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杭州丨乾隆皇帝的枕邊書,竟是一位平民的塗鴉

雍正四年,

蘇培盛進獻奇書一套,

雍正工作太忙, 無暇顧及。

他兒子乾隆繼位後,

卻想起這套書, 特地重新裝幀,

並刻上“乾隆御覽之寶”,

從此放在枕邊, 日日翻閱。

去去去, 想什麼呢!

不是《春宮圖》,

自古以來,

這類繪製海洋生物的圖譜就十分稀缺,

再加上清朝的皇帝們都是北方人,

很少見到這些沿海生物,

所以連後來的嘉慶和宣統皇帝

也都對此書很感興趣。

當然,

畫風清奇也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

畢竟,

《海錯圖》中的海洋生物有些是這樣的。

這本奇書繪製了371種沿海生物和非生物,

繪製這本書的奇人,

不是宮廷畫師,

而是一個生活在康熙年間的平頭老百姓,

對於這位元人士的歷史記載寥寥,

只知其字存庵, 錢塘人, 生卒不詳,

猜測是一位畫家兼生物愛好者。

聶璜苦於自古以來

都沒有海洋生物的相關圖譜流傳,

所以下決心自己畫一本。

康熙年間,

聶璜遊歷了天津、浙江、福建多地,

考察沿海的生物。

每看到一種, 就把它畫下來,

並翻閱群書進行考證,

還會詢問當地漁民,

來驗證古書中記載的真偽,

所以《海錯圖》是一本實證性很強、

準確度很高的書。

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

跑遍大江南北,

經過幾十年積累,

聶璜最終在康熙三十七年(西元1698年)

完成了《海錯圖》。

他絕對算得上是生物學的狂熱發燒友了!

發燒友聶璜除了

對繪製海洋生物有著一腔熱愛,

記錄怎麼吃它們也是重視得很。

比如繪製石首魚(黃花魚)的時候,

連魚頭裡的兩塊耳石都畫出來了,

特別備註:頭中二石。(不能吃!)

另外他還備註:

我一邊吃魚一邊端詳它這頭骨,

發現有很多花紋,

所以我把這花紋也畫出來了。

吃魚的時候,

還不忘觀察魚的頭骨結構,

他這個吃貨當得很是高級。

他還記錄了很多吃海鮮的方法,

比如琉球國(今日本沖繩)吃馬鮫的做法是

“稍加鹽而曬乾以炙之”,

也就是烤魚幹。

清朝的皇帝們酷愛這本書,

是不是因為同是海鮮愛好者呢?

當然,

聶璜還極具想像力,

畢竟他是創作出了“史上最醜人魚”的畫師。

關於人魚的傳說那麼多,

聶璜偏偏選擇了最奇葩的那一種,

《海錯圖》裡,

聶璜還寫了:

一座海島有車輪一樣大的“海蜘蛛”,

漁民上島,

需要百十來號人一起去燒掉蜘蛛網,

否則會被粘住……

這是科普讀物《海錯圖》呢,

還是“怪獸災難片”的劇本?

閱歷如此豐富的聶璜,

當然也是一個“老司機”。

海上有一種常見的貝殼叫貽貝,

貽貝還有一個名字叫海夫人,

至於這個別稱是怎麼來的,

各處都沒有解釋。

但是這《海錯圖》裡就解釋了,

而且還是個極為三俗的解釋。

聶璜說它的肉啊,

狀類婦人隱物且有絨毛,

故號海夫人。

還配了“小贊”(配圖旁邊的小詩)給海夫人: 許多夫人,都沒丈夫,

海山誰伴,只有尼姑。

不得不說聶璜的詩實在寫得太爛了!

一個生活在中國最後盛世的閒人聶璜,

在畫完這本圖譜後就消失了,

他也只有這一部作品傳世。

由於日本侵華,故宮文物南遷,

輾轉中,全套四冊也分了家。

如今,

這本書的前三冊留在北京故宮,

第四冊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古代,

聶璜卻沒有走上科考入仕的路子。

他遊歷山川,著成這樣一本圖譜,

從此,

中國少了一個憋在家中日日苦讀的書生,

多了一本名留青史的有趣的奇書。

圖片源自網路公開資料

點擊閱讀,推薦文章

合作諮詢QQ:3159178733

憑著自己的興趣愛好,

跑遍大江南北,

經過幾十年積累,

聶璜最終在康熙三十七年(西元1698年)

完成了《海錯圖》。

他絕對算得上是生物學的狂熱發燒友了!

發燒友聶璜除了

對繪製海洋生物有著一腔熱愛,

記錄怎麼吃它們也是重視得很。

比如繪製石首魚(黃花魚)的時候,

連魚頭裡的兩塊耳石都畫出來了,

特別備註:頭中二石。(不能吃!)

另外他還備註:

我一邊吃魚一邊端詳它這頭骨,

發現有很多花紋,

所以我把這花紋也畫出來了。

吃魚的時候,

還不忘觀察魚的頭骨結構,

他這個吃貨當得很是高級。

他還記錄了很多吃海鮮的方法,

比如琉球國(今日本沖繩)吃馬鮫的做法是

“稍加鹽而曬乾以炙之”,

也就是烤魚幹。

清朝的皇帝們酷愛這本書,

是不是因為同是海鮮愛好者呢?

當然,

聶璜還極具想像力,

畢竟他是創作出了“史上最醜人魚”的畫師。

關於人魚的傳說那麼多,

聶璜偏偏選擇了最奇葩的那一種,

《海錯圖》裡,

聶璜還寫了:

一座海島有車輪一樣大的“海蜘蛛”,

漁民上島,

需要百十來號人一起去燒掉蜘蛛網,

否則會被粘住……

這是科普讀物《海錯圖》呢,

還是“怪獸災難片”的劇本?

閱歷如此豐富的聶璜,

當然也是一個“老司機”。

海上有一種常見的貝殼叫貽貝,

貽貝還有一個名字叫海夫人,

至於這個別稱是怎麼來的,

各處都沒有解釋。

但是這《海錯圖》裡就解釋了,

而且還是個極為三俗的解釋。

聶璜說它的肉啊,

狀類婦人隱物且有絨毛,

故號海夫人。

還配了“小贊”(配圖旁邊的小詩)給海夫人: 許多夫人,都沒丈夫,

海山誰伴,只有尼姑。

不得不說聶璜的詩實在寫得太爛了!

一個生活在中國最後盛世的閒人聶璜,

在畫完這本圖譜後就消失了,

他也只有這一部作品傳世。

由於日本侵華,故宮文物南遷,

輾轉中,全套四冊也分了家。

如今,

這本書的前三冊留在北京故宮,

第四冊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古代,

聶璜卻沒有走上科考入仕的路子。

他遊歷山川,著成這樣一本圖譜,

從此,

中國少了一個憋在家中日日苦讀的書生,

多了一本名留青史的有趣的奇書。

圖片源自網路公開資料

點擊閱讀,推薦文章

合作諮詢QQ:315917873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