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日本世紀最佳動畫電影”,看得我不舒服

好久沒有在寫一篇影評時如此糾結了。

好久沒有一部電影, 讓我在評分時同時想要給出“五星”和“一星”。

這部電影就是:

《在這世界的角落》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 我不得不承認, 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而作為一個有著主觀情感的人, 我又不得不直面自己在觀影過程中心底所產生的淡淡反感。

我想, 客觀的視角和主觀的感受, 是不能完全隔離的。

寫一篇影評, 需要態度, 更需要溫度。

下面, 蟲哥就來說說這部電影為什麼會讓我如此糾結。

《在這世界的角落》是去年日本《旬報》評出的年度最佳電影。

《旬報》年度最佳的分量, 熟悉日本電影的人都清楚。

上一次有動畫電影拿到《旬報》最佳, 還是1988年的事情。

那年奪魁的, 是宮崎駿的《龍貓》。

而同為動畫電影, 去年大熱的《你的名字。 》甚至沒有擠進《旬報》的十佳。

在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動畫影片獎的競逐上, 《你的名字。 》也輸給了《在這世界的角落》。

在IMDB和豆瓣, 《在這世界的角落》也都達到了8分以上的高分。

不管怎麼說, 從完成度上看, 這部電影極為出色。

《在這世界的角落》最大的優點, 莫過於導演片淵須直對於情感表達的精確掌控。

蟲哥喜歡讀余華的小說, 是因為余華的小說中,

永遠都帶著“不近人情的冷靜”。

不管是幸福喜樂, 還是苦難心酸, 在余華的筆下, 都是平淡的。

他舒緩的筆觸, 從來不具有激烈的情緒, 卻總是能打動讀者的心。

片淵須直在《在這世界的角落》中, 達到了余華寫小說的境界。

整部影片的敘事是碎片化的,

是朦朧的, 是平淡若水的。

但它所想要表述的情感, 卻是強烈的, 是厚重的, 是沉甸甸的。

這樣的差異給電影帶來了靈動感, 這是日本電影人擅長的技巧:舉重若輕。

幾十年前, 小津安二郎這麼拍《東京物語》, 幾年前, 是枝裕和這麼拍《步履不停》。

《在這世界的角落》講述的是一個尋常女子在戰爭中的遭際, 那是再普通不過的人生。

在大時代的背景下, 那些悲歡離合在無數個家庭中發生, 然後存在於無數人的記憶中, 又在時間的流轉裡被歷史所忘卻。

影片中女主鈴對丈夫的情感, 對家人的情感, 對家鄉的情感, 都揉碎了在流水帳般平常的敘事中, 但只要仔細去品, 我們就能意識到在影片的每一幀中, 都氤氳著強烈的傷感。

在戰爭中, 女主一家艱難地活著, 因為空襲, 女主失去了右手, 那曾經畫下許多美好的右手。

當戰爭結束,想起這一切,民眾難免傷感。

生命的意義,在苦難中被強烈的彰顯。

導演最想表達的,也是自己對於戰爭中平民百姓生活的關懷,他通過自己充滿想像力的光影技巧和敘事手段,也基本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動畫和繪畫的交織中,一切都顯得是那樣精緻,卻又不刻意。

我多麼希望《在這世界的角落》是中國人拍的電影。

假如影片中的鈴是一個中國婦女,經歷了抗日戰爭,受到了那些苦難,配上導演天才的手段,也許我會把《在這世界的角落》評為我的年度最佳。

但可惜不是。

廣島是這世界的一個角落,南京又何嘗不是?

日本導演強在“舉重若輕”,而日本人面對歷史,更是從來都喜歡“避重就輕”。

女主鈴聽到“天皇玉音”時說:

如果二戰贏了多好,怎麼就輸了?

還有:

我還有左手和雙腳,不是說好的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嗎?

