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上博書畫常設展換展,包括首次及久未露面書畫名跡30餘件

3月18日, 上海博物館新一輪的書畫常設展開幕。 經過書畫研究人員對藏品的不斷整理與發掘, 這次書、畫兩館更換展品的力度空前, 首次露面以及許久未展的作品將近三十件。 其中, 明代台閣體代表書家沈度的《隸書四餘箴頁》是在一本合冊中偶爾發現的(彌補了上博沈氏作品的空白), 而元代顧園的《丹山紀行圖卷》是經過重新研究並更名後的首次亮相。 另外, 首次露面的金陵八家之一的謝蓀的傳世作品極為罕見, 目前所見僅僅六七件。

上海博物館歷代書法館、歷代繪畫館陳列了目前海內外唯一的書畫分開、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書畫通史的常設展,

通常每半年更換一次展品, 每次都有一定數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現。

書法館展出文物四十餘件, 將有十件極少展出、首次作為常設展品的書法珍品名跡出現。 如唐代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銘卷》、顏真卿《楷書麻姑仙壇記冊》, 北宋趙佶《草書七言詩紈扇》、司馬光《寧州帖》、黃庭堅《行書華嚴疏卷》, 元代虞集《楷書劉垓神道碑銘卷》、張雨《行書自詩軸》, 明代姚綬《行書洛神賦卷》、陳淳《行書千字文卷》, 等等。

本次換展, 以往陳列的展品還有北宋沈遼的《行書動止帖》。 此帖不僅是中國大陸唯一的沈遼墨蹟, 而且所用的宋代水紋砑花箋非常精美, 是研究書畫紙張的珍貴材料。 還有趙孟堅《行書自書詩卷》、鮮于樞《行書詩贊卷》、趙孟頫《行書杜甫秋興詩卷》都是傳世名品。

而松江書派的重要人物陳璧傳世作品罕見, 本次他的《臨張旭秋深帖軸》也將登場。

繪畫館展品中, 元代高克恭《春山欲雨圖軸》、趙原《合溪草堂圖軸》, 明代吳彬《山陰道上圖卷》都已超過10年未曾展出。 而南宋米友仁《瀟湘圖卷》, 明代蔣嵩《策杖行吟圖卷》、文徵明《句曲山房圖卷》, 清代龔賢《江村圖卷》、謝蓀《山水冊》、虛穀《山水冊》等展品則屬於首次登場。

謝蓀《山水冊》

虛穀《山水冊》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 15年來未曾展出的上海博物館書畫珍品《丹山紀行圖卷》也將在此次換展後與觀眾見面,

這也是其經過重新研究並更名後的首次亮相。

從康熙年間起, 這幅畫的作者就被張冠李戴, 原作者元代畫家顧園一直被誤認為是明代畫家顧琳。 經過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員淩利中深入研究, 真相才被發現。 那麼, 這幅畫的作者為何會被張冠李戴?原來, 兩位畫家都姓顧, 且同號“雲屋”, 時人都稱為顧雲屋。 康熙四十七年(1708)所編的《禦定佩文齋書畫譜·顧琳》是張冠李戴的始作俑者。 該書所用的三條依據為宋僖《庸庵集》、呂不用《得月稿》和朱謀垔《畫史會要》。 事實上, 三本書中所記載的畫家顧雲屋並非同一個人。 宋僖、呂不用所記的是顧園, 而朱氏所記載的其實是顧琳。 “《禦定佩文齋書畫譜》的編者誤以為是一人,

