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史上第一本人工智慧詩集已經問世,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詩歌?

“少女詩人小冰”最近出版了一本新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 這本詩集的亮點在於, 小冰不是一個具體的詩人, 而是微軟人工智慧機器人。

她曾經使用化名在論壇發表自己的詩歌, 評論者都沒有懷疑作者竟然不是真人。 這次, 微軟乾脆出版了小冰的詩集, 139首, 讓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表詩集的非人類作者。

就像這幾天備受關注的AlphaGo對陣柯潔一樣, 人工智慧一次次衝擊著人類對自我的認識。 這一次, 它進行著前所未有的創造性活動——寫詩——我們姑且稱其為創造吧。 不過與AlphaGo不同, 小冰的詩歌遠遠沒有取得同等輝煌的勝利,

小冰的詩歌, 明眼人目前都能看出來其中的蒼白乏力, 然而, 人工智慧, 它終究是會進化的, 今天是小冰, 明天或許就會出現小冰2代或3代, 或許終有一天, 人工智慧完善到終極階段, 向世界輸出一本像模像樣的詩集。

所以, 我們該如何維護詩歌與靈魂的界限呢?我們又如何在感情維度上區別人類與人工智慧呢?

首先, 我們一起讀兩首小冰的詩作——

我的愛人哪

快把光明的燈擎起來了

那裡有美麗的天

問著村裡的水流的聲音

我的愛人在哪

因為我的紅燈是這樣的幻變

像是美麗的秘密

她是一個小孩子的歌唱

那時間的距離

撫養著她的冰冷的心

在熱的太陽光下

撫養著她的冰冷的心

在這一個人的靈府

隱合於大眾的金色的回音

在人間似蔔居於無光

你們的心地早已冰冷的風暴

我的眼睛看見自己的心

不過是幻夢的

——摘自《陽光失了玻璃窗》

看到小冰的詩歌, 會讓讀者的傳統認知變得困惑:這是真的詩歌嗎, 我們又如何判斷一段文字是否屬於詩歌?

的確, 這些詩歌符合格式, 風格近似, 因為它目前只學習了中國現當代詩人的詩歌(外殼), 所以閱讀效果比較單一。 但它終究是永遠年輕的人工智慧, 像“超能查派”, 有極強的學習力, 在未來它可能掌握所有的風格, 所有的語言, 即使是迥異的惠特曼, 蘭波, 特拉克爾, 希尼……只要一個晶片它就能掌握世界上所有詩人的風格。 然而, 問題是, 它能創作出第n+1種風格嗎, 它能否創作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的、沒有原型的風格?

《陽光失了玻璃窗》

作者:小冰

版本:湛盧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5月

這個問題, 就涉及到了詩歌的本質。 做詩和寫詩, 是不一樣的。 有了範本, 套路, 格式, 什麼人都能做詩, 而人工智慧擁有運算優勢, 會做得更快、更多。

但寫詩, 沒有任何範本可以參考, 因為詩人們最終向讀者呈現的並不是詩體文本, 而是靈魂。

靈魂, 是人與人之間最深邃的理解方式, 我們生命的所有秘密都埋藏在靈魂之內, 猶如秘密花園。 靈魂的探尋宛如一場孩子的尋寶遊戲, 我們沿著斷斷續續的蹤跡, 探尋土壤深處的秘密;靈魂猶如時間膠囊, 它不會死亡, 不會生銹, 當我們最終剝去表面的土壤, 發掘出靈魂最真實的樣子時, 我們便會因為抵達了理解生命的深處而心生狂喜。 藝術作為靈魂的花園, 讓我們避免了“攻殼機動隊”式的對靈魂無限追問的閉環, 讓我們得以觸摸靈魂的實在。

而我們作為人類, 其生命的所有節奏、躍動也與靈魂相呼應, 的確, 我們無法戰勝AlphaGo的演算法,

但AlphaGo永遠不能替代一個棋手身上的魅力, 正如射門機不能替代足球場上的前鋒明星, 我們不會崇拜它, 因為它不會在競爭的過程中有任何表情, 也不會在勝利後有任何令人激動的表現, 它無法打破功能性的界限。 小冰也是如此。 它能做詩, 但它不能寫詩, 不能主動去感受這個世界, 做詩, 無論於它還是與我們, 都沒有什麼意義。

而對於詩歌的本質, 下面的兩段文章, 會闡述更多的思考——

如果不能給你眼中的世界賦予一個詩的形式,

你本來就不必寫詩

撰文 | 王敖

王敖,北大中文系1999屆的畢業生、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美國衛斯理大學教師、安高詩歌獎得主、《讀詩的藝術》的編譯者、吉他手。

寫得好的詩人都會在每個詞上用力,轉動並把握方向。不僅是驅使它們去表達什麼,還要看你為它們做了什麼。如果這方面做得不夠,具體寫什麼題材,經驗和思想都是附庸風雅。借用奧登的話說,寫詩就是要給你使用的語言帶來榮耀。這不是說要詩人們去做語言遊戲,無視生活經驗,推卸現實責任。而是說,如果不能給你眼中的世界賦予一個詩的形式,你本來就不必寫詩。

實際上,只要有點寫作才能,誰都能看著新聞寫首詩。寫得好可以當新樂府,寫得不好,一本詩集就是點綴了感慨的故事會。說到底,生活經驗和思想是什麼呢,在進入詩歌以後它們都屬於一個意義發生的過程。它們並沒有在寫之前就完全定型,也不會在寫完之後立刻停止。如果有人把這些東西絕對化,就容易在詩歌裡自縛手腳。寫詩會變成給僵化的詩歌習氣站樁,無論他如何號稱先鋒,活動範圍都不超過20公分。

