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當我們悼念楊絳時,我們在悼念什麼

從今以後, 咱們只有死別, 不再生離

——錢鍾書致楊絳

[編前語]

2016年5月25日, 105歲的楊絳先生靜靜離開人世, 轉眼一年已逝。 能稱得起“先生”的男性究竟不多,

女性更是寥寥, 但楊絳稱得起。 錢鍾書評價她, 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周國平說,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 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 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

她堅忍于知識份子的良知與操守, 她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 她固守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 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 又是柔軟的。

當我們悼念楊絳先生時, 我們悼念的正是逝去的愛情、才華和修養。

文 | 王臣

選自《認真地年輕 優雅地老去:楊絳傳》

——————————————————

印象中的楊絳一直是“最賢的妻, 最才的女”, 是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 是諸多人心中知識份子的典範。

想來這樣的楊絳應該是有許許多多的社交機會和花邊新聞,

但是和一眾民國以降的才女不同, 楊絳的新聞和生活淡至若無。

功成名就的晚年, 楊絳幾乎不出現在公眾場合, 她平平常常地過日子, 和一般的老太太一樣, 早上起床吃飯, 在家裡溜圈做操, 每天寫幾張字, 讀一點書, 有的時候看朋友, 有的時候朋友來看她。

唯一一個動作便是拿出稿費辦了“好讀書”獎學金, 那還是為了完成錢鍾書的遺願。

實際上, 楊絳的“平常”態度貫穿了她的一生。

早年從父親處學會平淡處事;遇到錢鍾書時, 也大為贊同他“讀點書, 做點學問”的“胸無大志”;而到了晚年, 她則把蘇東坡的“萬人如海一身藏”奉為圭臬。

楊絳的平常心態, 最初承自父親。 談到父親給予的啟示, 楊絳說:“假如我們對某一件東西非常豔羨, 父親常常也只說一句話:‘世界上的好東西多著呢……’意思是:得你自己去爭取。

也許這又是一項‘勞動教育’, 可是我覺得更像鼓吹‘個人奮鬥’。 我私下的反應是:‘天下的好東西多著呢, 你能樣樣都有嗎?’”

她很明白, 人生在世,

要知足, 不貪心。

楊絳到高中還不會辨別平仄聲。 楊父也不擔憂, 只說不要緊, 到時候自然會懂。 在楊絳心中, 父親淡定從容、嚴謹睿智、孤傲狷介, 是楊絳做學問、做人不可替代的標杆。

她也會好奇父親少年時候是何模樣。 父親告訴她:“就和普通孩子一樣。

”想要為人敬重, 無須特立獨行。

父母一輩子相濡以沫的情意和支持, 則影響了楊絳平凡而堅實的家庭觀念。

楊絳記憶中, 她的父親母親, 雖是夫妻, 但更像老友。 兩人相敬如賓, 一輩子不曾吵架。

那個年代夫妻不吵不鬧的也不少, 但女子多半委曲求全, 一味迷信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不想也不敢與丈夫爭執。

但是楊絳的父母不同。他們是彼此真正的知己,無話不說,而且不准孩子插嘴,仿佛生怕破壞他們之間的溫柔似的。

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楊絳說:

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他們有時嘲笑,有時感慨,有時自我檢討,有時總結經驗。

兩人一生中長河一般的對話,聽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Jean de La Bruyère)《人性與世態》(Les Caractères)。他們的話時斷時續,我當時聽了也不甚經心。我的領會,是由多年不經心的一知半解積累而得。

