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風雨會莫内

文/白頭翁

莫内離我們並不遙遠, 但卻有些陌生。 會友須擇機, 中國自古就講究:“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那天, 正值北京漫天大雨, 仿佛一張“印象派的畫布”, 拐彎回頭, 世紀壇巧逢莫内。

莫内人長得酷帥, 濃眉大眼雙眼皮, 黑瞳子, 高鼻寬額, 背山耳, 歐羅巴人的厚唇重口。 三十歲以後, 莫内的鬍鬚開始“成型”, 之後莫内不再剃須, 那鬍子漸漸由髭而須, 由須而髯, 那一口的美髯著實像馬克思。 當然, 法國印象派大師, 被高更稱為“我的老師”的畢沙羅的大鬍子, 可以和莫内相比, 當莫内叼著煙斗, 和畢沙羅站在秋天的七色斜陽中爭論著光和色彩的變幻時,

他們的大鬍子一抖一顫地在激烈地抖動, 他們會相視而笑, 因為馬奈來了, 又是一位留著像恩格斯一樣大鬍子的印象派大畫家, 在19世紀, 巴黎現代派畫家沙龍中, 畢沙羅的美髯當稱魁首, 莫内可稱“探花”。 十九世紀歐洲“胡壇”可謂群星燦爛, 美髯之風尉成風氣, 像卡爾·馬克思一樣, 克勞德·莫内雖然生活得艱難, 有時候甚至“舉家食粥酒常餘, 賣畫回來還酒錢”, 但莫内的大鬍子還威風依然。 更讓人注目和值得後人研究的是十九世紀歐洲的藝術思想, 進入了百花齊放, 創新繁榮時期。 那個時代的歐洲畫壇和文學藝術領域仿佛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 自由競爭, 群星閃耀;任性地探索,
不斷地追求, 離經叛道, 也光怪陸離, 也稀奇古怪, 也泥沙俱下, 讓人應接不暇, 看傻、看呆、看暈、看不懂、五光十色。 前衛派、藝術派、達達派、印象派, 抽象派、立體派、野獸派、現實派、現代派。

莫内正趕上此番大潮, 時代和天賦讓莫内成為藝術時代的弄潮兒。

讓法國、讓歐洲、讓世界認識克勞德·莫内的是那張畫布油畫“日出·印象”, 從此, 世界美術界開始有了一個新的藝術流派:印象派。

1872年初冬, 莫内在法國港口勒阿弗爾度過其32歲的生日, 沒有任何記載這位元在法國畫壇上已小有名氣的新派畫家是如何度過生日的, 實際上他日子過得很拮据, 囊中羞澀, 因為他30歲娶了17歲的女模特卡米爾, 莫内的父母極力反對, 絕情絕義地不認他們, 斷絕了對莫内的供養, 甚至在他們的兒子都誕生以後, 仍不承認這門婚姻。 莫内幾乎被掃地出門, 但在要愛情還是要父母的選擇上, 莫内是條漢子, 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卡米爾。 莫内幾乎一無所有, 窮得像梵古一樣, 但他有妻子和兒子, 莫内沒有像梵古那樣絕望和灰色。

莫内相信命運, 相信明天, 相信藝術, 也相信自己。 世界上真有這麼巧的事, 莫内畫出《日出·印象》之日正是他32歲的生日, 那該是他獻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在莫内的《日出·印象》之前, 似乎沒有人發現法國諾曼第勒阿弗爾的清晨這麼美, 這麼值得看, 這麼入畫, 這麼誘人, 這麼有內容。 起初莫内也不相信。 莫内沒有早起的習慣, 1872年11月14日清晨七點鐘, 仿佛鬼使神差一般, 莫内睡眼惶松地站在那間小旅館臨海的窗前, 他有些魂不守舍, 他似乎還沉醉在昨夜夢幻般的大自然中。 逐漸地, 他清醒了, 他震驚了, 這可能是神靈的啟示, 眼前的一切仿佛是夢幻的再現。 滿眼的水光天色, 滿眼的波光霞蔚。 七色的海水, 八色的朝霞,

