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難怪想撕逼又不敢撕逼,原來苗阜和郭德綱是這種關係!

郭、苗究竟誰好誰不好

郭德綱現在在相聲界是一枝獨秀, 喜歡他的人固然高興, 不喜歡他的人就希望另有山頭來與之競爭,

別讓他一黨獨大, 太過囂張。 目前來看, 要指望曹雲金把郭德綱擠下去是不現實的, 一是曹單槍匹馬要成大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來不管怎麼樣他都打上了郭德綱徒弟的烙印!因此, 陝西青曲社的苗阜, 因為這兩年有幾個好作品, 一下紅了起來, 大家就指望他能與郭德綱分庭抗禮, 就像黃安與吳宗憲不和時說的, 或許不和更有市場, 於是苗阜與郭德綱兩人就開始不對付, 雖無正面衝突, 但網友臆測兩人一定憋著勁。 尤其是苗阜, 恐怕不無被德綱南苗阜的想法。

其實中國的相聲發展也就一百多年, 細究起來, 吃這碗飯的最終都是一家人, 苗阜和郭德綱作為相聲藝術的傳人, 更是“家裡人”, 一家人怎能說兩家話, 無非都是為了一口飯吃而已,

當然, 中國的傳統就是文人相輕, 藝人也是如此, 郭德綱經常說的,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所以誰好誰差, 都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本文不討論郭苗之爭, 主要是理一理兩人的傳承, 看是否有同門的交集, 看一下兩人究竟在相聲界是什麼關係!附帶給有興趣的您呢盤點一下相聲的歷史。

魯迅說, 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揉碎了給人看, 相聲就是這樣一門藝術, 把最困難的生活以喜劇的形式呈現出來!

北京天橋的老照片

聽相聲, 你不知道這些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說

相聲的興起, 其祖師爺據考是藝名叫窮不怕的朱紹文(也有說是張三祿的), 朱紹文原先也不是說相聲, 他小的時候在京戲班學丑角, 未能唱紅, 最後選擇了說相聲。 說祖師爺是張三祿的是因為張三祿比朱年長很多, 且朱也很佩服張, 但相聲的成就而言朱更大, 所以後人更認可朱紹文是鼻祖。 雖然他是鼻祖, 但並不是說相聲是他或者張三祿發明的, 相聲起源于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

在明朝即已盛行。 相聲古作象生, 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 後發展為象聲。 象聲又稱隔壁象聲, 這一點要搞清楚。

為什麼說相聲是悲劇藝術呢, 這就要說他們的演出背景了, 相聲我們熟知的地方是天橋, 就是說是街頭藝術, 而且在天橋, 街頭藝術的競爭大得很, 這就要說到天橋八大怪了。 天橋八大怪又分兩波, 也就是說兩個時代, 出了16個大怪物——就是行業裡最牛波伊的了!你說競爭大不大?換個角度說, 當年真是百花齊放, 藝術爭春啊, 老百姓真是爽翻了, 能夠近距離欣賞這些高手鬥藝, 而且你高興就給錢不高興就免費, 現在你去德雲社試試, 票價嚇死你!

話歸真傳, 知識點或者吹牛波伊的材料來了, 第一波天橋八大怪是那些呢: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

朱紹文為天橋八大怪之首。 從藝名就可以看出, 這些怪人雖一身技藝, 但都混在社會最底層, 是下九流, 和現在的小鮮肉何止天壤之別。

八大怪在百度的解釋是這樣的:他們是畸形社會底層文化的創造者, 但其創造目的卻源於維持最低限度的溫飽需要。 他們或身懷絕技、技藝超群, 或像貌奇特、言行怪異, 在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至於這八怪具體是幹什麼的, 各位百度就可以, 這裡不占篇幅, 只是被你劃重點。

第二波八大怪是:蛤蟆教書的老頭兒、表演滑稽二簧的老雲裡飛、裝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辮、三指斷石的傻王、耍金鐘的、數來寶的曹麻子、耍狗熊頂碗的程傻子。

