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給日本,臺灣人當時是什麼反應?

凡事都有個前因後果, 想要理解今天的“果”, 就要去追問昨天的“因”。

譬如, 臺灣問題就是如此。

——一百多年前, 清廷是如何把臺灣割出去的?

——當臺灣被割出去後, 清廷又是對待它的?

只有在百年歷史的宏觀視角下, 尋找這些歷史問題的答案, 才能更全面準確地看待臺灣問題, 繼而為解決臺灣問題找到一條正確的路來。

歷史對現實的指導與幫助, 其意義正在於此。

1、日本為何那麼想得到臺灣?

臺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特別是對於急切想從島國走向大陸的日本來說, 它進入東亞大陸的跳板就兩塊:

一塊是朝鮮半島, 另一塊就是臺灣。

日本對臺灣的期望值非常高,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清廷對一直視臺灣為“化外之地”, 缺乏最起碼的重視。

早在1871年, 當發生臺灣人殺害琉球人事件後, 日本大張旗鼓地派兵進入臺灣, 成功地探到了清廷對於臺灣的底線。

在這一事件中, 清廷的態度很有意思:

——臺灣是我們的地盤沒錯, 但臺灣原居民是“化外之人”, 我們不管。

日本人就順水推舟地接過話來:

——既然你們不管, 那就我們來管。

這是在割臺灣20多年前, 中日雙方對臺灣的一個基本態度:

——一方早已垂涎三尺,

另一個卻覺得可有可無。

2、清廷對日本想割臺灣的態度

等到1895年, 李鴻章到日本去談判時, 日本正式提出來, 要割中國兩塊地:遼東半島和臺灣島。

清廷這邊的第一反應立刻就是:

——臺灣可以割給日本, 但遼東半島不能割。

為什麼遼東不能割?

清廷的解釋是:

——遼東是我們滿族人祖先居住的地方, 是大清的龍興之地, 所以不能割啊。

那臺灣為什麼就可以割?清廷雖然沒有明講, 但答案誰都知道:

——臺灣是“化外之人”居住的地方, 割了就割了吧!

今天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當臺灣人知道朝廷是這麼一個態度時, 他們會怎麼想?

這就好比要把兩個孩子送人時, 父母說:

——這個孩子我們捨不得給, 因為他是我們的心肝寶貝……至於另一個嘛, 如果你非要領走, 那就領走吧!

你覺得另一個孩子當時心裡會怎麼想?

他以後會怎麼看待自己的父母?

3、為什麼遼東半島能贖回來, 臺灣就不能?

如果按日本的打算,最後遼東和臺灣都割出去了,臺灣人估計還好受點。

畢竟遇上這樣窩囊的爹媽,就當是命吧。

但問題是:幾個月後,清廷花了三千萬兩銀子就把遼東半島給贖回來了!

平心而論:贖遼還真不是清廷偏心眼,而是列強不能容忍日本獨佔遼東半島。

俄、德、法三國直接就和日本攤牌了,說:

——你要不把遼東半島讓出來,我們直接就開軍艦打到日本去。

日本當然不敢不聽了,就問這三國,我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拿什麼補償我?

歷史到這裡就很有趣了,三國的回答是:

——那是你和大清的事,我們不管,想要什麼補償你找清廷談去。

最後中日雙方再談,三千萬兩白銀成交。

如此一來,臺灣人就更受刺激了,既然三千萬兩就能把遼東贖回來,那就再花點銀子,把臺灣也趕緊贖回去啊!

當時,不論是臺灣官方還是民間百姓,大家心裡都在這樣苦苦哀求朝廷:

——千萬不要把我們割給日本啊!如果朝廷沒銀子,我們自發湊錢,自己贖自己,行不行啊?

寫到這裡,你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臺灣人有多可憐!

就像一個要送給他人的孩子,哭著喊著求自己的父母:你們把我留下吧,不要把我送給別人!

但事實上,清廷即使真想花錢把臺灣贖回來,也根本不可能,其他列強在臺灣與日本沒有利益衝突。

讓日本把這塊肥肉吐出來,根本不可能的事。

但當時的臺灣人肯定不會想到這一層,他們只會認為:

——朝廷就是捨不得花錢,就是鐵了心要把他們割給日本。

恨意於是就更加重了一層,這是人之常情的事。

4、在臺灣問題上,李鴻章是個民族罪人!

讀過我之前文章的讀者,大抵都知道,我屬於“挺李派”,李鴻章絕不是教科書裡寫的那樣不堪。

但在臺灣問題上,李鴻章是個民族罪人!

如果不是他強加干涉,日本人即使從寫在紙上的條約中割占了臺灣,也很難事實上佔據臺灣。

當臺灣要割給日本的成定局後,有一些人不肯認。

如,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按管轄範圍,臺灣就在兩廣總督的管轄範圍之內。

再如,時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嵩。

張之洞的思路是:雖然朝廷說了要把臺灣割給日本,但我們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去堅決反抗,不讓日本在臺灣安寧,只要我們堅持上幾年,日本人肯定耗不起,到時它們只能把臺灣這塊“硬骨頭”再吐出來。