張冠李戴, 並以訛傳訛三百餘年。 ”淩利中說。

另外, 首次露面的金陵八家之一謝蓀的傳世作品極為罕見, 目前其存世作品僅六七件;尤詔與汪恭合作《隨園女弟子圖卷》則于業內聞名遐邇。

1、唐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銘卷》

虞世南(558-638年), 字博施,浙江余姚人。賜爵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書法得隋智永傳授,“初唐四家”之一。此系李世民第三女墓誌草稿,書於貞觀十年(636),作者時年七十九。是傳世唯一接近虞世南書法的墨蹟,因有米芾筆意,前人亦有“米臨虞書”之說。虞世南書《汝南公主墓誌銘》原作在宋代便是書法名品,米芾已有記載並臨摹,曾著錄于《宣和書譜》。汝南公主生平不詳,因嫡母長孫皇后去世而哀毀早逝。因此,這篇墓誌銘是瞭解汝南公主生平的重要資料。因是草稿,關於汝南公主的名字,以及封賜年月均未詳載。此稿後半部分缺失,僅止于公主去世的時間。

時隔多年未與觀眾見面,《汝南公主墓誌銘》成為本次展覽的重磅展品。不僅本幅即將亮相,而且明代李東陽的篆書引首與題跋,以及翁方綱題跋都將一併展開。

2、唐 顏真卿 《楷書麻姑仙壇記冊》

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封魯國公,山東臨沂人。工真、行、草,從張旭得筆法,創為“顏體”。本唐刻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仙壇記》,大曆六年(771)撰並書,作者時年六十三。書法端嚴雄秀,有篆籀筆意,為顏書代表作之一。原碑已毀,有大、中、小字三種,此系宋拓大字本,是清代戴熙舊藏,尤為難得。

此冊曾出版印刷,是觀眾非常熟悉的作品。這一珍貴的大字宋拓本,在時隔20多年後即將再次展出。出於保養維護的需要,此次僅展出四頁。

3、北宋 趙佶《草書七言詩紈扇》

《草書七言詩紈扇》四行十四字,書七言詩兩句,署“天下一人”花押,鈐“禦書”葫蘆印記。紈扇就是用細絹製成的團扇,又名宮扇,為古代後宮常用納涼之物。其形制起源于秦漢,至唐宋時期大為盛行,併發展出豐富的形狀和式樣。團扇上經常飾以書畫,在實用之外又兼具藝術欣賞價值。宋代的團扇書畫藝術相當盛行,宋徽宗趙佶尤喜作扇面,鄧椿《畫繼》雲:“政和間,每禦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其間貴近,往往有求禦寶者。”

趙佶的草書墨蹟傳世很少,此作發揮小品書法以少勝多的特點,用筆婉轉挺拔,章法疏密跌宕,氣息典雅雋永。在養護多年之後,《草書七言詩紈扇》重返展廳,以饗觀眾。

4、北宋 司馬光《寧州帖》

《寧州帖》為司馬光去世前一年即元豐八年(1085)冬十一月,寫給侄兒的手劄,作者時年六十七歲。信中內容為叮囑其辭官,歸裡侍養尊親,曉以孝義,並顧及朝廷的制度規定,語言真切。該帖書法結體方正,用筆古雅淳厚,並寓隸書筆意。司馬光雖不以書法見長,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很高,因此廣受世人推重。黃庭堅認為,司馬光“正書不甚善,而隸法極端勁,似其為人”,即使《資治通鑒》數百卷也沒有一字潦草。他的隸書,神似漢人,宋高宗評價是“米芾輩所不可仿佛”。

司馬光作品傳世極少,此作是一件流傳有緒的名作,彌足珍貴。《寧州帖》是明代王世貞所藏《宋賢遺墨》中的第一頁,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以《寧州帖》為“真跡六帖”之一收錄,曾作詳細介紹。

5、北宋 黃庭堅 《行書華嚴疏卷》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書法受學于蘇軾而自成一家。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本卷書於花綾之上,並非佛教典籍中為經文所作的疏,而是為僧人化緣所撰疏文。

黃庭堅此卷書佛偈一首,其後自注說乃是因“巽上人為華嚴作佛事”所書。此處“華嚴”是京師華嚴禪院,《五燈會元》記載了宋仁宗寵遇華嚴道隆和尚,並賜修華嚴禪院始末。華嚴道隆是禪宗高僧,初參曹洞宗石門和尚,盡得洞上厥旨;後又參臨濟宗廣慧禪師,成為臨濟宗法嗣。《山谷集》有黃庭堅《華嚴修造疏》,正可與此卷珍貴的文物相參照。

