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起上班卻不是同事,創業故事的發源地

3月份, Startup Genome最新公佈了2017年度“全球創業環境最佳城市報告”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7), 前20位城市中9個來自北美, 6個來自歐洲, 4個來自亞洲(其中北京、上海分列第4和8位), 而悉尼是大洋洲唯一入選城市, 儘管排名由去年的第16位下降一位, 但仍然是這塊獨立大陸上的創業首選之地。

報告顯示, 悉尼目前約有1300-2100個活躍的科技初創公司, 在資料調研的“創業表現”這一維度中, 悉尼的發展速度極快——過去兩年裡增長了接近370%, Tech Sydney首席執行官Dean McEvoy稱:“未來如果能為創業公司提供更強的推動創業發展和連通的空間, 促進其更廣闊的協同合作, 我們將勢不可擋”。

提到“推動創業發展和連通的空間”, 近年在國內和澳洲同樣發展迅速的“聯合辦公模式”(Coworking)是其中值得被重視的一環。

閱讀導航

一、聯合辦公發展概況

二、悉尼和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

三、聯合辦公模式的未來

聯合辦公發展概況

“聯合辦公”, 儘管從字面看仍然是指以租賃辦公室或工位元為模式,

以彙聚不同職業背景的人入駐辦公的商業開發專案, 但其在商業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卻逐漸深化和開闊起來。

《悉尼聯合辦公觀察2016年10月報告》(Sydney Co-working Insight: October 2016 report)顯示, 過去10年悉尼聯合辦公的面積急劇擴大, 聯合辦公空間面積從2006年的1400 平方米擴大到了4.4182萬平方米, 而其在CBD商區的增長更加明顯, 在過去5年中, 從140平方米急劇擴大到了1.5674 萬平方米, 漲幅超過100倍。

聯合辦公界的最大玩家 Wework正在喬治大街(George St)上籌備開啟悉尼的第三家聯合辦公中心, 其目前在36個國家共有153個辦公中心, 並計畫到2018年發展到376個。 據《華爾街日報》稱, 今年2月其拿到了軟銀3億美元的投資, 後續投資總額可能達到30-40億美元, 如果後續融資到位,

其最高估值將達到200億美元。

房地產諮詢機構高力國際(Colliers International)在今年3月的一份報告稱, 五個行業的增長驅動了聯合辦公行業的發展, 包括:

1

跨國公司開始使用聯合辦公空間

2

業務外包公司在當地市場的作用

3

初創企業及自由職業者湧現

4

軟體及硬體技術的進步

5

日益增長的勞動力

聯合辦公空間與傳統辦公室相比, 一方面租金成本更低, 報告同時得出結論認為:針對50 人以下的初創企業來說, 租用聯合辦公空間平均比普通固定辦公室節省接近30%的租金成本。 在節省成本之外, 聯合辦公其它的辦公優勢顯得更加突出:

1

大部分聯合辦公室會24小時運營, 更有前瞻性的空間除了配備會議室、公共空間外, 還會增設淋浴室、瑜伽室、兒童遊樂空間等;

2

聚攏業務重合或差異多元化的眾多行業公司, 截然不同的公司文化、工作氛圍及不同背景的工作者彙聚, 利於交流及合作, 甚至利於推廣自身業務;

3

地理位置多數選擇在市中心, 擁有更加人性化及設計感的工作環境;

4

硬體軟體兼備,

促進公司靈活辦公, 有利於提高團隊運營的靈活性等。

然而在一系列的優勢外, 聯合辦公中心的弊端也同樣為人詬病:

1

人員流動性過高, 在看似“活力向上”的場景下, 很可能埋伏著“不斷更替”的恐慌;

2

合作效果不及預期, 開放辦公所“引以為傲”的合作精神及創意討論也往往被“閒聊”和“低效率”代替, “人們之間的溝通確實增加了, 但與工作相關的交流卻並未增多”, 美國伊利諾州環境及設計心理學家Sally Augustin這樣說;

