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黑澤明、卓別林……坎城史上的“大師高光瞬間”

你應該看這篇文章, 是因為:

在坎城, 有一種將大師奉若上賓的氛圍, 儘管許多歷史上公認的大師不一定總能在獎項上如魚得水,

但這並不妨礙坎城用各種方式向他們致敬。 那些“大師高光瞬間”就這樣被留存在坎城的史冊裡。

晚年的安東尼奧尼

92歲安東尼奧尼接受致敬

2004年, 九十二歲高齡的安東尼奧尼的身影, 出現在第57屆坎城電影節的布努埃爾劇場。 罹患失語症多年的安東尼奧尼,

顫顫巍巍, 在妻子的攙扶下步履維艱地走進放映廳, 面向所有守候已久的觀眾。 那一刻, 全場起立致意, 掌聲雷動。 這是安東尼奧尼最後一次出現在坎城電影節, 也是坎城經典單元的歷史性一幕。 早在1967年, 安東尼奧尼曾憑藉《放大》榮獲第20屆坎城金棕櫚大獎, 時隔三十七年, 經典早已鑄就永恆, 坎城再次為世人奉上《放大》的數碼修復版, 即便“生活的虛無本質”依然是個無解的謎。

當然, 也不乏有人對這場致敬表示質疑。 大師這麼費勁地來到這裡, 就只是為了接受這十幾分鐘的敬意嗎?德國“軍火庫”影院的格裡戈老先生回應說:“也許是安東尼奧尼需要, 也許是坎城需要。 ”

除《放大》修復版之外, 安東尼奧尼自編自導自演的短片,

同樣在布努埃爾劇場驚豔亮相, 名為《米開朗基羅的凝視》。 在緩慢流動的鏡頭中, 安東尼奧尼凝視著白色的大理石神像, 目光深邃, 沉默如謎, 仿佛不忍驚擾聖殿中漫長的寂靜。 自從1983年中風之後, 安東尼奧尼已經坐輪椅長達二十年之久, 儘管如此, 他的思考卻從不曾停止。 如人所言, 相比《雲上的日子》, 或許這一部短片才是安東尼奧尼最完美的落幕。

卓別林在坎城

82歲卓別林即興重現夏爾洛

那是電影大師齊聚坎城海灘的1971年, 盧奇諾·維斯康蒂、米洛斯·福爾曼、路易·馬勒、約瑟夫·羅西等等。 然而, 相比這些入圍主競賽的後輩大師們, 那年坎城紅毯上最光輝閃耀的時刻還是屬於查理·卓別林。 對於早已功成名就的卓別林大師而言, 他其實並不需要坎城, 而是坎城真的需要他。 那一年, 坎城24歲, 卓別林82歲。

5月12日, 卓別林從瑞士飛到坎城小鎮, 出現在盛大的開幕典禮上。 當年的法國新任文化部部長雅克·杜阿梅爾向卓別林授予了“騎士勳章司令勳位”, 留下了極具歷史意義的瞬間。

儘管已經82歲高齡, 但滿頭白髮的卓別林依然老當益壯, 精神抖擻;他不僅擁抱了部長, 向所有觀眾做了個鬼臉, 還突然拿起部長的拐杖, 現場即興表演了一段卓別林式的經典步伐。

那一瞬間的卓別林, 似乎不像藝術家, 而更像是一個最頂級的大明星。 坎城電影宮開始熱血沸騰起來, 全場的觀眾都自發地站了起來, 就像一種本能的致敬, 他們齊聲大喊道:“夏爾洛!夏爾洛回來了!太棒了, 卓別林先生!卓別林萬歲!”前來推介他的首部美國影片《起程》的米洛斯·福曼都被感動哭了, 按他的話說, 這是他第一次親眼見到活生生的卓別林, 崇拜那麼多年的偶像終於出現在眼前, 換成任何人都難以抑制那種激動。

