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陳丹青:魯迅先生,你長得真好看

1

我喜歡看他的照片, 魯迅先生長得真好看。

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長得不一樣。

這張臉非常不買帳, 非常無所謂, 非常酷, 又非常慈悲, 看上去一臉清苦、剛直、坦然, 骨子裡卻透著風流與俏皮……

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麼表情, 就那麼對著鏡頭, 意思是說:怎麼樣!我就是這樣!

所以魯迅先生的模樣真是非常非常配他, 配他的文學, 配他的脾氣, 配他的命運, 配他的地位與聲名。

我們說起五四新文學, 都承認他是頭一塊大牌子, 可他要是長得不像我們見到的這副樣子, 你能想像嗎?

魯迅的時代, 中國的文藝差不多銜接著西方十八、十九世紀。

人家西方十八、十九世紀文學史, 法國人擺得出司湯達、巴爾扎克的好樣子, 英國人擺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樣子, 德國人擺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樣子, 俄國人擺得出托爾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樣子, 20世紀的印度還有個泰戈爾, 也是好樣子——

現代中國呢, 謝天謝地, 總算五四運動鬧過後, 留下魯迅先生這張臉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 不丟我們的臉——

大家想想看, 這一時期的中國文學家, 除了魯迅先生, 哪一張臉擺出去, 比他更有分量?更有泰斗相?更有民族性?更有象徵性?更有歷史性?

而且魯迅先生非得那麼矮小, 那麼瘦弱, 穿件長衫, 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站在那裡。

他要是長得跟蕭伯納一般高大,

跟巴爾扎克那麼壯碩, 便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可他要是也留著于右任、張群那樣的長鬍子, 或者像吳稚zhì暉huī、沈鈞儒那樣光腦袋, 古風倒是有古風, 畢竟有舊族遺老的氣息, 可就是不像他——他長得非常的“五四”, 非常的“中國”。

又其實非常摩登:五四中國相較于大清國, 何其摩登, 可是你比比當年頂摩登的人物:胡適之、徐志摩、邵洵xún美……魯迅先生的模樣既不洋派, 也非老派, 他長得是正好像魯迅他自己。

就文學論, 就人物論, 魯迅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

我喜歡魯迅的第二個理由, 是老先生好玩。

2

“好玩”這個詞, 說來有點輕佻, 是現在小青年的口頭禪, 形容魯迅先生, 對不對呢?我想來想去, 還是選了這個詞。 這個詞用來指魯迅, 什麼意思呢?我只好試著說下去,

看看能不能說出意思來。

什麼叫作“好玩”?“好玩”有什麼好?“好玩”跟道德文章什麼關係?為什麼我要來強調魯迅先生的“好玩”?

以我個人的心得, 所謂“好玩”一詞能夠超越意義、是非, 超越各種大字眼, 超越層層疊疊油垢一般的價值判斷與意識形態, 直接感知那個人。

從少年時代閱讀魯迅, 我就不斷發笑, 成年後, 我知道這發笑有無數秘密的理由, 但說不出來, 而且幸虧說不出來——這樣一種閱讀的快樂。

在現代中國的作家中, 讀來讀去, 讀來讀去, 只有魯迅能夠給予我, 我確信, 他這樣一句一句寫下去, 明知道有人會發笑。

我常會想起胡蘭成。 他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因此成為一個旁觀者:他點評魯迅, 我以為倒最中肯。

他說, 魯迅先生經常在文字裡裝得“呆頭呆腦”, 其實很“刁”, 照他看來, 魯迅真正的可愛處, 是他的“跌宕自喜”。

“跌宕自喜”什麼意思呢?也不好說, 這句話我們早就遺忘了, 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譯成“好玩”。 然而“跌宕自喜”也罷、“好玩”也罷, 都屬於點到為止的說法, 領會者自去領會, 不領會, 或不願領會的, 便說了也白說。

我今天要來強說魯迅的“好玩”, 先已經不好玩, 怎麼辦呢, 既是已經在這裡裝成講演的樣子, 只好繼續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我們先從魯迅的性格說起。

最近我弄到一份四十多年前的內部文件, 是當年為拍攝電影《魯迅傳》邀請好些文化人搞的談話錄, 其中一部分是文藝高官, 都和老先生打過交道。

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提到魯迅先生並不是一天到晚板面孔,

而是非常詼諧、幽默、隨便、喜歡開玩笑, 千萬不能給他描繪得硬梆梆。 夏衍, 是老先生討厭責駡的四條漢子之一, 他也說老先生“幽默得要命”。

不熟不識的人, 魯迅怎樣看待, 人家又怎樣看待魯迅呢?

