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沉痛哀悼我的恩師李振華教授的離去

驚悉恩師李振華教授于2017年5月23日上午11時53分逝世, 享年94歲, 心情異常沉重。 不知道為什麼如此突然。 幾十年來, 與恩師交往的情形, 轉瞬間又歷歷在目。 恩師德行高潔, 是我從事中醫業的引路人!

與您的緣分是上天的安排, 我一直相信緣分。 1996年秋天, 在河南中醫學院的一棟家屬樓內, 我經人介紹, 第一次來到恩師李振華教授的家中, 也是第一次見到恩師李振華教授。 家中簡單的裝修, 樸素的傢俱很難讓我跟河南中醫學院的院長, 著名的中醫大家聯繫起來。 慈祥而嚴肅的老人和師母溫馨而家常的話語, 讓我倍感親切。 李老聽了我的情況後深感同情, 說:“我給醫院說說, 我坐門診的時候你就跟我實習。 ”平時讓我到醫院的門診藥房去工作並學習中藥知識, 每月免除實習費還能給點生活費。 就這樣我開始了真正的中醫之路。 您的優秀是促使我努力學醫的動力,

也是您的優秀讓我成為了別人口中的幸運兒, 有句話說, 天妒英才, 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也許就是您太優秀了, 我太幸運了, 連老天都妒忌了, 才會這麼早就把您帶走……

依稀還記得李老經常對一些人不懂中醫的人感到無奈。 您說現在很多人直接到藥店買中藥吃, 雖然方便卻不可取。 不經過辯證就吃中藥, 是不科學的, 也不符合中醫傳統。 您認為中藥只有在中醫指導下才能稱為中藥, 沒有中醫的指導, 中藥將“不中”。

上天怎麼那麼殘忍, 您還有好多事沒有完成, 您一直在跟我們探討中醫的博大精深, 您在我們心裡其實已經成為一種信念, 相信有您這樣的中醫教授, 傳統的中醫一定可以迎來新的巔峰。 但是事與願違, 從此中醫界痛失了您這樣優秀的領路人, 讓人無不扼腕歎息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您的醫德, 李老一直教導我:醫術乃仁人之術, 醫者父母心, 應該站在病人的立場上去考慮, 想病人所想, 急病人所急。 在李老家的廳堂上掛著由他自己書寫的孫思邈的大醫精誠。

在當今這個醫患關係緊張的時代, 唯獨在李老這兒沒有糾紛, 很多病人跟李老成了朋友, 成了摯友, 甚者成了親人。 就像李老對我的勉勵, “深明理法方藥, 精於四診辨證, 醫德並重, 可為上醫”。

如果沒有您, 就沒有那麼多的機會放在我的面前, 回想起過去種種, 一直都是我在索取, 您在給予, 連一句感謝的話都無法再跟您說, 現在唯有把感謝放在心裡, 默默為您祈禱, 也請您放心, 我會在中醫這條道路上好好地走下去, 把您的精神傳承下去。

老師, 請走好!

愚生張正傑頓首!

泣於2017年5月24日

悼 念 李 老

李振華教授小傳:

1954年于洛陽地區中醫師進修班學習;

1958年于河南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

1960年調河南中醫學院, 歷任教研室主任、附院醫教部主任、附院副院長、中醫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

1988年當選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0年成為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6年獲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

從 一 名 鄉 醫 成 長 為 國 醫 大 師

李振華幼承家訓,白天幫父親拯危濟厄,夜晚點燈苦讀經典;23歲懸壺鄉里,盛名一方;後來在中醫師進修班學習,任教中他顯露才華;60多年來,他腳踏實地,從一名鄉醫成為國醫大師。

李振華1924年出生於河南省西部的洛寧縣。這裡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悠久的文化積澱孕育出不少名賢名醫。他的父親李景唐為豫西名醫,善治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李振華聞著藥香味長大,他邊讀私塾邊在父親的“廣濟堂”幫父抓藥,父親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令他欽佩並銘刻於心。

1940年豫西大旱,餓殍遍野、霍亂流行。正在讀高中的李振華,遵從父命,輟學回家學醫。父親教導他要“真善為本,濟世成德”,並在每日診餘,尤其晚間對他有計劃地講授中醫經典,醫文並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諸家著作的系統學習,讓他打下了扎實的中醫基本功。李振華說:“這段時間的學習對我的一生至關重要,後來我又通過學習哲學,特別是唯物辯證法,對中醫經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以後的醫、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隨父學醫,主要分侍診、試診、試方、獨立診病處方幾個階段。起始,振華在一旁觀看父親望聞問切,一年後開始試診,聰穎勤勉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使他進步很快。一次,李振華為一個婦女診病,摸脈後斷其為浮細而軟的濡脈,父親很高興。其後,當李振華能準確判斷出少見的芤脈以及多種複雜的舌象時,其父才開始對其進行試方訓練。