6、元 虞集 《楷書劉垓神道碑銘卷》

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安先生,江西崇仁人。祖籍四川仁壽,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工真、行、草、篆。本卷書於至治二年(1322),作者時年五十一。此卷是虞集難得的大字楷書長卷,劉垓生平記載很少,且此碑銘未收于虞氏文集,故兼具史料價值。

7、元 張雨 《行書自詩軸》

張雨(1283-1351年),字伯雨,號句曲外史,浙江杭州人。從趙孟頫學書,得唐李邕《雲麾碑》神駿,清逸有晉唐風度。此作書於至正三年(1343),作者時年六十一。內容為於揭傒斯家雅集時分韻所賦詩,書贈盧山甫。

8、明 沈度 《隸書節錄四餘箴頁》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上海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擅篆、隸、楷、行各體。書法端莊清逸,尤為永樂皇帝喜愛,凡詔誥制敕及禦制碑刻之屬,皆出其手,被稱為“台閣體”。此作節錄《四餘箴》,沈度是上海松江書派的重要代表,這也是沈度的作品首次出現在上博書法展中。

9、明 姚綬 《行書洛神賦卷》

姚綬(1422-1495年),字公綬,號丹丘、雲東逸史,浙江嘉興人。擅畫山水、竹石。此卷書曹植《洛神賦》,篇末作者自稱師法趙孟頫筆意。本卷是罕見的姚綬書法長卷,字數尤多。這也是此卷首次在書法館展出。

10、明 陳淳 《行書千字文卷》

陳淳(1484-1544),字道複,號白陽,江蘇蘇州人。書學米芾,兼受祝允明、文徵明影響,為吳門書派代表。嘉靖庚寅(1530),作者時年四十七歲。書贈魏誠甫。

字博施,浙江余姚人。賜爵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書法得隋智永傳授,“初唐四家”之一。此系李世民第三女墓誌草稿,書於貞觀十年(636),作者時年七十九。是傳世唯一接近虞世南書法的墨蹟,因有米芾筆意,前人亦有“米臨虞書”之說。虞世南書《汝南公主墓誌銘》原作在宋代便是書法名品,米芾已有記載並臨摹,曾著錄于《宣和書譜》。汝南公主生平不詳,因嫡母長孫皇后去世而哀毀早逝。因此,這篇墓誌銘是瞭解汝南公主生平的重要資料。因是草稿,關於汝南公主的名字,以及封賜年月均未詳載。此稿後半部分缺失,僅止于公主去世的時間。

時隔多年未與觀眾見面,《汝南公主墓誌銘》成為本次展覽的重磅展品。不僅本幅即將亮相,而且明代李東陽的篆書引首與題跋,以及翁方綱題跋都將一併展開。

2、唐 顏真卿 《楷書麻姑仙壇記冊》

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封魯國公,山東臨沂人。工真、行、草,從張旭得筆法,創為“顏體”。本唐刻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仙壇記》,大曆六年(771)撰並書,作者時年六十三。書法端嚴雄秀,有篆籀筆意,為顏書代表作之一。原碑已毀,有大、中、小字三種,此系宋拓大字本,是清代戴熙舊藏,尤為難得。

此冊曾出版印刷,是觀眾非常熟悉的作品。這一珍貴的大字宋拓本,在時隔20多年後即將再次展出。出於保養維護的需要,此次僅展出四頁。

3、北宋 趙佶《草書七言詩紈扇》

《草書七言詩紈扇》四行十四字,書七言詩兩句,署“天下一人”花押,鈐“禦書”葫蘆印記。紈扇就是用細絹製成的團扇,又名宮扇,為古代後宮常用納涼之物。其形制起源于秦漢,至唐宋時期大為盛行,併發展出豐富的形狀和式樣。團扇上經常飾以書畫,在實用之外又兼具藝術欣賞價值。宋代的團扇書畫藝術相當盛行,宋徽宗趙佶尤喜作扇面,鄧椿《畫繼》雲:“政和間,每禦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其間貴近,往往有求禦寶者。”