3

我的一位元師尊認識一位元當年與魯迅打過筆仗的老先生, 50年代談起他年輕時為文撩撥魯迅, 魯迅回應幾句, 那老先生到晚年還得意洋洋地說:“好哉, 我就給魯迅先生一槍刺下馬來!”說罷, 哈哈大笑。

這樣子聽下來, 不但魯迅好玩, 而且民國時期的文人、社會、氣氛, 都有好玩、開心的一面, 並不全是兇險, 全是暗殺, 並不成天你死我活、我活你死。

我們的歷史教育、歷史記憶, 是缺乏質感的。 歷史的某一面被誇張變形, 另一面卻給藏起來,總是不在場的。我們要還原魯迅,先得盡可能還原歷史的情境。

“好玩”是一種活潑而罕見的人格。

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進退;他總是放鬆的,遊戲的,豁達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運的龐大的餘地、豐富的側面、寬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嚴肅,一旦憤怒激烈,一旦發起威來,不懂得好玩的對手,可就遭殃了。

我們再回頭看看清末民初及“五四”英雄們——

康有為算得雄辯滔滔,可是不好玩;

陳獨秀算得鮮明鋒利,可是不好玩;

胡適算得開明紳士,也嫌不好玩;

郭沫若風流蓋世,他好玩嗎?

茅盾則一點好玩的基因也沒有;

郁達夫性情中人,然而性情不等於好玩;

4

周作人的人品文章淡歸淡,總還缺一點調皮與好玩——他雖也論到心裡的所謂“流氓鬼”,即文筆偶爾“不正經”——可是論開闔,比他哥哥的縱橫交錯有真氣,到底窄了好幾圈,雖這說法不免有偏愛之嫌。

最可喜的是林語堂,他當年在亂世中提倡英國式的幽默,給魯迅好生罵了好幾回——順便說一句,魯迅批判林語堂,可就臉色端正,將自己的“好玩”暫時收起來——可是我們看不出林語堂平時真好玩,他或許幽默吧,畢竟是種種西式的刻意的自我教養,與魯迅天性骨子裡的大好玩,哪裡比得過。

這樣子比下來,我們就可以從魯迅日常的滑稽好玩尋開心,進入他的文章與思想。

然而魯迅先生的文章與思想,已經被長期困在一種詮釋模式裡。倒是胡蘭成接著說,後來那些研究魯迅的人“斤斤計較”,一天到晚根據魯迅的著作“核對”魯迅的思想,這“核對”一句,我以為說得中肯極了。

依我看,歷來推崇魯迅那些批判性的、戰鬥性的“革命”文章,今天看來,就叫作“寫作的愉悅”——所謂“愉悅”,直白的說法,可不就是“好玩”?

譬如魯迅書寫的種種事物,反禮教、解剖國民性、鼓吹白話、反對強權等等,前面說了,當時也有許多人在寫,激烈深刻,不在魯迅之下,時或猶有過之。

然而90多年過去,我們今天翻出來看看,五四眾人的批判文章總歸不及魯迅,不在主張和道理,而在魯迅懂得寫作的愉悅,懂得詞語調度的快感,懂得文章的遊戲性。

可是我們看他的文字,通常只看到犀利與深刻,看不到老先生的得意。因為老先生不流露,這不流露,也是一種得意。一種“玩”的姿態,就像他講笑話,自己不笑的。

5

好玩與道德文章是什麼關係?

