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寂靜的春天》出版55周年:影響《三體》的環保啟蒙作

今年, 只有借助於人類之外的力量”的結論。 同樣也是因為借閱《寂靜的春天》後向中央寫信(其實只是謄寫)的大膽行為, 使得葉文潔最終被送進了“紅岸”基地並最終與距離地球僅僅4光年的“三體”世界取得了聯絡……

《三體》中對於《寂靜的春天》的定性帶有小說故事背景所在時代的特徵, “上級對這本書已經做出了明確的定性:這是一部反動的大毒草。 該書從唯心史觀出發, 宣揚末世論, 借環境問題之名, 為資本主義世界最後的腐朽沒落尋找託辭, 其實質是十分反動的”。 不過, 這可能只是作者的“劇情需要”。

實際上, 當時並不存在這樣一本“這本書的中譯本, 是有關部門以內參形式下發的, 供批判用”, 《寂靜的春天》要到1972 到1977年間才陸續譯為中文, 開頭的幾章曾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學術刊物《環境地質與健康》上登載過, 而《寂靜的春天》全書遲至1979年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寂靜的春天》

話說回來, 《寂靜的春天》在進入中國之初, 的確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科學出版社在出版前言裡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 “作者在本書中用文學的筆法著重描寫了殺蟲劑的危害, 有些地方過於渲染”, 因此在當時“我國的農藥對農產品特別是食品的污染已產生一些問題”的情況下, 這本書“對我們進一步認識農藥污染的危害性是有益的”。 這部最早的中譯本甚至將原書中的原作者前言、致辭、致謝, 主要文獻名錄及索引都略去了, 這個相當大的遺憾一直到20年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完整版本的《寂靜的春天》的中譯本時才得以彌補, 而在1997年的這部中譯本裡,

這本書的真實地位終於得到了承認, 譯者們寫道, “我們衷心希望, 這本彪炳史冊的著作為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帶來的啟迪和推動, 能夠繼續下去。 ”

吉林人民出版社再版的《寂靜的春天》

創作的初衷

《寂靜的春天》的作者是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 1907年5月27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泉溪鎮,

並在那裡度過童年。 1935年至1952年間她長期供職於美國聯邦政府所屬的魚類及野生生物調查所, 這使她有機會接觸到許多環境問題。 在此期間, 她撰寫了《在海風下》、《海的邊緣》和《環繞著我們的海洋》等暢銷著作, 從而贏得了一流作家的聲譽。 其中的《環繞我們的海洋》一書曾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蕾切爾·卡森因此成為了那個時代公認的博物學家。 原本她可以在這個自己熟悉的領域內, 繼續獲得更多的榮譽。 然而, 一封普通讀者的來信卻改變了她的命運。

蕾切爾·卡森

1958年元月的一天, 蕾切爾·卡森接到一封來自美國麻塞諸塞州杜可斯波里的信, 居住在那裡的朋友奧爾加·哈金絲抱怨說, 飛機噴過DDT(雙氯苯基三氯乙烷, 上世紀50-60年代全球大面積使用的廣譜型殺蟲劑, 發現其殺蟲性的人因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殺滅蚊蟲之後, 她家後院所飼喂的野鳥都死了。 已從聯邦政府機關退休從事專業寫作的卡森, 此時正在考慮寫一本關於人類與生態的著作。 由此她把注意力轉向殺蟲劑危害環境方面。

起初,蕾切爾·卡森打算用一年時間寫本小冊子。但隨著時間的增加,她感到問題比她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嚴重得多。為使證據確鑿,她閱讀了幾千份研究報告,尋找相關領域的權威科學家……《寂靜的春天》的問世,最終耗去了她四年的時間。

