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聽說這些端午習俗,80%的人都不知道

眼看著端午節就要來了, 每年這個時候, 我們除了積極的參與到南北甜鹹粽子的大戰中, 就是費勁心思的拼湊假期了。 雖然都在積極的準備過端午, 但大家對端午節又瞭解多少呢?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一開始並非“良辰吉日”, 它的形成最早與“夏至”節氣有關, 意在提醒人們為祛病防瘟做好準備。 後因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投江明志, 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沿襲至今。 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在這一天, 全國各個地區的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

1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習俗, 每逢端午節, 手裡都會捧上個熱氣騰騰的粽子, 剝開青綠色的粽葉, 乳白色的糯米粽子散發出陣陣清香。 端午節粽子因為地方不同, 包裹的葉子材質、形狀、內餡都不同。 甜粽子好吃還是鹹粽子誘人?這是每年都要引發“網路大戰”的熱門話題~

2

賽龍舟

除了吃粽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相傳東周末期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含恨投江自殺。 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 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3

掛艾草

在端午節, 人們把菖蒲、艾葉插於門庭、懸於堂中, 用以驅瘴避邪。 艾草, 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 可驅蚊蠅、蟲蟻, 淨化空氣。 中醫學上認為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袪寒濕的功能, 將艾葉加工成“艾絨”, 是針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相傳很久以前, 按常規瘟神在端午節要降災, 天帝產生惻隱之心,

便派人下凡體察民情。 五月五日, 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 二葫蘆三斤。 ”大家爭先搶購, 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 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 等油賣完, 老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 說:“你是天下的好人, 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 你在屋簷下插上艾蒿、菖蒲, 就可以躲過瘟災。 ”老頭聽說後就挨家挨戶告訴了所有的人, 於是, 家家插上艾蒿、菖蒲, 瘟神無法降瘟災, 人們都平安得救了。 後來世代相傳, 習以為俗。 ]

4

懸鍾馗像

鍾馗畫像鍾馗捉鬼, 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 家家都懸鍾馗像, 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 自驪山講武回宮, 瘧疾大發, 夢見二鬼,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紅無襠褲, 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 捉住小鬼, 挖掉其眼睛, 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 大鬼奏曰:臣姓鍾馗, 即武舉不第, 願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後, 瘧疾痊癒, 於是令畫工吳道子, 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時, 一律張貼, 以驅邪魔。 ]

5

拴五色繩 / 掛荷包

[《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 以五彩絲系臂, 名長命縷, 一名續命縷, 一名辟兵繒, 一名五色縷, 一名朱索, 辟兵及鬼, 命人不病瘟”。 ]

每逢端午節, 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或荷包, 以避不祥;傳統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 配以銀鎖, 纏繞于兒童手臂, 以祈求辟邪去災, 祛病延年!在端午節的清晨, 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彩線。 系線的時候, 孩子不能開口說話。

系五色繩也有講究, 必須要在太陽沒出來之前就系上, 否則就會不靈驗。 五色繩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 只能等到端午節後的大雨天時, 把五彩繩解下, 扔進河裡, 寓意將一切疾病沖走。

6

點雄黃酒

在端午節還有點雄黃酒的習俗, 會把酒在男孩的額頭上寫“王”字, 在女孩的頭上點五個點, 人們認為, 這樣蚊蟲蒼蠅會被雄黃酒破解, 驅邪避害。 在古代, 雄黃作為一種中醫藥材, 被用作解毒劑和殺蟲藥。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 古人缺乏科學觀念, 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蜈蚣等, 加上誤以為疾病的產生鬼邪作祟引起, 所以覺得喝些雄黃酒可以保健、避疫。 風俗裡滿含著人們希望平安過日子的願望, 但從現在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其有害的。

[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人江裡,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7

鬥百草

人們到端午節時,會結伴去郊外采藥,采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鬥百草,源于周代。《詩經·周南·芣菅》說的就是鬥草之戲。到了南北朝,南方漸漸把鬥百草演變為端午的文化娛樂風俗。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端午節鬥百草,不但民間玩,宮中也玩。《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為了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鬥草。]

8

吃五毒餅

“五毒餅”,端午應節食品,實際上就是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玫瑰餅上罷了。如果說插艾草、菖蒲,耳鼻塗雄黃酒是為了“避毒蟲”,那麼吃五毒餅則是把“五毒”吃掉,使它們不能毒人。

[《春明采風志》雲:“玫瑰來自北山玫瑰溝……四月花開,沿街喚賣。”人們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搗成玫瑰醬,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鍋裡熬稀,拌上松仁兒等果料,調成餡兒,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餅,然後蓋上鮮紅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就成了《京都風俗志》中所說的“饋贈親友,稱為上品”的五毒餅了。]

你的家鄉在哪?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呢?

可以給我們留言分享哦~

但從現在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其有害的。

[據說屈原投江之後,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屍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便紛紛把粽子、鹹蛋投人江中喂魚龍。一個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人江裡,說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龍鬚上還沾有一片衣襟。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了皮,抽了筋,解除心頭之恨。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

7

鬥百草

人們到端午節時,會結伴去郊外采藥,采藥途中會鬥草玩,逐漸形成習俗。參與遊戲的兩人會持草相對站立,雙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兩端。遊戲開始後,二草相勾,雙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誰的草或花莖被對方拉斷誰為輸。

[鬥百草,源于周代。《詩經·周南·芣菅》說的就是鬥草之戲。到了南北朝,南方漸漸把鬥百草演變為端午的文化娛樂風俗。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端午節鬥百草,不但民間玩,宮中也玩。《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說的是樂安公主為了贏得鬥百草,端午前就令人前往南海取“美須”來鬥草。]

8

吃五毒餅

“五毒餅”,端午應節食品,實際上就是用刻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蓋在酥皮兒玫瑰餅上罷了。如果說插艾草、菖蒲,耳鼻塗雄黃酒是為了“避毒蟲”,那麼吃五毒餅則是把“五毒”吃掉,使它們不能毒人。

[《春明采風志》雲:“玫瑰來自北山玫瑰溝……四月花開,沿街喚賣。”人們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搗成玫瑰醬,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鍋裡熬稀,拌上松仁兒等果料,調成餡兒,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餅,然後蓋上鮮紅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就成了《京都風俗志》中所說的“饋贈親友,稱為上品”的五毒餅了。]

你的家鄉在哪?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呢?

可以給我們留言分享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