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什麼樣的手稿面世,估值2.1億!

最近, 清朝嘉慶年間御醫汪必昌所著《聊複集·怪症匯纂》手稿一冊被發現, 這一隱逸兩百年的手稿中記載了540餘種(約650個)偏方秘方, 所涉病症甚至包括癌症在內的各類怪症(疑難雜症)。

汪必昌, 字燕亭, 清代歙縣人, 生於1764年, 卒年不詳。 汪必昌在嘉慶年間被選入太醫院, 任職九年, 並曾在嘉慶皇帝五十壽辰時受到封賞, 其父也獲贈官職。 嘉慶十五年(西元1810年), 汪必昌離開太醫院返回家鄉, 在臨行前根據其所學寫出《聊複集》一書, 同年由京都琉璃廠韞寶齋刊刻而廣為流傳。

公開出版的《聊複集》有五卷, 分別為《醫階辨脈》、《醫階辨證》、《醫階辨藥》、《眼科心法》、《玉鑰集》。 而此次發現的未刊稿本有四部分, 皆不見於今本《聊複集》之中。 這四部分是《怪證匯纂》七葉、批註《陶氏殺車三十七槌法》、《針灸論》與《怪症方法》。 其中《怪症方法》篇幅最大, 占整個稿本的四分之三有餘, 收錄御醫整理的秘方偏方五百四十種, 涉及各類疑難雜症, 其中不乏"癌症"、"腫瘤"、"尿血吐血"等。

該稿本由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執行主任彭令發現。 2017年1月,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開始了民間收藏明清時期御醫手稿的徵集活動。 在此次徵集活動中, 一批精品御醫手稿陸續出現, 塵封近200年的汪必昌未刊稿本即為此中上品。

這是汪必昌自序——

而最新面世的汪必昌手稿, 記錄的全部是疑難怪病偏方秘方, 極為珍貴。 專家估計, 這卷手稿的總價值能達到2.16億。 當然, 這估價主要指的是秘方的價值。

但我們看到汪必昌的手稿, 竟發現他的小字十分娟秀、可愛, 如果刨去秘方價值的因素, 這手跡本身也很珍貴吧——

其實在傳統文化裡, 很多事與書法相通。

同為國粹的中醫, 與書法的關係就更加微妙了。

集書法與中醫之大成者, 傅山為古今第一, 他是醫生裡寫字最好的, 是書法家裡看病最強的。

但你可能不知道, 書家中的陸維釗、諸樂三、張宗祥, 以及國學大師馬一浮, 也都旁通醫術, 於是他們親手開的方子, 便讓人耳目一新了——

陸維釗方

諸樂三方

張宗祥方

馬一浮方

值得一提的是,陸維釗先生的藥方手跡世間僅此一件,極為難得;馬一浮先生精通多門學問,看病自然也在行;諸樂三先生以書畫名世,而他本人就是中醫科班出身的。

你也許會說,這幾位本就是書家,寫得當然不差,別著急,咱看看純粹的中醫寫的藥方如何——

紹興名醫楊森茂方

海鹽名醫任小田方

清昆山名醫潘道根方

清代御醫陳蓮舫方

以上幾張,都是清至近代,各地名醫的親筆藥方。乍看來,根本判斷不出哪些是書家字,哪些是醫家字。

精美的花箋,娟秀的字跡,配以實用的處方,藥材間的留白,篆刻的提示語,雖無意安排,卻成了章法多變的書法小品,著實耐看。

由此我想,擅長突破書法圖式的傅山,其靈感是否來自於開藥方的經驗呢?

民國杭州名醫駱也梅方

民國杭州名醫何公旦方

民國杭州名醫詹子翔方

這些名醫雖不以書法名世,但我們不能不對他們的“書作”肅然起敬。

他們的書寫很隨意,然而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書卷氣而自得書卷氣,這些,都是很多書法家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的。

書卷氣其實不是寫來,而是修來的。在這些藥方的背後,他們不知寫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寫得多了,修養到了,好的氣息就躍然紙上了。

浙江名醫宋光濟方

浙江名醫徐榮齋方

浙江名醫馬蓮湘方

北京名醫施今墨方

中醫與書法的相通之處,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須開悟。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難向上走了。

沒有開悟的天分,寫再多字也成不了書家,看再多病人也成不了名醫。我們常說庸醫害人,也許他也想救人,只是能力不夠罷了。

名醫和庸醫的差別,其實就在細節。有個故事,講的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妙。說有個小夥子腹脹,不排泄,幾個醫生開方子都是瀉藥,但他就是堅持不“瀉”,命在旦夕。最後找到了施今墨,先生一把脈,開了兩服補藥,小夥子喝下去就拉了。

人家問施今墨,他上火為啥瀉藥不靈,補藥見效?施今墨說,他的火是體虛導致的,越瀉越虛,一補就好。單這一手,就夠很多人學一輩子了。

所以今天有人炮轟中醫不是科學,餘秋雨出來說了句像樣的話:中醫當然不是科學,它是哲學!

