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楊偉民:供給側改革最根本途徑是完善市場機制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週六表示, 供給側改革去產能的過程中, 最根本的途徑就是用改革的辦法, 通過完善市場機制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他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言時指出, 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建立一種機制, 使得產能能夠通過市場化的辦法自我進行消化。 否則, 難免會出現“這一輪去了, 下一輪又起來”的局面。 此前改革過程中, 中央和各地政府較多地選擇了行政性手段。

楊偉民表示, 中國經濟運行出現的短期問題是源於結構性失衡, 而重大結構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障礙。

這些障礙導致市場沒有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政府沒有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他說, 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表現在產能過剩和供給不足兩個方面。 過剩產能的形成首先是由於需求側發生了變化。

“經濟快速增長期, 需求結構是面向低端消費需求、出口需求和投資需求為主。 現在的供給體系是和這種需求結構相適應的。 產能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體、低價格、低品質, 低端消費, 面向國際市場和投資需求的。 ”他說。

現在需求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比如, 從消費來看, 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 中高端消費需求迅速擴大。 這樣原來低質消費品的產能就變成過剩產能。 更深刻的變化是,

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消費需求減少。 2012年以來,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大幅快速減少。 五年累計減少將近1800萬人。 反應在總量上, 消費的增長沒有原來那麼快了。

他說:“如果誤把這種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消費減少看作是週期性需求不足, 光是刺激總需求, 不僅不能解決結構性問題, 反而會加強產能過剩。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