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金瓶梅》之潘金蓮:人性本能的悲劇

推薦:塞上蓮花:流落契丹的南唐後主李煜的妹妹李若蓮(上)

文/劉娟

【作者簡介】劉娟, 筆名拂塵, 現居河北保定, 喜歡唱歌, 喜歡寫寫畫畫,

喜歡一個人行走, 願用詩意的筆, 抒寫浪漫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翠灣灣的新月的眉兒, 清冷冷杏子眼兒, 香噴噴櫻桃口兒, 直隆隆瓊瑤鼻兒, 粉濃濃紅豔腮兒, 嬌滴滴銀盆臉兒……”“本性機變伶俐, 不到十五, 就會描鸞刺繡, 品竹彈絲, 又會一手琵琶。 ”

金瓶梅藝術世界 ¥30 購買

這個麗質天成的可人, 就是蘭陵笑笑生筆下的潘金蓮, 她聰明機敏、心靈手巧, 有著顧盼生香、令男人神魂顛倒的美貌。 這樣清純美麗的姑娘, 日後卻變為一個風流成性、狠毒尖酸的人, 到底她經歷了怎樣靈與肉的痛苦煎熬……

自《金瓶梅》問世以來, 潘金蓮都是人們心目中的“壞女人”, 她就像一株搖曳生姿、風情萬種的罌粟花, 有妖嬈的外表, 卻是最危險的毒品。

她又如頑強的野草, 即使在最卑微的底層生存, 也要掙扎著綻放出自己的魅力。 在被層層轉賣之前, 她的人格是完整的, 她渴望自由和幸福, 對未來充滿憧憬, 但是她奪人魂魄的美, 卻成為她一切惡夢的開始。

佛洛德認為, 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

伊底又稱本我, 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 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構成, 能量直接來源於肉體。 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 它遵循著快樂的原則。 就像泰戈爾所說:“世界的真諦屬於人格, 而不是理性, 理性雖偉大, 雖有益, 卻不是人自己。 ”

所謂人格, 無非兩種, 一, 生理的, 二是社會的。 當人在強烈的外在刺激下, 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會產生變化, 而一旦這兩種需求不能平衡, 甚至脫離了正常的軌道, 人格便會發生裂變。 潘金蓮之所以變得心狠手辣和縱欲無度, 恰恰驗證了這一點。

潘金蓮是《金瓶梅》中描寫最成功的人物, 我們不能籠統地將其定性為“淫婦”, 那樣有失偏頗。 在封建勢力的重重包圍下,

她無權追求自己的幸福, 只能任由命運把她推向痛苦的深淵, 遭受無情地玩弄和迫害。 看著西門慶和其他女人廝混, 嫉妒如一條毒蟲, 每日每夜都在吞噬著她的心, 她要懲罰那些搶了她男人的狐狸精, 她要報復, 她要反抗……就這樣, 在那個骯髒、淫亂的西門府裡, 她終於變為一個扭曲了人格的悲劇女性。

每個女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潘金蓮也不例外。 “淫婦”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強加與她、向她潑灑的污水。 在那個男權橫行的封建社會, 女人哪有選擇婚姻的自由, 只能聽任命運的擺佈, 她就像一隻在風雨中飄搖的小船, 歷盡磨難, 前路吉凶未蔔。

潘金蓮9歲被賣到王招宣府中, 受盡了欺淩, 主人死後又到張大戶家當使女, 被主人玩弄後又被迫嫁給“每日牽著不走, 打著倒退的”武大郎, 這一次次的屈辱和打擊, 揭開了她人生悲劇的序幕。

老一輩的詩人和劇作家孟超先生, 在他的《人物》中寫道:“……潘金蓮是《金瓶梅》裡邊被糟蹋得最厲害的一個, 被迫害得最殘酷的一個。 ”因而認為她是一個“千古悲劇人物”。 當書中寫到張大戶姦污了潘金蓮時,《金瓶梅》作者也禁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美玉無瑕,一朝損壞;珍珠何日,再得完全?”他將潘金蓮的本質比作美玉和珍珠,言語中充滿了同情。怎奈這顆被汙損的珍寶,由此便墮入了污穢、罪惡的不幸之中,再也無緣恢復她純淨無瑕的本來面目,由一個受盡壓迫和欺淩的人,慢慢變得尖酸刻薄、工於心計、陰險狠毒,成為人們心中的十惡不赦的罪人……但是,她的惡,真就罪不可赦嗎?

