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點贊」“我驕傲!”從這座博物館出來,他們都這麼說!

歡迎關注“微市北”

【新朋友】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微市北”關注。

【老朋友】 點擊右上角, 分享內容到朋友。

2008年8月16日, 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之海外尋寶》欄目中, 一塊收藏於法國賽努奇博物館的漢畫像磚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這塊畫像磚製作精美, 雕刻了中國古代的圖騰及人們的生活場景。 如此精美的漢磚流失國外, 讓許多文物保護人士唏噓不已。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 在青島市的一家博物館裡, 居然收藏著一塊與這塊漢畫像磚一模一樣的“兄弟磚”, 並且圖案保存更為清晰完好。 如此轉折讓人倍感欣慰,

而這個讓“國寶失而復得”的主人翁正是位於青島市市北區同安路719號的中國(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 在這座占地8300平方米的建築內, 館主張新寬先生搶救性收藏的一塊塊漢畫像磚猶如一位遠古的智者, 向人們悠悠講述那雄踞東方王朝的歷史

5月21日, 青島文明網聯合中國(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推出“賞漢磚遺韻 品大美中華”特別活動, 邀請30余位青島市民走進博物館, 在古樸生動的漢磚藝術中, 探尋古絲綢之路的印記。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疆域廣袤、國力強盛的封建王朝, 文治武功顯赫, 雄踞世界東方,

與古羅馬帝國遙相呼應。 漢代在諸多方面成就非凡, 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如漢朝、漢族、漢學、漢語、漢字、漢服、漢畫等, 無不與漢代的經營、創造密切相關, 一個“漢”字蘊含著眾多珍奇的文化元素。

畫像磚產生于戰國時期, 盛於兩漢。 漢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繪畫和雕刻圖像的建築用磚,

漢代人在磚上記錄生活、彰顯個性, 深刻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意向, 是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大廳裡, 一面佈滿方形孔洞的牆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透過孔洞, 大家看到了一幅以漢代故事為主題的簡筆劃。

工作人員介紹這面牆上的孔洞就是模擬漢磚的形狀, 從孔洞觀賞漢代民情風貌, 真是對應“以磚窺漢”的主題。

生佳宜小朋友透過磚空看得認真, 不知道她看到了哪篇漢代故事。

序廳以“靈動光影”為主,不少漢畫像磚拓片投影,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從這些光影之間初探漢畫像磚的魅力。

在序廳短暫停留後,大家對漢畫像磚以及接下來的行程有了大概的期許,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睹漢畫像磚的“真容”。

排在最前面的這塊漢磚便是開篇故事裡提到的那塊流失海外漢畫像磚的“兄弟磚”。相較於法國賽努奇博物館的那塊,青島館藏的這塊圖案更加清晰完好。

這塊漢畫像磚的圖案分為正反兩面,背面則是古代的遊俠圖。古人將人生各個階段的安排簡化為“少年遊俠,中年游宦,老年遊仙”,這一觀點後來也逐漸演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完美圓滿、優遊閒雅、和融同光的人生模式。

各式各樣的漢畫像磚讓小朋友大開眼界,拉著媽媽問東問西。

這位爸爸耐心地和兒子分享漢畫像磚上描繪的歷史故事,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2016年以來,青島市文明辦和青島文明網每月都會舉辦以家庭為單位的文化活動,旨在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促進親子和諧,傳承建設優良家風。

漢畫像磚作為漢代社會的重要遺存,它全面記載了漢代的生產生活、科技建築、軍事體育、文化娛樂等,是一部用藝術圖像記錄的漢代社會百科全書,是研究漢代乃至先秦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

在人物典故展區,我們首先看到的便是一件柱狀的磚塊,形似一扇門,在“門”的兩側分別雕刻著兩位人物形象,他們就是漢代時的門神形象——成荊、夏育,這兩位春秋戰國時的著名武將,被當時的人們奉為英雄。如今,每逢過年,在一些地區依然有貼門神的習俗,但現在的門神則是唐朝時期的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武將形象。

漢代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禮”文化也隨之發揚光大,漢代時期的禮儀種類很多,在漢畫像磚博物館中,主要展示了“持盾禮”、“持帚禮”、“持笏禮”以及“持戟禮”等,對禮儀的重視才造就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譽。

磚面上刻畫著兩位持戟而立的士兵。

在展廳一角,一位長袖舞女的形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這位舞女正在演繹的是漢代著名的舞蹈長袖舞。據講解員姐姐介紹,這位美麗的舞女形象是模擬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為了換取國家穩定和平,王昭君毅然接受了胡漢和親的要求,遠嫁匈奴,傳為佳話。在博物館裡,一塊漢畫像磚也生動記錄了當時胡漢和親的故事。

