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說“不” 老是不聽話,寶媽用“洪荒之力”度過第一個反抗期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可哥是我們小小班的孩子, 他特別聰明, 由於他父母都是做老師的, 因此在教養方面都很好。 平時對人很有禮貌, 上課也很愛動腦筋, 平時的活動都是非常積極, 但最近發現他好象變了, 做什麼事都喜歡跟老師對著幹, 比如:睡好覺大家都出來了, 而他偏偏還要呆在午睡室;看書的時間到了他偏偏還要說“我還沒看完, ”而且基本上天天這樣。 觀察班上的其他孩子也或多或少有些不聽話的例子, 但像可哥這樣的表現確實很特別, 他的父母也覺得孩子現在有點不聽話了。

第一反抗期, 什麼都不聽話

分析可哥的行為是屬於兒童的第一反抗期。 每一位元孩子在2—-3歲都會經歷這樣的時期, 只是有的幼兒表現的明顯, 有的幼兒表現的不是很明顯。

寶寶到這個時間段的時候, 不少媽媽發現寶寶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 不讓他做的事他偏做,

不讓去的地方偏去, 越接近3歲越明顯, 這就是寶寶的第一個反抗期到來了。

還不去把東西 收拾起來, 只知道哭

寶寶1歲以後, 慢慢產生了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 而反抗期的表現意味著獨立性和自主性, 同時也是寶寶需要他人重視與承認的表現。

例如:以前媽媽說去操場玩, 寶寶會乖乖地跟著去。 但現在不同了, 一切都要聽他的, 他要去哪裡就得去哪裡, 不然就發脾氣。 原來說不讓看電視了, 大人關上電視寶寶也不反抗。 但現在不行了, 若他不同意, 你關上了電視, 他會大吵大嚷, 再把電視打開。

很多父母會為此惱火, 還不到3歲就不聽話了, 以後還了得?其實, 父母大可不必這樣, 這恰恰是寶寶獨立性的表現。 寶寶有了自己的主張, 不再是從前那個沒有自己獨立思想的寶寶了。 這是寶寶心理發育的必然過程, 父母應給予理解, 甚至應該為此而感到高興才對。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那麼, 怎樣對待寶寶的反抗期表現才有利於寶寶的成長呢?

可以試試以下幾種解決方法:

與寶寶商量, 以求得寶寶的理解。 如:看電視時, 不要不與寶寶商量就關掉電視, 要跟寶寶心平氣和地說:“時間不早了, 該睡覺了, 咱們明天再看。 ”如果不行, 再讓一步我們再看5分鐘就關掉電視睡覺, 好嗎?”多數寶寶是可以接受的。 當寶寶因為某件事情無理地大哭大鬧且勸說無效時,

可採取“冷處理”的方法, 即不再理踩他, 任他怎樣哭鬧都當做沒有聽見。 過一陣, 寶寶覺得沒趣就不再哭鬧了。

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寶寶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其他事情的吸引, 可以用這個原理把寶寶的注意力轉移開。 等寶寶心平氣和之後再對他講道理。

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可以依據寶寶的意思去做, 比如去什麼地方玩可先徵求寶寶的意見, 尊重他的選擇, 這會讓寶寶非常高興。 這種小事沒必要非按大人的意見辦。

這樣便可以讓寶寶順利地度過第一個反抗期, 這對寶寶的正常心理發育及情感建立也十分有益。 一般來說, 寶寶到了3歲以後, 反抗行為就會明顯減少了。

對於本篇文章的分享您有什麼觀點呢?歡迎在下面評論區參與討論!寶寶無憂分享你的育兒喜與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