我們單是看魯迅各種集子的題目,就不過是撿別人的譏嘲,拿來耍著玩。

什麼《而已集》啊、《三閑集》啊、還有那未曾結集的《五講三噓集》,真是順手玩玩,一派遊戲態度,結果字面、意思又好看,又高明。

他給文章起的題目,也都好玩,一看之下就想讀,譬如《論他媽的》《一思而行》等等,數也數不過來。想必老先生一起這題目,就在八字鬍底下笑笑,自己得意起來。

歷來我們稱引魯迅,尤其是編在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摁著孩子死命念的篇目——臨了還逼著學生硬寫什麼“主題思想”之類——總是揀那幾篇沉痛激憤之作,而許多絕妙的遊戲文章,向來不稱引。譬如那篇《阿金》,意思深得很呢。

魯迅下筆,實在是講快感的,他自己說他作文是被“擠”出來的,並非“文思泉湧”,我只信一半。因這又是他藏在鬍子底下的“戲話”,幾分認真,幾分調笑,順便刺刺煞有介事的文學家。

而他所謂“匕首”之類,並不真要見血,不過刺著好玩,態度又常是溫厚的。譬如《論他媽的》,語氣把握得好極了,我們讀著,自然明白他是在批判國民性的某一端,可是讀到結尾,老先生另起一段,忽然這麼寫道:

但偶爾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驚異,或表感服。我曾在家鄉看見農民父子一同午飯,兒子指著一碗菜向他父親說:“這不壞,媽的你嘗嘗看!”父親回答道:“我不要吃。媽的你吃去罷!”則簡直已經醇化為現在時興的“我的親愛的”那種意思了。

我猜老先生寫到這裡,一定得意極了。

有這樣渾身好玩的態度,魯迅寫文章便可儘管峭qiào刻,然後套個好玩的題目,自己笑笑——他曉得自己的文章站得比別人高,曉得他自己站得比他的文章還要高——這樣站得高,看得開,所以他遊戲得起。

所謂“嬉笑怒駡皆成文章”,其實古今中外,沒幾個人可以做得到。

文章的張力,是人格的張力;寫作的維度,是人格的維度——激憤、同時好玩;深刻、然而精通遊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忽而話又說回來……魯迅作文,就是這樣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維度與張力。

由於魯迅其他深厚的品質——正直、剛烈、近於婦人之仁的同情心——他曾經一再欣然上當。許多聰明的正人君子因為他上這些當而貶損他。可是魯迅都能跳脫,都能隨即看破而道破,因為他內心克制不住地敏感到黑暗與虛空。

這就是魯迅為什麼至今遠遠高於他的五四同志們,為什麼至今沒有人能夠掩蓋他,企及他,超越他的原因。

另一面卻給藏起來,總是不在場的。我們要還原魯迅,先得盡可能還原歷史的情境。

“好玩”是一種活潑而罕見的人格。

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進退;他總是放鬆的,遊戲的,豁達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運的龐大的餘地、豐富的側面、寬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嚴肅,一旦憤怒激烈,一旦發起威來,不懂得好玩的對手,可就遭殃了。

我們再回頭看看清末民初及“五四”英雄們——

康有為算得雄辯滔滔,可是不好玩;

陳獨秀算得鮮明鋒利,可是不好玩;

胡適算得開明紳士,也嫌不好玩;

郭沫若風流蓋世,他好玩嗎?

茅盾則一點好玩的基因也沒有;

郁達夫性情中人,然而性情不等於好玩;

4

周作人的人品文章淡歸淡,總還缺一點調皮與好玩——他雖也論到心裡的所謂“流氓鬼”,即文筆偶爾“不正經”——可是論開闔,比他哥哥的縱橫交錯有真氣,到底窄了好幾圈,雖這說法不免有偏愛之嫌。

最可喜的是林語堂,他當年在亂世中提倡英國式的幽默,給魯迅好生罵了好幾回——順便說一句,魯迅批判林語堂,可就臉色端正,將自己的“好玩”暫時收起來——可是我們看不出林語堂平時真好玩,他或許幽默吧,畢竟是種種西式的刻意的自我教養,與魯迅天性骨子裡的大好玩,哪裡比得過。