圖片中,頭戴尖帽的人物形象為胡人,戴平帽的形象為漢人。第一幅圖中胡人進漢求親,第二幅圖中漢朝大臣們上朝商議此事,第三幅圖中漢朝天子召見了一位宮女,向她提出和親事宜,封她為公主,與匈奴和親。第四幅圖中,人們載歌載舞,慶祝和親帶來的和平生活,第五幅圖中面容略顯猙獰的為匈奴單于,聽說漢朝統一和親,他也十分高興,最後一幅圖中,匈奴士兵們護衛者和親公主回國。這一串的解讀是不是十分有趣?這幅圖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連環畫。

小朋友們被有趣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觀看許久不舍離去。

接下來,身著漢服的講解員姐姐還為大家講解了漢畫像磚上刻畫的漢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

漢代的舞蹈、樂器表演和雜耍場景。

古代下棋博弈的場景,贏棋一方歡欣雀躍,輸棋一方攤手無奈。

古時的風向標,由風標、鈴鐺組成,不遠處觀望亭裡兩名士兵負責觀測風力並及時彙報。

博物館中還設置了影像演示區,用多方投影的方式為大家演示了古代長袖舞和乘馬車出行的情景。

豐富的展品讓大家目不暇接,一些生動形象的圖畫記錄了古人的生活環境和文化,還有一些寄託了古人對後代子孫的期許。

在這幅雙龍穿碧圖中,分別繪製了雙龍穿玉璧、熊、牛、虎及羽人的形象,寓意著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祖先希望後代子孫擁有熊的強壯、牛的堅韌、老虎的勇猛以及羽人的健康長壽。

漢文化的絢麗多彩讓大家忍不住嘖嘖感歎,大家更是期待在絲路記憶展廳裡看到漢文化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傳播至世界各地,與世界文化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形似羅馬柱的漢磚。

高鼻深眼的波斯人形象。

在絲綢之路展廳,豐富生動的畫像更是讓大家對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漢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有了更為深入的體會,從高鼻深眼的波斯人形象到類似於西方羅馬柱似的磚石建築、從打著小花傘身著歐洲貴婦風格衣裙的小姑娘到許多東亞及歐洲國家國旗上的雙頭鷹圖案,一個個精美的圖案刻畫讓大家讚歎不已。

參加活動的生佳宜小朋友對“打傘小姑娘”的形象十分深刻,小姑娘“時髦”的服飾讓她對漢文化及中西方交流有了新的認識。“沒想到漢服這麼漂亮,而且聽講解員阿姨說,這位小姑娘的衣服對當時歐洲貴婦們的著裝時尚也有很大的影響,原來我們的文化交流不僅僅停留在科技層面,對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促進作用。”

不僅是服飾,據專家考證,漢文化對許多國家的國旗設計都有深遠的的影響。圖中所示的漢畫像磚的雙頭鳳形象在傳入東亞及歐洲國家後,成為了許多國旗設計中的核心元素。

如此精美的漢畫像磚,在建國初期卻因為人們缺乏相關保護意識及專業知識而一度慘遭破壞。在博物館的展廳裡,一些曾經被人們雜碎鋪路、做煙囪、做板凳的漢畫像磚,傷痕累累,看著叫人心疼。也正是因為目睹了人們對漢畫像磚的破壞行為,中國(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館長張新寬先生決定對漢畫像磚進行搶救性、保護性收藏。如今,中國(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漢畫像磚專題性博物館,館藏文物近萬件,全部是由軍旅收藏家張新寬先生歷時近40年搜尋而得。

曾被用作煙囪的換畫像磚,底部和內裡被熏得漆黑。

張新寬館長的事蹟讓大家十分感動,參加此次活動的楊成江老先生說,“張新寬師長的收藏工作不僅是搶救我們的寶貴文物,更是搶救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讓更多後代子孫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我們老祖先的過人智慧以及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隨後,大家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又參觀了漢畫像博物館以及文字漢磚博物館,孩子們通過電子互動螢幕,認真瞭解每一塊漢畫磚文字的含義和背後的故事,大家興致勃勃,學得十分起勁。

四年級的尹才懿則對文字磚很感興趣,“上面有些繁體字我認識,但有些字不認識,問爸爸他也不知道,這讓我很驚訝。”尹才懿告訴記者,回去以後,他想多讀一些古代漢字方面的書,爭取下次來參觀能認識更多的字,“我覺得中國繁體漢字很漂亮,但是今天很多人對這些古老的文字反而很陌生,我覺得特別可惜。”