其中我們簡單說一個,就是蛤蟆教書的老頭兒,時至今日,沒有人知道他姓甚名誰,何方人士,只見過他有兩個絕活馴蛤蟆和馴螞蟻,其技藝之絕無出其右者!有閑者去查閱。

好,祖師爺有了,那接下來才有所謂的相聲八德,而且八德要比朱紹文低兩輩,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其師傅是范有緣,範有緣的師傅是朱紹文,

八德是那幾個呢:馬德祿,馬三立的父親;周德山,馬三立的師父;裕德隆;焦德海,張壽臣的師父;劉德智;李德鍚;李德祥;張德泉。

好了,老傢伙們的關係都擺在這裡了,我們現在來理一下郭德綱和苗阜的關係了。

郭德綱和苗阜原來是一家人

苗阜的師傅是鄭小山,鄭小山的師傅是王本林,王本林的義父是張壽臣,王跟馬三立學過藝,但是不是正式的師徒呢?從馬三立的徒弟名錄中:閻笑儒、張笑勤、張笑非、金笑天、班德貴、連笑昆、常寶華、高笑臨、諶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聲、于寶林、常寶豐裡可以看出,沒有王本林的名字,估計只是編外學生,有說王本林是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得意弟子,估計不太可信。所以,把王本林歸到張壽臣這一邊,關係更近些,而張壽臣的師傅是焦德海,這就到了上面所說的八德了。張壽臣和於俊波是師兄弟,這是後話。

郭德綱除了拜師侯耀文以外,他之前的師門關係是這樣的,他拜師楊志剛,楊志剛的師傅是白全福,白全福的師傅是于俊波,於俊波的師傅是焦德海。

所以苗郭二人根本就是一個譜系的,而且輩分相等。其中還有一個知識點,郭德綱的師傅白全福,其父叫“雲裡飛二世”,其祖叫“雲裡飛”,還記得上文的第二波八大怪排名第二的:“表演滑稽二簧的老雲裡飛”嗎?就是他,郭德綱師爺的爺爺,所以當年的這些街頭藝術都是一大家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嚴格來說,焦德海的徒弟:張壽臣、白寶亭、於俊波、朱闊泉、湯金城、緒德貴、李壽增、常連安。從其排名可以看出,張壽臣排在於俊波之前,這表明,苗阜的地位還比郭德綱要高那麼一點點,一個是大師兄的傳人,一個是三師兄的傳人。

如果從另一條線來看呢,就定苗阜的師爺王本林是馬三立的徒弟。

郭德綱拜的是侯耀文,侯耀文的父親是侯寶林,侯寶林比馬三立低一輩,因為馬三立是第5代,侯寶林是第6代。侯寶林和少馬爺是一輩人。侯寶林後來又代收了馬志明為徒弟,所以這方面似乎郭德綱又要高一點!

相聲界裡的齷蹉事

那什麼又是代收呢?侯寶林是馬志明的師傅嗎?他們不是一輩人嗎,這就要說到相聲界所謂的引、保、代了。注意,知識點來了!

相聲門有“引師、保師、代師”簡稱“引、保、代”一說,相聲收徒,不同其他行業,它有著不成文的規矩。師父在收徒前,還要有“引師、保師”及“代師”,所謂引師是將徒弟引薦給即將收徒的師父;保師就是要向師父及觀眾保證徒弟的人品;代師是由於某種原因師父無法繼續傳授技藝給徒弟時,可由代師來代替師父。

既然講到侯馬兩大家族,那侯寶林代收馬志明是怎麼回事呢,據說裡面有很多齷蹉:下面這段為摘抄,大家自行判斷真偽,說:“馬家與侯家一直面和心不合。侯寶林表面上顯出對馬三立的尊敬,其實內心不服。因為侯知道馬三立在天津觀眾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也知道論藝術和功底馬三立在自己之上,不在自己之下。所以侯寶林為了收買人心討好馬三立,於是替師傅朱闊全代拉馬志明為師弟,當初舉行拜師儀式的時候是王鳳山和侯寶林一同替師傅代收的馬志明,因為王鳳山和侯寶林都是朱闊全的弟子,王鳳山是侯寶林的師哥,侯寶林不能躍過自己師哥的位置。其實論藝術侯寶林真的不怎麼樣,那麼為什麼人們常把侯寶林的名字排在馬三立的前面呢?就是因為馬家為人低調且不張揚,而侯為人自高自大。侯寶林不允許別人和自己平起平坐,更不允許別人不尊敬自己。”

這當然是論者的一家之言,但從裡面可以看出些許端倪,苗阜和郭德綱之間沒有多少互動,是不是苗覺得自己是馬氏正宗,而郭是候門傳承呢!?