23歲的李振華懸壺鄉里,開始獨立診病。他經常徒步走山路出診,或騎小毛驢為急症病人送藥。1950年全省中醫統考,李振華以全縣第一的成績獲得中醫師開業執照。1953年,縣人民醫院成立,李振華成為唯一的中醫醫師。

李振華醫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是1954年到洛陽地區中醫師進修班學習。他系統的學習了生理、解剖等知識,在學習經驗交流會上,他發表了關於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藥經驗的2小時發言,由於概念清楚、重點突出、臨床實用,引起了同學和老師們的重視,於是被留下當了專職教師。1956年全國大力開展西醫學習中醫活動,他被評為河南省唯一的衛生部西學中甲等模範教師。

1957年,河南一些地區發生流腦、乙腦疫情,他大膽運用中醫藥挽救了許多危重病人,還及時總結經驗發表論文、出版專著,並敢於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就中醫藥治療傳染病的療效慷慨直言。這些突出的表現使他“出名了”,不久被調往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河南中醫學院院長瞭解到李振華的才幹,又以對調的方式“換來了”李振華。此後,他歷任河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院醫教部主任、附屬醫院副院長、中醫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李振華由一名鄉醫成長為著名中醫藥專家、國醫大師,這基於他勤奮踏實、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不懈的創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以及坦誠豁達的性格。

仁 心 仁 術 感 動 患 者 無 數

他治外感熱病,見解深刻,用藥準確;他重視脾胃,理論系統,療效顯著;他滿腔熱情,扶危救困,是一個蒼生大醫。

“大醫必大儒”。李振華出身醫門,一生勤學不懈、學識淵博、醫術精湛。後來雖然承擔起了教學和管理工作,但從未脫離臨床。其臨證四診詳細、辨證確切、用藥靈活、屢起沉屙。

外感熱病如流腦、乙腦、流感、麻疹等發病急、病情兇險,李振華分期辨治,常力挽狂瀾,救人於水火之中。在2003年非典流行之時,他不顧八旬高齡,關注疾病流行情況,依據自己一生治療溫熱病的經驗,為中醫藥防治非典獻計獻策。2004年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中醫專家制定防治禽流感預案,提出重要建議。

他繼承諸家脾胃學思想,力倡東垣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調理脾胃”,強調臨床應該注重保護脾胃,形成了治病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他主編了《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多次承擔國家及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專案,並獲多項重大科技成果進步獎。在其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臨床及實驗研究”課題中,他辨治脾胃病,強調肝脾胃的關係,提出“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實交錯”的病機理論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據此創立了香砂溫中湯和沙參養胃湯,有效率達98.7%,治癒率達32%。此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獎。在對近20餘年千余例患者的治療隨訪中發現,凡堅持服藥者,未有一例轉為胃癌,糾正了國外資料認為該病是“癌前病變”、“胃黏膜不可逆轉修復”的記載。

他提出“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脾無陰虛而胃有陰虛;治脾胃必須緊密聯繫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單治一方;胃陰虛治療用藥宜輕靈甘涼”等學術觀點。這種脾胃病學術思想,師古而不泥古,多有創新,對指導臨床頗有效驗。

溫陽扶正法是他臨床常用的基本治療方法,如重視心陽救病人于垂危之際,重視脾陽使痼疾得消。此外,他用中醫理論分析和治療疑難雜症,如罕見的日射病、週期性麻痹、腦震盪後遺症等常取撥雲見日之效。

“大醫必有大德”。李振華平時為人平易和善,笑顏常開,加上他對學生、病人有一顆仁愛之心,多年來,慕名來找李振華治療的患者眾多,有些患者找到家中,李振華與老伴張竹琴總是滿面春風地接待。

以 中 醫 藥 振 興 為 己 任

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政議政,為中醫藥發展出謀劃策,奔走呐喊。他重視人文修養,興趣廣泛,多才多藝。

1982年,在衡陽會議上,李振華倡議中南五省五所中醫學院每年輪流主持召開教學和管理經驗交流會。他還開創性地與這些院校聯合開展了中南五省中醫院校畢業生統考和交換學生畢業實習,這在當年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振華在各種場合為中醫藥事業奔走呐喊。198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二屆科技代表大會上,他呼籲解決中醫後繼乏人的問題,並寫了內參報告,引起了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之後,河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培養中醫藥隊伍,如招收中醫師子女為中醫學徒,在全省“赤腳醫生”中選拔培養中醫等,如今,這些人都成了中醫藥的骨幹力量。

