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雲南千年造紙術 博采眾美合而為宇!

已流傳千年的東巴紙, 見證了納西文化的發展。 觸摸這些粗厚的紙張, 你能體察到靜謐厚重的歷史, 還有那些神秘的納西文明。

我們現在通常書寫時所用的紙張, 幾乎都是白淨細膩的宣紙。 你也許聽過, 在我們美麗的雲南還完好留存著另一種紙, 紙質更為厚實, 纖維紋理粗重, 同樣可以雙面書寫, 而且經久耐用, 還可以防止蟲蛀。 這就是用納西族以東巴造紙術所造的東巴紙。

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現存的最原始、最古老的手工造紙術, 被視為是人類手工造紙“活化石”。

東巴紙, 是以前納西族東巴祭司用來抄寫東巴經和繪製東巴畫的專用紙張。 東巴祭司是納西族中最高級的知識份子, 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擅長歌、舞、經、書、史、畫、醫。 納西族至今仍保留使用著其獨特的東巴文字, 也是現在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東巴文字靈動活潑, 襯在古樸的東巴紙上, 也是極有韻味的。

關於納西東巴始祖丁巴什羅造字的記載中有這麼一段話, “手握金鹿送來的竹筆, 沐浴著藍鳥帶來的靈感, 面對粗糙的樹皮, 用剛萌芽的智慧, 觀察星圓曲之勢, 察龜文鳥跡之象, 博采眾美, 合而為宇。 ”這個“粗糙的樹皮”即指東巴紙。

據資料記載, 東巴造紙術源起於唐朝, 今天的工藝依然沿襲著唐朝時的特點。

如果想瞭解真正的東巴造紙術, 一定要去到雲南省迪慶州三壩鄉白地村。

那裡是東巴教的發祥地, 也是納西族東巴的聖地。

這裡有一位大東巴和志本。 大東巴往往掌握著最精深的納西文化, 當然也包括造紙。 東巴造紙術流傳千年, 在文革時期曾被迫停止, 上世紀80年代才恢復。 和志本老人便是最早開始恢復東巴造紙術的人。 為了學習東巴紙術, 和志本花了10年的時間。

造紙過程的工序有採集原料、曬乾、浸泡、蒸煮、洗滌、舂料、再舂料、澆紙、貼紙、曬紙等環節。 全程都是純天然的材料, 而且製作中不會產生任何污染物。 東巴造紙術兼具了澆紙法和抄紙法兩大造紙方法的特點。

東巴造紙術的原料是產自當地植物原料“阿當達”,也是被稱為“閣彎呆”的麗江蕘花,屬瑞香科植物。和志本說“造紙的樹枝要求很講究,粗細、表皮光滑度等都必須嚴格控制。沒有什麼可以測量,唯獨眼睛和經驗” ,尋找材料靠的就是日積月累的經驗。

首先,要先去附近的山上砍下當地造紙的樹,當地人稱之為苟樹。砍樹要找粗壯、表皮細滑,旁枝較少的。將合適的枝條砍回來趁鮮剝皮,只有這樣樹的水分才較少,容易幹。將黑色外皮剝乾淨,只要那一層白色的內皮。

然後將這些白樹皮自然晾乾,用水浸泡,將所有黑皮、雜皮都剔除掉,直至樹皮都已泡軟。下一步是將樹皮放在鍋裡蒸煮十幾個小時。再撈起並拿到河裡邊漂洗。之後用木槌反復捶打樹皮,砸得越細越軟才好。這樣可以把皮料捏成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團狀。做紙的原料要定量,每一個紙團就可以做一張紙。

在木槽中盛水過半,在紙簾上倒上適量紙漿,用手輕輕攪拌、拍打,讓纖維均勻分佈。經濾水後,立即將鋪了層紙漿的紙簾框取出,扣在曬紙板上,輕輕地取下紙簾,並將曬紙板放到太陽下曬。待紙曬到半幹時,要用壓紙棒用力碾壓,將紙面壓得平整。曬乾後用手輕輕一揭,將紙揭下,就是一張古色古香的東巴紙。

