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全球製造業呈現新 “四化”特徵

本報記者 李曉紅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經濟峰會於3月18日-20日在北京舉行。 在3月18日“製造業全球佈局新趨勢”分論壇上,由美國UL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偉廉仕主持,聯合技術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賀國瑞,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趙國華,中國中車集團公司總經理奚國華,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立榮,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等中外企業巨頭就製造業全球佈局新趨勢進行了深度探討。

全球製造業呈現出四大新特徵

“製造業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中國中車集團公司總經理奚國華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反全球化思潮日益抬頭,“黑天鵝事件”不斷發生,形成了“黑天鵝湖”,給企業全球化蒙上了陰影,全球化的模式正在進入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重新平衡的時期。

在奚國華看來,目前,全球製造業的發展趨勢呈現出新的“四化”特徵。

一是壁壘化。 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人才、商品、資本自由流動的壁壘愈發明顯。

二是智能化。 “互聯網+製造業”深度融合,製造業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消失,塑造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三是梯隊化。 高端製造業逐步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分流,全球製造業分工競爭的態勢正在加劇。

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的梯隊格局逐步形成。

四是多極化。 各經濟體對全球價值鏈的依賴程度提高,全球價值鏈被發達國家壟斷的局面正在逐漸打破,價值鏈重構的步伐不斷加快。

奚國華指出,新一輪全球化的新變化給製造業增長帶來了挑戰。 面對全球化的新特徵,中國中車將順應大勢,努力向世界展示中車智慧,提供中車方案,擔當推動製造業全球發展的火車頭。

高端製造逐步向亞洲轉移

“高端製造逐步向亞洲轉移,中國製造仍將在全球佔據重要的位置,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中遠集團董事長許立榮表示。

許立榮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轉型的關鍵時期,正加快從製造大國進入製造強國的戰略轉型。

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中心正在逐步形成高端製造。 同時,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將重新打通亞洲經濟動脈,設施、貿易、資金和民心的互通互聯,將會增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製造業發展和經濟發展聯繫。

在許立榮看來,製造業在全球的空間佈局將更加多元化。 一方面,部分消費製造業已經向發達國家回流,以往在發展中國家規模生產的產品批量地銷售到發達國家的格局正在被打破。 以德國、美國、日本、英國為代表的銷售本土化趨勢正在有所擴大。 另一方面,中低端製造業正在向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製造業在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梯度轉移已經形成。

此外,許立榮認為,智慧製造和綠色製造將引導新的產業佈局,製造業與航運、物流企業之間的跨界融合將不斷增強。

許立榮表示,“隨著消費市場的回流,隨著智慧製造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全球消費者需求的不斷擴大和升級,製造業所需要的綜合全球物流的配套要求越來越高。 因此,航運與製造業之間的跨界融合將不斷深化。 航運與製造業將不斷創新新的雙贏模式,形成融合物流、製造、貿易、金融為一體的‘製造+航運物流供應鏈’的生態圈。 ”

中國製造業“走出去”進一步改變全球格局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志平表示,過去30年,由於中國的快速崛起,全球製造業佈局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中國這些年的發展,正在從過去的低端邁向中高端,中國製造業本身也在強勁地發展。

“在過去30年,西方發達國家希望可以把中國的市場打開。 而今天,美國、歐洲等國家的領導人在主張逆全球化,是想把市場封閉,自己搞製造業。 我想這是實現不了的。 ”宋志平說。

宋志平認為,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是一個必然,需要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中國要從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 從出口額和規模來看,中國確實是製造大國,但從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來看,還不是強國。 中國正在搞的“雙創”“中國製造2025”“工匠精神”都是圍繞著提升自身素質。

二是要跟西方的公司高度合作。 對中國公司來講,“走出去”,並不是 “我來,你走”,而應該是跟西方的跨國公司進行聯合開發、共同發展。

三是中國正在從 “世界的工廠”變成“世界是中國的工廠”。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要逐漸讓製造業“走出去”,把中國的製造業分散到全球市場,這樣既可以帶來經濟上的平衡,也可以帶來就業上的平衡。

宋志平強調,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合作的心態而不是簡單的競爭的心態,要給當地經濟做貢獻。