3

開放環境不可避免的“打擾”, 悉尼大學有調研稱, 身處全開放式的辦公空間超過50%的人會對溫度、空氣品質和聲音隱私受到侵犯感覺不滿等。

在優劣面前, 值得注意的風向標是, 以亞馬遜、高盛、Verizon通信公司為代表的大公司越來越多的走向“聯合辦公”。

一種方式是大公司將自家辦公室重新整修,變化為“聯合辦公空間”。高盛集團計畫在今年把原來容納500個資產管理人員的3層辦公室調整為1層,並取消辦公室全部隔板以增加互動,同時會增設開放的咖啡吧、食物台、電話亭以及可以容納70人的會議室等。

“這次改造我們希望能鼓勵投資小組之間有更多合作,希望增加和提升大家互動的品質,以及和客戶合作的品質” 高盛發言人 Andrew Williams 在一份聲明中這樣說。與此相類似,荷蘭商業銀行ING Bank也把土耳其總部大樓整修為聯合辦公空間。

另一種方式則是大公司直接“建立”聯合辦公空間。Verizon通信公司2016年在紐約開辦了近1000平米的聯合辦公室,配備了臥室、廚房燈區域,並加裝了高速寬頻設備,而其目的並非為了以此盈利,更多是希望接觸到業務重合的科技社區,同時推廣自身企業業務。亞馬遜也曾試圖靠這種方式來吸引企業合作,其在2015年曾舉辦過一次“快閃式聯合辦公”,提供免費的辦公區域以吸引員工和學生瞭解其雲計算服務。

不可否認的是,“聯合辦公”正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迅速擴張,下文將以國內和澳洲聯合辦公模式發展最為活躍的兩個城市:上海及悉尼的幾家聯合辦公空間為例,詳述其具體服務、功能及區別。

1

悉尼和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

1

悉尼

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的專欄作家Harry Tucker在幾年前曾報導過3家澳洲最好的聯合辦公室,當時正是悉尼創業公司和聯合辦公飛速發展的階段。澳洲最大的聯合辦公品牌Hub Sydney的創始人Brad Krauskopf說,以服務自由職業者或小型初創公司的聯合辦公模式將會改變澳洲的經濟模式,“如果澳洲能夠致力於發展公司的協同合作能力、創造更多互相學習的機會,一定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這正是聯合辦公的真正意義”。

Fishburners是悉尼聯合辦公的“鼻祖”之一,兩個地點入駐了170餘家公司、500餘人,公司包括Pixelstitch,FusionLabs和GradConnection等。

目前在悉尼發展最快的聯合辦公空間是前文提及的Wework,其在悉尼目前共擁有3家聯合辦公空間,針對不同人群包括個人/自由職業者、長期兼職人員、創業公司/小型機構、100人以上規模的公司均有不同的配套服務,租金從現收現付的按需移動工位日租$45起(每月$500),到固定工位每月$850及專屬辦公室每月$1150不等。

Martin Place的公共空間

George Street空間內的獨立辦公室

Pyrmont 內的共用空間

在以上所提及的悉尼的聯合辦公空間中,都會提供整體的辦公服務,具體包括:

團隊服務:工作日內為入駐者提供從前臺服務到個性化支援及郵件處理的各類服務;

清潔服務:清潔人員全天無休地保持公用區、會議室及私人辦公室的衛生;

隔音電話間:為私人通話和視頻聊天提供舒適的隱蔽空間;

會議設施:會議室內不僅包括音訊視頻設備,也會有自訂壁紙和大理石桌面等細節配套;

免費提供食品及飲品供應,配備高速網路;

社交活動:從研討會到思想領袖小組,甚至乳酪、精釀啤酒品鑒活動等。在這些活動空間裡,一般都會配備投影儀、音響及燈光系統;

單車儲存:悉尼有很多白領習慣騎車上班,辦公樓停車點會配套鉤鏈及車架等;

戶外空間:從陽臺到屋頂露臺,悉尼的聯合辦公空間的戶外配套很優質,其甚至鼓勵在露臺做瑜伽。

2

上海

從2013年開始,聯合辦公的概念正式落戶中國,上海作為國內辦公需求最為強勁的城市之一,被眾多聯合辦公中心所青睞。不同于悉尼聯合辦公行業81%的市場份額被10-14家頂級運營公司所掌控,國內近年出現了很多本土聯合辦公品牌,諸如優客工廠、WE+、創邑Space、無界空間等,其中WE+及優客工廠都曾表示,會借助合併的機會,將聯合辦公空間佈局到更多的二線城市,計畫與Wework為代表的大品牌進行錯位競爭。