不過有一點,郭德綱完勝苗阜,郭德綱曾經學藝常寶豐,而常寶豐的師傅就是馬三立,這樣的話,郭德綱就比苗阜高一輩了,顯而易見,郭德綱跟常寶豐學藝估計和苗阜的師爺王本林跟馬三立學藝一樣,這是跟著學,沒有行拜師的大禮!

苗阜的相聲吃虧在哪裡?!

最後,再說一下郭德綱和苗阜的藝術本身。

顯而易見,現在郭德綱的風頭正健,說實話,就精通的藝術種類而言,郭德綱要勝於苗阜,郭德綱講得了相聲、唱得了太平歌詞、演的了電影、主持得了節目,而且對各種傳統劇種也造詣頗深。其書法也是自成一體,腦子靈活多變,說他的大腦是八核的絕不是虛言,我們判斷一個人,首先應該深入地研究他的作品,這樣才有發言權。

苗阜,我們現在僅僅只是看到其相聲有出彩的一面,但為人詬病的是其作品類型化,風格大都近似,不似郭德綱屢有創新。另外他被人譏諷的所謂地包天,那純屬人身攻擊,格調低下不值一哂。

那麼苗阜自己不知道他的作品類型化了嗎?當然未必,但我們從其背景來看,頗能管窺一二。

苗阜的官方背景繁雜,百度百科上列舉的有:全國喜劇美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陝西省曲藝家協會理事、陝西省青年曲藝家委員會主任、陝西省總工會戲劇曲藝協會副秘書長、陝西省喜劇表演協會副秘書長、西安青曲社主席、西安鐵路局文聯表演協會副會長、全國總工會小品創作表演示範基地編導、陝西電視臺特約嘉賓,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表演獎獲得者、鐵道部“火車頭藝術家”。.2014年3月成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這麼說吧,他基本上是一個體制內的相聲藝術家,有很多看得見看不見的社會道德責任,而郭德綱完全是走的市場化的路子。換言之,苗阜必須要顧及到自己的社會道德責任,所以他的相聲必定要自設框架——搞笑觀眾的同時要必須要有教化作用,也就是正能量的方面。

而郭德綱不一樣,他完全可以放開講,所以他經常有所謂的電視臺不讓播的,苗阜的相聲的重要自我拘囿就是必須夠“播出標準”。

但苗阜吃虧就吃虧在在一點上,相聲的起源就是街頭的藝術,是草根的藝術,是大眾化的藝術,大眾的口味又必然是庸俗的,所以老百姓都喜歡他拿于謙的媳婦兒開玩笑,郭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和綱絲們一直樂此不疲,于謙的媳婦兒是他永遠的梗!

苗阜,因為要夠標準,他肩上有這些頭銜,所以他不能開王聲物件的玩笑,這就像二人轉,離開了男女之間的那點事,笑果和題材就狹窄了好多,所以苗阜只能在傳統經典裡找素材,既要有笑料,又要給觀眾以知識和教益,所以你說他的相聲能不類型化嗎,題材的限制讓他創作很累的!