巨大煙囪發出的煙柱也被蒸騰得五顏六色, 那冉冉上升的朝陽, 在雲中, 在煙中, 在水中變幻無窮;太陽紅, 從來沒有這樣紅, 紅得醉人, 紅得迷人, 在海水的鱗波閃動下, 忽兒聚, 忽兒散, 忽兒桃紅, 忽兒橘紅, 忽兒胭脂紅。 海港的一切在海水和朝霞的互動中變得閃閃耀耀, 朦朦朧朧, 滄滄茫茫, 似清似濁, 似雲似霧, 似風似煙, 那就是印象中的海港日出, 那便是莫内感受中印象日出。

印象派如日出海面。

這幅莫内的“奠基”作在1874年第一屆“獨立派”畫展中展出,所謂“獨立派”,就是一群無名、無勢、無錢、無派的四無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對於法國乃至歐洲畫壇上的學院派,以古典、宗教為主題,論資排輩,論史稱教的反動。而印象派是當時法國著名美術、藝術、詩歌評論家路易·勒魯瓦對莫内《日出·印象》一畫評論時的調侃。但路易·勒魯瓦也沒想到,這竟說出了這一新興藝術派的表現核心,他給《日出·印象》起的“印象派”流傳至今。

印象派開始為世人關注,也逐漸為世人公認,雖然從一開始指責和批評之聲就不絕於耳,有人甚至把印象派的藝術畫派看作是旁門左道,邪門歪道。莫内的畫幾乎和梵古一樣,放在畫室的角落任憑落塵滿面,無人問津,莫内最可憐時曾經把畫過的畫上的塗料再刮下來,再調和再用,他實在買不起一管顏料。莫内為了一家三口的生計,還曾被迫站在街上乞討。翻閱歐洲畫家史,窮成徹底的一無所有,非莫内未有。即使這樣窘迫,莫内仍不肯放下畫筆。

莫内對藝術的執著和對藝術的探索,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畫壇上,非梵古無人可比,他們倆人當為“前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雙峰座。

古斯塔夫·傑弗羅伊曾經由衷地讚賞莫内,“和莫内生活在一個時代,是真正愉快的事情。”這位古斯塔夫在歐洲是位大師級的“爺”。他曾經高度評價羅丹,沒有古斯塔夫的慧眼,羅丹的“思想者”可能還呆放在羅丹地下室的作品庫中。莫内說:“我只用畫筆說話。”羅丹說我只用雕刀說話。為感謝古斯塔夫,羅丹為他雕塑了一個青銅頭像。在現實生活中,享受羅丹如此高看的除古斯塔夫再無他人。

古斯塔夫·傑弗羅伊

而保羅·塞尚為古斯塔夫的畫像,有些造神的氣韻。塞尚心服他,而古斯塔夫這位“爺”真正看得起看上眼的就是莫内。他為莫内呼喊,為印象派的探索呐喊,是他為莫内作傳記。他是莫内少有的知音。他說莫内的眼睛不一般,他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看到真正美的因素。他之所以成為印象派的開山之師,原因正是因為他的那雙眼睛。同是一個天,同在一個地,人見非他見,他見非人見。想起中國宋代禪宗青元大師,那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不知青元大師的修行和莫内觀察事物有無相通之處?

莫内一生畫了500多件素描,2000多幅油畫,留下2700多封信件,莫内夠勤奮。

莫内深知在藝術的天地中,僅僅依靠勤奮是遠遠不夠的,走學院派的老路是莫内的父親從十四歲就為他選擇好的道路,但莫内最終選擇是叛逆,走自己的藝術之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獨領一枝。莫内也毫無選擇了,他只有一條道走到黑,像莫内這樣在法國畫壇不入流的體制外畫家,其生前像梵古那樣潦倒的芸芸眾生,死後像梵古那樣輝煌的絕無僅有。

莫内一生喜水、喜花、喜樹,他喜歡五彩繽紛的世界,他沉醉於色彩斑瀾的大自然中。印象派的最大特點就是透視色彩,表現顏色對人感觀的刺激,尋找人對感觀的盲點,宣染人對感觀的新覺。“《睡蓮》系列”也是莫内的代表作,是印象派運用色彩的經典,無論多大的殿堂,掛上一幅《睡蓮》都會讓人覺得滿堂生彩,四壁生輝。

