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作家采風團“走進江淮生態大走廊”采風活動啟幕

記者:王璐 王鵬

攝影:莊文斌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 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去年11月, 由揚州首倡並率先實踐的“江淮生態大走廊”寫入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 報告提出, “在南水北調沿線高起點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 以此為主軸構築起江淮大地的生態安全屏障”。 這標誌著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正式上升為省級重大戰略。

目前, 江淮生態大走廊揚州境內部分總體規劃佈局為“一帶一廊”,

“一帶”為沿京杭大運河、高水河、芒稻河、廖家溝、夾江及周邊湖泊水系、濕地形成的生態帶;“一廊”為沿潼河、三陽河、新通揚運河、夾江形成的清水走廊, 總面積為1800平方公里。 涉及揚州的高郵、邗江、廣陵、江都、寶應5個縣(市、區)42個鄉鎮, 沿運河的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形成了一縱一橫兩條生態廊道, 也構成了揚州發展的主軸線。

昨天, 參加“走進江淮生態大走廊”采風活動的中國作家采風團抵達揚州, 並於下午走進個園、何園觸摸城市文化記憶。 3天時間裡, 10位采風團成員將走進江都、高郵, 感受揚州生態文明和文化建設的新發展、新成就。

“不是江南勝江南, 從此愧作蘇杭人”

——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

“不是江南勝江南, 從此愧作蘇杭人”

綠樹掩映著青磚灰瓦, 古街石板上光影婆娑。 行走在揚州的初夏中, 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不禁想起2003年與揚州的初次相遇。 “第一次來揚州正值煙花三月, 那時的揚州是一片明媚光景, 現在是初夏, 更多了幾分熱烈。 ”陳崎嶸說。

踏進個園, 陽光下的竹葉尤為青翠, 石縫中鑽出的小草更顯生機, 盛放的鮮花、別具匠心堆疊的四季假山, 倒映在水中, 一個園子裡, 春夏秋冬全賞遍。 沉醉于此情此景, 陳崎嶸不時用手機鏡頭將畫面定格, 感歎園子主人及設計者的匠心獨運、揚州園林的風格獨具。 身為詩人的他更是詩興大發,

讚揚州:不是江南勝江南, 從此愧作蘇杭人。

多年來, 一直關心網路文學方面工作、現為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主任的陳崎嶸, 將中國網路文學近20年的發展總結為:異軍突起、方興未艾、大浪淘沙、前途光明。

對於近年來除了歷史與玄幻等題材, 現實題材越發受到網路文學關注的現象, 陳崎嶸表示, 目前的網路文學仍以幻想類、綜合類為主, 而備受追捧的現實主義題材並不是特別多, 按照比例來說, 真正把現實主義寫得非常好的人就更少了。

“我們這一兩年正在逐漸作出導向, 希望更多的網路文學作者走向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 ”陳崎嶸說, 他相信現實題材的網路文學中會逐步湧現出更為優質的文本。

而在傳統文學中,

現實主義題材則是一個大類別。 如何將傳統文學中的現實題材作品和網路文學中的現實題材作品做一個區分呢?在陳崎嶸看來, 二者沒有絕對的界限, “傳統文學中的現實題材創作在與時俱進, 網路文學中的現實題材創作尚處於探索期”。

對於二者的異同, 陳崎嶸表示, 在內容和題材選擇上, 傳統作家大多通過“宏大敘事”來表達對問題、事件或現象的認知;而多數網路作家會進入尋常人不太關注、不太熟悉的領域, 選擇小視角、小事件、小人物, 進行“蜻蜓點水”式描繪, 表達對現代社會和現實生活的觀感。 在故事和情節設置上, 傳統作家比較注意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合理性和對人物性格塑造的必要性, 追求“真”的效果;而網路作家往往更多考慮故事情節的緊張刺激、新穎多變、出人意料,

怎麼吸引眼球怎麼寫……

“網路文學中不乏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 但從整體品質上看, 網路文學的現實題材創作較之傳統文學, 還有不小差距。 ”他說。

揚州一直就有生態文明的底子

——《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

大多數人對揚州的感受, 是一座文化名城。 其實, 這座城市的自然生態和文化氣質一樣被矚目千載。

“生態和文化是揚州的兩大特色。 在中國, 揚州是特別典型的人文和自然都很好的地方, 古代就是這樣。 ”《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說, 那時人們到揚州來, 不僅僅看的是這裡多有錢、多繁華, 而是城市的賞心悅目。

