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原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GDP統計不出污染 應淡化GDP指標

未來網(www.k618.cn)北京5月25日電(記者 鞏帥)“八十年代後半期日本出現了經濟的泡沫,來到了所謂‘失去的20年’,也就是中國所說的‘新常態’。 日本在向‘新常態’轉型的時候沒有做好,這是日本的特點。 ”

圖為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2017 學術年會。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亞太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CIDGE學術委員會委員星岳雄,在日前舉辦的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2017 學術年會上,把日本“失去的20年”做了“中國化”的描述。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尤其近代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因此日本的成功與失敗給了中國很好的借鑒和啟示。

星嶽雄在演講中表示,目前中國增長的勢頭超過了曾經的日本,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經濟增長都是追趕型的,從發達國家那兒引進先進技術,然後用大量的年輕的勞動力和很高的儲蓄率,通過這種辦法獲得發展。

此外,資本的積累非常快,這是由於家庭的儲蓄率比較高所得,這一點中國和日本也很相似。

還有一點是政府所發揮的作用非常大,尤其以產業政策的方式,政府來進行主導,政府主導了經濟發展,這帶來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中國的經濟成長。

星嶽雄說,中國經濟從二十一世紀的後幾年出現了放緩現象,和日本當前相似。

很多人都在問中國會不會重蹈日本覆轍?星嶽雄認為“不會”。

中國經濟下一步向何處去?星嶽雄表示,今天的中國與八十年代的日本是完全不一樣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不會像日本那樣立刻出現經濟長期低迷狀態。

從人均GDP來看,中國的人均GDP目前相當於日本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比日本出現經濟低迷的九十年代相比更低一些。

中國經濟和進入低迷時期的日本經濟的水準完全不同,這對於中國經濟來說這是一個好事,說明中國的人均GDP水準還很低,今後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中國還可以繼續走追趕型的道路,雖然現在是“新常態”,增長率有所放低,但是仍然還會在比較快的速度區間內發展。

星嶽雄談到中國的“僵屍企業”難題。 他說,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僵屍企業應該被淘汰。 但是它還有銀行或者是政府的支援才得以苟延殘喘,但它在各種方式上都阻礙著經濟增長,其中一個是效率低的企業還能存活,這本身就是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為經濟發展是通過提高效率來實現的。

另外,僵屍企業和健全的企業一起競爭,會妨礙效率高企業的擴大,也妨礙新的企業進入市場參與競爭。 還有一些優秀的人才留在僵屍企業當中,另外由於支援僵屍企業導致資金也不能夠流向健全的企業存在這些問題。

實際上,在九十年代的日本經濟,可以說在泡沫經濟破滅的九十年代初開始,日本的僵屍企業所占的比重一下子增長很快。

星嶽雄表示,日本和歐洲是在金融危機、金融熱過去之後出現的“僵屍企業”,再具體來說金融危機之後,原本應該破產的,而需要保護的這些企業,因為考慮到就業等等方面的原因,這才導致了僵屍企業的產生,有了日本和歐洲的情況,中國的僵屍企業對中國經濟來說是值得憂慮的一種狀況。

今後如果真的金融危機在中國發生,那麼也需要保就業,也可能進一步推出政策來維持僵屍企業,那麼情況就會更加嚴峻。 而相反在危機之前,能夠以失業等等方式,這種成本在最小化的狀態下,讓他們破產,或者重建,如果能夠做到的話,那這樣或許當危機,即使發生的話,也能夠使僵屍企業導致的問題,能夠把它控制在最小的影響範圍之內,這可能是更大的一個幸運。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國際關係與太平洋研究學院教師、CIDGE學術委員會委員Barry對星嶽雄的觀點做了補充。

他說,七十年代都感覺日本的制度特別成功,那個時候日本的制度完全是適合於高速發展時期的需要

而中國也有一些相同的情況。 中國的制度,非常適合中國高速發展的時期,但是遇到新常態,有一些新問題,要加快開放的進程。

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許善達直言不諱地指出,“GDP的指標需要削弱。因為GDP有許多缺點,光看中國GDP,可能誤判了中國的實際情況。”

許善達說,在日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製造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它的汽車、它的電子商品這些東西,生產的效率非常高,技術水準也非常高,那個時候已經賣到美國,把美國市場也沖得很厲害,

為什麼到了九十年代,日美的差距就拉大了?許善達認為,美國科技創新的體制是美國的優勢。所以到了九十年代,美國IT業的發展,如晶片、作業系統,這幾個特別核心的技術,把整個美國的生產力水準提高了一個臺階,在這個領域可以說美國的壟斷地位至今無法撼動。

許善達說,儘管我國GDP全世界第二,對此我們得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實際上都是我們包含了很多GDP中間的缺點,比如說環境污染,收入差距很大,很多低收入群體缺乏社保,教育問題……GDP也統計不出來。能夠淡化GDP的指標,對中國今後發展是非常重要。

中國的制度,非常適合中國高速發展的時期,但是遇到新常態,有一些新問題,要加快開放的進程。

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許善達直言不諱地指出,“GDP的指標需要削弱。因為GDP有許多缺點,光看中國GDP,可能誤判了中國的實際情況。”

許善達說,在日本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製造業發展速度非常快,它的汽車、它的電子商品這些東西,生產的效率非常高,技術水準也非常高,那個時候已經賣到美國,把美國市場也沖得很厲害,

為什麼到了九十年代,日美的差距就拉大了?許善達認為,美國科技創新的體制是美國的優勢。所以到了九十年代,美國IT業的發展,如晶片、作業系統,這幾個特別核心的技術,把整個美國的生產力水準提高了一個臺階,在這個領域可以說美國的壟斷地位至今無法撼動。

許善達說,儘管我國GDP全世界第二,對此我們得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實際上都是我們包含了很多GDP中間的缺點,比如說環境污染,收入差距很大,很多低收入群體缺乏社保,教育問題……GDP也統計不出來。能夠淡化GDP的指標,對中國今後發展是非常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