這樣子比下來,我們就可以從魯迅日常的滑稽好玩尋開心,進入他的文章與思想。

然而魯迅先生的文章與思想,已經被長期困在一種詮釋模式裡。倒是胡蘭成接著說,後來那些研究魯迅的人“斤斤計較”,一天到晚根據魯迅的著作“核對”魯迅的思想,這“核對”一句,我以為說得中肯極了。

依我看,歷來推崇魯迅那些批判性的、戰鬥性的“革命”文章,今天看來,就叫作“寫作的愉悅”——所謂“愉悅”,直白的說法,可不就是“好玩”?

譬如魯迅書寫的種種事物,反禮教、解剖國民性、鼓吹白話、反對強權等等,前面說了,當時也有許多人在寫,激烈深刻,不在魯迅之下,時或猶有過之。

然而90多年過去,我們今天翻出來看看,五四眾人的批判文章總歸不及魯迅,不在主張和道理,而在魯迅懂得寫作的愉悅,懂得詞語調度的快感,懂得文章的遊戲性。

可是我們看他的文字,通常只看到犀利與深刻,看不到老先生的得意。因為老先生不流露,這不流露,也是一種得意。一種“玩”的姿態,就像他講笑話,自己不笑的。

5

好玩與道德文章是什麼關係?

我們單是看魯迅各種集子的題目,就不過是撿別人的譏嘲,拿來耍著玩。

什麼《而已集》啊、《三閑集》啊、還有那未曾結集的《五講三噓集》,真是順手玩玩,一派遊戲態度,結果字面、意思又好看,又高明。

他給文章起的題目,也都好玩,一看之下就想讀,譬如《論他媽的》《一思而行》等等,數也數不過來。想必老先生一起這題目,就在八字鬍底下笑笑,自己得意起來。

歷來我們稱引魯迅,尤其是編在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摁著孩子死命念的篇目——臨了還逼著學生硬寫什麼“主題思想”之類——總是揀那幾篇沉痛激憤之作,而許多絕妙的遊戲文章,向來不稱引。譬如那篇《阿金》,意思深得很呢。

魯迅下筆,實在是講快感的,他自己說他作文是被“擠”出來的,並非“文思泉湧”,我只信一半。因這又是他藏在鬍子底下的“戲話”,幾分認真,幾分調笑,順便刺刺煞有介事的文學家。

而他所謂“匕首”之類,並不真要見血,不過刺著好玩,態度又常是溫厚的。譬如《論他媽的》,語氣把握得好極了,我們讀著,自然明白他是在批判國民性的某一端,可是讀到結尾,老先生另起一段,忽然這麼寫道:

但偶爾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驚異,或表感服。我曾在家鄉看見農民父子一同午飯,兒子指著一碗菜向他父親說:“這不壞,媽的你嘗嘗看!”父親回答道:“我不要吃。媽的你吃去罷!”則簡直已經醇化為現在時興的“我的親愛的”那種意思了。

我猜老先生寫到這裡,一定得意極了。

有這樣渾身好玩的態度,魯迅寫文章便可儘管峭qiào刻,然後套個好玩的題目,自己笑笑——他曉得自己的文章站得比別人高,曉得他自己站得比他的文章還要高——這樣站得高,看得開,所以他遊戲得起。

所謂“嬉笑怒駡皆成文章”,其實古今中外,沒幾個人可以做得到。

文章的張力,是人格的張力;寫作的維度,是人格的維度——激憤、同時好玩;深刻、然而精通遊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忽而話又說回來……魯迅作文,就是這樣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維度與張力。

由於魯迅其他深厚的品質——正直、剛烈、近於婦人之仁的同情心——他曾經一再欣然上當。許多聰明的正人君子因為他上這些當而貶損他。可是魯迅都能跳脫,都能隨即看破而道破,因為他內心克制不住地敏感到黑暗與虛空。

這就是魯迅為什麼至今遠遠高於他的五四同志們,為什麼至今沒有人能夠掩蓋他,企及他,超越他的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