施戰軍說, 生態給人的內心帶來的愉悅和人文積累是一起的。 在文學藝術家心裡,如果一個地方只有人文歷史積澱,或者只有吃喝娛樂,是勾不起太多興趣的。古代詩詞就是從自然開始進入到寫人的故事,揚州就天然具備這樣的環境。

“今天到揚州回首歷史,你會發現,揚州一直就有生態文明這樣的底子,所以當現在有意識地來進行生態建設時,揚州又有了新的特色和成就,無論是市區還是周邊,都能體現這樣一個特點——詩情畫意。”

對於文化、文學,很多人喜歡,但總感覺太高雅,離自己很遠。對此,施戰軍說,文化是屬於潛移默化的、自然狀態的一種傳承,現在一提文化往往就是和專案、廟堂有關,其實,更多的文化就在生活中,在人民群眾那裡。

“那種把文化高原和民間文化隔開來的觀點是不對的。”施戰軍說,比如揚州的曲藝、小戲,就是民間發展出來的。這個城市本身就具有文化感,相應的高端一點的文化作品就是從中誕生而來。接地氣很重要,揚州有自己獨特的地氣,她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很重要、還活著的一個地方,在這裡生活的百姓一直就有文化自信。

希望看到更多揚州作家的文章

——《花城》雜誌社主編田瑛

希望看到更多揚州作家的文章

“大約在2003年,我跟團第一次到揚州,這座城市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雅致,來到這裡就不太想離開了,總覺著在這裡生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田瑛說,這座城市對於古跡的保護要超過很多城市,行走其中,容易讓人忘記時間的流逝。

田瑛回憶道,第一次來揚州也是一次文學采風,當時去了朱自清故居和汪曾祺故居。在田瑛看來,但凡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會知道朱自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實在太有名了,很多人都會背誦,即便後來忘卻了大半,但總歸能夠說出幾句其中的語句。“朱自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散文創作風尚,同時,他擁有高潔的人格。不管為人為文,都值得人們學習。”

田瑛說,他是湘西人士,自幼看著沈從文的文章長大,因此在後來走上文學之路後,也深受沈從文的影響。因為沈從文,田瑛對汪曾祺有了很深的瞭解。“汪曾祺的文章雖然不多,但是多為精品。”

作為中國文學期刊“四小名旦”之一的《花城》的主編,多年來,田瑛一直都在通過雜誌扶植年青一代作家,雜誌中的“花城出發”欄目,讓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作者自此打開了通往文學殿堂的大門。

“揚州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有著豐厚的文學創作資源,這裡的年輕作家不妨將寫作與城市相接壤。《花城》也曾發過一些揚州作家的文章,我也希望以後能夠在《花城》上看到更多的揚州作家的文章。”田瑛說,有志于文學創作的年青一代,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能瞧得見花開的一天。

朱自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河南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喬葉【人物專訪】

常年生活在河南的喬葉,一直以來對江南水鄉滿是憧憬,她說,這次一聽說來揚州采風,心裡歡喜不已。“大約10年前春節期間,我們全家人自駕來到揚州,遊覽了瘦西湖等景區,雖是短短一天的停留,揚州在心中留下的印象卻揮之不去。”

昨天下午,喬葉來揚途經瓜洲。“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這兩句詩一下子閃現在喬葉的腦海中。

“揚州這個城市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乾淨。雖然說煙花三月下揚州,但對我來說幾時來揚州都是美的。”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喬葉,先寫了10年散文,聲名鵲起時,又突然轉向小說創作10多年。20多年光陰水一樣流過,她一如既往,用流暢細膩的文字探索著人生。

曾經在《散文選刊》做過5年副主編的喬葉說,來揚州,自然會想起朱自清,他擁有深厚的文學涵養,他以散文聞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當今散文的發展生機勃勃,樣態豐富,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家,比如周曉峰等,他們不局限於一種寫作文體,盡力使散文貼近現實生活,表達方式又具有藝術性,為此做出了多種多樣的探索。