黑格爾說過:“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惡人,因為沒有一個人因為惡而惡,即希求純否定物本身,而總是希求某種肯定的東西,從這種觀點說,就是某種善的東西。在這種抽象的善中,善和惡的區別以及一切現實義務都消失了。”由此看來,潘金蓮的“惡”,正是由那些披著偽善袍子的真惡人造成的,他們奪走了她的“善”,粉飾自己泯滅的良知,把一個本性純良的女子,生生逼成“惡”人,並給她貼上“淫蕩”的標籤,我卻要問: 到底誰才是罪大惡極!

潘金蓮在認識武松之前,內心應該是乾淨而善良的,哪個女子不懷春,她也有美好的追求與憧憬,渴望遇到一個情投意合的男子,夫唱婦隨過上甜甜蜜蜜的好日子。而武大郎的懦弱和不解風情,令她痛苦不堪,她不甘心這樣的生活,心底燃燒著欲望的火苗。當孔武英俊的武松站到她面前,霎時觸動了她封閉的心扉,感情的閘門如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拾。武松才是她理想中的男人,是她尋尋覓覓的愛,只有這樣的真男人才配得到她的“羊脂玉體”,和心目中的“男子漢”雙宿雙棲,是她今生最大的願望。但是她的一片癡情被武松無情地拒絕,並嚴厲指責她要恪守婦道,不要有非分之想……這深深地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她人生中第一次萌芽的“愛情”,就這樣被扼殺了,她的心在滴血,當與風流的西門慶眼神交匯的那一刻,內心被壓抑的情欲如火山噴薄而出,兩人一拍即合,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愛恨糾葛……

在“天下騷然”的晚明時代,要求女人恪守“三從四德”,實質上是加在女人頭上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沉重枷鎖。制定這些規矩的男人們,披著“道德”的外衣,貌似“高尚”,內心卻極為骯髒齷齪。他們要求女人從一而終,自己卻三妻四妾,他們不允許女人紅杏出牆,自己卻吃著鍋裡占著碗裡。他們以財求色,視女人為泄欲的工具,用西門慶的話說“娶來的妻,買來的馬,由我騎來由我打”,性與暴力成為男人對妻子的特權,也造成了封建社會女性的一幕幕悲劇。

張愛玲說過:“通往男人心的路是胃,通往女人心的路是陰道。”在武松那裡折翼的愛情,她天真地以為在西門慶身上能得到,而西門慶這個情場老手,只是把她當成玩物,當她認清了這一切,“愛”的需求便轉化為“性”的索取。她與琴童私通,與西門慶的女婿發生姦情,在被賣的前夜還與王婆的兒子通姦。她像野獸一樣縱欲縱情,不顧人倫道德,這團欲望之火,燃燒著自己,也把西門慶燒成了灰燼 ,令她最終成為那個罪惡的畸形社會的犧牲品。

關於《金瓶梅》中的情欲描寫,魯迅先生有過這樣的論述:“就文辭與意象以觀《金瓶梅》,則不外描寫世情,盡其情偽,又緣衰世,萬事不綱,爰發苦言,每極峻急,然亦時涉隱曲,褻瀆者多。後或略其他文,專注此點,因予惡諡,謂之“淫書”;而在當時,實亦時尚。……而小說亦多神魔之談,且每敘床第之事也。”蘭陵笑笑生之所以要用性欲來刻畫潘金蓮悲劇的命運,恰是要表現和揭露黑暗社會下人性的壓抑和扭曲。當我們用傳統的道德觀念批判她時,是否更應該給予她更多的同情?縱然她有種種“惡行”,但她敢於挑戰舊的制度,勇於面對真實的內心,比起那些虛偽之人,不知要強多少倍。

在小說的第四十六回,有這樣一段情節:吳月娘與孟玉樓、李瓶兒幾人,在大門口遇見一個會算卦的鄉下婆子,等到三人算完命,打發這婆子走後,潘金蓮卻突然出現了:

月娘說,你若早來一會兒,讓大師也給你蔔一卦。潘金蓮搖搖頭道:“我是不蔔他。常言:算的著命,算不著行。……隨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溝裡就是棺材。”言語中透露出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卻令我們看到了她性格中豁達的一面。

這看似輕描淡寫的一說,卻一語成讖,潘金蓮生命最終的歸宿,恰是“街死街埋”……也正是這番話,表明了她是個敢於擔當的女人,現實無情,她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卻勇於承擔。她所做的一切,比如辱駡王六兒,毒打孫雪娥,羞死宋慧蓮,嚇死小官哥,氣死李瓶兒……皆為惡行,卻都是出於人性的本能。

在佛洛德的眼裡,人類一切行為的背後只有一個字:性,他認為人類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包括生的本能和死亡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又包括性欲本能和生存本能,當性本能衝動積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引起機體的緊張,機體便會尋求途徑釋放能量。由此看來,潘金蓮在《金瓶梅》中的種種行為,不過是她內心性欲本能和生存本能淋漓盡致的一種體現。

