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今的端午節風俗習慣

端午節的風俗:懸鍾馗像:鍾馗捉鬼, 是端午節習俗, 在江淮地區, 家家懸鍾馗像, 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 自驪山講武回宮, 瘧疾大發, 夢見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紅無襠褲, 赤腳, 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繞殿而跑。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 赤雙足。 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隻吞下, 明皇喝問, 大鬼奏日, 臣姓鍾馗, 即武舉不第, 願為陛下除妖魔, 皇醒後, 瘧疾愈, 於是令畫工吳道子。 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圖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時, 一律張貼, 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於堂中, 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

貼以艾葉, 婦人爭相戴之, 以僻邪驅瘴。 用菖蒲作劍, 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陽節, 家家都以菖蒲、 艾葉、 榴花、 蒜頭、龍船花, 製成人形稱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 可以長生, 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 曾吃菖蒲兩年。

艾葉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趕迫拯救, 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競渡之習, 盛行于吳, 越、楚。

臺灣開始有尤舟競渡是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均舉行尤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之舉, 近英國人亦仿效我國人作法, 組織鬼佬隊, 進行競賽活動。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說:“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 半娛樂性節目。 ”

龍舟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 受到蛇蟲、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 為了抵禦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像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並把船建造成龍形、 畫上龍紋, 每年端午舉行競渡。 以表示對龍的尊敬, 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 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 為恐魚吃掉, 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 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粽子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 與酒混合。 即成雄黃酒, 用以驅蟲解五毒, 小兒塗于頭額。 耳鼻, 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 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

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 而現白蛇原形。 此種習佰, 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 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 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 老年人稱為“遊百病”及“洗百病”, 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 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 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 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香囊內藏有朱砂。 雄黃。 香藥, 外包以絲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 作各種不同形狀, 結成一串, 形形色色, 玲瓏奪目。

帶葫蘆:端午節帶葫蘆是歷來的風俗, 小孩、成人佩帶葫蘆, 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 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本文由平行學社(線上文學分享學習交流平臺)編輯發佈!

全國文學、歷史愛好者的聚集處~歡迎大家來勾搭~

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佩帶傳統文化寓意"福祿"的葫蘆,可以化戾氣為平和,增強福緣氣場。

本文由平行學社(線上文學分享學習交流平臺)編輯發佈!

全國文學、歷史愛好者的聚集處~歡迎大家來勾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