WE+ 目前全國共有24處辦公中心,也是國內第一家走向海外市場的聯合辦公品牌。優客工廠因為創始人毛大慶的背景,擴張速度也相當可觀,截至 2017 年初已有 78 個辦公空間。

WE+ 金鐘廣場公共空間

配備了睡眠倉的創意SPACE

室內裝飾引入眾多設計品牌的Wework威海路店

由廢棄鉚釘廠改建而成的

米域·有光空間中的睡眠倉

位於南京路上的Naked Hub裸心社配備瑜伽室

在資訊收集中,上海的聯合辦公中心在辦公室/會議室租金,硬體配套服務(運營時間、空調開放時長、插座配備、供水等)方面與悉尼區別並不明顯,兩者主要的區別在於:

1

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占地面積更大,其中Wework威海路店樓面面積超過7000平米,可提供約1400人同時辦公,每個樓層都設有多個公共空間;位於上海人文街區愚園路的創邑SPACE更是突破大平層空間,擁有挑高的LOFT設計,其中入住的XINCAFE咖啡吧面積甚至也超過了150平米;帶有中庭直通頂層巨大弧形樓梯的米域·有光,其3樓的屋頂花園露臺達100平米,一樓有200平米的公共空間、二樓有150平米的休息區;FUNWORK公共區域和露臺總面積近800平米。

2

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將更多心思用在室內裝修設計,例如Wework會在宣傳中著意突出其座椅材質出自丹麥家居品牌Muuto、Hay,另一家Paper也會突出其衛浴用品、燈具等品牌。相對比,悉尼的辦公空間卻更傾向於在品牌宣傳中突出其軟體服務,諸如團隊建設、公司合作及共用優惠、會員福利等。

3

從入住企業類型來看,儘管悉尼與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中大部分是初創企業及小型公司,但上海目前幾乎沒有大型公司或頂尖創業公司入駐,但在悉尼,以位於CBD澳洲證交所大樓對面Tank Stream Labs為例,其已經入駐了澳洲頂尖的創業公司,如GoCatch,Pocketbook和Airtasker等,目前也正在積極爭取著包括PayPal、Braintree及數位媒體巨頭Buzzfeed在內的其它59家創業公司。

聯合辦公模式的未來

1. 聯合辦公行業項目已出現過剩趨勢,優勝劣汰明顯

伴隨著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從國內一二線城市來看,聯合辦公空間過剩的隱憂已經出現,高力報告中顯示,僅北京、上海兩個城市,聯合辦公空間網點數量分別已達235個和860個。一部分聯合辦公專案已經出現了倒閉,被合併的情況,少數擁有豐富運營經驗及資金背景的大型聯合辦公品牌繼續著擴張,“單槍匹馬”的殺出一條連鎖模式。

“大多數失敗的案例往往是因為經營者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就開始做,沒有對自己的能力和特長有清晰的判斷。”高力國際執行董事吳群在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時這樣表示。

早期聯合辦公品牌的利潤來源是通過以低於市場水準的價格獲取物業,佔有成本上的差價優勢,但在後期運營中卻忽視聯合辦公所需要的增值服務,導致其從最初就缺乏持久的競爭力、特點,同質化現象嚴重,單一粗暴的經營模式遭遇淘汰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2. 創業人士和自由職業者對聯合辦公空間的需求前景不明

2016年8月份,Wework發佈了一個新的企業銷售主管招聘啟事,目標定位全球1000強的大企業客戶。從這一決策我們能夠看到的一絲苗頭是,採用輕資產模式、收入來自租戶租金的聯合辦公行業者們,也已經意識到了小型創業公司和自由職業者的“不穩定性”。

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經濟形勢逐漸趨於好轉,公司對人才的需求會提高,曾經受到經濟危機影響而被裁員並走上自由職業之路的員工逐漸會返回到企業環境中,其對聯合辦公空間的需求亦會隨之下降。

