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羲之的這幅著名書法作品竟毀於廣島原子彈爆炸中!

《遊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諸奇帖》。 草書, 11行, 102字。 信中王羲之表達了他對蜀地山山水水諸多奇景的嚮往之情。 他期盼一登汶嶺、峨嵋而暢遊意足, 並希望這個日子早日到來。 《中國書法全集》評價《遊目帖》“行、草書間雜, 筆劃遒勁爽利”。

《遊目帖》相比刻本(以上野本為例), 字和行軸線都將刻本的動線走勢變為穩正和直線化, 以第八行“動理耳要欲”五字比較, 刻本“理”字右偏旁“裡”已向左下傾側, “耳”字末筆承接其勢繼續左下出鋒, 因此“要”字也偏左, “欲”則字勢右傾, 由此行軸線趨向曲線化, 而摹本《遊目帖》自“理”字開始,

近乎垂直書寫。 王羲之“轉左側右”的書寫節奏豐富性減少, 正如王羲之《書論》(傳)中所說“若直筆急牽裹, 此暫視似書, 久味無力”。

《遊目帖》書法妍美而不柔媚, 矯捷而不輕佻, 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 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明方孝孺稱讚雲:“《遊目帖》寓森嚴於縱逸, 蓄圓勁于蹈厲, 其起止屈折, 如天造神運, 變化倏忽, 莫可端倪, 令人驚歎自失。 ”

《遊目帖》真跡早佚。 《遊目帖》摹本明初為鄭濟所得, 邀方孝孺為其作跋。 1402年靖難之役後, 方孝孺被誅十族, 鄭家為避禍, 刪去方跋。 後鄭濟之侄鄭柏找到原文重跋於後。 明末歸徐守和所有, 並重新裝裱。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入清內府後, 收入石渠寶笈, 刻入《三希堂法帖》。 《游目帖》賜于恭親王, 又再傳給恭親王次子載瀅。

後流入日本為廣島的安達萬藏收藏。 1913年, 《遊目帖》在京都舉行的“蘭亭會”上展出。 1933年, 漢學家內藤虎為安達氏書跋。 1934年印行“珂羅版”的複製品。

在1945年毀於廣島原子彈爆炸的王羲之《遊目帖》, 於2007年7月10日被複製成功, 是由文物出版社與日本二玄社合作使用數位技術復原古代失傳作品。

被譽為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的張伯駒, 在得知國寶被毀時, 痛心疾首, 也開啟了自己的收藏之路, 正式他的努力才使得大量國寶免於流亡海外或是被損毀, 其中還包括著名的書法作品西晉陸擊的《平復貼》。 這些作品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之魁寶, 我們要鄙視那些倒賣文物的利益人士, 我們更應該自覺保護中華民族的財富, 為我們的中華文化而自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