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人傳|東方之珠樂茶人——葉榮枝

全文共3140字, 閱讀約需7分鐘

【人物簡介】

葉榮枝(IpWingchi)出生中醫世家, 是資深的茶文化工作者、書法家、畫家、詩歌散文家。 常年在海內外各大專院校、政府團體參與各類文化講座,

以推廣茶文化為己任。 被坊間譽為“香港休閒文化第一張名片”“紫砂之父”。 現任香港茶道協會會長、中國茶葉學會理事、世界茶聯合會常務理事長、浙江樹仁大學客座教授、加州大學大衛思學院茶學中心籌建顧問等職。 曾於1991年、2016年開設“樂茶軒”“樂茶雅舍”, “香港茶文化學院”則正在籌建之中。

一生紫砂緣

葉榮枝先生出身中醫家庭。 香港人家, 普遍喝茶簡單。 他小時候喝普洱, 水仙加藥做成的神曲茶, 那些都是幫助消化去滯、去暑濕、解毒去膩的茶。 “尤其是過節點心吃得多, 父親必叫我們喝普洱。 舅舅喜歡一種叫香六安的茶。 大熱天的時候喝, 因為廉價耐泡還有大麥香味。 其實香六安和六安茶沒關係, 是用烏龍茶骨這種下腳料做的, 裡面會加珠蘭, 茶色深紅, 滋味也順。 ”正是這種安穩的茶世界, 使他對茶有了基本的認知和判斷。

小時候, 葉榮枝是老式茶樓的常客, 經常目睹大人沏茶, 便愛上了茶。 愛屋及烏, 愛茶及壺。 中學時, 某一天經過茶店,

看見一個樸實無華的紫砂壺, 就如電光火石一般一見鍾情的愛情, 從此冥冥中註定今生和紫砂壺的緣分。 “當時完全不懂壺, 也不知道壺質的優劣, 就是覺得那個壺很特別。 一般茶壺都有上釉, 但那個壺卻沒有, 很樸素, 覺得它的造型很美。 ”

緣分的線很長。

中文大學畢業後, 葉榮枝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文物館當陶瓷研究員, 剛巧館方承接了香港立法會議員羅桂祥先生的委託, 協助進行一個有關紫砂壺的研究工作。 羅桂祥是香港著名的收藏家, 收藏了許多茶壺。 因為這項研究工作, 葉榮枝翻閱了許多茶和茶具的書籍。 後來, 葉榮枝和羅桂祥開始著力推廣紫砂茶壺工藝。 1978年第一次茶具研究展覽, 就是他一手舉辦的活動。 上世紀80年代初, 紫砂壺被人爆炒, 成為高價收藏品。 而在1986年到1987年間, 因為仿造壺的混入, 整個香港紫砂壺市場變得十分混亂。 於是, 葉榮枝決定重出江湖。 他找回昔日的老工匠, 重新製造、生產紫砂壺, 也為紫砂壺重新定位。 葉榮枝說:“紫砂壺堪稱陶瓷史上的奇葩,
但看壺如看人, 壺的美醜與氣質優劣, 靠的是制壺人的修養, 愛壺者講求的則是機緣、投緣。 ”

葉榮枝使當代紫砂壺進入了收藏界。 現在一把當時的大師壺, 價格都上千萬元。 可是他卻覺得越來越沒意思:“我後來還去過宜興幾次, 一次是向顧景舟先生告別鞠躬, 一次是帶著一個日本記者去採訪。 但80年代畢竟一去不復返了。 當90年代資金大筆進入時候, 我就主動退出了, 因為大師的紫砂徹底不再是使用品, 全變成了錢。 我越看越不喜歡, 覺得這哪裡還是藝術品啊?”

別人趨之若鶩的機會,葉榮枝不在意。原因是,他覺得茶是個平實之物,需要使用的器物,基本上應該是一般人用得起的東西。他用的紫砂壺是普通手藝人作品:“不過是選好的礦料,手法也簡單,是普通的素壺。”要是知道當年他手上過過多少上千萬的好壺,才能理解這種平淡和淡然是多麼的不容易。

不為名物累

“樂茶軒”是香港休閒文化的一張名片,而葉榮枝先生就是這張名片的主人。樂茶軒裡的紫砂壺,貴的也不上萬。都是他在宜興找好的手藝人按要求做的:“保證手工的傳統和礦料的品質,都是一些在日常使用中讓人覺得舒服的壺。”

出門在外,葉榮枝經常放棄用壺。在外泡茶的器物是一對普通的陶土杯,是他找日本的陶藝師製作的。“出水非常好,尤其是斷水乾淨俐落。”他常帶著這麼對茶器去國內外給學生上課,或者在旅途中放鬆心情。“我故意提高了陶的燒烤溫度,更顯其氣息古樸大方。”這對杯,一個做泡茶器物,一個做公道杯,跟了他十幾年。茶則茶針都收在一個老竹筒裡,也是使用了十幾年的東西。普通的茶器溫潤生光,在尋常日子中積累著與世無爭的安靜。

樂茶軒裡茶桌上的茶器不多,卻各有用途。“泡茶要講究法度,我使用的每件東西都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不多用,也絕不使用名物。人不能為物質所累,當年陸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也不帶領人們追求名物。”在葉榮枝的理解中,泡茶肯定不是表演。“我們是為了做事而做事,不是為了作秀而做事,何必為了讓大家看你而讓自己成為表演者呢?”