一上午的博物館之行短暫而充實,結束時,大家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爭相敲響仿製的魚形石,許下自己的美好願望。

一位小朋友敲完仿製魚形石後還意猶未盡的摸了摸,他一臉滿足的告訴小編,看到那麼多的漂亮漢畫磚,他心裡其實早就癢癢了,這下終於能摸一摸仿製的了。“因為媽媽說博物館的文物要好好保護,我們不應該隨便接觸撫摸,所以我一直忍著,哪怕靠得再近,也不敢碰它們!”良好的習慣在細節中養成,為這位小朋友的堅持點贊,為這位媽媽的良好家教點贊!

作為一名中國人,現在是不是覺得十分自豪呢?錯過本次活動的各位是不是有點小遺憾呢?別灰心,今年來,青島文明網開展了傳統文化及非遺傳承的一系列活動,整合全市的博物館、非遺傳人資源,讓更多市民有機會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時,提升市民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懷。所以後期我們還會有一大波精彩的活動等著大家,敬請期待!

序廳以“靈動光影”為主,不少漢畫像磚拓片投影,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從這些光影之間初探漢畫像磚的魅力。

在序廳短暫停留後,大家對漢畫像磚以及接下來的行程有了大概的期許,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一睹漢畫像磚的“真容”。

排在最前面的這塊漢磚便是開篇故事裡提到的那塊流失海外漢畫像磚的“兄弟磚”。相較於法國賽努奇博物館的那塊,青島館藏的這塊圖案更加清晰完好。

這塊漢畫像磚的圖案分為正反兩面,背面則是古代的遊俠圖。古人將人生各個階段的安排簡化為“少年遊俠,中年游宦,老年遊仙”,這一觀點後來也逐漸演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完美圓滿、優遊閒雅、和融同光的人生模式。

各式各樣的漢畫像磚讓小朋友大開眼界,拉著媽媽問東問西。

這位爸爸耐心地和兒子分享漢畫像磚上描繪的歷史故事,小朋友聽得津津有味。2016年以來,青島市文明辦和青島文明網每月都會舉辦以家庭為單位的文化活動,旨在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促進親子和諧,傳承建設優良家風。

漢畫像磚作為漢代社會的重要遺存,它全面記載了漢代的生產生活、科技建築、軍事體育、文化娛樂等,是一部用藝術圖像記錄的漢代社會百科全書,是研究漢代乃至先秦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

在人物典故展區,我們首先看到的便是一件柱狀的磚塊,形似一扇門,在“門”的兩側分別雕刻著兩位人物形象,他們就是漢代時的門神形象——成荊、夏育,這兩位春秋戰國時的著名武將,被當時的人們奉為英雄。如今,每逢過年,在一些地區依然有貼門神的習俗,但現在的門神則是唐朝時期的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武將形象。

漢代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禮”文化也隨之發揚光大,漢代時期的禮儀種類很多,在漢畫像磚博物館中,主要展示了“持盾禮”、“持帚禮”、“持笏禮”以及“持戟禮”等,對禮儀的重視才造就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譽。

磚面上刻畫著兩位持戟而立的士兵。

在展廳一角,一位長袖舞女的形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這位舞女正在演繹的是漢代著名的舞蹈長袖舞。據講解員姐姐介紹,這位美麗的舞女形象是模擬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為了換取國家穩定和平,王昭君毅然接受了胡漢和親的要求,遠嫁匈奴,傳為佳話。在博物館裡,一塊漢畫像磚也生動記錄了當時胡漢和親的故事。

圖片中,頭戴尖帽的人物形象為胡人,戴平帽的形象為漢人。第一幅圖中胡人進漢求親,第二幅圖中漢朝大臣們上朝商議此事,第三幅圖中漢朝天子召見了一位宮女,向她提出和親事宜,封她為公主,與匈奴和親。第四幅圖中,人們載歌載舞,慶祝和親帶來的和平生活,第五幅圖中面容略顯猙獰的為匈奴單于,聽說漢朝統一和親,他也十分高興,最後一幅圖中,匈奴士兵們護衛者和親公主回國。這一串的解讀是不是十分有趣?這幅圖也被稱為中國最早的連環畫。

小朋友們被有趣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所吸引,觀看許久不舍離去。

接下來,身著漢服的講解員姐姐還為大家講解了漢畫像磚上刻畫的漢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

