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安城事——不同主張的人同進臥龍寺顯現出了不同的結局!

在西安碑林東側柏樹林街偏南路東, 在一條半截巷子裡隱了一家寺院——臥龍寺。

據寺內碑刻載, 臥龍寺創建於漢靈帝時(168-189年)。 隋朝時稱“福應禪院”, 距今已1800多年。 唐朝時, 因寺內保存著吳道子在這裡畫的觀音像, 又稱“觀音寺”。 唐懿宗鹹通年間(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間(874年), 先後在寺內建立石刻陀羅尼經幢。 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 終日高臥, 時人呼為“臥龍和尚”。 宋太宗時(9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

臥龍寺在唐皇城安上門內以東太廟所在之處, 於歷代京畿一隅, 故常常被關注, 歷代多次維修並留有碑記。 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 現碑仍存大雄寶殿東邊, “碑石顯文如花朵, 故人稱開花碑”, 這一奇象國內僅有, 也為佛家聖地憑添了一絲神秘。

柏樹林街上孔廟和臥龍寺隔街相望, 達官顯貴、社會名流等禮佛、祭拜孔子進進出出, 加之碑林這座書法藝術寶庫, 又讓文人墨客常常駐足於此,

讓這條街在清末民初顯得格外熱鬧。

1900年,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避難西安, 德清(虛雲)和尚奉旨隨駕, 曾陪同至臥龍寺禮佛, 慈禧太后看到廟舍多已破敗, 便施銀千兩整修全部殿宇, 使臥龍寺煥然一新, 並建立石碑坊一座(已毀), 宏大精美, 次年方丈空齡碑記其事。

慈禧還親書“慈雲悲日”、“三乘迭耀”匾額二面賜寺, 並為山門書額“敕建十方臥龍禪林”。 光緒皇帝給天王殿書“歡喜地”門額一方, 這些盛舉都為臥龍寺增色添輝不少, 也給臥龍寺帶來新的繁榮。

當時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們千里迢迢送來各類貢品、佛像, 其中佛像均詔令送臥龍寺供養。 所以寺內小型佛像甚多。

由此可見, 當時名為西狩實為逃難的慈禧母子, 兩手空空離開京城, 到了長安出手依舊闊綽, 足見其封建君主專制下的威儀, 也就不難理解即便逃難至此各地供奉也花不完、帶不走, 亮寶樓裡亮珍寶的奢靡。 為佛家寺院賜銀可彰顯皇恩浩蕩, 可尋求內心短暫平靜, 還有子民們心知而不敢言的自我救贖——消業。

就在慈禧一行離秦回鑾的23年後, 一個與她們母子曾經有過交集的人也來到長安, 來到臥龍寺, 但卻引來一場軒然大波。

1924年11月, 康有為應陝西督軍兼省長劉鎮華之邀去西安講學。 其間, 康有為游臥龍寺, 看到一部十分珍貴的稀世藏書——南宋平江府(蘇州)延聖院摹刻的磧砂大藏經。

康有為見經卷殘缺不全, 又生書魚, 而邊頭竟被人剪做鞋墊, 感到非常心疼, 便說:“此經已如斷玉, 若不即刻搶救, 將成齏粉。 ”該寺主持早就有付梓打算, 困於資金短缺, 無法實施。 康有為趁機提出由他籌集資金, 整理補齊後,運往上海以珂羅版重印,主持覺得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就欣然答應了。雙方簽訂合同,規定重印之後,原經歸還臥龍寺。

前往臥龍寺運經的劉鎮華的部下,不懂得佛經版本,進了藏經閣之後,打開描金楠木藏經櫃,見到經卷就搬。偏偏康有為和該寺主持都不在現場,軍人們在無意中將櫃中別的經卷也搬上車拉走了。寺中僧人發現少了經卷,就找到康有為查詢。康有為聽了之後,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將拉錯的幾本經卷退還就是了。但眾僧不答應,誤認為康有為蓄意渾水摸魚。此事幾經風傳,被描繪得越來越嚴重,變成了康有為黑夜潛入臥龍寺盜走大藏經,一時輿論譁然。

