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絳說若去世不想成為新聞,但我們又怎會忘了你

楊絳

(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

本名楊季康, 江蘇無錫人, 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 錢鍾書夫人, 楊蔭杭之女。 1935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

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 2016年5月25日淩晨在北京病逝, 享年105歲。

1、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但可笑的是, 有人不知是打趣還是無知, 評論稱該把“先生”的稱呼改成女士才對, 就此問題網友居然還展開了論戰, 上綱上線到了男權女權的層面。

楊絳生前曾說過, 如果去世則不想成為新聞, 不想被打擾。 然而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去世的女“先生”, 她還是被一些無知之輩叨擾了。

對女性稱“先生”, 中國古來有之, 用以尊稱學識淵博、出身名門、德高望重的女性。 “先生”一詞的字面意思是:年齡比自己大的長輩,

還可以延伸到有一定地位、學識的人。 另有老師、致仕者(古代正常退休的官員)、文人學者、道士、相面卜卦師、行醫者等也可被成為“先生”。

近代能被稱為“先生”的女性, 均是在某一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且享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崇高的社會威望, 往往從事與文化、教育相關的工作, 如冰心先生、林徽因先生。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 曾經的國母宋慶齡也被尊稱為“先生”。

2、我們仨

(左起為錢瑗、楊絳、錢鍾書)

1997年3月4日, 楊絳和錢鍾書唯一的孩子錢瑗因脊椎癌去世, 享年59歲, 還有兩個月便是她的60大壽。

1998年12月19日, 丈夫錢鍾書也去世了。 錢瑗生前並沒有誕下子女, 這麼一來, 楊絳便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2002年, 楊絳寫成散文集《我們仨》, 緬懷錢鍾書與錢瑗生前, 一家三口所度過的美好時光。

除了《我們仨》, 楊絳此前也發表出版過多部散文集, 記錄了自己與丈夫、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 書香門第的出身、開明和睦的家庭、天作之合的丈夫、乖巧可愛的女兒, 她的一生, 著實是幸福的一生。

3、“楊絳語錄”的誤會

楊絳曾與丈夫共赴英國、法國留學,因而精通英語、法語。除了寫作散文和長篇小說,她還翻譯過英國和法國的文學著作。

一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經常出現在廣為流傳的楊絳經典語錄裡。事實上這句話並非楊絳所說,而是出自楊絳所翻譯的一首英國詩歌《終曲》(《Finis》),作者是英國詩人蘭德(Walter Savage Landor)。原文如下: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Nature I loved,and next to nature,Art.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It sinks,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對於詩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很多人也有同樣的誤會。其實它最早出自白居易的詩《簡簡吟》,原詩如下:

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

十一把鏡學點妝,十二抽針能繡裳。

十三行坐事調品,不肯迷頭白地藏。

玲瓏雲髻生花樣,飄颻風袖薔薇香。

殊姿異態不可狀,忽忽轉動如有光。

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謫人世,只合人間十三歲。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只因楊絳引用過一次,這句詩便被打上了楊氏夫婦的標籤。大抵是先生的文字太過動人了吧。

去年先生去世時,朋友圈被那些稱頌“楊絳語錄”和“雞湯文”的文章刷屏,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所謂的“楊絳百歲感言”。

轉發的人太多,以至於後來官方新聞平臺都出來澄清,指早在201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對此事進行過闢謠,“我們的責編跟楊絳先生本人確認過,這不是她的話,手寫體的也不是她寫的。”

大約就像倉央嘉措眾多流傳的詩歌一樣,那些無名之輩借著“楊絳”先生的名頭才能博得大眾的關注吧,卻擾了一位淡泊老人的清淨。

楊絳曾與丈夫共赴英國、法國留學,因而精通英語、法語。除了寫作散文和長篇小說,她還翻譯過英國和法國的文學著作。

一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經常出現在廣為流傳的楊絳經典語錄裡。事實上這句話並非楊絳所說,而是出自楊絳所翻譯的一首英國詩歌《終曲》(《Finis》),作者是英國詩人蘭德(Walter Savage Landor)。原文如下: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Nature I loved,and next to nature,Art.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It sinks,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對於詩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很多人也有同樣的誤會。其實它最早出自白居易的詩《簡簡吟》,原詩如下:

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

十一把鏡學點妝,十二抽針能繡裳。

十三行坐事調品,不肯迷頭白地藏。

玲瓏雲髻生花樣,飄颻風袖薔薇香。

殊姿異態不可狀,忽忽轉動如有光。

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謫人世,只合人間十三歲。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只因楊絳引用過一次,這句詩便被打上了楊氏夫婦的標籤。大抵是先生的文字太過動人了吧。

去年先生去世時,朋友圈被那些稱頌“楊絳語錄”和“雞湯文”的文章刷屏,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所謂的“楊絳百歲感言”。

轉發的人太多,以至於後來官方新聞平臺都出來澄清,指早在201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就對此事進行過闢謠,“我們的責編跟楊絳先生本人確認過,這不是她的話,手寫體的也不是她寫的。”

大約就像倉央嘉措眾多流傳的詩歌一樣,那些無名之輩借著“楊絳”先生的名頭才能博得大眾的關注吧,卻擾了一位淡泊老人的清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