四川名醫任應秋方

上海名醫錢伯文方

江蘇名醫江育仁方

婦科名醫陳大堃方

名醫萬友生方

河南名醫戴幹臣方

透過藥方,我們看到這些名醫都有良好的書法功底,而且字體多以行楷書為主,不僅美觀大方,而且清晰易讀。

曾幾何時,醫生的處方變成了難以識別的塗鴉,而且美其名曰產權保護,真是太荒謬了。

真正的高手其實是無須“保護”什麼的,藥方可以拿去,可醫術拿不去,慈悲心拿不去,隨機應變的本領拿不去。

所以,對那些慈悲為懷、妙手回春的國手,老百姓向來都會恭恭敬地尊一句:先生。

諸樂三方

張宗祥方

馬一浮方

值得一提的是,陸維釗先生的藥方手跡世間僅此一件,極為難得;馬一浮先生精通多門學問,看病自然也在行;諸樂三先生以書畫名世,而他本人就是中醫科班出身的。

你也許會說,這幾位本就是書家,寫得當然不差,別著急,咱看看純粹的中醫寫的藥方如何——

紹興名醫楊森茂方

海鹽名醫任小田方

清昆山名醫潘道根方

清代御醫陳蓮舫方

以上幾張,都是清至近代,各地名醫的親筆藥方。乍看來,根本判斷不出哪些是書家字,哪些是醫家字。

精美的花箋,娟秀的字跡,配以實用的處方,藥材間的留白,篆刻的提示語,雖無意安排,卻成了章法多變的書法小品,著實耐看。

由此我想,擅長突破書法圖式的傅山,其靈感是否來自於開藥方的經驗呢?

民國杭州名醫駱也梅方

民國杭州名醫何公旦方

民國杭州名醫詹子翔方

這些名醫雖不以書法名世,但我們不能不對他們的“書作”肅然起敬。

他們的書寫很隨意,然而不求章法而自得章法,不求書卷氣而自得書卷氣,這些,都是很多書法家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的。

書卷氣其實不是寫來,而是修來的。在這些藥方的背後,他們不知寫下了多少方子,挽救了多少患者,寫得多了,修養到了,好的氣息就躍然紙上了。

浙江名醫宋光濟方

浙江名醫徐榮齋方

浙江名醫馬蓮湘方

北京名醫施今墨方

中醫與書法的相通之處,是到了一定境界,必須開悟。如果做不到,那就很難向上走了。

沒有開悟的天分,寫再多字也成不了書家,看再多病人也成不了名醫。我們常說庸醫害人,也許他也想救人,只是能力不夠罷了。

名醫和庸醫的差別,其實就在細節。有個故事,講的是施今墨先生的高妙。說有個小夥子腹脹,不排泄,幾個醫生開方子都是瀉藥,但他就是堅持不“瀉”,命在旦夕。最後找到了施今墨,先生一把脈,開了兩服補藥,小夥子喝下去就拉了。

人家問施今墨,他上火為啥瀉藥不靈,補藥見效?施今墨說,他的火是體虛導致的,越瀉越虛,一補就好。單這一手,就夠很多人學一輩子了。

所以今天有人炮轟中醫不是科學,餘秋雨出來說了句像樣的話:中醫當然不是科學,它是哲學!

四川名醫任應秋方

上海名醫錢伯文方

江蘇名醫江育仁方

婦科名醫陳大堃方

名醫萬友生方

河南名醫戴幹臣方

透過藥方,我們看到這些名醫都有良好的書法功底,而且字體多以行楷書為主,不僅美觀大方,而且清晰易讀。

曾幾何時,醫生的處方變成了難以識別的塗鴉,而且美其名曰產權保護,真是太荒謬了。

真正的高手其實是無須“保護”什麼的,藥方可以拿去,可醫術拿不去,慈悲心拿不去,隨機應變的本領拿不去。

所以,對那些慈悲為懷、妙手回春的國手,老百姓向來都會恭恭敬地尊一句:先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