這是能激發寫作靈感的福地

——中國作協委員、上海作協理事、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薛舒

這是能激發寫作靈感的福地

薛舒是上海“70後”女作家,以中篇小說《暮紫橋下》《陽光下的呼喊》等步入文壇,至今共發表小說、散文等文字作品一百余萬字。身為上海人的她竟是第一次到揚州,“以前每一次要來揚州都因為種種特殊情況擋住了腳步,所以這次一踏上揚州的土地,就深深地被揚州人的幸福感所吸引”。

“相較於上海生活的緊迫感,揚州人生活很舒適,從居民的神情和言談舉止裡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薛舒表示,從走路帶著小跑的上海,來到安靜祥和的揚州,特別能感受到幸福指數的提高。

“揚州的綠化很好,老城區的保護也做得很出色,東關街上不少歷史文化古跡都修舊如舊。”在個園老宅子裡穿梭,薛舒對舊時揚州大戶人家的住宅結構很感興趣,從導遊的講解詞裡瞭解揚州的傳統民俗和風情,她在很多景點前都留下了倩影。

“我非常喜歡揚州,很想在揚州買房,喜歡這份安寧。”薛舒覺得揚州是個宜居的城市,也是能提供寫作靈感的福地。

揚州,保持住“原汁原味”

——蘇州市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葉彌

蘇州跟揚州雖相距不遠,但距離上一次葉彌來揚已是10多年前的事了。昨天下午,剛到揚州,走在古街古巷中,葉彌連連感歎:這些年,揚州經濟發展雖快,但它骨子裡還是潤的。尤其是古城區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慢生活”步調,“太難得了,希望揚州能把這種‘原汁原味’保持住”。

1997年,姜文根據葉彌的《天鵝絨》拍了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葉彌的名字因此被人們熟知。10年後再回頭看這次作品被翻拍的經歷,葉彌卻覺得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我從未覺得作品被拍成影視劇,是作家的一個里程碑。”在葉彌看來,作家就應該潛下心來,尋找自我和尋找適合自己的文字。

葉彌曾說:我註定是個流浪的孩子,是文學收留了我。在葉彌眼中,文學對自己是一種心靈上的收留,“文學是我的庇護所,是它收留了我,風雨再大,有它,我就沉靜”。

從1994年正式開始小說創作至今,在斷斷續續的寫作時光走過第23個年頭時,葉彌正在忙於一部從構思到完成歷時6年的長篇小說《風流圖卷》,探討的是關於“人性”的話題。

汪曾祺小說看似平淡內核卻豐富

——河北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楚

“這是我第二次來江蘇,第一次來揚州。”24日下午,剛剛從南寧參加完首屆“中國·湄公河國家文學論壇”的張楚便馬不停蹄來到了揚州。談及與揚州的情緣,張楚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參加高考,第一志願填報的就是揚州稅務學院,但未能如願就讀。

“這次受邀來揚,我第一時間就答應了,時隔20年,終於可以來揚州轉轉了。”張楚說,在揚泰國際機場前往下榻的賓館的路上,張楚第一時間就問司機,這兩天會不會去汪曾祺筆下的高郵。張楚說,早在1993年,自己還是高中生時,就買過一本汪曾祺散文集《蒲橋集》。讀後,張楚覺得這作者寫的文字雖短,但讀起來非常精細、有味道。

而張楚第一次系統讀汪曾祺是在2012年,友人相贈的一套《汪曾祺全集》至今還在他家中的書櫃裡。在他看來,汪曾祺的小說看似平淡,內裡卻是有著很多值得言說的內核,這種平淡是閱盡滄桑後的從容,兼之汪曾祺的學養,才會有了《大淖記事》《受戒》《異秉》等小說,而這些小說一般人是模仿不了的。

有溫婉清秀,也有錚錚鐵骨

——《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甯小齡

有溫婉清秀,也有錚錚鐵骨

“我來揚州,有99次了。”寧小齡開玩笑說道,“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這裡是百來不厭的”。

作為此次采風團的一員,寧小齡對揚州的生態保護早有瞭解。“揚州有很多令人念念不忘的景點,比如瘦西湖,多好啊,一個瘦字,就把揚州和杭州區分開來了,而且現在大家都是以瘦為美嘛!”