這本書共有17章之長的篇幅,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模組的內容。第一章是第一部分,《寂靜的春天》以一個神話故事開始,在這則“明天的寓言”中,作者描述了美國一個“所有生命都生活在與自然和諧環境中”的小鎮,在這個理想中的世界裡,小鎮上的人們、道路和排水溝與自然共存,直到一場神秘疫病的降臨而變成一個萬物蕭條、死氣沉沉的小鎮,通過這一部分首先大膽預測了人類破壞大自然造成的惡果。第二部分的內容從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描述了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對自然和人類自身造成的損害,凸顯了作者對科技倫理的思考。第三部分是最後一章,作者以滿懷善意的心態和充滿擔憂的思考,警示人類務必要善待每一個生命力量,警醒人類要矯正自己缺乏理性的行為。總之,作者用一種文藝的形式展現了其關愛自然、反思人類行為、關注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拳拳之心。

《寂靜的春天》40周年紀念版

今天看來,《寂靜的春天》其意義並不只在於對化學合成農藥影響的研究,它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一份“控告書”。卡森指出,人類不應該以科學進步的名義通過化學來主宰自然,並認為技術創新可以輕易並不可逆轉地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在這本書裡,蕾切爾·卡森將環境污染問題上升到了道德的層面,使得《寂靜的春天》可與一個世紀前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相比擬——兩本書的共同點都自下而上地要求以個人行動來糾正社會弊端。她認為,自然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人類的觀點是錯誤的。“她想要我們明白,我們人類只是世界上來去匆匆的過客,”蕾切爾·卡森的傳記作者琳達·李爾(Linda Lear)在《自然的見證人》一書中這樣說道。

寂靜中的呐喊

但是在這本書面世的1962年,環境保護尚且是一個極其陌生的概念。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無論東方或西方,流行的都是“征服大自然”或者“人定勝天”這樣的信念。因此,《寂靜的春天》甫一問世,就如同平地起驚雷,引起了美國輿論的巨大爭議。

作為一個學者與作家,蕾切爾·卡森所遭受的詆毀和攻擊可以說是空前的。可能只有《紐約時報》站在《寂靜的春天》的作者一邊,該報在一篇社論中為卡森辯護,認為卡森只是警告公眾不要盲目聽信化學工業公司宣傳殺蟲劑百無一害的神話。不過社論也同時好意提醒卡森,她可能會被一些組織指責為“危言聳聽”或“缺乏客觀性”。

事實正是如此。反對蕾切爾·卡森的力量不僅來自生產農藥的化學工業集團,也來自使用農藥的農業部門。對她的攻擊絕對比得上當年出版《物種起源》時對達爾文的攻擊。DDT當時是化工產業的搖錢樹,因此一批有工業資本後臺的“專家”率先在《紐約客》雜誌上發難,指責卡森是歇斯底里病人與極端主義分子,說她“危言聳聽”,甚至因為她的性別和私生活質疑她的研究結果和能力;美國前農業部長居然進行了赤裸裸的人身攻擊,“她是一個沒結婚的老處女,幹嗎要擔憂那些遺傳學的事?”《美國農業》的一位編輯更是曲解卡遜不贊成過分使用殺蟲劑的觀點,以奚落的口吻模仿《寂靜的春天》,描述了一個因為沒有殺蟲劑而變得恐怖的自然世界——蚊子傳播瘧疾,植物紛紛患病,蝗蟲吃光糧食,人們面臨饑荒……大名鼎鼎的《時代週刊》也站出來指責卡森使用煽情的文字,嚇唬公眾,並且說她“頭腦簡單,錯誤透頂”,就連以捍衛人民健康為主旨的德高望重的美國醫學學會也加入了攻擊者的行列……

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蕾切爾·卡森,一個50多歲的單身女性,開始顛覆自己平靜的書齋生活,起身應戰。她的力量來自她對真實情況的尊重和對人類未來的關心,還有民眾對這個書的日益關注——該書出版後幾個月內的銷量就突破50萬冊。克林頓時期的美國副總統戈爾回憶少年生活時說,《寂靜的春天》“是我們在母親的建議下在家裡讀的幾本書之一,並且我們在飯桌旁進行討論。姐姐和我都不喜歡把任何書拿到飯桌旁,但《寂靜的春天》例外”。