趙佶的草書墨蹟傳世很少,此作發揮小品書法以少勝多的特點,用筆婉轉挺拔,章法疏密跌宕,氣息典雅雋永。在養護多年之後,《草書七言詩紈扇》重返展廳,以饗觀眾。

4、北宋 司馬光《寧州帖》

《寧州帖》為司馬光去世前一年即元豐八年(1085)冬十一月,寫給侄兒的手劄,作者時年六十七歲。信中內容為叮囑其辭官,歸裡侍養尊親,曉以孝義,並顧及朝廷的制度規定,語言真切。該帖書法結體方正,用筆古雅淳厚,並寓隸書筆意。司馬光雖不以書法見長,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很高,因此廣受世人推重。黃庭堅認為,司馬光“正書不甚善,而隸法極端勁,似其為人”,即使《資治通鑒》數百卷也沒有一字潦草。他的隸書,神似漢人,宋高宗評價是“米芾輩所不可仿佛”。

司馬光作品傳世極少,此作是一件流傳有緒的名作,彌足珍貴。《寧州帖》是明代王世貞所藏《宋賢遺墨》中的第一頁,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以《寧州帖》為“真跡六帖”之一收錄,曾作詳細介紹。

5、北宋 黃庭堅 《行書華嚴疏卷》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書法受學于蘇軾而自成一家。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本卷書於花綾之上,並非佛教典籍中為經文所作的疏,而是為僧人化緣所撰疏文。

黃庭堅此卷書佛偈一首,其後自注說乃是因“巽上人為華嚴作佛事”所書。此處“華嚴”是京師華嚴禪院,《五燈會元》記載了宋仁宗寵遇華嚴道隆和尚,並賜修華嚴禪院始末。華嚴道隆是禪宗高僧,初參曹洞宗石門和尚,盡得洞上厥旨;後又參臨濟宗廣慧禪師,成為臨濟宗法嗣。《山谷集》有黃庭堅《華嚴修造疏》,正可與此卷珍貴的文物相參照。

6、元 虞集 《楷書劉垓神道碑銘卷》

虞集(1272-1348年),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安先生,江西崇仁人。祖籍四川仁壽,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工真、行、草、篆。本卷書於至治二年(1322),作者時年五十一。此卷是虞集難得的大字楷書長卷,劉垓生平記載很少,且此碑銘未收于虞氏文集,故兼具史料價值。

7、元 張雨 《行書自詩軸》

張雨(1283-1351年),字伯雨,號句曲外史,浙江杭州人。從趙孟頫學書,得唐李邕《雲麾碑》神駿,清逸有晉唐風度。此作書於至正三年(1343),作者時年六十一。內容為於揭傒斯家雅集時分韻所賦詩,書贈盧山甫。

8、明 沈度 《隸書節錄四餘箴頁》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上海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擅篆、隸、楷、行各體。書法端莊清逸,尤為永樂皇帝喜愛,凡詔誥制敕及禦制碑刻之屬,皆出其手,被稱為“台閣體”。此作節錄《四餘箴》,沈度是上海松江書派的重要代表,這也是沈度的作品首次出現在上博書法展中。

9、明 姚綬 《行書洛神賦卷》

姚綬(1422-1495年),字公綬,號丹丘、雲東逸史,浙江嘉興人。擅畫山水、竹石。此卷書曹植《洛神賦》,篇末作者自稱師法趙孟頫筆意。本卷是罕見的姚綬書法長卷,字數尤多。這也是此卷首次在書法館展出。

10、明 陳淳 《行書千字文卷》

陳淳(1484-1544),字道複,號白陽,江蘇蘇州人。書學米芾,兼受祝允明、文徵明影響,為吳門書派代表。嘉靖庚寅(1530),作者時年四十七歲。書贈魏誠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