在1991年的第七屆全國人代會的中醫界代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會上,他首先提議對其中的“中西醫工作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進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於是集體寫出提案。後來《政府工作報告》將這句話改為“要把中西醫工作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以來,李振華與鄧鐵濤等多位老中醫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上書發展中醫藥事業。他就是這樣以中醫藥振興為己任,為中醫藥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李振華是名醫大家,他重視人文修養,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他拉的二胡悠揚婉轉、迴腸盪氣;他的書法上蒼勁古樸、深厚有力,索要者眾多。

李振華雖年事已高,除談經論學、整理資料、筆耕不輟外,還堅持每週二三次邊門診邊授課。他一談起中醫,仍然很興奮很自信,他心中激蕩著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情,熱切期望湧現出更多的中醫大家、名家。

李振華的在《八十抒懷》中寫到“懸壺六旬盡天職,但願世人壽而康”。這是一代大師的自我寫照,也是他的胸懷和願望。

2012年10月27日,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90壽誕慶典暨從醫從教70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在鄭州市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議現場,到會嘉賓都拿到了一本《國醫大師李振華醫學生涯70年》和一盒禦酒茶。到會嘉賓紛紛表示,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70年,今天能來為他祝壽,實屬榮幸。通過《國醫大師李振華醫學生涯70年》可以更好地瞭解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的精神,也可以用來鼓勵自己向李振華教授學習;禦酒茶更是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70年的結晶,可以更好地讓大家學會養生。

從 一 名 鄉 醫 成 長 為 國 醫 大 師

李振華幼承家訓,白天幫父親拯危濟厄,夜晚點燈苦讀經典;23歲懸壺鄉里,盛名一方;後來在中醫師進修班學習,任教中他顯露才華;60多年來,他腳踏實地,從一名鄉醫成為國醫大師。

李振華1924年出生於河南省西部的洛寧縣。這裡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悠久的文化積澱孕育出不少名賢名醫。他的父親李景唐為豫西名醫,善治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李振華聞著藥香味長大,他邊讀私塾邊在父親的“廣濟堂”幫父抓藥,父親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令他欽佩並銘刻於心。

1940年豫西大旱,餓殍遍野、霍亂流行。正在讀高中的李振華,遵從父命,輟學回家學醫。父親教導他要“真善為本,濟世成德”,並在每日診餘,尤其晚間對他有計劃地講授中醫經典,醫文並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學諸家著作的系統學習,讓他打下了扎實的中醫基本功。李振華說:“這段時間的學習對我的一生至關重要,後來我又通過學習哲學,特別是唯物辯證法,對中醫經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為以後的醫、教、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隨父學醫,主要分侍診、試診、試方、獨立診病處方幾個階段。起始,振華在一旁觀看父親望聞問切,一年後開始試診,聰穎勤勉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使他進步很快。一次,李振華為一個婦女診病,摸脈後斷其為浮細而軟的濡脈,父親很高興。其後,當李振華能準確判斷出少見的芤脈以及多種複雜的舌象時,其父才開始對其進行試方訓練。

23歲的李振華懸壺鄉里,開始獨立診病。他經常徒步走山路出診,或騎小毛驢為急症病人送藥。1950年全省中醫統考,李振華以全縣第一的成績獲得中醫師開業執照。1953年,縣人民醫院成立,李振華成為唯一的中醫醫師。

李振華醫學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是1954年到洛陽地區中醫師進修班學習。他系統的學習了生理、解剖等知識,在學習經驗交流會上,他發表了關於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藥經驗的2小時發言,由於概念清楚、重點突出、臨床實用,引起了同學和老師們的重視,於是被留下當了專職教師。1956年全國大力開展西醫學習中醫活動,他被評為河南省唯一的衛生部西學中甲等模範教師。

1957年,河南一些地區發生流腦、乙腦疫情,他大膽運用中醫藥挽救了許多危重病人,還及時總結經驗發表論文、出版專著,並敢於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就中醫藥治療傳染病的療效慷慨直言。這些突出的表現使他“出名了”,不久被調往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河南中醫學院院長瞭解到李振華的才幹,又以對調的方式“換來了”李振華。此後,他歷任河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兼附院醫教部主任、附屬醫院副院長、中醫系副主任、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李振華由一名鄉醫成長為著名中醫藥專家、國醫大師,這基於他勤奮踏實、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不懈的創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以及坦誠豁達的性格。