陝西知名人士紛紛集會,聲討康有為“圖謀不軌”的行徑。又推舉省議員陳松生律師以省古保會名義起訴至地方法院。法院立案後,派法警持票前往中州會館“可園”,想要拘捕在此下榻的康有為歸案,但被阻止了。

人們氣憤至極,團團圍住會館,以防康有為攜經逃跑。渭南名士武念堂寫了一副對聯貼到會館大門:“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橫批:“王道無小。”將康有為姓名隱含其中,極盡嘲罵譏諷之能事。上海陝籍徐朗西還請人畫一幅“康聖人盜經圖”,並配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標題,發表於報端,舉國轟動。

事態發展至此,康有為十分生氣地說:“有些人不明真相,撲風捉影,胡罵亂咬,我康某不予計較。若打官司,康某倒願奉陪,敝人要在大堂之上討個公道,還我清白!”

但最後,他還是十分冷靜地在南歸前派車將經送還臥龍寺。經此風波,南宋磧砂大藏經於1928年移至陝西省圖書館秘藏。1935年,楊虎城、范成法師、朱子橋等出資,影印磧砂大藏經。

人言可畏!西安一行給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心理蒙上了陰影,想必日後每每想起都會後悔這次西行。然事已鑄成無可挽回,歷史上有這麼一筆就好像調色盤中的顏色,調劑一下亦是亮點。

慈禧、光緒、康有為這三個人曾因變法而被聯繫在一起,後因政治主張不同而勢不兩立。但這都不影響他們共同交集到一個道場,做出同一個舉動——題字。如今,三人均已灰飛煙滅,留下來的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

整理補齊後,運往上海以珂羅版重印,主持覺得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就欣然答應了。雙方簽訂合同,規定重印之後,原經歸還臥龍寺。

前往臥龍寺運經的劉鎮華的部下,不懂得佛經版本,進了藏經閣之後,打開描金楠木藏經櫃,見到經卷就搬。偏偏康有為和該寺主持都不在現場,軍人們在無意中將櫃中別的經卷也搬上車拉走了。寺中僧人發現少了經卷,就找到康有為查詢。康有為聽了之後,覺得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將拉錯的幾本經卷退還就是了。但眾僧不答應,誤認為康有為蓄意渾水摸魚。此事幾經風傳,被描繪得越來越嚴重,變成了康有為黑夜潛入臥龍寺盜走大藏經,一時輿論譁然。

陝西知名人士紛紛集會,聲討康有為“圖謀不軌”的行徑。又推舉省議員陳松生律師以省古保會名義起訴至地方法院。法院立案後,派法警持票前往中州會館“可園”,想要拘捕在此下榻的康有為歸案,但被阻止了。

人們氣憤至極,團團圍住會館,以防康有為攜經逃跑。渭南名士武念堂寫了一副對聯貼到會館大門:“國家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橫批:“王道無小。”將康有為姓名隱含其中,極盡嘲罵譏諷之能事。上海陝籍徐朗西還請人畫一幅“康聖人盜經圖”,並配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標題,發表於報端,舉國轟動。

事態發展至此,康有為十分生氣地說:“有些人不明真相,撲風捉影,胡罵亂咬,我康某不予計較。若打官司,康某倒願奉陪,敝人要在大堂之上討個公道,還我清白!”

但最後,他還是十分冷靜地在南歸前派車將經送還臥龍寺。經此風波,南宋磧砂大藏經於1928年移至陝西省圖書館秘藏。1935年,楊虎城、范成法師、朱子橋等出資,影印磧砂大藏經。

人言可畏!西安一行給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心理蒙上了陰影,想必日後每每想起都會後悔這次西行。然事已鑄成無可挽回,歷史上有這麼一筆就好像調色盤中的顏色,調劑一下亦是亮點。

慈禧、光緒、康有為這三個人曾因變法而被聯繫在一起,後因政治主張不同而勢不兩立。但這都不影響他們共同交集到一個道場,做出同一個舉動——題字。如今,三人均已灰飛煙滅,留下來的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