人的本能是神聖的,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原始驅動力,是我們生存的根基,一切扼殺本能的“偉岸”都是卑鄙而不可告人的。一些所謂的君子口中的“道德”,是“對於我們的肉體所撒的謊言”。

有一位比較前衛的女作家說了一句“來了快感你就喊”的真話,被“衛道者”群起而攻之,這看似不雅的字眼,但卻是真誠又真實的,而且切中要害。

我們都應捍衛生命的本能,節制自己的行為,愛護和尊重女性。女人不是生育機器,她們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多少人咒駡孕育了人類的“私處”,卻不曾想想,人都是從那裡走出來,繁衍生息,感受陽光。她們是人類的母親,沒有女人的奉獻,世界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的是拯救自我的靈與肉,不要變成理性的鬥士、性欲的魔鬼,更不能自我標榜成小丑一樣的怪物。那些打著“道德”的旗幟,背地裡卻閹割文明與本能,行苟且之事的“正人君子”才是真正的虛偽和無恥!

潘金蓮悲劇的啟示恰恰是她試圖擺脫道德與文明的窒息,向抹殺人類生命本能與善良的惡勢力進行最後的抗爭與呐喊!時至今日,我們再也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批評她,我們真正應該批判的,是那些對她極盡摧殘和折磨的禽獸般的男人,更應抨擊那個罪惡荒淫的舊的社會制度。

縱觀潘金蓮的一生,可以說是屈辱的悲鳴曲,那污水一直在濺著,當我們讀《金瓶梅》的時候,又有幾個人透過這露骨的性描寫,去考慮其深層的意義!?

潘金蓮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她的悲劇,至今仍在上演……

推薦:探秘武大郎、潘金蓮冤案始末 當書中寫到張大戶姦污了潘金蓮時,《金瓶梅》作者也禁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美玉無瑕,一朝損壞;珍珠何日,再得完全?”他將潘金蓮的本質比作美玉和珍珠,言語中充滿了同情。怎奈這顆被汙損的珍寶,由此便墮入了污穢、罪惡的不幸之中,再也無緣恢復她純淨無瑕的本來面目,由一個受盡壓迫和欺淩的人,慢慢變得尖酸刻薄、工於心計、陰險狠毒,成為人們心中的十惡不赦的罪人……但是,她的惡,真就罪不可赦嗎?

黑格爾說過:“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的惡人,因為沒有一個人因為惡而惡,即希求純否定物本身,而總是希求某種肯定的東西,從這種觀點說,就是某種善的東西。在這種抽象的善中,善和惡的區別以及一切現實義務都消失了。”由此看來,潘金蓮的“惡”,正是由那些披著偽善袍子的真惡人造成的,他們奪走了她的“善”,粉飾自己泯滅的良知,把一個本性純良的女子,生生逼成“惡”人,並給她貼上“淫蕩”的標籤,我卻要問: 到底誰才是罪大惡極!

潘金蓮在認識武松之前,內心應該是乾淨而善良的,哪個女子不懷春,她也有美好的追求與憧憬,渴望遇到一個情投意合的男子,夫唱婦隨過上甜甜蜜蜜的好日子。而武大郎的懦弱和不解風情,令她痛苦不堪,她不甘心這樣的生活,心底燃燒著欲望的火苗。當孔武英俊的武松站到她面前,霎時觸動了她封閉的心扉,感情的閘門如決堤的洪水,一發而不可收拾。武松才是她理想中的男人,是她尋尋覓覓的愛,只有這樣的真男人才配得到她的“羊脂玉體”,和心目中的“男子漢”雙宿雙棲,是她今生最大的願望。但是她的一片癡情被武松無情地拒絕,並嚴厲指責她要恪守婦道,不要有非分之想……這深深地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她人生中第一次萌芽的“愛情”,就這樣被扼殺了,她的心在滴血,當與風流的西門慶眼神交匯的那一刻,內心被壓抑的情欲如火山噴薄而出,兩人一拍即合,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愛恨糾葛……

在“天下騷然”的晚明時代,要求女人恪守“三從四德”,實質上是加在女人頭上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沉重枷鎖。制定這些規矩的男人們,披著“道德”的外衣,貌似“高尚”,內心卻極為骯髒齷齪。他們要求女人從一而終,自己卻三妻四妾,他們不允許女人紅杏出牆,自己卻吃著鍋裡占著碗裡。他們以財求色,視女人為泄欲的工具,用西門慶的話說“娶來的妻,買來的馬,由我騎來由我打”,性與暴力成為男人對妻子的特權,也造成了封建社會女性的一幕幕悲劇。

