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話劇《隨黃公望游富春山》折射人類心靈困境

中新網3月18日電 話劇《隨黃公望游富春山》在北京進行了第四輪演出。 該劇根據當代詩人翟永明的同名長詩改編而成, 借由名畫變幻時空,

帶領觀眾穿梭古今, 感受對當代人的生存現狀的思考。

詩歌的抽象到舞臺的具象

導演陳思安、編劇周瓚在戲劇編導之外都會去寫詩, 周瓚更是研究當代詩歌的學者。 對於詩歌的改編, 形成了一定的基礎。

在對演員的訓練中, 他們又時常做詩朗誦的訓練, 並試圖激發演員的想像, 做身體性實驗, 讓演員挖掘出更深的感受。 基於此, 他們構想, 把詩朗誦這種演員排練方法變成完整的話劇作品。

他們選取改編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翟永明的詩作《隨黃公望游富春山》。 詩作由觀看元代畫家黃公望名畫《富春山居圖》出發, 穿梭古今, 進出虛實, 移步換景, 變轉空間, 漫遊山水。 作者時而是觀畫者, 時而又是畫中人, 在道出古老傳說的同時又融入對現代文明和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由詩歌為基礎改編而成的話劇《隨黃公望游富春山》, 又從詩歌的抽象到舞臺的具象做了轉化。 在舞臺上, 一方面演員作為觀畫人引領觀眾進入畫中, 看到了畫的命運流轉和古代人的生活;另一方面, 演員又時而回到觀畫者的身份, 思考現在生活的問題。 這樣就有了清晰的故事線索。

刺激演員的想像力

但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很多的困難。 陳思安介紹, 因為60多歲的詩人所描寫的詩歌內涵, 年輕演員理解起來很有難度, 所以她首先去跟演員交流, 讓他們將文本變成自己的理解。

她表示, 在讀詩的過程中, 不同特點的演員會感受到不同的東西, 有的是一種身體浮現,

有的感受到了明確情緒, 還有的是場景浮現。 “我會根據演員的特點看他們對於哪種資訊接受更好, 讓他們在表演時各自貢獻擅長的一部分, 但同時又不局限於擅長的部分。 ”

“這樣會形成想像力的刺激, 然後再挑選一種具體的呈現, 但這種呈現的風險很高, 因為對於詩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在成千上百種可能性中選擇一種, 必然不會讓每個人都喜歡。 而我們的表演並不是以多數觀眾的喜好為准, 而是最適合當時當刻那一幕的, ” 陳思安說。

古典繪畫的美學表達

對翟永明來講, 中國古典繪畫詩詞是一種強烈的給養。 陳思安的話劇也汲取了古典繪畫詩詞中的核心的東西, 變成舞臺上的美學表達。

陳思安稱, 舞臺上的燈光舞美營造了古典繪畫的氛圍。 相對於西方繪畫中強烈的定點透視, 中國古典繪畫是散點透視, 有很多焦點, 每個焦點都別有洞天。 舞臺上, 光的節奏很慢, 演員表演的心理節奏也很緩慢。 這樣的氛圍, 讓觀眾更容易跟隨演員走進畫中, 感受畫中之人。

折射人類心靈困境

詩人設計了有意思的視角, 在看畫過程中走進了畫中走到山水中, 時而是畫中人, 時而又抽離回看畫人的身份, 聯想到自己當時的生活。 這其中, 最讓陳思安感興趣的是對現在人類心靈困境的折射。 “其實, 這部劇心境上是更貼近當代的”, 陳思安講道。

“在詩人寫詩過程中, 經歷了很多事情, 這些外部的事情造成了詩人內心的衝突。 當所有的外部困境變成心靈困境,

面臨的選擇是什麼?當然, 其中還有詩人對過往人生階段的回顧, 作為上世紀80年代表現女性意識覺醒的代表性詩人, 她也回顧了自己對女性問題的思考, ” 陳思安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