這樣一種互相分享、支持的情意,在楊絳遇到錢鍾書時,便成為二人經營家庭關係的利器。

楊絳在醫院坐月子期間,錢鍾書過得十分辛苦。他一邊準備畢業論文,一邊要來醫院看望妻女,還得獨自料理日常生活。

一個人的日子不好過,錢鍾書屢屢出錯。每每如此,他便似孩童一般跑去跟妻子說“又做壞事了”。

弄翻墨水弄髒桌布。楊絳說,不要緊,她洗。

弄壞檯燈黑燈瞎火。楊絳說,不要緊,她修。

弄爛門軸關不上門。楊絳說,不要緊,她裝。

楊絳的“不要緊”三個字對錢鍾書來說圖騰一般成了他最大的安慰與寄託。

只要妻子在,一切都安穩。就像有一次,錢鍾書額上長了一枚疔瘡,久不見消退,錢鍾書心有隱憂。

見到丈夫神色不好,楊絳就說:“不要緊,我會給你治。”錢鍾書一聽,即刻心安。楊絳只是幫他熱敷,疔瘡卻真的被拔掉,半點疤痕也無。

錢鍾書的驚世之作《圍城》更是在楊絳放下才女身份,甘當“灶下婢”的付出之上寫成的。

當錢鍾書告訴楊絳自己要寫長篇小說的時候,楊絳特別高興。為了讓錢鍾書全心全意投入寫作,還建議錢鍾書減少學校的授課課時。

雖然收入也相應降低,但是楊絳說減少開支,生活節儉,不是不能過。恰逢家中女傭辭職,楊絳便不再雇人,親自操持全部家務。

從劈柴生火到做飯洗衣,她樣樣都做。其間,她竟還能抽出時間寫完自己第四部戲《風絮》。所作所為,錢家人都看在眼裡。連嬸嬸(叔父錢基厚之妻)都忍不住贊她說:“季康啊,你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宣哥是癡人有癡福。”

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一文寫道:“劈柴生火燒飯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經常給煤煙染成花臉,或熏得滿眼是淚,或給滾油燙出泡來,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鍾書寫《圍城》(他已把題目和主要內容和我講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願。”沒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最樸實的支持。

後來,楊絳讀到一段話,念給丈夫聽:“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從未想要娶別的女人”。

錢鍾書聽後即說:“我和他一樣。”她也說:“我也一樣。”他們之間沒有驚心動魄的情感糾葛,有的卻是用無數平凡日夜小事積累出來的情感、理解和支持。

楊絳曾說過:“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和想像中的名人風範不同,楊絳從未追逐過富貴與名望,她想做的無非是讀點書、做點學問、和家人守望相助。

她的願望平常而且微小,她一輩子也只是盡善盡美地做著每一件能做的、想做的事,但她所取得的成就和幸福卻令所有人為之側目。

“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當我們悼念楊絳先生時

我們悼念的是逝去的愛情、才華和修養

《認真地年輕 優雅地老去:楊絳傳》

王臣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簡介:作家王臣為追述楊絳先生而創作的傳記。本書是在詳實考證楊絳經歷、研讀先生作品的基礎上,潛心寫作而成。更獨家收錄《錢鍾書傳》和《錢瑗傳》,完整展現了“我們仨”的動人世界。 以客觀的視角、詩性的文字娓娓道來“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的傳奇一生:民國女子大多特立獨行,唯獨她,不攀高也不怕下跌,用力去愛,用心生活,於從容不迫間,成就百年優雅。

2

她的離去是安靜的

一如她在世的時候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

周絢隆 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簡介:《楊絳:永遠的女先生》全書選收文章46篇,既有社科院前兩任院長李鐵映和陳奎元的文章,也有文化界名人、普通讀者和先生的親朋好友對她的追思和懷念。從各個不同角度記述了先生平凡而偉大的一生。書中所附數十幅圖片,大多為首次發表。她的作品早已為她鑄就了豐碑,而她的德行便是那不朽的銘文。“不說違心的話,不做違心的事,一生只靠寫作謀生。”這便是先生對自己的寫照。

但是楊絳的父母不同。他們是彼此真正的知己,無話不說,而且不准孩子插嘴,仿佛生怕破壞他們之間的溫柔似的。

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楊絳說:

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他們有時嘲笑,有時感慨,有時自我檢討,有時總結經驗。

兩人一生中長河一般的對話,聽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Jean de La Bruyère)《人性與世態》(Les Caractères)。他們的話時斷時續,我當時聽了也不甚經心。我的領會,是由多年不經心的一知半解積累而得。