張愛玲說過:“通往男人心的路是胃,通往女人心的路是陰道。”在武松那裡折翼的愛情,她天真地以為在西門慶身上能得到,而西門慶這個情場老手,只是把她當成玩物,當她認清了這一切,“愛”的需求便轉化為“性”的索取。她與琴童私通,與西門慶的女婿發生姦情,在被賣的前夜還與王婆的兒子通姦。她像野獸一樣縱欲縱情,不顧人倫道德,這團欲望之火,燃燒著自己,也把西門慶燒成了灰燼 ,令她最終成為那個罪惡的畸形社會的犧牲品。

關於《金瓶梅》中的情欲描寫,魯迅先生有過這樣的論述:“就文辭與意象以觀《金瓶梅》,則不外描寫世情,盡其情偽,又緣衰世,萬事不綱,爰發苦言,每極峻急,然亦時涉隱曲,褻瀆者多。後或略其他文,專注此點,因予惡諡,謂之“淫書”;而在當時,實亦時尚。……而小說亦多神魔之談,且每敘床第之事也。”蘭陵笑笑生之所以要用性欲來刻畫潘金蓮悲劇的命運,恰是要表現和揭露黑暗社會下人性的壓抑和扭曲。當我們用傳統的道德觀念批判她時,是否更應該給予她更多的同情?縱然她有種種“惡行”,但她敢於挑戰舊的制度,勇於面對真實的內心,比起那些虛偽之人,不知要強多少倍。

在小說的第四十六回,有這樣一段情節:吳月娘與孟玉樓、李瓶兒幾人,在大門口遇見一個會算卦的鄉下婆子,等到三人算完命,打發這婆子走後,潘金蓮卻突然出現了:

月娘說,你若早來一會兒,讓大師也給你蔔一卦。潘金蓮搖搖頭道:“我是不蔔他。常言:算的著命,算不著行。……隨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溝裡就是棺材。”言語中透露出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卻令我們看到了她性格中豁達的一面。

這看似輕描淡寫的一說,卻一語成讖,潘金蓮生命最終的歸宿,恰是“街死街埋”……也正是這番話,表明了她是個敢於擔當的女人,現實無情,她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卻勇於承擔。她所做的一切,比如辱駡王六兒,毒打孫雪娥,羞死宋慧蓮,嚇死小官哥,氣死李瓶兒……皆為惡行,卻都是出於人性的本能。

在佛洛德的眼裡,人類一切行為的背後只有一個字:性,他認為人類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包括生的本能和死亡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又包括性欲本能和生存本能,當性本能衝動積聚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引起機體的緊張,機體便會尋求途徑釋放能量。由此看來,潘金蓮在《金瓶梅》中的種種行為,不過是她內心性欲本能和生存本能淋漓盡致的一種體現。

人的本能是神聖的,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原始驅動力,是我們生存的根基,一切扼殺本能的“偉岸”都是卑鄙而不可告人的。一些所謂的君子口中的“道德”,是“對於我們的肉體所撒的謊言”。

有一位比較前衛的女作家說了一句“來了快感你就喊”的真話,被“衛道者”群起而攻之,這看似不雅的字眼,但卻是真誠又真實的,而且切中要害。

我們都應捍衛生命的本能,節制自己的行為,愛護和尊重女性。女人不是生育機器,她們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多少人咒駡孕育了人類的“私處”,卻不曾想想,人都是從那裡走出來,繁衍生息,感受陽光。她們是人類的母親,沒有女人的奉獻,世界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的是拯救自我的靈與肉,不要變成理性的鬥士、性欲的魔鬼,更不能自我標榜成小丑一樣的怪物。那些打著“道德”的旗幟,背地裡卻閹割文明與本能,行苟且之事的“正人君子”才是真正的虛偽和無恥!

潘金蓮悲劇的啟示恰恰是她試圖擺脫道德與文明的窒息,向抹殺人類生命本能與善良的惡勢力進行最後的抗爭與呐喊!時至今日,我們再也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批評她,我們真正應該批判的,是那些對她極盡摧殘和折磨的禽獸般的男人,更應抨擊那個罪惡荒淫的舊的社會制度。

縱觀潘金蓮的一生,可以說是屈辱的悲鳴曲,那污水一直在濺著,當我們讀《金瓶梅》的時候,又有幾個人透過這露骨的性描寫,去考慮其深層的意義!?

潘金蓮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她的悲劇,至今仍在上演……

推薦:探秘武大郎、潘金蓮冤案始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