這個耄耋之年的老小孩, 即便已經沒有力氣再拍新片,但他的喜劇精神卻從未被蒼老剝奪。他可是那個頭頂“喜劇之王”光環、拍出過《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和《大獨裁者》的大師。即便與他齊名的喜劇大師還有很厲害的巴斯特·基頓和雅克·塔蒂,但他依然是獨樹一幟的,更是三人之中最為家喻戶曉、享譽全球的。

在熱烈的歡呼聲中,卓別林和他心愛的太太烏娜緩步退場,所有人的目送定格了這個永恆的坎城歷史瞬間。直到1977年,卓別林離開人世,坎城依然有人盛傳他來訪那一年的動人盛況。

晚年伯格曼

79歲伯格曼夕陽下面朝大海

每一個周年慶典,對於坎城這個最頂級的藝術電影節而言都意義非凡。1997年,在坎城五十周年之際,特別準備了一個對電影創作者最高禮遇的50年大獎,名為“棕櫚的棕櫚”。這個讓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大獎的獲得者,正是被世人尊為影史“聖三位一體”之一的英格瑪·伯格曼大師。

儘管伯格曼的真身未能抵達坎城,但他的女兒替他朗讀了這樣一封信,言辭真摯懇切:“我已經太老了,已不再拍電影,謝謝坎城的這個獎,但它不屬於我這樣的老人。”隨後,閉幕式的大螢幕上播放了一段伯格曼在法羅島的短短的錄影。悠遠的夕陽之下,伯格曼面朝著遼闊的大海,背對著攝像機,也背對著觀眾。

或許,這正是伯格曼畢生創作所信奉的電影理想,他永遠只為自己拍電影,遵循內心,只進行最具作者化的表達,正如他一生都逃不開“懷疑上帝”的藝術宿命,甚至他在法羅島度過餘生的這些年裡,從來不敢輕易重看自己的電影。也正如他在電影中所篤信的,即便鏡頭捕捉到了一些真正的神跡時刻,但我們的軀體至死都將被困在孤島。

雖然頗為遺憾,但坎城組委會也非常尊崇伯格曼本人的意願,這座關於“棕櫚的棕櫚”是為了獎勵伯格曼一生在電影創作方面的偉大成就,但對於伯格曼而言,他其實早已不需要靠任何一座獎盃來為其加持,在世俗的眼裡,他本身早已成為一座豐碑,抑或一場影史傳奇。

黑澤明在坎城

70歲黑澤明遲來的金棕櫚

1980年,在第3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紅毯上,日本頂級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亮相,引發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歡呼。但對於黑澤明而言,年屆七旬的他,多少顯得有點孤獨。自從跟三船敏郎分道揚鑣後,他的拍片速度明顯下降了不少,已然從原來的一兩年拍一部變成了五年拍一部。

這一次,黑澤明帶來的新作是《影子武士》,時年48歲的仲代達矢擔任男主角,依然是一部撼動人心、蒼涼悲壯的史詩力作,長達180分鐘。值得銘記的是,這也是黑澤明繼1956年憑藉《活人的記錄》入圍坎城後,時隔24年再次角逐金棕櫚大獎。

作為享譽世界、名作等身的重量級導演,黑澤明早已憑藉《羅生門》、《七武士》、《德蘇·烏紮拉》等作品吸粉無數,西方影壇一度引發黑澤明熱,更有很多導演視他為創作上的精神導師,認為他也與伯格曼、費裡尼和塔可夫斯基一樣,是“導演中的導演”,人稱“黑澤天皇”。但他一直以來與坎城並沒有太多緣分。

當年坎城主競賽單元的主席是演員出身的柯克·道格拉斯,身為美國好萊塢的大牌,他一開始更看重的是以執導歌舞片成名的鮑勃·福斯導演的《爵士春秋》,但他又不得不承認,黑澤明大師這部主打歷史戰爭題材的新作就像一曲無與倫比的時代挽歌,讓人心潮澎湃。

難分伯仲之下,最終,這一屆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頒給了兩部電影:黑澤明的《影子武士》和鮑勃·福斯的《爵士春秋》。在“坎城雙黃蛋”還不是很流行的當年,評論界有人對這個結果覺得不滿,認為柯克·道格拉斯主導的評審團沒有真正的決斷能力,這麼頒獎既是對大師的侮辱,也對電影不公平。