在中國畫中,畫睡蓮的少,畫荷花的多,畫墨荷、殘荷的大家多,名家多。八大山人便是其中一位。他畫的殘荷中寄託著他的哀思、仇緒、厭情、悲歌。莫内不然,他筆下的睡蓮五光十色,生機勃勃,池水盡染,百花爭豔,而那種美、豔、斑瀾、絢麗,又都在空氣和水光中不斷變幻,不斷組合,不斷放光增彩,仿佛朦朧中的現實,而現實又在朦朧中無時無刻不在變幻。這是印象派的生機,印象派的魅力,印象派的不朽,印象派不是達達派,不是抽象派,也不是現實派和野獸派,印象派是“畫家不應該畫雙眼看見的,而是要畫夢境中看到的”。這是夏爾·皮埃爾·波德賴爾的高論,這位十九世紀法國象徵派的先驅道出了印象派的存在。莫内熱愛生活,他對睡蓮的鍾愛,已然無以復加;印象派的追求,往往把物體非物化,把物體人格化。莫内對睡蓮的觀察、欣賞、入心,猶如一位男人的初戀,亦如一位老翁的黃昏愛。

莫内一生畫過許多女人,但畫得最好,最入神,最風韻,也最飄逸的是《撐陽傘的女子》,那在花叢中站立,在雲天下回眸,在風吹下撐傘的年輕女人,就是他的第一位妻子,苦命的女模特卡米爾。

莫内畫的《撐陽傘的女子》不同於畢卡索的《亞威農少女》、《夢》,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雷諾瓦的《傘》、克拉姆斯柯的《無名女郎》、也不同米勒的《拾穗者》、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女》,莫内對妻子卡米爾感情摯深,他們是在畫室中相愛,伴隨著莫内,卡米爾走過了苦難而短暫的一生,他們在一塊似乎永遠是困苦、艱難、曲折、貧窮,卡米爾為莫内生過兩個兒子,但在莫内家族無名無份,黑人黑戶,顛沛流離,貧困交加,最後病死他鄉。卡米爾真夠命苦的,除了愛情是甜蜜的,一切對於她都是苦澀的,用中國話說,沒過一天好日子,老天爺不公平。但莫内為卡米爾也捨棄了一切,寧可乞討也不放棄,也不低頭。

他在畫卡米爾時是充滿感情“說話”的。藍天白雲,清風、陽光、鮮花、綠草,白色的衣裙漂亮高雅,淡綠色的陽傘時髦而新穎,你能感到風在吹,雲在飛,花在泛香,草在搖曳,卡米爾的衣裙在飄動,卡米爾的紗巾在飛舞,卡米爾的雙手在顫抖,卡米爾的眼睛在說話,在唱歌,卡米爾的陽傘在微微轉動,卡米爾的帽子也在白雲藍天下不斷變幻著顏色。想起形容中國繪畫大師的兩名名言: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在莫内的心目中,在莫内的畫筆下除了卡米爾,還是卡米爾。不知道為什麼,卡米爾的臉卻沒有畫清楚,像在雲裡霧裡紗裡夢裡幻裡,莫内的心……

當我站在《臨終前的卡米爾》面前時,心情是複雜的,這位漂亮而苦難的女人,終於要走完她32年的歷程了,她患的是癌症,想必臨終前是極端痛苦。莫内就守在她身旁,經歷了所有痛苦和災難。可想而知莫内的心情。臨終前的卡米爾,莫内畫得極虛構,極模糊,也抽象,也飄渺,仿佛在痛苦的蠕動,仿佛在最後的抽搐,又似乎是在對莫内傾訴,又似乎是臨終前的呻吟,一幅畫能畫出痛苦、呻吟、絕望、傾訴,非莫内再無他人。看得出,卡米爾至死未瞑目。我看過的歐洲名畫名流名派的畫作不多,但把一個女人痛苦而終的絕望之時畫得那麼充分,又表現得那麼抽象;畫得那麼盡致,又表現得那麼含蓄;畫得那麼自然,又表現得那麼深沉;畫得那麼印象,又表現得那麼變幻,未見有如莫内的《臨終前的卡米爾》,站在這幅油畫前,靜靜地,我仿佛聽見莫内淚落青石的聲音。

一直看到莫内的鬍鬚變白,像雨果似的,方記起北京這兩天的暴雨,打算暴淋一場,讓自己從十九世紀的法國魂遊回來,走出世紀壇沒想到天高氣爽,雨過天晴,感謝莫内……

另據紐約佳士得拍賣場消息:當地時間2016年11月6日晚,莫内的《乾草堆》拍得超出8100萬美金,約合人民幣5.56億。想起當年莫内最難耐時,身上一塊錢也沒有,只好站街頭乞討,他的《乾草堆》卻無人問津……