相聲是門語言的藝術,你可以喜歡郭德綱和于謙媳婦兒“一見不日,如隔三秋”的口味,也可以聽苗阜給你傳授“娘娘,風太大了”的寶雞版傳統文化。

這都無關庸俗與高雅,(裝高雅的藏毒和玩槍去了)這只是和你的興趣有關,所以,罵郭德綱或者罵苗阜的都沒有多大的意義,你喜歡誰的,就聽誰的,而且在多元化的時代,我希望他們兩人都存在,這對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是件很好的事情。

其中我們簡單說一個,就是蛤蟆教書的老頭兒,時至今日,沒有人知道他姓甚名誰,何方人士,只見過他有兩個絕活馴蛤蟆和馴螞蟻,其技藝之絕無出其右者!有閑者去查閱。

好,祖師爺有了,那接下來才有所謂的相聲八德,而且八德要比朱紹文低兩輩,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其師傅是范有緣,範有緣的師傅是朱紹文,

八德是那幾個呢:馬德祿,馬三立的父親;周德山,馬三立的師父;裕德隆;焦德海,張壽臣的師父;劉德智;李德鍚;李德祥;張德泉。

好了,老傢伙們的關係都擺在這裡了,我們現在來理一下郭德綱和苗阜的關係了。

郭德綱和苗阜原來是一家人

苗阜的師傅是鄭小山,鄭小山的師傅是王本林,王本林的義父是張壽臣,王跟馬三立學過藝,但是不是正式的師徒呢?從馬三立的徒弟名錄中:閻笑儒、張笑勤、張笑非、金笑天、班德貴、連笑昆、常寶華、高笑臨、諶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聲、于寶林、常寶豐裡可以看出,沒有王本林的名字,估計只是編外學生,有說王本林是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得意弟子,估計不太可信。所以,把王本林歸到張壽臣這一邊,關係更近些,而張壽臣的師傅是焦德海,這就到了上面所說的八德了。張壽臣和於俊波是師兄弟,這是後話。

郭德綱除了拜師侯耀文以外,他之前的師門關係是這樣的,他拜師楊志剛,楊志剛的師傅是白全福,白全福的師傅是于俊波,於俊波的師傅是焦德海。

所以苗郭二人根本就是一個譜系的,而且輩分相等。其中還有一個知識點,郭德綱的師傅白全福,其父叫“雲裡飛二世”,其祖叫“雲裡飛”,還記得上文的第二波八大怪排名第二的:“表演滑稽二簧的老雲裡飛”嗎?就是他,郭德綱師爺的爺爺,所以當年的這些街頭藝術都是一大家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嚴格來說,焦德海的徒弟:張壽臣、白寶亭、於俊波、朱闊泉、湯金城、緒德貴、李壽增、常連安。從其排名可以看出,張壽臣排在於俊波之前,這表明,苗阜的地位還比郭德綱要高那麼一點點,一個是大師兄的傳人,一個是三師兄的傳人。

如果從另一條線來看呢,就定苗阜的師爺王本林是馬三立的徒弟。

郭德綱拜的是侯耀文,侯耀文的父親是侯寶林,侯寶林比馬三立低一輩,因為馬三立是第5代,侯寶林是第6代。侯寶林和少馬爺是一輩人。侯寶林後來又代收了馬志明為徒弟,所以這方面似乎郭德綱又要高一點!

相聲界裡的齷蹉事

那什麼又是代收呢?侯寶林是馬志明的師傅嗎?他們不是一輩人嗎,這就要說到相聲界所謂的引、保、代了。注意,知識點來了!

相聲門有“引師、保師、代師”簡稱“引、保、代”一說,相聲收徒,不同其他行業,它有著不成文的規矩。師父在收徒前,還要有“引師、保師”及“代師”,所謂引師是將徒弟引薦給即將收徒的師父;保師就是要向師父及觀眾保證徒弟的人品;代師是由於某種原因師父無法繼續傳授技藝給徒弟時,可由代師來代替師父。

既然講到侯馬兩大家族,那侯寶林代收馬志明是怎麼回事呢,據說裡面有很多齷蹉:下面這段為摘抄,大家自行判斷真偽,說:“馬家與侯家一直面和心不合。侯寶林表面上顯出對馬三立的尊敬,其實內心不服。因為侯知道馬三立在天津觀眾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也知道論藝術和功底馬三立在自己之上,不在自己之下。所以侯寶林為了收買人心討好馬三立,於是替師傅朱闊全代拉馬志明為師弟,當初舉行拜師儀式的時候是王鳳山和侯寶林一同替師傅代收的馬志明,因為王鳳山和侯寶林都是朱闊全的弟子,王鳳山是侯寶林的師哥,侯寶林不能躍過自己師哥的位置。其實論藝術侯寶林真的不怎麼樣,那麼為什麼人們常把侯寶林的名字排在馬三立的前面呢?就是因為馬家為人低調且不張揚,而侯為人自高自大。侯寶林不允許別人和自己平起平坐,更不允許別人不尊敬自己。”

這當然是論者的一家之言,但從裡面可以看出些許端倪,苗阜和郭德綱之間沒有多少互動,是不是苗覺得自己是馬氏正宗,而郭是候門傳承呢!?