與此同時,創業環境的變化同樣是一個不穩定因素,風險投資總額從2015年開始已經出現下滑趨勢。大企業具備更高的租約穩定性和更大的租賃規模,聯合辦工品牌所需要付出的人力及管理成本相對會更低。高力國際在報告中舉例稱,2016年,普華永道在新加坡Collective Works租用了100個工位,滙豐銀行在香港WeWork裡租了400個工位,而微軟已經把紐約70%的銷售人員都轉移到了靈活的辦公空間中。

聯合辦公空間中小型/初創企業和大中型企業所占的比例在未來如果能夠各占一半,會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但大公司的入駐前景同樣不夠明朗,其嚴格的規範和企業文化是否能與推崇“自由、靈活”的聯合辦公行業相融合仍屬未知。

3. 關鍵是定位與運營,核心是做社區

成功的聯合辦公空間往往抓住了市場的兩個關鍵,即定位與運營。

在這兩點上,悉尼要比國內同行做得更好。以Hub Sydney為例,其針對入駐企業和個人均實行“准入駐日”制度,即讓團隊或個人在正式入駐前試工1天,互相考察是否能夠融入社區生活,並與其他人和諧相處,其甚至會通過視頻及面試的方式考察申請人。

儘管這一方法看起來違背了“自由、平等、靈活”的空間定位,但從長期來看卻是運營過程中必要的規則。

因為社區的涵義遠遠大於物理空間,如果意圖讓每一個會員在社區裡都能找到他要的東西,提高工作效率,社區的管理至關重要,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應該有共建自律的意識,讓會員“有權利不需要過問任何人就可以自己做事”。

同時,在未來的發展中精細化的市場細分是其另一個發展趨勢,如果能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找到一個提供3D印表機的聯合辦公空間,能為一個從事時尚行業的人提供彙聚了同行的空間,可能要比只是有“睡眠倉”、“大露臺”、“健身房”的徒有其表的同質化空間更加重要。

結語

在明確了定位,貫徹“向內”的運營方式外,聯合辦公空間的核心是要做好社區——聚集起有相似目標和發展願景的公司或領域內的專業人士,形成一個穩定而活躍的社區,在社區內促進資源的共用和專業意見的交流,成為真正合作的平臺

一種方式是大公司將自家辦公室重新整修,變化為“聯合辦公空間”。高盛集團計畫在今年把原來容納500個資產管理人員的3層辦公室調整為1層,並取消辦公室全部隔板以增加互動,同時會增設開放的咖啡吧、食物台、電話亭以及可以容納70人的會議室等。

“這次改造我們希望能鼓勵投資小組之間有更多合作,希望增加和提升大家互動的品質,以及和客戶合作的品質” 高盛發言人 Andrew Williams 在一份聲明中這樣說。與此相類似,荷蘭商業銀行ING Bank也把土耳其總部大樓整修為聯合辦公空間。

另一種方式則是大公司直接“建立”聯合辦公空間。Verizon通信公司2016年在紐約開辦了近1000平米的聯合辦公室,配備了臥室、廚房燈區域,並加裝了高速寬頻設備,而其目的並非為了以此盈利,更多是希望接觸到業務重合的科技社區,同時推廣自身企業業務。亞馬遜也曾試圖靠這種方式來吸引企業合作,其在2015年曾舉辦過一次“快閃式聯合辦公”,提供免費的辦公區域以吸引員工和學生瞭解其雲計算服務。

不可否認的是,“聯合辦公”正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迅速擴張,下文將以國內和澳洲聯合辦公模式發展最為活躍的兩個城市:上海及悉尼的幾家聯合辦公空間為例,詳述其具體服務、功能及區別。

1

悉尼和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

1

悉尼

知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的專欄作家Harry Tucker在幾年前曾報導過3家澳洲最好的聯合辦公室,當時正是悉尼創業公司和聯合辦公飛速發展的階段。澳洲最大的聯合辦公品牌Hub Sydney的創始人Brad Krauskopf說,以服務自由職業者或小型初創公司的聯合辦公模式將會改變澳洲的經濟模式,“如果澳洲能夠致力於發展公司的協同合作能力、創造更多互相學習的機會,一定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這正是聯合辦公的真正意義”。