他不僅這麼想了,更這麼做了,送了大量的武器給臺灣巡撫唐景嵩,把許多的臺灣居民武裝了起來。

既然朝廷已經不認臺灣了,唐景嵩索性就自立朝廷,名字叫“臺灣民主國”。

匆忙之中,他還設計了一面國旗,藍底色上有一隻大黃虎,虎首向內,是繼續向清廷臣服之意。

如果這一切都按張之洞的思路來辦,搞持久戰、搞人民戰爭,日本人還真得是沒法待下去。

但問題就出在李鴻章這裡,他給朝廷寫了個奏摺,參奏張之洞,說:

——如果任由張之洞這麼搞下去,《馬關條約》就是個無效條約了,日本會繼續和大清開戰,到時候情況就更糟糕了。

清廷那還經得住他這麼嚇唬,於是就給張之洞施壓,不允許他支持唐景嵩的“臺灣民主國”武力抗日。

失去了張之洞的支持,唐景嵩只做了7天“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就逃回了大陸。

在失去統一領導後,日本人在臺灣肆無忌憚地一頓殺戮。

日軍入台數月間,殺了數萬臺灣人後基本上控制了臺灣。

此後,從1895到1945年,日本人整整統治了臺灣50年。

當我們把這段歷史梳理過後,就自然會明白,臺灣問題的複雜性至少應包括這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台海問題所牽涉多方利益導致的國際局勢複雜性,這是個政治問題。

另一方面,更有50年被割讓歷史給臺灣造成的心理傷害的複雜性,這是個情感問題。

臺灣就不能?

如果按日本的打算,最後遼東和臺灣都割出去了,臺灣人估計還好受點。

畢竟遇上這樣窩囊的爹媽,就當是命吧。

但問題是:幾個月後,清廷花了三千萬兩銀子就把遼東半島給贖回來了!

平心而論:贖遼還真不是清廷偏心眼,而是列強不能容忍日本獨佔遼東半島。

俄、德、法三國直接就和日本攤牌了,說:

——你要不把遼東半島讓出來,我們直接就開軍艦打到日本去。

日本當然不敢不聽了,就問這三國,我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拿什麼補償我?

歷史到這裡就很有趣了,三國的回答是:

——那是你和大清的事,我們不管,想要什麼補償你找清廷談去。

最後中日雙方再談,三千萬兩白銀成交。

如此一來,臺灣人就更受刺激了,既然三千萬兩就能把遼東贖回來,那就再花點銀子,把臺灣也趕緊贖回去啊!

當時,不論是臺灣官方還是民間百姓,大家心裡都在這樣苦苦哀求朝廷:

——千萬不要把我們割給日本啊!如果朝廷沒銀子,我們自發湊錢,自己贖自己,行不行啊?

寫到這裡,你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臺灣人有多可憐!

就像一個要送給他人的孩子,哭著喊著求自己的父母:你們把我留下吧,不要把我送給別人!

但事實上,清廷即使真想花錢把臺灣贖回來,也根本不可能,其他列強在臺灣與日本沒有利益衝突。

讓日本把這塊肥肉吐出來,根本不可能的事。

但當時的臺灣人肯定不會想到這一層,他們只會認為:

——朝廷就是捨不得花錢,就是鐵了心要把他們割給日本。

恨意於是就更加重了一層,這是人之常情的事。

4、在臺灣問題上,李鴻章是個民族罪人!

讀過我之前文章的讀者,大抵都知道,我屬於“挺李派”,李鴻章絕不是教科書裡寫的那樣不堪。

但在臺灣問題上,李鴻章是個民族罪人!

如果不是他強加干涉,日本人即使從寫在紙上的條約中割占了臺灣,也很難事實上佔據臺灣。

當臺灣要割給日本的成定局後,有一些人不肯認。

如,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按管轄範圍,臺灣就在兩廣總督的管轄範圍之內。

再如,時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嵩。

張之洞的思路是:雖然朝廷說了要把臺灣割給日本,但我們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去堅決反抗,不讓日本在臺灣安寧,只要我們堅持上幾年,日本人肯定耗不起,到時它們只能把臺灣這塊“硬骨頭”再吐出來。

他不僅這麼想了,更這麼做了,送了大量的武器給臺灣巡撫唐景嵩,把許多的臺灣居民武裝了起來。

既然朝廷已經不認臺灣了,唐景嵩索性就自立朝廷,名字叫“臺灣民主國”。

匆忙之中,他還設計了一面國旗,藍底色上有一隻大黃虎,虎首向內,是繼續向清廷臣服之意。

如果這一切都按張之洞的思路來辦,搞持久戰、搞人民戰爭,日本人還真得是沒法待下去。

但問題就出在李鴻章這裡,他給朝廷寫了個奏摺,參奏張之洞,說:

——如果任由張之洞這麼搞下去,《馬關條約》就是個無效條約了,日本會繼續和大清開戰,到時候情況就更糟糕了。

清廷那還經得住他這麼嚇唬,於是就給張之洞施壓,不允許他支持唐景嵩的“臺灣民主國”武力抗日。

失去了張之洞的支持,唐景嵩只做了7天“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就逃回了大陸。

在失去統一領導後,日本人在臺灣肆無忌憚地一頓殺戮。

日軍入台數月間,殺了數萬臺灣人後基本上控制了臺灣。

此後,從1895到1945年,日本人整整統治了臺灣50年。

當我們把這段歷史梳理過後,就自然會明白,臺灣問題的複雜性至少應包括這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台海問題所牽涉多方利益導致的國際局勢複雜性,這是個政治問題。

另一方面,更有50年被割讓歷史給臺灣造成的心理傷害的複雜性,這是個情感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