人效果。下麵這段音訊便是扮演加斯頓的盧克·伊萬斯在電影首映現場的清唱:

兩位在片中表演的《Gaston》和《The Mob Song》是我們在電影中重點推薦的歌舞唱段。歌舞片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能在銀幕上看到、聽到這樣的高光時刻實屬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來福的喬什·加德除了在電影中展現驚人的唱功之外,還在電影之外貢獻了一個新聞頭條:憑藉片尾舞會中一個一閃而過的男男共舞鏡頭,來福被官方認證為迪士尼史上第一個 LGBTQ 角色。

對影片主創來說,這個短短的鏡頭只是一次針對特定議題的立場表達,自然而然,無傷大雅。但在影片的宣發過程中,卻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發了刪減和延期的風波。只能說,很遺憾,在一個講述“人獸戀”的故事風行 26 年後,這個世界依然存在著偏見生長的土壤。

編輯:梁珂

他們在內心深處是怎樣的人,以及他們為什麼理解對方,讓觀眾體會到他們的感情從陌生人,到朋友,再到最終相愛的細膩過程。”

從成片來看,導演所說的“有關兩位主角過去的橋段”在片中的確為貝兒和野獸創造了更多一點互相瞭解的機會,但基本也到此為止了。這些所謂細膩化的“加戲”從總體來看,並沒有增加原版童話的行為邏輯,男女主角相愛的過程依然又著強烈的“拉郎”感。

此外,涉及到被視為原版故事一大亮點的“女權”主題,這部電影除了徵用了艾瑪·沃森在戲外的“女權鬥士”形象以外,也並沒有進一步作出更深入、更當代的闡述。

不得不承認,對這部電影來說,選擇屈臣氏小姐是一個精明的決定。她長期塑造的“宣揚女權”和“愛看書”的公眾形象有著很高的辨識度,對扮演一個僅存在於童話故事中的、尚不成熟的女權主義者來說,已經綽綽有餘。在採訪中,她也強調,貝兒這個角色非常契合她本人想要傳遞給公眾的觀點:

“她最可貴的地方在於,能夠超脫自己身處的市井環境,嚮往更廣闊的世界。通過這個角色,我想告訴女孩子們,要相信知識可以帶給你力量,就算周圍的人輕視你,說你只是個女孩,不用懂那麼多,也不要被他們的想法所束縛。”

而除了屈臣氏小姐自身的人設加持,電影中對貝兒人格的刻畫依然沒有超出童話的固有框架,最大篇幅的改編也只是增加了一場“發明洗衣機”的戲碼。用“小發明”來表現女性的聰明和獨立?這種方法似乎並不比瑪麗蘇文學高明,它所塑造出的人物深度也尷尬地停留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前。

總的來看,對於一個一心奔向 happily ever after 的故事,也許我們本不該有太高要求。但怎麼說呢,人總歸是想要一點驚喜的,哪怕看的是童話。

2.

洛可哥時代的銀幕還原

非要說驚喜的話,《美女與野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其實來自開頭和結尾的兩場舞會。開頭的舞會是關於王子遭遇詛咒時的前情閃回,而結尾的舞會表現的則是終成眷屬後的幸福生活。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看,這兩場宏大的舞會完美地呈現了法國洛可哥時期的宮廷風貌。

電影將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了 18 世紀的法國。那一時期的法國上流社會,正是洛可哥這種纖細、繁複、誇張而奢華的風格最為流行的階段。兩場舞會中,無論是場中男女戲劇化的妝面,高聳入雲的髮型,重巒疊嶂的衣飾,還是精工細造的室內陳設,都是那一時期的標誌性的視覺元素,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表現法國宮廷貴族生活的年代戲,比如索菲亞·科波拉的《絕代豔後》。

《絕代豔後》

《美女與野獸》在視覺設計上的投入物有所值。為電影擔任藝術指導的是曾四次提名奧斯卡的莎拉·格林伍德。是她為整部影片的視覺風格定下了主基調,並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考察,最終呈現出我們所看到的洛可哥時代風貌。

這種風貌不僅僅體現在誇張的舞會場景上,在城堡被咒語禁錮期間,依然有一些細碎的元素被藏在了光影、園藝、建築輪廓和石膏模型裡。

精緻的細節設計

從細節上看,根據迪士尼片方提供的資料,整部電影的拍攝過程消耗了 8,700 支蠟燭,1,500 朵紅玫瑰,2,000 根冰柱,12,000 平方英尺的人造大理石,貝兒的黃裙子更是耗時 12,000 小時手工縫製而成,並點綴了 2,160 顆施華洛世奇水晶。童話是昂貴的,美也是昂貴的。

將被加入本季少女心清單的“貝兒禮服”

3.

重新愛上歌舞片

作為《芝加哥》的編劇和《追夢女郎》的導演,在歌舞片這個命題上,比爾·康頓可能比剛剛拍出《愛樂之城》的達米恩·查澤雷更有發言權。在《美女與野獸》融入歌舞片元素,對他來說既是致敬原版,也是順勢而為的事情。“任何電影能做到的事情,歌舞片都能把它們推向極致。”

1992 年奧斯卡,《美女與野獸》拿下了 3 個“最佳原創歌曲”的提名,這些傳世插曲為真人版的歌舞場面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在片中,雖然主演艾瑪·沃森和“大表哥”丹·史蒂文斯在歌舞的表現上都無法達到專業標準,但經由水準出色的剪輯和場面調度,兩人在影片中段的那支華爾滋還是足以調動起絕大部分觀眾的少女心。

但片中最為精彩的歌舞片橋段來自兩位配角——反派加斯頓和他的跟班來福。

扮演他們的盧克·伊萬斯和喬什·加德都有著長年的音樂劇表演經歷,演唱功底出色,毫不費力便能達成“開口跪”的驚人效果。下麵這段音訊便是扮演加斯頓的盧克·伊萬斯在電影首映現場的清唱:

兩位在片中表演的《Gaston》和《The Mob Song》是我們在電影中重點推薦的歌舞唱段。歌舞片的黃金時代早已過去,能在銀幕上看到、聽到這樣的高光時刻實屬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來福的喬什·加德除了在電影中展現驚人的唱功之外,還在電影之外貢獻了一個新聞頭條:憑藉片尾舞會中一個一閃而過的男男共舞鏡頭,來福被官方認證為迪士尼史上第一個 LGBTQ 角色。

對影片主創來說,這個短短的鏡頭只是一次針對特定議題的立場表達,自然而然,無傷大雅。但在影片的宣發過程中,卻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發了刪減和延期的風波。只能說,很遺憾,在一個講述“人獸戀”的故事風行 26 年後,這個世界依然存在著偏見生長的土壤。

編輯:梁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