Fishburners是悉尼聯合辦公的“鼻祖”之一,兩個地點入駐了170餘家公司、500餘人,公司包括Pixelstitch,FusionLabs和GradConnection等。

目前在悉尼發展最快的聯合辦公空間是前文提及的Wework,其在悉尼目前共擁有3家聯合辦公空間,針對不同人群包括個人/自由職業者、長期兼職人員、創業公司/小型機構、100人以上規模的公司均有不同的配套服務,租金從現收現付的按需移動工位日租$45起(每月$500),到固定工位每月$850及專屬辦公室每月$1150不等。

Martin Place的公共空間

George Street空間內的獨立辦公室

Pyrmont 內的共用空間

在以上所提及的悉尼的聯合辦公空間中,都會提供整體的辦公服務,具體包括:

團隊服務:工作日內為入駐者提供從前臺服務到個性化支援及郵件處理的各類服務;

清潔服務:清潔人員全天無休地保持公用區、會議室及私人辦公室的衛生;

隔音電話間:為私人通話和視頻聊天提供舒適的隱蔽空間;

會議設施:會議室內不僅包括音訊視頻設備,也會有自訂壁紙和大理石桌面等細節配套;

免費提供食品及飲品供應,配備高速網路;

社交活動:從研討會到思想領袖小組,甚至乳酪、精釀啤酒品鑒活動等。在這些活動空間裡,一般都會配備投影儀、音響及燈光系統;

單車儲存:悉尼有很多白領習慣騎車上班,辦公樓停車點會配套鉤鏈及車架等;

戶外空間:從陽臺到屋頂露臺,悉尼的聯合辦公空間的戶外配套很優質,其甚至鼓勵在露臺做瑜伽。

2

上海

從2013年開始,聯合辦公的概念正式落戶中國,上海作為國內辦公需求最為強勁的城市之一,被眾多聯合辦公中心所青睞。不同于悉尼聯合辦公行業81%的市場份額被10-14家頂級運營公司所掌控,國內近年出現了很多本土聯合辦公品牌,諸如優客工廠、WE+、創邑Space、無界空間等,其中WE+及優客工廠都曾表示,會借助合併的機會,將聯合辦公空間佈局到更多的二線城市,計畫與Wework為代表的大品牌進行錯位競爭。

WE+ 目前全國共有24處辦公中心,也是國內第一家走向海外市場的聯合辦公品牌。優客工廠因為創始人毛大慶的背景,擴張速度也相當可觀,截至 2017 年初已有 78 個辦公空間。

WE+ 金鐘廣場公共空間

配備了睡眠倉的創意SPACE

室內裝飾引入眾多設計品牌的Wework威海路店

由廢棄鉚釘廠改建而成的

米域·有光空間中的睡眠倉

位於南京路上的Naked Hub裸心社配備瑜伽室

在資訊收集中,上海的聯合辦公中心在辦公室/會議室租金,硬體配套服務(運營時間、空調開放時長、插座配備、供水等)方面與悉尼區別並不明顯,兩者主要的區別在於:

1

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占地面積更大,其中Wework威海路店樓面面積超過7000平米,可提供約1400人同時辦公,每個樓層都設有多個公共空間;位於上海人文街區愚園路的創邑SPACE更是突破大平層空間,擁有挑高的LOFT設計,其中入住的XINCAFE咖啡吧面積甚至也超過了150平米;帶有中庭直通頂層巨大弧形樓梯的米域·有光,其3樓的屋頂花園露臺達100平米,一樓有200平米的公共空間、二樓有150平米的休息區;FUNWORK公共區域和露臺總面積近800平米。

2

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將更多心思用在室內裝修設計,例如Wework會在宣傳中著意突出其座椅材質出自丹麥家居品牌Muuto、Hay,另一家Paper也會突出其衛浴用品、燈具等品牌。相對比,悉尼的辦公空間卻更傾向於在品牌宣傳中突出其軟體服務,諸如團隊建設、公司合作及共用優惠、會員福利等。