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表示,中國在過去大多以低成本的出口和外部資金的引進為主。但是,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中國資本的積累、技術進步的提升,特別是中國經濟體量的加大,這條路越來越難了。而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得河鋼恰恰搭上了這輛快車。“如果說30年以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以產品輸出和勞動力輸出為主的話,那麼未來,中國在全球的輸出應該是以資本和技術輸出為主。”

技術進步變革全球供應鏈

“製造業技術的發展,促使現在的供應鏈更加定制化和個性化,過去很多企業在三四十年可能只有一個產品或者幾個產品,現在他們需要考慮多個使用者的需求、個性化的需求以及快速的供應。”施耐德電氣董事會主席趙國華先生指出。

不過,趙國華認為,對於新型供應鏈的制約則是知識型的工人。因為供應鏈越來越複雜,在供應鏈上工作的人,其背景與之前差異甚大,而很多國家將在此後面臨大批勞動人口退休的問題。

聯合技術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賀國瑞提出,過去二三十年間,包括全球化和技術進展在內的很多重要的因素改變著世界格局,也締造了全球的價值鏈。技術使得企業必須加強員工的培養,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運用新的技術。

“數位化能夠把知識帶給工人,通過AR、VR等各種方式實現。”趙國華表示,技術發展非常快,互聯的設備、大資料、AI已經互相交匯,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或者是其他國家提出的工業物聯網、工業4.0,這就意味著自動化無處不在,更加開放。大資料的運算能力可以給客戶帶來全新的功能。

此外,賀國瑞還指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改變了全球經濟。50年來,全球經濟擴大了6倍,人均收入增長了3倍。員工的人均產出增長了約2.5倍,並降低了貧困發生率。1981年,全球貧困率是42%,現在降至10%,中國已有3.5億人因為全球製造和自由貿易脫貧。目前,全球80%的貿易都是通過全球供應鏈來實現的。

三是中國正在從 “世界的工廠”變成“世界是中國的工廠”。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要逐漸讓製造業“走出去”,把中國的製造業分散到全球市場,這樣既可以帶來經濟上的平衡,也可以帶來就業上的平衡。

宋志平強調,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合作的心態而不是簡單的競爭的心態,要給當地經濟做貢獻。

河鋼集團董事長于勇表示,中國在過去大多以低成本的出口和外部資金的引進為主。但是,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中國資本的積累、技術進步的提升,特別是中國經濟體量的加大,這條路越來越難了。而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得河鋼恰恰搭上了這輛快車。“如果說30年以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以產品輸出和勞動力輸出為主的話,那麼未來,中國在全球的輸出應該是以資本和技術輸出為主。”

技術進步變革全球供應鏈

“製造業技術的發展,促使現在的供應鏈更加定制化和個性化,過去很多企業在三四十年可能只有一個產品或者幾個產品,現在他們需要考慮多個使用者的需求、個性化的需求以及快速的供應。”施耐德電氣董事會主席趙國華先生指出。

不過,趙國華認為,對於新型供應鏈的制約則是知識型的工人。因為供應鏈越來越複雜,在供應鏈上工作的人,其背景與之前差異甚大,而很多國家將在此後面臨大批勞動人口退休的問題。

聯合技術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賀國瑞提出,過去二三十年間,包括全球化和技術進展在內的很多重要的因素改變著世界格局,也締造了全球的價值鏈。技術使得企業必須加強員工的培養,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運用新的技術。

“數位化能夠把知識帶給工人,通過AR、VR等各種方式實現。”趙國華表示,技術發展非常快,互聯的設備、大資料、AI已經互相交匯,中國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或者是其他國家提出的工業物聯網、工業4.0,這就意味著自動化無處不在,更加開放。大資料的運算能力可以給客戶帶來全新的功能。

此外,賀國瑞還指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改變了全球經濟。50年來,全球經濟擴大了6倍,人均收入增長了3倍。員工的人均產出增長了約2.5倍,並降低了貧困發生率。1981年,全球貧困率是42%,現在降至10%,中國已有3.5億人因為全球製造和自由貿易脫貧。目前,全球80%的貿易都是通過全球供應鏈來實現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