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作證的蕾切爾·卡森(1963年6月)

在一次電視採訪節目中,蕾切爾·卡森從容不迫地陳述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求證而來的事實和觀點。當時卡遜已經患有乳腺癌許多時間了,她告訴人們,她所患的疾病與她為了收集資料而接觸暴露的有毒化學品有著密切聯繫。1963年,她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發出聲音,要求政府制定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新政策。甘迺迪總統曾在國會上討論了這本書,並指定了一個專門調查小組調查了書中的觀點。這促使美國政府也最終認同了書中的觀點。由於《寂靜的春天》的影響,僅至1962年底,已有40多個提案在美國各州通過立法以限制殺蟲劑的使用。到1972年,由於聯邦水污染控制法和聯邦殺蟲劑控制法的制定,DDT和其他幾種劇毒殺蟲劑終於被從生產與使用的名單中徹底清除出去了。

從事研究中的蕾切爾·卡森

可惜卡森本人沒有看到這一天的來臨。她於1964年4月14日去世,年僅56歲。後來的醫學研究證實,奪去她生命的乳腺癌與有毒化學品的接觸有關。但她的聲音永遠不會寂靜,她驚醒的是整個世界,《寂靜的春天》的出版也被看成是現代環境運動的肇始。從此,“環境保護”一詞開始響徹世界,正如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的前言所寫的那樣,“這些戰鬥將最終取得勝利,並將理智和普通常識帶回給我們,使我們與環繞著我們的世界和諧相處。”

起初,蕾切爾·卡森打算用一年時間寫本小冊子。但隨著時間的增加,她感到問題比她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嚴重得多。為使證據確鑿,她閱讀了幾千份研究報告,尋找相關領域的權威科學家……《寂靜的春天》的問世,最終耗去了她四年的時間。

這本書共有17章之長的篇幅,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模組的內容。第一章是第一部分,《寂靜的春天》以一個神話故事開始,在這則“明天的寓言”中,作者描述了美國一個“所有生命都生活在與自然和諧環境中”的小鎮,在這個理想中的世界裡,小鎮上的人們、道路和排水溝與自然共存,直到一場神秘疫病的降臨而變成一個萬物蕭條、死氣沉沉的小鎮,通過這一部分首先大膽預測了人類破壞大自然造成的惡果。第二部分的內容從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描述了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對自然和人類自身造成的損害,凸顯了作者對科技倫理的思考。第三部分是最後一章,作者以滿懷善意的心態和充滿擔憂的思考,警示人類務必要善待每一個生命力量,警醒人類要矯正自己缺乏理性的行為。總之,作者用一種文藝的形式展現了其關愛自然、反思人類行為、關注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拳拳之心。

《寂靜的春天》40周年紀念版

今天看來,《寂靜的春天》其意義並不只在於對化學合成農藥影響的研究,它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一份“控告書”。卡森指出,人類不應該以科學進步的名義通過化學來主宰自然,並認為技術創新可以輕易並不可逆轉地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在這本書裡,蕾切爾·卡森將環境污染問題上升到了道德的層面,使得《寂靜的春天》可與一個世紀前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相比擬——兩本書的共同點都自下而上地要求以個人行動來糾正社會弊端。她認為,自然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人類的觀點是錯誤的。“她想要我們明白,我們人類只是世界上來去匆匆的過客,”蕾切爾·卡森的傳記作者琳達·李爾(Linda Lear)在《自然的見證人》一書中這樣說道。

寂靜中的呐喊

但是在這本書面世的1962年,環境保護尚且是一個極其陌生的概念。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無論東方或西方,流行的都是“征服大自然”或者“人定勝天”這樣的信念。因此,《寂靜的春天》甫一問世,就如同平地起驚雷,引起了美國輿論的巨大爭議。