這樣一種互相分享、支持的情意,在楊絳遇到錢鍾書時,便成為二人經營家庭關係的利器。

楊絳在醫院坐月子期間,錢鍾書過得十分辛苦。他一邊準備畢業論文,一邊要來醫院看望妻女,還得獨自料理日常生活。

一個人的日子不好過,錢鍾書屢屢出錯。每每如此,他便似孩童一般跑去跟妻子說“又做壞事了”。

弄翻墨水弄髒桌布。楊絳說,不要緊,她洗。

弄壞檯燈黑燈瞎火。楊絳說,不要緊,她修。

弄爛門軸關不上門。楊絳說,不要緊,她裝。

楊絳的“不要緊”三個字對錢鍾書來說圖騰一般成了他最大的安慰與寄託。

只要妻子在,一切都安穩。就像有一次,錢鍾書額上長了一枚疔瘡,久不見消退,錢鍾書心有隱憂。

見到丈夫神色不好,楊絳就說:“不要緊,我會給你治。”錢鍾書一聽,即刻心安。楊絳只是幫他熱敷,疔瘡卻真的被拔掉,半點疤痕也無。

錢鍾書的驚世之作《圍城》更是在楊絳放下才女身份,甘當“灶下婢”的付出之上寫成的。

當錢鍾書告訴楊絳自己要寫長篇小說的時候,楊絳特別高興。為了讓錢鍾書全心全意投入寫作,還建議錢鍾書減少學校的授課課時。

雖然收入也相應降低,但是楊絳說減少開支,生活節儉,不是不能過。恰逢家中女傭辭職,楊絳便不再雇人,親自操持全部家務。

從劈柴生火到做飯洗衣,她樣樣都做。其間,她竟還能抽出時間寫完自己第四部戲《風絮》。所作所為,錢家人都看在眼裡。連嬸嬸(叔父錢基厚之妻)都忍不住贊她說:“季康啊,你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宣哥是癡人有癡福。”

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一文寫道:“劈柴生火燒飯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經常給煤煙染成花臉,或熏得滿眼是淚,或給滾油燙出泡來,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鍾書寫《圍城》(他已把題目和主要內容和我講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願。”沒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最樸實的支持。

後來,楊絳讀到一段話,念給丈夫聽:“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從未想要娶別的女人”。

錢鍾書聽後即說:“我和他一樣。”她也說:“我也一樣。”他們之間沒有驚心動魄的情感糾葛,有的卻是用無數平凡日夜小事積累出來的情感、理解和支持。

楊絳曾說過:“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和想像中的名人風範不同,楊絳從未追逐過富貴與名望,她想做的無非是讀點書、做點學問、和家人守望相助。

她的願望平常而且微小,她一輩子也只是盡善盡美地做著每一件能做的、想做的事,但她所取得的成就和幸福卻令所有人為之側目。

“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當我們悼念楊絳先生時

我們悼念的是逝去的愛情、才華和修養

《認真地年輕 優雅地老去:楊絳傳》

王臣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簡介:作家王臣為追述楊絳先生而創作的傳記。本書是在詳實考證楊絳經歷、研讀先生作品的基礎上,潛心寫作而成。更獨家收錄《錢鍾書傳》和《錢瑗傳》,完整展現了“我們仨”的動人世界。 以客觀的視角、詩性的文字娓娓道來“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的傳奇一生:民國女子大多特立獨行,唯獨她,不攀高也不怕下跌,用力去愛,用心生活,於從容不迫間,成就百年優雅。

2

她的離去是安靜的

一如她在世的時候

《楊絳:永遠的女先生》

周絢隆 編,人民文學出版社

簡介:《楊絳:永遠的女先生》全書選收文章46篇,既有社科院前兩任院長李鐵映和陳奎元的文章,也有文化界名人、普通讀者和先生的親朋好友對她的追思和懷念。從各個不同角度記述了先生平凡而偉大的一生。書中所附數十幅圖片,大多為首次發表。她的作品早已為她鑄就了豐碑,而她的德行便是那不朽的銘文。“不說違心的話,不做違心的事,一生只靠寫作謀生。”這便是先生對自己的寫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