白頭翁新作《閒話帝王》,還原帝王真實,正視歷史事件。京東、當當均有售。

這是漂亮的實物圖 ↓

這幅莫内的“奠基”作在1874年第一屆“獨立派”畫展中展出,所謂“獨立派”,就是一群無名、無勢、無錢、無派的四無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對於法國乃至歐洲畫壇上的學院派,以古典、宗教為主題,論資排輩,論史稱教的反動。而印象派是當時法國著名美術、藝術、詩歌評論家路易·勒魯瓦對莫内《日出·印象》一畫評論時的調侃。但路易·勒魯瓦也沒想到,這竟說出了這一新興藝術派的表現核心,他給《日出·印象》起的“印象派”流傳至今。

印象派開始為世人關注,也逐漸為世人公認,雖然從一開始指責和批評之聲就不絕於耳,有人甚至把印象派的藝術畫派看作是旁門左道,邪門歪道。莫内的畫幾乎和梵古一樣,放在畫室的角落任憑落塵滿面,無人問津,莫内最可憐時曾經把畫過的畫上的塗料再刮下來,再調和再用,他實在買不起一管顏料。莫内為了一家三口的生計,還曾被迫站在街上乞討。翻閱歐洲畫家史,窮成徹底的一無所有,非莫内未有。即使這樣窘迫,莫内仍不肯放下畫筆。

莫内對藝術的執著和對藝術的探索,在十九世紀的歐洲畫壇上,非梵古無人可比,他們倆人當為“前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雙峰座。

古斯塔夫·傑弗羅伊曾經由衷地讚賞莫内,“和莫内生活在一個時代,是真正愉快的事情。”這位古斯塔夫在歐洲是位大師級的“爺”。他曾經高度評價羅丹,沒有古斯塔夫的慧眼,羅丹的“思想者”可能還呆放在羅丹地下室的作品庫中。莫内說:“我只用畫筆說話。”羅丹說我只用雕刀說話。為感謝古斯塔夫,羅丹為他雕塑了一個青銅頭像。在現實生活中,享受羅丹如此高看的除古斯塔夫再無他人。

古斯塔夫·傑弗羅伊

而保羅·塞尚為古斯塔夫的畫像,有些造神的氣韻。塞尚心服他,而古斯塔夫這位“爺”真正看得起看上眼的就是莫内。他為莫内呼喊,為印象派的探索呐喊,是他為莫内作傳記。他是莫内少有的知音。他說莫内的眼睛不一般,他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看到真正美的因素。他之所以成為印象派的開山之師,原因正是因為他的那雙眼睛。同是一個天,同在一個地,人見非他見,他見非人見。想起中國宋代禪宗青元大師,那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不知青元大師的修行和莫内觀察事物有無相通之處?

莫内一生畫了500多件素描,2000多幅油畫,留下2700多封信件,莫内夠勤奮。

莫内深知在藝術的天地中,僅僅依靠勤奮是遠遠不夠的,走學院派的老路是莫内的父親從十四歲就為他選擇好的道路,但莫内最終選擇是叛逆,走自己的藝術之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獨領一枝。莫内也毫無選擇了,他只有一條道走到黑,像莫内這樣在法國畫壇不入流的體制外畫家,其生前像梵古那樣潦倒的芸芸眾生,死後像梵古那樣輝煌的絕無僅有。

莫内一生喜水、喜花、喜樹,他喜歡五彩繽紛的世界,他沉醉於色彩斑瀾的大自然中。印象派的最大特點就是透視色彩,表現顏色對人感觀的刺激,尋找人對感觀的盲點,宣染人對感觀的新覺。“《睡蓮》系列”也是莫内的代表作,是印象派運用色彩的經典,無論多大的殿堂,掛上一幅《睡蓮》都會讓人覺得滿堂生彩,四壁生輝。