出塵茶觀,任重道遠

葉榮枝先生說,只要瞭解每種茶葉的特性,掌握適當的分量、水溫及沖泡時間,每個人都可以泡好茶。比如看外觀,茶色如面色,要明亮澄清而不暗啞。茶葉也要好身段。其外形統一勻稱,條索緊結細密,拿起來重而乾爽,聞下去帶點清香,便是好茶。身段一詞以人喻茶,讓人想起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

今天的茶已慢慢從日常的飲料走向精緻化和商品化,茶具也變得標新立異、故作玄虛。喝茶的心態亦從健康、情誼、品賞而逐漸變成炫耀、較勁,對杯中的一泓湯水追求極品中的極品,擁有人家所未擁有的。所以,所有的茶都不夠好。葉榮枝說:“品鑒之難,難在真的能分辨愛茶還是愛茶以外的種種。如果不愛茶,你的杯中又如何會有好茶呢!沒有好茶,不是因為中國茶的工藝做得不夠好,而是我們喝茶的心態。”

葉榮枝感慨道:“現在的消費者往往跟隨潮流,他們大多不用嘴巴、鼻子、眼睛,甚至是手感去喝茶,偏偏用耳朵‘喝’茶。道聼塗説,以為別人說好就是自己所好。”他認為,無論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需求,或是收藏投資需求,都要從最基本的對茶的感知和認知出發,具有批判性思維,而非人云亦云,否則難免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他又說,孔子那句:“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說的就是這意思。

“中國有名茶,但沒有名牌”,這話是香港茶道協會會長葉榮枝先生當年在香港電視“鏗鏘集”一個專訪紀錄片所說。20年過後,他想看見成功名牌的心願仍然落空。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葉先生認為,茶葉市場的變化很大,並見證著中國經濟制度的改變。他指出,起初規格茶需按品質,由國家統一定價。80年代起,國家將農地分予茶農,他們有了自主權。加上有外來商人開始向他們買茶葉,促使農戶想辦法提升自身茶葉的價值。那段期間對於茶農及買家都帶來很大衝擊,買家對茶葉有了更高要求,茶農亦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茶葉自由市場漸漸形成。及後,經過個體戶的膨脹發展,亦暴露其競爭力的不足。由於小茶農資金不足,對科研技術的提升有限,而中國茶科所對他們的幫助同樣有限。加上,茶農各自為政,為產量而大量使用農藥,出現大量違規行為。後來,茶葉向著企業化發展,茶農開始合併,中小型企業崛起,各種茶葉品牌出現。

展望未來,葉榮枝認為,要進一步推動整個茶葉市場發展,有信譽的大品牌誕生非常重要。他繼續指出,由於中國的茶葉種類多,市場要繼續穩步發展,業內必須要有優質的企業做出品牌,當大家都認定這品牌,這一品牌的生存便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可惜的是,中國飲茶的人多,唯目前仍未有成功的品牌。他希冀中國茶葉市場可儘快將好品牌做出來,這不單造福消費者,亦都造福整個行業。

“乘涼當思種樹人。文化的精髓在於傳承,而並不在於故作姿態的創新一格,因為這容易走偏。”所以近年來,葉榮枝致力於茶文化的推廣和教學工作。2015年,他接受了香港饒宗頤文化館的邀請,在館內開設了樂茶雅舍,先後舉辦了不少文化推廣節目和課程。如:以吳門琴韻桂冠的古琴大師汪鐸的絲旋古琴音樂欣賞會和花道大師水上雅夫的花藝創作班、書畫展、詩詞專題討論會等等。葉榮枝認為,茶文化是各“端”之一,可以完美承載和呈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

2017年起,將推廣中國茶文化為己任的葉榮枝先生又開始籌辦“香港茶文化學院”,可以成功嗎?葉榮枝說:“我們祖先早就說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只要方向正確,早晚會有人完成這個目標的。”

別人趨之若鶩的機會,葉榮枝不在意。原因是,他覺得茶是個平實之物,需要使用的器物,基本上應該是一般人用得起的東西。他用的紫砂壺是普通手藝人作品:“不過是選好的礦料,手法也簡單,是普通的素壺。”要是知道當年他手上過過多少上千萬的好壺,才能理解這種平淡和淡然是多麼的不容易。

不為名物累

“樂茶軒”是香港休閒文化的一張名片,而葉榮枝先生就是這張名片的主人。樂茶軒裡的紫砂壺,貴的也不上萬。都是他在宜興找好的手藝人按要求做的:“保證手工的傳統和礦料的品質,都是一些在日常使用中讓人覺得舒服的壺。”