我有些懵。

我努力勸說自己,這是導演文學性的技巧,其實是為了表現女主對於戰爭的質問。

但我做不到。

這部日本版《活著》和中國版《活著》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福貴活著清楚明白,鈴活的懵懵懂懂。

福貴知道世道亂,人難活,但一直樂觀。

鈴則是一直麻痹自己,或者說是被麻痹,她堅信戰爭會有結果,勝利會帶來幸福。

這就引出了對戰爭的反思。

《在這世界的角落》追根究底不是一部反戰電影,但它涉及了戰爭,就不得不傳遞出了情緒和觀點。

但片淵須直的這份“反戰”,會讓人嗅到“反戰敗”。

電影想說的是人性的堅強,生活的苦難本質,但電影強調苦難,卻並不曾思考,這些苦難的始作俑者是誰。

電影中的女主,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戰時日本民眾。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於戰爭顢頇無知,他們不知道自己國家發起的戰爭是怎樣的性質,他們不知道日軍兵鋒所指會給他國人民帶來多大的傷害。

在大後方,他們成為軍國主義的棋子,他們會日軍的每一次勝利歡呼,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支撐著軍隊的補給。

他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巨大苦難。

電影想要告訴觀眾,苦難來自於戰爭。

如果是中國電影或是朝鮮電影,沒問題。

但這是日本電影,我可以清楚地告訴你:

這個鍋,戰爭不背。

日本民眾的苦難,來自於自己的軍國主義政府。

如果和日本人聊起那場戰爭,他們對原子彈滔滔不絕,說著自己的民眾受到多大的苦難,卻閉口不提南京,不提侵略,我會不舒服。

這就是我看完這部電影感到不舒服的原因。

在安倍修憲的時間節點,《在這世界的角落》突然受到熱捧,讓億萬日本觀眾感動,頗讓人玩味。

我希望這份熱捧,單純的源於電影層面。

當戰爭結束,想起這一切,民眾難免傷感。

生命的意義,在苦難中被強烈的彰顯。

導演最想表達的,也是自己對於戰爭中平民百姓生活的關懷,他通過自己充滿想像力的光影技巧和敘事手段,也基本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動畫和繪畫的交織中,一切都顯得是那樣精緻,卻又不刻意。

我多麼希望《在這世界的角落》是中國人拍的電影。

假如影片中的鈴是一個中國婦女,經歷了抗日戰爭,受到了那些苦難,配上導演天才的手段,也許我會把《在這世界的角落》評為我的年度最佳。

但可惜不是。

廣島是這世界的一個角落,南京又何嘗不是?

日本導演強在“舉重若輕”,而日本人面對歷史,更是從來都喜歡“避重就輕”。

女主鈴聽到“天皇玉音”時說:

如果二戰贏了多好,怎麼就輸了?

還有:

我還有左手和雙腳,不是說好的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嗎?

我有些懵。

我努力勸說自己,這是導演文學性的技巧,其實是為了表現女主對於戰爭的質問。

但我做不到。

這部日本版《活著》和中國版《活著》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福貴活著清楚明白,鈴活的懵懵懂懂。

福貴知道世道亂,人難活,但一直樂觀。

鈴則是一直麻痹自己,或者說是被麻痹,她堅信戰爭會有結果,勝利會帶來幸福。

這就引出了對戰爭的反思。

《在這世界的角落》追根究底不是一部反戰電影,但它涉及了戰爭,就不得不傳遞出了情緒和觀點。

但片淵須直的這份“反戰”,會讓人嗅到“反戰敗”。

電影想說的是人性的堅強,生活的苦難本質,但電影強調苦難,卻並不曾思考,這些苦難的始作俑者是誰。

電影中的女主,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戰時日本民眾。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於戰爭顢頇無知,他們不知道自己國家發起的戰爭是怎樣的性質,他們不知道日軍兵鋒所指會給他國人民帶來多大的傷害。

在大後方,他們成為軍國主義的棋子,他們會日軍的每一次勝利歡呼,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支撐著軍隊的補給。

他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巨大苦難。

電影想要告訴觀眾,苦難來自於戰爭。

如果是中國電影或是朝鮮電影,沒問題。

但這是日本電影,我可以清楚地告訴你:

這個鍋,戰爭不背。

日本民眾的苦難,來自於自己的軍國主義政府。

如果和日本人聊起那場戰爭,他們對原子彈滔滔不絕,說著自己的民眾受到多大的苦難,卻閉口不提南京,不提侵略,我會不舒服。

這就是我看完這部電影感到不舒服的原因。

在安倍修憲的時間節點,《在這世界的角落》突然受到熱捧,讓億萬日本觀眾感動,頗讓人玩味。

我希望這份熱捧,單純的源於電影層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