漢代的舞蹈、樂器表演和雜耍場景。

古代下棋博弈的場景,贏棋一方歡欣雀躍,輸棋一方攤手無奈。

古時的風向標,由風標、鈴鐺組成,不遠處觀望亭裡兩名士兵負責觀測風力並及時彙報。

博物館中還設置了影像演示區,用多方投影的方式為大家演示了古代長袖舞和乘馬車出行的情景。

豐富的展品讓大家目不暇接,一些生動形象的圖畫記錄了古人的生活環境和文化,還有一些寄託了古人對後代子孫的期許。

在這幅雙龍穿碧圖中,分別繪製了雙龍穿玉璧、熊、牛、虎及羽人的形象,寓意著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祖先希望後代子孫擁有熊的強壯、牛的堅韌、老虎的勇猛以及羽人的健康長壽。

漢文化的絢麗多彩讓大家忍不住嘖嘖感歎,大家更是期待在絲路記憶展廳裡看到漢文化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傳播至世界各地,與世界文化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形似羅馬柱的漢磚。

高鼻深眼的波斯人形象。

在絲綢之路展廳,豐富生動的畫像更是讓大家對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漢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有了更為深入的體會,從高鼻深眼的波斯人形象到類似於西方羅馬柱似的磚石建築、從打著小花傘身著歐洲貴婦風格衣裙的小姑娘到許多東亞及歐洲國家國旗上的雙頭鷹圖案,一個個精美的圖案刻畫讓大家讚歎不已。

參加活動的生佳宜小朋友對“打傘小姑娘”的形象十分深刻,小姑娘“時髦”的服飾讓她對漢文化及中西方交流有了新的認識。“沒想到漢服這麼漂亮,而且聽講解員阿姨說,這位小姑娘的衣服對當時歐洲貴婦們的著裝時尚也有很大的影響,原來我們的文化交流不僅僅停留在科技層面,對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促進作用。”

不僅是服飾,據專家考證,漢文化對許多國家的國旗設計都有深遠的的影響。圖中所示的漢畫像磚的雙頭鳳形象在傳入東亞及歐洲國家後,成為了許多國旗設計中的核心元素。

如此精美的漢畫像磚,在建國初期卻因為人們缺乏相關保護意識及專業知識而一度慘遭破壞。在博物館的展廳裡,一些曾經被人們雜碎鋪路、做煙囪、做板凳的漢畫像磚,傷痕累累,看著叫人心疼。也正是因為目睹了人們對漢畫像磚的破壞行為,中國(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館長張新寬先生決定對漢畫像磚進行搶救性、保護性收藏。如今,中國(青島)漢畫像磚博物館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漢畫像磚專題性博物館,館藏文物近萬件,全部是由軍旅收藏家張新寬先生歷時近40年搜尋而得。

曾被用作煙囪的換畫像磚,底部和內裡被熏得漆黑。

張新寬館長的事蹟讓大家十分感動,參加此次活動的楊成江老先生說,“張新寬師長的收藏工作不僅是搶救我們的寶貴文物,更是搶救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讓更多後代子孫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我們老祖先的過人智慧以及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隨後,大家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又參觀了漢畫像博物館以及文字漢磚博物館,孩子們通過電子互動螢幕,認真瞭解每一塊漢畫磚文字的含義和背後的故事,大家興致勃勃,學得十分起勁。

四年級的尹才懿則對文字磚很感興趣,“上面有些繁體字我認識,但有些字不認識,問爸爸他也不知道,這讓我很驚訝。”尹才懿告訴記者,回去以後,他想多讀一些古代漢字方面的書,爭取下次來參觀能認識更多的字,“我覺得中國繁體漢字很漂亮,但是今天很多人對這些古老的文字反而很陌生,我覺得特別可惜。”

一上午的博物館之行短暫而充實,結束時,大家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爭相敲響仿製的魚形石,許下自己的美好願望。

一位小朋友敲完仿製魚形石後還意猶未盡的摸了摸,他一臉滿足的告訴小編,看到那麼多的漂亮漢畫磚,他心裡其實早就癢癢了,這下終於能摸一摸仿製的了。“因為媽媽說博物館的文物要好好保護,我們不應該隨便接觸撫摸,所以我一直忍著,哪怕靠得再近,也不敢碰它們!”良好的習慣在細節中養成,為這位小朋友的堅持點贊,為這位媽媽的良好家教點贊!

作為一名中國人,現在是不是覺得十分自豪呢?錯過本次活動的各位是不是有點小遺憾呢?別灰心,今年來,青島文明網開展了傳統文化及非遺傳承的一系列活動,整合全市的博物館、非遺傳人資源,讓更多市民有機會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時,提升市民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懷。所以後期我們還會有一大波精彩的活動等著大家,敬請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