仁 心 仁 術 感 動 患 者 無 數

他治外感熱病,見解深刻,用藥準確;他重視脾胃,理論系統,療效顯著;他滿腔熱情,扶危救困,是一個蒼生大醫。

“大醫必大儒”。李振華出身醫門,一生勤學不懈、學識淵博、醫術精湛。後來雖然承擔起了教學和管理工作,但從未脫離臨床。其臨證四診詳細、辨證確切、用藥靈活、屢起沉屙。

外感熱病如流腦、乙腦、流感、麻疹等發病急、病情兇險,李振華分期辨治,常力挽狂瀾,救人於水火之中。在2003年非典流行之時,他不顧八旬高齡,關注疾病流行情況,依據自己一生治療溫熱病的經驗,為中醫藥防治非典獻計獻策。2004年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中醫專家制定防治禽流感預案,提出重要建議。

他繼承諸家脾胃學思想,力倡東垣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調理脾胃”,強調臨床應該注重保護脾胃,形成了治病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他主編了《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多次承擔國家及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專案,並獲多項重大科技成果進步獎。在其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臨床及實驗研究”課題中,他辨治脾胃病,強調肝脾胃的關係,提出“因虛致實,因實致虛,虛實交錯”的病機理論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據此創立了香砂溫中湯和沙參養胃湯,有效率達98.7%,治癒率達32%。此研究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獎。在對近20餘年千余例患者的治療隨訪中發現,凡堅持服藥者,未有一例轉為胃癌,糾正了國外資料認為該病是“癌前病變”、“胃黏膜不可逆轉修復”的記載。

他提出“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脾無陰虛而胃有陰虛;治脾胃必須緊密聯繫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單治一方;胃陰虛治療用藥宜輕靈甘涼”等學術觀點。這種脾胃病學術思想,師古而不泥古,多有創新,對指導臨床頗有效驗。

溫陽扶正法是他臨床常用的基本治療方法,如重視心陽救病人于垂危之際,重視脾陽使痼疾得消。此外,他用中醫理論分析和治療疑難雜症,如罕見的日射病、週期性麻痹、腦震盪後遺症等常取撥雲見日之效。

“大醫必有大德”。李振華平時為人平易和善,笑顏常開,加上他對學生、病人有一顆仁愛之心,多年來,慕名來找李振華治療的患者眾多,有些患者找到家中,李振華與老伴張竹琴總是滿面春風地接待。

以 中 醫 藥 振 興 為 己 任

他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參政議政,為中醫藥發展出謀劃策,奔走呐喊。他重視人文修養,興趣廣泛,多才多藝。

1982年,在衡陽會議上,李振華倡議中南五省五所中醫學院每年輪流主持召開教學和管理經驗交流會。他還開創性地與這些院校聯合開展了中南五省中醫院校畢業生統考和交換學生畢業實習,這在當年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振華在各種場合為中醫藥事業奔走呐喊。198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二屆科技代表大會上,他呼籲解決中醫後繼乏人的問題,並寫了內參報告,引起了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之後,河南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培養中醫藥隊伍,如招收中醫師子女為中醫學徒,在全省“赤腳醫生”中選拔培養中醫等,如今,這些人都成了中醫藥的骨幹力量。

在1991年的第七屆全國人代會的中醫界代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會上,他首先提議對其中的“中西醫工作要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進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贊同,於是集體寫出提案。後來《政府工作報告》將這句話改為“要把中西醫工作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91年以來,李振華與鄧鐵濤等多位老中醫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上書發展中醫藥事業。他就是這樣以中醫藥振興為己任,為中醫藥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李振華是名醫大家,他重視人文修養,興趣廣泛、多才多藝。他拉的二胡悠揚婉轉、迴腸盪氣;他的書法上蒼勁古樸、深厚有力,索要者眾多。

李振華雖年事已高,除談經論學、整理資料、筆耕不輟外,還堅持每週二三次邊門診邊授課。他一談起中醫,仍然很興奮很自信,他心中激蕩著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情,熱切期望湧現出更多的中醫大家、名家。

李振華的在《八十抒懷》中寫到“懸壺六旬盡天職,但願世人壽而康”。這是一代大師的自我寫照,也是他的胸懷和願望。

2012年10月27日,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90壽誕慶典暨從醫從教70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在鄭州市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議現場,到會嘉賓都拿到了一本《國醫大師李振華醫學生涯70年》和一盒禦酒茶。到會嘉賓紛紛表示,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70年,今天能來為他祝壽,實屬榮幸。通過《國醫大師李振華醫學生涯70年》可以更好地瞭解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的精神,也可以用來鼓勵自己向李振華教授學習;禦酒茶更是李振華教授從醫從教70年的結晶,可以更好地讓大家學會養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