出門在外,葉榮枝經常放棄用壺。在外泡茶的器物是一對普通的陶土杯,是他找日本的陶藝師製作的。“出水非常好,尤其是斷水乾淨俐落。”他常帶著這麼對茶器去國內外給學生上課,或者在旅途中放鬆心情。“我故意提高了陶的燒烤溫度,更顯其氣息古樸大方。”這對杯,一個做泡茶器物,一個做公道杯,跟了他十幾年。茶則茶針都收在一個老竹筒裡,也是使用了十幾年的東西。普通的茶器溫潤生光,在尋常日子中積累著與世無爭的安靜。

樂茶軒裡茶桌上的茶器不多,卻各有用途。“泡茶要講究法度,我使用的每件東西都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不多用,也絕不使用名物。人不能為物質所累,當年陸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也不帶領人們追求名物。”在葉榮枝的理解中,泡茶肯定不是表演。“我們是為了做事而做事,不是為了作秀而做事,何必為了讓大家看你而讓自己成為表演者呢?”

出塵茶觀,任重道遠

葉榮枝先生說,只要瞭解每種茶葉的特性,掌握適當的分量、水溫及沖泡時間,每個人都可以泡好茶。比如看外觀,茶色如面色,要明亮澄清而不暗啞。茶葉也要好身段。其外形統一勻稱,條索緊結細密,拿起來重而乾爽,聞下去帶點清香,便是好茶。身段一詞以人喻茶,讓人想起蘇東坡“從來佳茗似佳人”。

今天的茶已慢慢從日常的飲料走向精緻化和商品化,茶具也變得標新立異、故作玄虛。喝茶的心態亦從健康、情誼、品賞而逐漸變成炫耀、較勁,對杯中的一泓湯水追求極品中的極品,擁有人家所未擁有的。所以,所有的茶都不夠好。葉榮枝說:“品鑒之難,難在真的能分辨愛茶還是愛茶以外的種種。如果不愛茶,你的杯中又如何會有好茶呢!沒有好茶,不是因為中國茶的工藝做得不夠好,而是我們喝茶的心態。”

葉榮枝感慨道:“現在的消費者往往跟隨潮流,他們大多不用嘴巴、鼻子、眼睛,甚至是手感去喝茶,偏偏用耳朵‘喝’茶。道聼塗説,以為別人說好就是自己所好。”他認為,無論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需求,或是收藏投資需求,都要從最基本的對茶的感知和認知出發,具有批判性思維,而非人云亦云,否則難免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他又說,孔子那句:“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說的就是這意思。

“中國有名茶,但沒有名牌”,這話是香港茶道協會會長葉榮枝先生當年在香港電視“鏗鏘集”一個專訪紀錄片所說。20年過後,他想看見成功名牌的心願仍然落空。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葉先生認為,茶葉市場的變化很大,並見證著中國經濟制度的改變。他指出,起初規格茶需按品質,由國家統一定價。80年代起,國家將農地分予茶農,他們有了自主權。加上有外來商人開始向他們買茶葉,促使農戶想辦法提升自身茶葉的價值。那段期間對於茶農及買家都帶來很大衝擊,買家對茶葉有了更高要求,茶農亦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茶葉自由市場漸漸形成。及後,經過個體戶的膨脹發展,亦暴露其競爭力的不足。由於小茶農資金不足,對科研技術的提升有限,而中國茶科所對他們的幫助同樣有限。加上,茶農各自為政,為產量而大量使用農藥,出現大量違規行為。後來,茶葉向著企業化發展,茶農開始合併,中小型企業崛起,各種茶葉品牌出現。

展望未來,葉榮枝認為,要進一步推動整個茶葉市場發展,有信譽的大品牌誕生非常重要。他繼續指出,由於中國的茶葉種類多,市場要繼續穩步發展,業內必須要有優質的企業做出品牌,當大家都認定這品牌,這一品牌的生存便有足夠的經濟力量,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可惜的是,中國飲茶的人多,唯目前仍未有成功的品牌。他希冀中國茶葉市場可儘快將好品牌做出來,這不單造福消費者,亦都造福整個行業。

“乘涼當思種樹人。文化的精髓在於傳承,而並不在於故作姿態的創新一格,因為這容易走偏。”所以近年來,葉榮枝致力於茶文化的推廣和教學工作。2015年,他接受了香港饒宗頤文化館的邀請,在館內開設了樂茶雅舍,先後舉辦了不少文化推廣節目和課程。如:以吳門琴韻桂冠的古琴大師汪鐸的絲旋古琴音樂欣賞會和花道大師水上雅夫的花藝創作班、書畫展、詩詞專題討論會等等。葉榮枝認為,茶文化是各“端”之一,可以完美承載和呈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

2017年起,將推廣中國茶文化為己任的葉榮枝先生又開始籌辦“香港茶文化學院”,可以成功嗎?葉榮枝說:“我們祖先早就說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只要方向正確,早晚會有人完成這個目標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