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普洱茶三字經》詳解

《普洱茶三字經》詳解

原文:

席要潔, 器得淨;氣要勻, 心得清;神要聚, 體得松;指要柔, 臂得彎;普洱茶, 分生熟;

生茶寒, 熟茶溫;選擇水, 看酸堿;泡生茶, 弱酸好;泡熟茶, 弱鹼好;自來水, 礦泉水,

均不好;純淨水, 山泉水, 是為上;泡老茶, 高水溫;泡新茶, 低水溫;香靠沖, 湯靠吊;

壺懸否, 看水溫;出湯時, 看茶性;茶性強, 出湯快;茶性柔, 出湯緩;分茶湯, 要低斟;

嗅茶香, 要細聞;品滋味, 啜飲之;清若蘭, 飄九畹;苦和甘, 心自明;人生味, 寓其中;

茶是儒, 貴禮雅;茶是佛, 長至善;茶是道, 重攝生;惜茶心, 存感恩;品好茶, 多自在。

詳解:

席要潔, 器得淨:茶席整潔,

茶器乾淨, 乃修茶第一步, 有的茶莊, 公道杯外側茶垢連連, 很不雅觀, 玻璃器皿, 幹鹽擦洗沖淨, 沸水煮開即可, 紫砂、陶瓷也一樣清洗無妨。

氣要勻, 心得清:呼吸順暢, 吐納自然, 氣勻方能心清, 清心才能寡欲, 去除雜念, 撫平心緒, 心境開放, 心思騰空, 以空靈之真心去感受茶。

神要聚, 體得松:聚精會神、心無旁騖, 注意集中, 才能品出茶之妙。 品茶時可以沉默寂靜, 也可以閒談。 但若以品茶為目的, 則應該是以話佐茶, 而不是以茶佐話。 然後必須在端正身姿的前提下放鬆身體, 方可做到後面的“指柔”和“臂彎”等動作要領。 神聚體松, 即所謂張弛有度, 把身心調整到輕鬆狀態。

指要柔, 臂得彎:手指要柔軟而非僵硬, 手臂要彎曲而非僵直, 這樣習茶和品茶時才有利於準確、優雅地把握和操作茶勺、茶壺、茶杯等茶具, 防止操作不到位甚或失誤的情況出現, 導致事茶之謬。

普洱茶, 分生熟: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 主要是生產工藝的不同, 包裝上都要注明的, 生茶湯色橙黃, 熟茶紅濃。

生茶寒,

熟茶溫:生茶性寒, 適合體熱、胃熱易上火者, 有清火之用, 熟茶性溫, 對胃寒者較好, 有暖胃之用。

選擇水, 看酸堿;泡生茶, 弱酸好;泡熟茶, 弱鹼好:飲用水, 多數是弱酸性水, 近年來, 出現弱鹼性水, 生茶, 適合用弱酸性水沖泡, 熟茶, 最好用弱鹼性水沖泡, 這樣, 更能彰顯茶的特點。

自來水, 礦泉水, 均不好;純淨水, 山泉水, 是為上:自來水, 硬度大, 礦物質含量高, 礦泉水, 礦物質含量也高, 對茶的水溶性物質的溶出不利, 不能彰顯茶的香氣、回甘等茶韻。 硬度小、酸鹼度適合的山泉水較好, 純淨水, 適當養水, 增加水的可溶性氧含量, 也很適合泡茶。

泡老茶, 高水溫;泡新茶, 低水溫:泡普洱茶的水溫很關鍵, 老茶, 茶性內斂, 要高溫去激發, 新茶, 茶性張揚, 適當降低水溫, 亦能表現茶性。

香靠沖, 湯靠吊:普洱茶的香氣的彰顯, 在注水時, 要有意識的去沖, 讓水與茶融合充分, 香氣就表現得好。 茶湯的軟滑細膩, 要靠吊水來促成。 沖與吊的配合, 可能就是泡茶之妙了吧。

壺懸否,看水溫:無論是用紫砂壺泡,還是用蓋碗泡茶,注水時,除了表演的需要,日常事茶,是否高懸注水?關鍵看沖泡時對水溫的要求,高懸吊水,可以降低水溫,低沖注水,可以保持較高的水溫。

出湯時,看茶性;茶性強,出湯快;茶性柔,出湯緩:普洱茶沖泡的出湯時間的控制,是泡茶之關鍵,不同的茶,不同的沖泡階段,出湯時間不同,才能保證茶湯始終保持適度的茶濃度,忽高忽低,都是沖泡中要避免的,不熟悉的茶,事茶前,應反復沖泡多次,方能掌握。

分茶湯,要低斟:斟茶時,要把茶壺或公道杯放低,靠近茶杯邊沿,這樣一可以避免把茶的香氣沖散揮發掉,儘量保持茶湯品質;二可以防止杯中產生氣泡。茶杯中如果泛起明顯的氣泡,也會稀釋掉茶香,同時也是很失禮的情形。

嗅茶香,要細聞:普洱茶的香氣,較為內斂,追求沉穩、悠長,是一種“成熟之美”,不論嗅幹茶,還是杯香、茶香,都要緩緩吸入鼻腔深處,細細去體會,熱嗅雜味,冷嗅茶香,不可搞錯。

品滋味,啜飲之:稍微用力將茶湯吸吮入口,可以自然地發出聲響,並適度地“咂吧”嘴,目的是喚醒和調動口腔中的味蕾神經進行辨味,茶湯應該沿著舌頭的兩側流動,然後分三口徐徐咽下,在這過程中充分感覺普洱茶層次豐富、質感各異的滋味,並達到口齒生津的效果。