在中國畫中,畫睡蓮的少,畫荷花的多,畫墨荷、殘荷的大家多,名家多。八大山人便是其中一位。他畫的殘荷中寄託著他的哀思、仇緒、厭情、悲歌。莫内不然,他筆下的睡蓮五光十色,生機勃勃,池水盡染,百花爭豔,而那種美、豔、斑瀾、絢麗,又都在空氣和水光中不斷變幻,不斷組合,不斷放光增彩,仿佛朦朧中的現實,而現實又在朦朧中無時無刻不在變幻。這是印象派的生機,印象派的魅力,印象派的不朽,印象派不是達達派,不是抽象派,也不是現實派和野獸派,印象派是“畫家不應該畫雙眼看見的,而是要畫夢境中看到的”。這是夏爾·皮埃爾·波德賴爾的高論,這位十九世紀法國象徵派的先驅道出了印象派的存在。莫内熱愛生活,他對睡蓮的鍾愛,已然無以復加;印象派的追求,往往把物體非物化,把物體人格化。莫内對睡蓮的觀察、欣賞、入心,猶如一位男人的初戀,亦如一位老翁的黃昏愛。

莫内一生畫過許多女人,但畫得最好,最入神,最風韻,也最飄逸的是《撐陽傘的女子》,那在花叢中站立,在雲天下回眸,在風吹下撐傘的年輕女人,就是他的第一位妻子,苦命的女模特卡米爾。

莫内畫的《撐陽傘的女子》不同於畢卡索的《亞威農少女》、《夢》,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雷諾瓦的《傘》、克拉姆斯柯的《無名女郎》、也不同米勒的《拾穗者》、安格爾的《土耳其浴女》,莫内對妻子卡米爾感情摯深,他們是在畫室中相愛,伴隨著莫内,卡米爾走過了苦難而短暫的一生,他們在一塊似乎永遠是困苦、艱難、曲折、貧窮,卡米爾為莫内生過兩個兒子,但在莫内家族無名無份,黑人黑戶,顛沛流離,貧困交加,最後病死他鄉。卡米爾真夠命苦的,除了愛情是甜蜜的,一切對於她都是苦澀的,用中國話說,沒過一天好日子,老天爺不公平。但莫内為卡米爾也捨棄了一切,寧可乞討也不放棄,也不低頭。

他在畫卡米爾時是充滿感情“說話”的。藍天白雲,清風、陽光、鮮花、綠草,白色的衣裙漂亮高雅,淡綠色的陽傘時髦而新穎,你能感到風在吹,雲在飛,花在泛香,草在搖曳,卡米爾的衣裙在飄動,卡米爾的紗巾在飛舞,卡米爾的雙手在顫抖,卡米爾的眼睛在說話,在唱歌,卡米爾的陽傘在微微轉動,卡米爾的帽子也在白雲藍天下不斷變幻著顏色。想起形容中國繪畫大師的兩名名言: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在莫内的心目中,在莫内的畫筆下除了卡米爾,還是卡米爾。不知道為什麼,卡米爾的臉卻沒有畫清楚,像在雲裡霧裡紗裡夢裡幻裡,莫内的心……

當我站在《臨終前的卡米爾》面前時,心情是複雜的,這位漂亮而苦難的女人,終於要走完她32年的歷程了,她患的是癌症,想必臨終前是極端痛苦。莫内就守在她身旁,經歷了所有痛苦和災難。可想而知莫内的心情。臨終前的卡米爾,莫内畫得極虛構,極模糊,也抽象,也飄渺,仿佛在痛苦的蠕動,仿佛在最後的抽搐,又似乎是在對莫内傾訴,又似乎是臨終前的呻吟,一幅畫能畫出痛苦、呻吟、絕望、傾訴,非莫内再無他人。看得出,卡米爾至死未瞑目。我看過的歐洲名畫名流名派的畫作不多,但把一個女人痛苦而終的絕望之時畫得那麼充分,又表現得那麼抽象;畫得那麼盡致,又表現得那麼含蓄;畫得那麼自然,又表現得那麼深沉;畫得那麼印象,又表現得那麼變幻,未見有如莫内的《臨終前的卡米爾》,站在這幅油畫前,靜靜地,我仿佛聽見莫内淚落青石的聲音。

一直看到莫内的鬍鬚變白,像雨果似的,方記起北京這兩天的暴雨,打算暴淋一場,讓自己從十九世紀的法國魂遊回來,走出世紀壇沒想到天高氣爽,雨過天晴,感謝莫内……

另據紐約佳士得拍賣場消息:當地時間2016年11月6日晚,莫内的《乾草堆》拍得超出8100萬美金,約合人民幣5.56億。想起當年莫内最難耐時,身上一塊錢也沒有,只好站街頭乞討,他的《乾草堆》卻無人問津……

白頭翁新作《閒話帝王》,還原帝王真實,正視歷史事件。京東、當當均有售。

這是漂亮的實物圖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