寧小齡說,不瞭解揚州的人,都會認為揚州景色秀麗,揚州人的生活也很舒適,好像整天都是“泡在湯湯水水”裡的,特別滋潤。“我對揚州的飲食文化很感興趣,和揚州一比,我們北方人生活得太粗糙了,揚州的一塊豆腐都能切出那麼多條絲來,食不厭精在這裡有著最好的解讀。”走進揚州之後,又能發現在溫婉清秀的外表下,揚州也有著錚錚鐵骨。比如史可法,比如朱自清,這些人物都是在民族危難時挺身而出的壯士,他們的故事都是流傳千古,名垂青史的。

除了生態的主題,寧小齡說揚州可寫的內容實在太多了。比如揚州的雕版印刷,這是一種文明的傳承方式,在其他地方早就絕跡了,可在揚州還在傳承,還在生生不息,這種對於文明的敬畏和延續,也讓寧小齡感歎不已。

揚州有沉潛于內心的古意

——《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馬小淘

“我去過20多個國家,國內也走過很多城市,像揚州這樣的生態之城,還是極為少見的。”馬小淘說,這幾年,她幾乎年年都來揚州,每次都會欣喜地發覺,這座城市更綠了、更美了。

現在國內不少城市,都在修復古建,但是在她看來,這樣那樣的古建看上去總有很多人工的痕跡。但是,到了揚州,那種沉潛于內心中的古意就被激發了出來。在揚州,你會發現這座城市對於古物的保護,是切實的。在道路中間,經常看到一兩株古樹被圍起來,這樣的保護理念,看上去就令人感到妥當。

在這次的采風之行中,有一站是高郵,而從高郵走出去的汪曾祺,現在也在不斷被人提及。“現在說是‘汪曾祺熱’,其實汪曾祺在文學圈從未被冷卻過。我們有時會說,某某作家寫得不夠好,那麼誰寫得好呢?汪曾祺呀!所以說,汪曾祺是一種代表,代表著一種文學的方向。在他身上,有鮮明的文學主張,在同時代的作家中,汪曾祺就是那種寫作風格獨特,因而會被記住的作家。”

作為《人民文學》的編輯,馬小淘坦言,現在國內文學期刊中,70後、80後已成為主力。“我也期待,在這批作家中,也能夠出現像汪曾祺這樣的傳世名家。”

在文學藝術家心裡,如果一個地方只有人文歷史積澱,或者只有吃喝娛樂,是勾不起太多興趣的。古代詩詞就是從自然開始進入到寫人的故事,揚州就天然具備這樣的環境。

“今天到揚州回首歷史,你會發現,揚州一直就有生態文明這樣的底子,所以當現在有意識地來進行生態建設時,揚州又有了新的特色和成就,無論是市區還是周邊,都能體現這樣一個特點——詩情畫意。”

對於文化、文學,很多人喜歡,但總感覺太高雅,離自己很遠。對此,施戰軍說,文化是屬於潛移默化的、自然狀態的一種傳承,現在一提文化往往就是和專案、廟堂有關,其實,更多的文化就在生活中,在人民群眾那裡。

“那種把文化高原和民間文化隔開來的觀點是不對的。”施戰軍說,比如揚州的曲藝、小戲,就是民間發展出來的。這個城市本身就具有文化感,相應的高端一點的文化作品就是從中誕生而來。接地氣很重要,揚州有自己獨特的地氣,她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很重要、還活著的一個地方,在這裡生活的百姓一直就有文化自信。

希望看到更多揚州作家的文章

——《花城》雜誌社主編田瑛

希望看到更多揚州作家的文章

“大約在2003年,我跟團第一次到揚州,這座城市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雅致,來到這裡就不太想離開了,總覺著在這裡生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田瑛說,這座城市對於古跡的保護要超過很多城市,行走其中,容易讓人忘記時間的流逝。

田瑛回憶道,第一次來揚州也是一次文學采風,當時去了朱自清故居和汪曾祺故居。在田瑛看來,但凡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人都會知道朱自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實在太有名了,很多人都會背誦,即便後來忘卻了大半,但總歸能夠說出幾句其中的語句。“朱自清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散文創作風尚,同時,他擁有高潔的人格。不管為人為文,都值得人們學習。”