3

從入住企業類型來看,儘管悉尼與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中大部分是初創企業及小型公司,但上海目前幾乎沒有大型公司或頂尖創業公司入駐,但在悉尼,以位於CBD澳洲證交所大樓對面Tank Stream Labs為例,其已經入駐了澳洲頂尖的創業公司,如GoCatch,Pocketbook和Airtasker等,目前也正在積極爭取著包括PayPal、Braintree及數位媒體巨頭Buzzfeed在內的其它59家創業公司。

聯合辦公模式的未來

1. 聯合辦公行業項目已出現過剩趨勢,優勝劣汰明顯

伴隨著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從國內一二線城市來看,聯合辦公空間過剩的隱憂已經出現,高力報告中顯示,僅北京、上海兩個城市,聯合辦公空間網點數量分別已達235個和860個。一部分聯合辦公專案已經出現了倒閉,被合併的情況,少數擁有豐富運營經驗及資金背景的大型聯合辦公品牌繼續著擴張,“單槍匹馬”的殺出一條連鎖模式。

“大多數失敗的案例往往是因為經營者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就開始做,沒有對自己的能力和特長有清晰的判斷。”高力國際執行董事吳群在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時這樣表示。

早期聯合辦公品牌的利潤來源是通過以低於市場水準的價格獲取物業,佔有成本上的差價優勢,但在後期運營中卻忽視聯合辦公所需要的增值服務,導致其從最初就缺乏持久的競爭力、特點,同質化現象嚴重,單一粗暴的經營模式遭遇淘汰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2. 創業人士和自由職業者對聯合辦公空間的需求前景不明

2016年8月份,Wework發佈了一個新的企業銷售主管招聘啟事,目標定位全球1000強的大企業客戶。從這一決策我們能夠看到的一絲苗頭是,採用輕資產模式、收入來自租戶租金的聯合辦公行業者們,也已經意識到了小型創業公司和自由職業者的“不穩定性”。

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經濟形勢逐漸趨於好轉,公司對人才的需求會提高,曾經受到經濟危機影響而被裁員並走上自由職業之路的員工逐漸會返回到企業環境中,其對聯合辦公空間的需求亦會隨之下降。

與此同時,創業環境的變化同樣是一個不穩定因素,風險投資總額從2015年開始已經出現下滑趨勢。大企業具備更高的租約穩定性和更大的租賃規模,聯合辦工品牌所需要付出的人力及管理成本相對會更低。高力國際在報告中舉例稱,2016年,普華永道在新加坡Collective Works租用了100個工位,滙豐銀行在香港WeWork裡租了400個工位,而微軟已經把紐約70%的銷售人員都轉移到了靈活的辦公空間中。

聯合辦公空間中小型/初創企業和大中型企業所占的比例在未來如果能夠各占一半,會是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但大公司的入駐前景同樣不夠明朗,其嚴格的規範和企業文化是否能與推崇“自由、靈活”的聯合辦公行業相融合仍屬未知。

3. 關鍵是定位與運營,核心是做社區

成功的聯合辦公空間往往抓住了市場的兩個關鍵,即定位與運營。

在這兩點上,悉尼要比國內同行做得更好。以Hub Sydney為例,其針對入駐企業和個人均實行“准入駐日”制度,即讓團隊或個人在正式入駐前試工1天,互相考察是否能夠融入社區生活,並與其他人和諧相處,其甚至會通過視頻及面試的方式考察申請人。

儘管這一方法看起來違背了“自由、平等、靈活”的空間定位,但從長期來看卻是運營過程中必要的規則。

因為社區的涵義遠遠大於物理空間,如果意圖讓每一個會員在社區裡都能找到他要的東西,提高工作效率,社區的管理至關重要,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應該有共建自律的意識,讓會員“有權利不需要過問任何人就可以自己做事”。

同時,在未來的發展中精細化的市場細分是其另一個發展趨勢,如果能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找到一個提供3D印表機的聯合辦公空間,能為一個從事時尚行業的人提供彙聚了同行的空間,可能要比只是有“睡眠倉”、“大露臺”、“健身房”的徒有其表的同質化空間更加重要。

結語

在明確了定位,貫徹“向內”的運營方式外,聯合辦公空間的核心是要做好社區——聚集起有相似目標和發展願景的公司或領域內的專業人士,形成一個穩定而活躍的社區,在社區內促進資源的共用和專業意見的交流,成為真正合作的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