清若蘭,飄九畹:早在唐宋,文人騷客就愛用蘭花的味道來形容茶香,普洱茶中見蘭香者甚多,九畹,指距離,語出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王逸注:“十二畝曰畹”。

苦和甘,心自明:唐人皮光業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將茶看成苦口婆心啟人心智的良師。而無論苦中有甘,先苦後甘,品者自可從中領悟,或許心如明鏡,卻不足以為外人道。

人生味,寓其中:周作人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久”,但此種樂,依然在苦中得之。事茶的過程,既是開啟心靈之旅,享受精神愉悅的過程,同時也是體會人生真諦的過程。事實上它並不能把人完全帶離凡塵,而是讓你在品茶中騰挪出另外一個空間俯看俗世,審視自我,人生百味,盡在其中。

茶是儒,貴禮雅:中國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精華,於儒,便是注重“禮”、“雅”的中庸和諧之美。

茶是佛,長至善:由“茶禪一味”到“吃茶去”的著名公案,便可知茶和佛教的極深淵源。而佛門慈悲,與茶的善性共通。國內諸多寺廟古刹,藏有不少上乘普洱。

茶是道,重攝生:道家養生古名為攝生,即以老莊“天人合一”思想為宗旨,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運用四時調攝、風水環境等多種方法——特別要指出的是其中包括茶養——來達到性命雙修、身心健康之目的。

惜茶心,存感恩:真正的好茶,彙集和濃縮了陽光、土壤、水分、植物的精華,無愧於大自然的傑作,再加上人的辛勤勞作、和經驗智慧,是種植、採制、沖泡等富有技術含量和高超工藝的勞動過程的結晶,因此真正懂得品茶者,會珍惜茶中所凝聚的緣分,也會發自內心地感謝造物的恩澤。

品好茶,多自在:品好茶可以做兩種理解,一是品嘗好的茶,即作如此斷句:“品-好茶”;二是把茶品嘗好,即作這般斷句:“品好-茶”。只有這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圓滿的事茶過程,感受茶帶來的自在與安逸。

壺懸否,看水溫:無論是用紫砂壺泡,還是用蓋碗泡茶,注水時,除了表演的需要,日常事茶,是否高懸注水?關鍵看沖泡時對水溫的要求,高懸吊水,可以降低水溫,低沖注水,可以保持較高的水溫。

出湯時,看茶性;茶性強,出湯快;茶性柔,出湯緩:普洱茶沖泡的出湯時間的控制,是泡茶之關鍵,不同的茶,不同的沖泡階段,出湯時間不同,才能保證茶湯始終保持適度的茶濃度,忽高忽低,都是沖泡中要避免的,不熟悉的茶,事茶前,應反復沖泡多次,方能掌握。

分茶湯,要低斟:斟茶時,要把茶壺或公道杯放低,靠近茶杯邊沿,這樣一可以避免把茶的香氣沖散揮發掉,儘量保持茶湯品質;二可以防止杯中產生氣泡。茶杯中如果泛起明顯的氣泡,也會稀釋掉茶香,同時也是很失禮的情形。

嗅茶香,要細聞:普洱茶的香氣,較為內斂,追求沉穩、悠長,是一種“成熟之美”,不論嗅幹茶,還是杯香、茶香,都要緩緩吸入鼻腔深處,細細去體會,熱嗅雜味,冷嗅茶香,不可搞錯。

品滋味,啜飲之:稍微用力將茶湯吸吮入口,可以自然地發出聲響,並適度地“咂吧”嘴,目的是喚醒和調動口腔中的味蕾神經進行辨味,茶湯應該沿著舌頭的兩側流動,然後分三口徐徐咽下,在這過程中充分感覺普洱茶層次豐富、質感各異的滋味,並達到口齒生津的效果。

清若蘭,飄九畹:早在唐宋,文人騷客就愛用蘭花的味道來形容茶香,普洱茶中見蘭香者甚多,九畹,指距離,語出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王逸注:“十二畝曰畹”。

苦和甘,心自明:唐人皮光業詩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將茶看成苦口婆心啟人心智的良師。而無論苦中有甘,先苦後甘,品者自可從中領悟,或許心如明鏡,卻不足以為外人道。

人生味,寓其中:周作人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久”,但此種樂,依然在苦中得之。事茶的過程,既是開啟心靈之旅,享受精神愉悅的過程,同時也是體會人生真諦的過程。事實上它並不能把人完全帶離凡塵,而是讓你在品茶中騰挪出另外一個空間俯看俗世,審視自我,人生百味,盡在其中。

茶是儒,貴禮雅:中國茶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儒釋道三教精華,於儒,便是注重“禮”、“雅”的中庸和諧之美。

茶是佛,長至善:由“茶禪一味”到“吃茶去”的著名公案,便可知茶和佛教的極深淵源。而佛門慈悲,與茶的善性共通。國內諸多寺廟古刹,藏有不少上乘普洱。

茶是道,重攝生:道家養生古名為攝生,即以老莊“天人合一”思想為宗旨,太極八卦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運用四時調攝、風水環境等多種方法——特別要指出的是其中包括茶養——來達到性命雙修、身心健康之目的。

惜茶心,存感恩:真正的好茶,彙集和濃縮了陽光、土壤、水分、植物的精華,無愧於大自然的傑作,再加上人的辛勤勞作、和經驗智慧,是種植、採制、沖泡等富有技術含量和高超工藝的勞動過程的結晶,因此真正懂得品茶者,會珍惜茶中所凝聚的緣分,也會發自內心地感謝造物的恩澤。

品好茶,多自在:品好茶可以做兩種理解,一是品嘗好的茶,即作如此斷句:“品-好茶”;二是把茶品嘗好,即作這般斷句:“品好-茶”。只有這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圓滿的事茶過程,感受茶帶來的自在與安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