作為一個學者與作家,蕾切爾·卡森所遭受的詆毀和攻擊可以說是空前的。可能只有《紐約時報》站在《寂靜的春天》的作者一邊,該報在一篇社論中為卡森辯護,認為卡森只是警告公眾不要盲目聽信化學工業公司宣傳殺蟲劑百無一害的神話。不過社論也同時好意提醒卡森,她可能會被一些組織指責為“危言聳聽”或“缺乏客觀性”。

事實正是如此。反對蕾切爾·卡森的力量不僅來自生產農藥的化學工業集團,也來自使用農藥的農業部門。對她的攻擊絕對比得上當年出版《物種起源》時對達爾文的攻擊。DDT當時是化工產業的搖錢樹,因此一批有工業資本後臺的“專家”率先在《紐約客》雜誌上發難,指責卡森是歇斯底里病人與極端主義分子,說她“危言聳聽”,甚至因為她的性別和私生活質疑她的研究結果和能力;美國前農業部長居然進行了赤裸裸的人身攻擊,“她是一個沒結婚的老處女,幹嗎要擔憂那些遺傳學的事?”《美國農業》的一位編輯更是曲解卡遜不贊成過分使用殺蟲劑的觀點,以奚落的口吻模仿《寂靜的春天》,描述了一個因為沒有殺蟲劑而變得恐怖的自然世界——蚊子傳播瘧疾,植物紛紛患病,蝗蟲吃光糧食,人們面臨饑荒……大名鼎鼎的《時代週刊》也站出來指責卡森使用煽情的文字,嚇唬公眾,並且說她“頭腦簡單,錯誤透頂”,就連以捍衛人民健康為主旨的德高望重的美國醫學學會也加入了攻擊者的行列……

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蕾切爾·卡森,一個50多歲的單身女性,開始顛覆自己平靜的書齋生活,起身應戰。她的力量來自她對真實情況的尊重和對人類未來的關心,還有民眾對這個書的日益關注——該書出版後幾個月內的銷量就突破50萬冊。克林頓時期的美國副總統戈爾回憶少年生活時說,《寂靜的春天》“是我們在母親的建議下在家裡讀的幾本書之一,並且我們在飯桌旁進行討論。姐姐和我都不喜歡把任何書拿到飯桌旁,但《寂靜的春天》例外”。

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作證的蕾切爾·卡森(1963年6月)

在一次電視採訪節目中,蕾切爾·卡森從容不迫地陳述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求證而來的事實和觀點。當時卡遜已經患有乳腺癌許多時間了,她告訴人們,她所患的疾病與她為了收集資料而接觸暴露的有毒化學品有著密切聯繫。1963年,她在美國國會的聽證會發出聲音,要求政府制定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的新政策。甘迺迪總統曾在國會上討論了這本書,並指定了一個專門調查小組調查了書中的觀點。這促使美國政府也最終認同了書中的觀點。由於《寂靜的春天》的影響,僅至1962年底,已有40多個提案在美國各州通過立法以限制殺蟲劑的使用。到1972年,由於聯邦水污染控制法和聯邦殺蟲劑控制法的制定,DDT和其他幾種劇毒殺蟲劑終於被從生產與使用的名單中徹底清除出去了。

從事研究中的蕾切爾·卡森

可惜卡森本人沒有看到這一天的來臨。她於1964年4月14日去世,年僅56歲。後來的醫學研究證實,奪去她生命的乳腺癌與有毒化學品的接觸有關。但她的聲音永遠不會寂靜,她驚醒的是整個世界,《寂靜的春天》的出版也被看成是現代環境運動的肇始。從此,“環境保護”一詞開始響徹世界,正如蕾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的前言所寫的那樣,“這些戰鬥將最終取得勝利,並將理智和普通常識帶回給我們,使我們與環繞著我們的世界和諧相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