田瑛說,他是湘西人士,自幼看著沈從文的文章長大,因此在後來走上文學之路後,也深受沈從文的影響。因為沈從文,田瑛對汪曾祺有了很深的瞭解。“汪曾祺的文章雖然不多,但是多為精品。”

作為中國文學期刊“四小名旦”之一的《花城》的主編,多年來,田瑛一直都在通過雜誌扶植年青一代作家,雜誌中的“花城出發”欄目,讓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作者自此打開了通往文學殿堂的大門。

“揚州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有著豐厚的文學創作資源,這裡的年輕作家不妨將寫作與城市相接壤。《花城》也曾發過一些揚州作家的文章,我也希望以後能夠在《花城》上看到更多的揚州作家的文章。”田瑛說,有志于文學創作的年青一代,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能瞧得見花開的一天。

朱自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河南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喬葉【人物專訪】

常年生活在河南的喬葉,一直以來對江南水鄉滿是憧憬,她說,這次一聽說來揚州采風,心裡歡喜不已。“大約10年前春節期間,我們全家人自駕來到揚州,遊覽了瘦西湖等景區,雖是短短一天的停留,揚州在心中留下的印象卻揮之不去。”

昨天下午,喬葉來揚途經瓜洲。“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這兩句詩一下子閃現在喬葉的腦海中。

“揚州這個城市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乾淨。雖然說煙花三月下揚州,但對我來說幾時來揚州都是美的。”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喬葉,先寫了10年散文,聲名鵲起時,又突然轉向小說創作10多年。20多年光陰水一樣流過,她一如既往,用流暢細膩的文字探索著人生。

曾經在《散文選刊》做過5年副主編的喬葉說,來揚州,自然會想起朱自清,他擁有深厚的文學涵養,他以散文聞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當今散文的發展生機勃勃,樣態豐富,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家,比如周曉峰等,他們不局限於一種寫作文體,盡力使散文貼近現實生活,表達方式又具有藝術性,為此做出了多種多樣的探索。

這是能激發寫作靈感的福地

——中國作協委員、上海作協理事、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薛舒

這是能激發寫作靈感的福地

薛舒是上海“70後”女作家,以中篇小說《暮紫橋下》《陽光下的呼喊》等步入文壇,至今共發表小說、散文等文字作品一百余萬字。身為上海人的她竟是第一次到揚州,“以前每一次要來揚州都因為種種特殊情況擋住了腳步,所以這次一踏上揚州的土地,就深深地被揚州人的幸福感所吸引”。

“相較於上海生活的緊迫感,揚州人生活很舒適,從居民的神情和言談舉止裡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薛舒表示,從走路帶著小跑的上海,來到安靜祥和的揚州,特別能感受到幸福指數的提高。

“揚州的綠化很好,老城區的保護也做得很出色,東關街上不少歷史文化古跡都修舊如舊。”在個園老宅子裡穿梭,薛舒對舊時揚州大戶人家的住宅結構很感興趣,從導遊的講解詞裡瞭解揚州的傳統民俗和風情,她在很多景點前都留下了倩影。

“我非常喜歡揚州,很想在揚州買房,喜歡這份安寧。”薛舒覺得揚州是個宜居的城市,也是能提供寫作靈感的福地。

揚州,保持住“原汁原味”

——蘇州市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葉彌

蘇州跟揚州雖相距不遠,但距離上一次葉彌來揚已是10多年前的事了。昨天下午,剛到揚州,走在古街古巷中,葉彌連連感歎:這些年,揚州經濟發展雖快,但它骨子裡還是潤的。尤其是古城區還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慢生活”步調,“太難得了,希望揚州能把這種‘原汁原味’保持住”。

1997年,姜文根據葉彌的《天鵝絨》拍了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葉彌的名字因此被人們熟知。10年後再回頭看這次作品被翻拍的經歷,葉彌卻覺得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我從未覺得作品被拍成影視劇,是作家的一個里程碑。”在葉彌看來,作家就應該潛下心來,尋找自我和尋找適合自己的文字。

葉彌曾說:我註定是個流浪的孩子,是文學收留了我。在葉彌眼中,文學對自己是一種心靈上的收留,“文學是我的庇護所,是它收留了我,風雨再大,有它,我就沉靜”。

從1994年正式開始小說創作至今,在斷斷續續的寫作時光走過第23個年頭時,葉彌正在忙於一部從構思到完成歷時6年的長篇小說《風流圖卷》,探討的是關於“人性”的話題。