布列松與特呂弗

大師也瘋狂

這是1966年的第19屆坎城電影節。這一年,新浪潮成員雅克·裡維特導演的新作《女教徒》入圍了主競賽,與它共同角逐金棕櫚大獎的還有克勞德·勒魯什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謝爾蓋·尤特凱維奇的《列寧在波蘭》、路易斯·吉伯特的《阿爾菲》、卡爾森·亨寧的《饑餓》等等。

遺憾的是,雅克·裡維特的《女教徒》儘管藝術造詣頗高,而且品質上乘,還有美麗的安娜·卡裡娜主演,可惜卻最終未能贏得任何獎項,更別提金棕櫚大獎了。於是,有人發起了一場“為雅克·裡維特打抱不平”的新浪潮座談會。

在這場極具影史意義的座談會上,相對推崇古典電影的德爾伯特·曼說,“對我而言,電影要是不講一個好故事的話,那就沒有意義!”話音剛落,生性不好惹的戈達爾就怒火中燒,劈頭蓋臉地罵德爾伯特·曼是新浪潮的敵人。憑《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拿下當年金棕櫚大獎的克勞德·勒魯什,在一旁聲援戈達爾。法國老派大師羅伯特·布列松也在這場會上現身,儘管平日並不輕易發表議論,這一刻也終於沒有繃住,以至於現場陷入徹底的亂戰之中。

新浪潮與老電影的對戧互掐,就像一場註定沒有勝利者的敵對遊戲,成為歐洲電影人之間的宿命持久戰。借由這一場座談會,我們也有幸得見大師們形態各異的眾生相。除了以上提到的幾位之外,還有特呂弗、雷乃、帕索裡尼、施隆多夫、大衛·裡恩等人也都出現在這場電影論戰中。

來自騰訊娛樂

即便已經沒有力氣再拍新片,但他的喜劇精神卻從未被蒼老剝奪。他可是那個頭頂“喜劇之王”光環、拍出過《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和《大獨裁者》的大師。即便與他齊名的喜劇大師還有很厲害的巴斯特·基頓和雅克·塔蒂,但他依然是獨樹一幟的,更是三人之中最為家喻戶曉、享譽全球的。

在熱烈的歡呼聲中,卓別林和他心愛的太太烏娜緩步退場,所有人的目送定格了這個永恆的坎城歷史瞬間。直到1977年,卓別林離開人世,坎城依然有人盛傳他來訪那一年的動人盛況。

晚年伯格曼

79歲伯格曼夕陽下面朝大海

每一個周年慶典,對於坎城這個最頂級的藝術電影節而言都意義非凡。1997年,在坎城五十周年之際,特別準備了一個對電影創作者最高禮遇的50年大獎,名為“棕櫚的棕櫚”。這個讓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大獎的獲得者,正是被世人尊為影史“聖三位一體”之一的英格瑪·伯格曼大師。

儘管伯格曼的真身未能抵達坎城,但他的女兒替他朗讀了這樣一封信,言辭真摯懇切:“我已經太老了,已不再拍電影,謝謝坎城的這個獎,但它不屬於我這樣的老人。”隨後,閉幕式的大螢幕上播放了一段伯格曼在法羅島的短短的錄影。悠遠的夕陽之下,伯格曼面朝著遼闊的大海,背對著攝像機,也背對著觀眾。

或許,這正是伯格曼畢生創作所信奉的電影理想,他永遠只為自己拍電影,遵循內心,只進行最具作者化的表達,正如他一生都逃不開“懷疑上帝”的藝術宿命,甚至他在法羅島度過餘生的這些年裡,從來不敢輕易重看自己的電影。也正如他在電影中所篤信的,即便鏡頭捕捉到了一些真正的神跡時刻,但我們的軀體至死都將被困在孤島。