不過有一點,郭德綱完勝苗阜,郭德綱曾經學藝常寶豐,而常寶豐的師傅就是馬三立,這樣的話,郭德綱就比苗阜高一輩了,顯而易見,郭德綱跟常寶豐學藝估計和苗阜的師爺王本林跟馬三立學藝一樣,這是跟著學,沒有行拜師的大禮!

苗阜的相聲吃虧在哪裡?!

最後,再說一下郭德綱和苗阜的藝術本身。

顯而易見,現在郭德綱的風頭正健,說實話,就精通的藝術種類而言,郭德綱要勝於苗阜,郭德綱講得了相聲、唱得了太平歌詞、演的了電影、主持得了節目,而且對各種傳統劇種也造詣頗深。其書法也是自成一體,腦子靈活多變,說他的大腦是八核的絕不是虛言,我們判斷一個人,首先應該深入地研究他的作品,這樣才有發言權。

苗阜,我們現在僅僅只是看到其相聲有出彩的一面,但為人詬病的是其作品類型化,風格大都近似,不似郭德綱屢有創新。另外他被人譏諷的所謂地包天,那純屬人身攻擊,格調低下不值一哂。

那麼苗阜自己不知道他的作品類型化了嗎?當然未必,但我們從其背景來看,頗能管窺一二。

苗阜的官方背景繁雜,百度百科上列舉的有:全國喜劇美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陝西省曲藝家協會理事、陝西省青年曲藝家委員會主任、陝西省總工會戲劇曲藝協會副秘書長、陝西省喜劇表演協會副秘書長、西安青曲社主席、西安鐵路局文聯表演協會副會長、全國總工會小品創作表演示範基地編導、陝西電視臺特約嘉賓,文化部第十四屆群星獎表演獎獲得者、鐵道部“火車頭藝術家”。.2014年3月成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這麼說吧,他基本上是一個體制內的相聲藝術家,有很多看得見看不見的社會道德責任,而郭德綱完全是走的市場化的路子。換言之,苗阜必須要顧及到自己的社會道德責任,所以他的相聲必定要自設框架——搞笑觀眾的同時要必須要有教化作用,也就是正能量的方面。

而郭德綱不一樣,他完全可以放開講,所以他經常有所謂的電視臺不讓播的,苗阜的相聲的重要自我拘囿就是必須夠“播出標準”。

但苗阜吃虧就吃虧在在一點上,相聲的起源就是街頭的藝術,是草根的藝術,是大眾化的藝術,大眾的口味又必然是庸俗的,所以老百姓都喜歡他拿于謙的媳婦兒開玩笑,郭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和綱絲們一直樂此不疲,于謙的媳婦兒是他永遠的梗!

苗阜,因為要夠標準,他肩上有這些頭銜,所以他不能開王聲物件的玩笑,這就像二人轉,離開了男女之間的那點事,笑果和題材就狹窄了好多,所以苗阜只能在傳統經典裡找素材,既要有笑料,又要給觀眾以知識和教益,所以你說他的相聲能不類型化嗎,題材的限制讓他創作很累的!

相聲是門語言的藝術,你可以喜歡郭德綱和于謙媳婦兒“一見不日,如隔三秋”的口味,也可以聽苗阜給你傳授“娘娘,風太大了”的寶雞版傳統文化。

這都無關庸俗與高雅,(裝高雅的藏毒和玩槍去了)這只是和你的興趣有關,所以,罵郭德綱或者罵苗阜的都沒有多大的意義,你喜歡誰的,就聽誰的,而且在多元化的時代,我希望他們兩人都存在,這對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是件很好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