汪曾祺小說看似平淡內核卻豐富

——河北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張楚

“這是我第二次來江蘇,第一次來揚州。”24日下午,剛剛從南寧參加完首屆“中國·湄公河國家文學論壇”的張楚便馬不停蹄來到了揚州。談及與揚州的情緣,張楚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參加高考,第一志願填報的就是揚州稅務學院,但未能如願就讀。

“這次受邀來揚,我第一時間就答應了,時隔20年,終於可以來揚州轉轉了。”張楚說,在揚泰國際機場前往下榻的賓館的路上,張楚第一時間就問司機,這兩天會不會去汪曾祺筆下的高郵。張楚說,早在1993年,自己還是高中生時,就買過一本汪曾祺散文集《蒲橋集》。讀後,張楚覺得這作者寫的文字雖短,但讀起來非常精細、有味道。

而張楚第一次系統讀汪曾祺是在2012年,友人相贈的一套《汪曾祺全集》至今還在他家中的書櫃裡。在他看來,汪曾祺的小說看似平淡,內裡卻是有著很多值得言說的內核,這種平淡是閱盡滄桑後的從容,兼之汪曾祺的學養,才會有了《大淖記事》《受戒》《異秉》等小說,而這些小說一般人是模仿不了的。

有溫婉清秀,也有錚錚鐵骨

——《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甯小齡

有溫婉清秀,也有錚錚鐵骨

“我來揚州,有99次了。”寧小齡開玩笑說道,“這座城市給我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這裡是百來不厭的”。

作為此次采風團的一員,寧小齡對揚州的生態保護早有瞭解。“揚州有很多令人念念不忘的景點,比如瘦西湖,多好啊,一個瘦字,就把揚州和杭州區分開來了,而且現在大家都是以瘦為美嘛!”

寧小齡說,不瞭解揚州的人,都會認為揚州景色秀麗,揚州人的生活也很舒適,好像整天都是“泡在湯湯水水”裡的,特別滋潤。“我對揚州的飲食文化很感興趣,和揚州一比,我們北方人生活得太粗糙了,揚州的一塊豆腐都能切出那麼多條絲來,食不厭精在這裡有著最好的解讀。”走進揚州之後,又能發現在溫婉清秀的外表下,揚州也有著錚錚鐵骨。比如史可法,比如朱自清,這些人物都是在民族危難時挺身而出的壯士,他們的故事都是流傳千古,名垂青史的。

除了生態的主題,寧小齡說揚州可寫的內容實在太多了。比如揚州的雕版印刷,這是一種文明的傳承方式,在其他地方早就絕跡了,可在揚州還在傳承,還在生生不息,這種對於文明的敬畏和延續,也讓寧小齡感歎不已。

揚州有沉潛于內心的古意

——《人民文學》雜誌社編輯馬小淘

“我去過20多個國家,國內也走過很多城市,像揚州這樣的生態之城,還是極為少見的。”馬小淘說,這幾年,她幾乎年年都來揚州,每次都會欣喜地發覺,這座城市更綠了、更美了。

現在國內不少城市,都在修復古建,但是在她看來,這樣那樣的古建看上去總有很多人工的痕跡。但是,到了揚州,那種沉潛于內心中的古意就被激發了出來。在揚州,你會發現這座城市對於古物的保護,是切實的。在道路中間,經常看到一兩株古樹被圍起來,這樣的保護理念,看上去就令人感到妥當。

在這次的采風之行中,有一站是高郵,而從高郵走出去的汪曾祺,現在也在不斷被人提及。“現在說是‘汪曾祺熱’,其實汪曾祺在文學圈從未被冷卻過。我們有時會說,某某作家寫得不夠好,那麼誰寫得好呢?汪曾祺呀!所以說,汪曾祺是一種代表,代表著一種文學的方向。在他身上,有鮮明的文學主張,在同時代的作家中,汪曾祺就是那種寫作風格獨特,因而會被記住的作家。”

作為《人民文學》的編輯,馬小淘坦言,現在國內文學期刊中,70後、80後已成為主力。“我也期待,在這批作家中,也能夠出現像汪曾祺這樣的傳世名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