雖然頗為遺憾,但坎城組委會也非常尊崇伯格曼本人的意願,這座關於“棕櫚的棕櫚”是為了獎勵伯格曼一生在電影創作方面的偉大成就,但對於伯格曼而言,他其實早已不需要靠任何一座獎盃來為其加持,在世俗的眼裡,他本身早已成為一座豐碑,抑或一場影史傳奇。

黑澤明在坎城

70歲黑澤明遲來的金棕櫚

1980年,在第3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紅毯上,日本頂級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亮相,引發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歡呼。但對於黑澤明而言,年屆七旬的他,多少顯得有點孤獨。自從跟三船敏郎分道揚鑣後,他的拍片速度明顯下降了不少,已然從原來的一兩年拍一部變成了五年拍一部。

這一次,黑澤明帶來的新作是《影子武士》,時年48歲的仲代達矢擔任男主角,依然是一部撼動人心、蒼涼悲壯的史詩力作,長達180分鐘。值得銘記的是,這也是黑澤明繼1956年憑藉《活人的記錄》入圍坎城後,時隔24年再次角逐金棕櫚大獎。

作為享譽世界、名作等身的重量級導演,黑澤明早已憑藉《羅生門》、《七武士》、《德蘇·烏紮拉》等作品吸粉無數,西方影壇一度引發黑澤明熱,更有很多導演視他為創作上的精神導師,認為他也與伯格曼、費裡尼和塔可夫斯基一樣,是“導演中的導演”,人稱“黑澤天皇”。但他一直以來與坎城並沒有太多緣分。

當年坎城主競賽單元的主席是演員出身的柯克·道格拉斯,身為美國好萊塢的大牌,他一開始更看重的是以執導歌舞片成名的鮑勃·福斯導演的《爵士春秋》,但他又不得不承認,黑澤明大師這部主打歷史戰爭題材的新作就像一曲無與倫比的時代挽歌,讓人心潮澎湃。

難分伯仲之下,最終,這一屆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頒給了兩部電影:黑澤明的《影子武士》和鮑勃·福斯的《爵士春秋》。在“坎城雙黃蛋”還不是很流行的當年,評論界有人對這個結果覺得不滿,認為柯克·道格拉斯主導的評審團沒有真正的決斷能力,這麼頒獎既是對大師的侮辱,也對電影不公平。

布列松與特呂弗

大師也瘋狂

這是1966年的第19屆坎城電影節。這一年,新浪潮成員雅克·裡維特導演的新作《女教徒》入圍了主競賽,與它共同角逐金棕櫚大獎的還有克勞德·勒魯什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謝爾蓋·尤特凱維奇的《列寧在波蘭》、路易斯·吉伯特的《阿爾菲》、卡爾森·亨寧的《饑餓》等等。

遺憾的是,雅克·裡維特的《女教徒》儘管藝術造詣頗高,而且品質上乘,還有美麗的安娜·卡裡娜主演,可惜卻最終未能贏得任何獎項,更別提金棕櫚大獎了。於是,有人發起了一場“為雅克·裡維特打抱不平”的新浪潮座談會。

在這場極具影史意義的座談會上,相對推崇古典電影的德爾伯特·曼說,“對我而言,電影要是不講一個好故事的話,那就沒有意義!”話音剛落,生性不好惹的戈達爾就怒火中燒,劈頭蓋臉地罵德爾伯特·曼是新浪潮的敵人。憑《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拿下當年金棕櫚大獎的克勞德·勒魯什,在一旁聲援戈達爾。法國老派大師羅伯特·布列松也在這場會上現身,儘管平日並不輕易發表議論,這一刻也終於沒有繃住,以至於現場陷入徹底的亂戰之中。

新浪潮與老電影的對戧互掐,就像一場註定沒有勝利者的敵對遊戲,成為歐洲電影人之間的宿命持久戰。借由這一場座談會,我們也有幸得見大師們形態各異的眾生相。除了以上提到的幾位之外,還有特呂弗、雷乃、帕索裡尼、施隆多夫、大衛·裡恩等人也都出現在這場電影論戰中。

來自騰訊娛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