你很難想像,在這樣一個工業化、網路化的時代,仍然會有人堅持用幾千年前的方法,用雙手和原始的技法製作一張紙。雖然東巴紙的製作週期大概是一周的時間,但是因為造法原始,產量極低,價格昂貴。

一來是因為蕘花只有白地和麗江才有,依舊無法大批量生產。另一方面是蕘花本身有毒,製作東巴紙時,一般人很容易皮膚潰爛,眼睛發炎。蕘花的毒性讓東巴紙能夠防蟲蛀千年不壞,但這也極大地考驗了造紙人。每隔半個月,東巴紙造紙人就需服用一次中草藥“少七”,來抵抗毒性。

和志本有一次在採訪中說,“跟到這裡參觀的很多外國人比起來,現在很多的中國人並不理解傳承古老文化的重要意義,對這些東西顯得漠不關心。” 老人還說,“我們的後輩,已覺得那些敘述中的輝煌,那麼陌生和不可思議。”確實許多人只是興奮地四處流覽,以尋找一種小資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多去思考古老文化的意義。文化的傳承,不僅要有和志本這樣的人在繼續傳播,也需要有更多人去瞭解。只有這樣,千年的東巴紙才能流傳更多個千年……

東巴造紙術的原料是產自當地植物原料“阿當達”,也是被稱為“閣彎呆”的麗江蕘花,屬瑞香科植物。和志本說“造紙的樹枝要求很講究,粗細、表皮光滑度等都必須嚴格控制。沒有什麼可以測量,唯獨眼睛和經驗” ,尋找材料靠的就是日積月累的經驗。

首先,要先去附近的山上砍下當地造紙的樹,當地人稱之為苟樹。砍樹要找粗壯、表皮細滑,旁枝較少的。將合適的枝條砍回來趁鮮剝皮,只有這樣樹的水分才較少,容易幹。將黑色外皮剝乾淨,只要那一層白色的內皮。

然後將這些白樹皮自然晾乾,用水浸泡,將所有黑皮、雜皮都剔除掉,直至樹皮都已泡軟。下一步是將樹皮放在鍋裡蒸煮十幾個小時。再撈起並拿到河裡邊漂洗。之後用木槌反復捶打樹皮,砸得越細越軟才好。這樣可以把皮料捏成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團狀。做紙的原料要定量,每一個紙團就可以做一張紙。

在木槽中盛水過半,在紙簾上倒上適量紙漿,用手輕輕攪拌、拍打,讓纖維均勻分佈。經濾水後,立即將鋪了層紙漿的紙簾框取出,扣在曬紙板上,輕輕地取下紙簾,並將曬紙板放到太陽下曬。待紙曬到半幹時,要用壓紙棒用力碾壓,將紙面壓得平整。曬乾後用手輕輕一揭,將紙揭下,就是一張古色古香的東巴紙。

你很難想像,在這樣一個工業化、網路化的時代,仍然會有人堅持用幾千年前的方法,用雙手和原始的技法製作一張紙。雖然東巴紙的製作週期大概是一周的時間,但是因為造法原始,產量極低,價格昂貴。

一來是因為蕘花只有白地和麗江才有,依舊無法大批量生產。另一方面是蕘花本身有毒,製作東巴紙時,一般人很容易皮膚潰爛,眼睛發炎。蕘花的毒性讓東巴紙能夠防蟲蛀千年不壞,但這也極大地考驗了造紙人。每隔半個月,東巴紙造紙人就需服用一次中草藥“少七”,來抵抗毒性。

和志本有一次在採訪中說,“跟到這裡參觀的很多外國人比起來,現在很多的中國人並不理解傳承古老文化的重要意義,對這些東西顯得漠不關心。” 老人還說,“我們的後輩,已覺得那些敘述中的輝煌,那麼陌生和不可思議。”確實許多人只是興奮地四處流覽,以尋找一種小資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多去思考古老文化的意義。文化的傳承,不僅要有和志本這樣的人在繼續傳播,也需要有更多人去瞭解。只有這樣,千年的東巴紙才能流傳更多個千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