對一個詩人來說,儘量多接觸各種類型、風格的詩是必需的,包括動手去寫。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很多詩也不難實現。

就像一個爵士演奏家,給他其他類型的音樂,他也能勝任,並且可以融合進自己的理解。但他真正擅長的,仍然是自己發展多年的音樂類型和表現方式。讀某些作品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也會不自覺地預演自己在那個方向上的行進,如果沒有多少挑戰性,有時候都不會讀完。即使你也能寫,也不代表那是真正的進展。

另一種情況是,有的詩接近某一個時代語言的最大值,蘊涵異常豐富,就像會活動的城堡,從各個方向進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觀。那些偉大詩人的頂峰之作,不要說現在,將來也寫不了。但它們會提示你,它的某一個維度,就像從木星的光環裡抽出了一束異彩,可以帶你飄去另一個你嚮往的地方,讓你去另求新聲,並重塑自我。如果你能大概看到那種境地,但還達不到,這時候還是冷靜一點吧。

德里克·沃爾科特

詩集與詩人本質的“構建能力”

撰文 | 王家新

王家新,詩人,批評家,翻譯家。1957年生於湖北丹江口。著有詩集《紀念》《遊動懸崖》《王家新的詩》《未完成的詩》《塔可夫斯基的樹》,詩論隨筆集《人與世界的相遇》等,翻譯集《保羅· 蘭詩文選》等。

就寫作而言,讓我佩服的,是沃爾科特在其晚年還依然保持的“主題寫作”能力和構建能力。《白鷺》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92年)數年後出版的一部詩集。說到底,“諾獎”只是一個外部的評價,而詩人自己卻需要有一部書來“回顧自己、總結自己”,《白鷺》正是這樣一部詩集。它不是即興的、偶發的、盲目的寫作,而是調動了一生的資源,集中寫一個大的主題(雖然它又是複調的,多聲部的),這個主題即是時間的主題、記憶的主題、晚年的主題,最終,人的拯救的主題。當“白鷺”為他出現的時候,他活過的漫長歲月,他的哀傷,他的渴望,都為此做好了準備。

《白鷺》

作者: [聖露西亞] 德里克·沃爾科特

譯者: 程一身

版本: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當然,《白鷺》豐富的意義,它所紛呈的美,它在藝術上的創造,都遠遠超越了個人傳記的層面。正如那類變動不居的涉水飛禽,詩人也在過去與現在,神話與現實,永恆的古典之美與當下的衰敗之間穿行。他隨物賦形,從容而又滿懷好奇。很多詩人都寫過晚年主題,但沃爾科特展現給我們的,其色調要更豐富,也更動人,這正如他自己宣稱的:“紐約的每個人都生活在情景喜劇裡。/我生活在一部拉美小說裡”(《在鄉村》之二)。記得紮加耶夫斯基這樣說過“我站在路側。我不是要知道,我要看見”(大意),而沃爾科特把這一切表現得更為急切。他也像晚年的米沃什一樣,有一種感官的貪婪。實際上,對女性之美的渴望和讚美貫穿在這部詩集的許多詩篇中,它真實而又感人地表現了一個近80歲的老年人的生之留戀。

這就是詩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他不斷地上路,不斷地變換場景。他置身於時間和空間的無窮中,要儘量捕捉到廣闊世界的美。他要抓住那一個個瞬間,以達成他所說的對“恩賜”的領受,並以此對抗時間的消逝,人生的虛無。

人生的依據在於身體,而詩歌的魅力在於想像,在於“語言的歡樂”。“一位女神/典雅的軀體,她短暫的訪問愉悅了塵世”(《在義大利》之二),詩人知道什麼才是能給他也給讀者帶來至高愉悅的東西。層出不窮的精彩的比喻,是沃爾科特的一個標記,而在這一切之上,他還展開了更為奇異的想像力,並由此帶出了激越的音調:

在夜裡,星星

是漁人遙遠的篝火,不是輝煌的城市,

熱那亞,米蘭,倫敦,馬德里,巴黎,

而是捕蟹者的火把……

(《消失的帝國》之二)

多麼動人!這已不是一般的想像,這是存在的提升和轉化。這是一個詩性宇宙的敞開!

這就是“沃爾科特的旅行”。他不僅要為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氣和力量,他也要以語言的神奇創造,賦予古老的傳統以新的活力。詩人來到荷蘭:“我想重畫/佛蘭德人這些紅潤的臉龐,即使它已被/弗蘭斯·海爾斯、魯本斯、倫勃朗畫過”(《在阿姆斯特丹》之二)。我們不要忘了,沃爾科特同時是一位畫家,“反復讚美出沒在那不勒斯/一堵陶磚牆上的光”,就是他的神聖職責,他要使那“無法把握的黃昏”的每個角落“都閃耀著一位業餘畫家的丁香紫與橙黃”(《在義大利》之十二)。而“奇跡”會顯現的,它會回應這樣一位元詩人的語言召喚和魔法:“他們從畫中湧出……/他們沉默的語言突然變得喧鬧”,而“那個/逗留在商店門口陰影裡的人,瞄一眼,/簡直是一位棕褐色少女或在溫泉入口的普洛塞爾皮娜”(《在卡普里島》)。普洛塞爾皮娜,這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這是羅馬神話中的冥後,而一位當代的俄耳甫斯憑藉神力把她重又帶回了人間,並且帶到了“溫泉入口”。

在一篇評介沃爾科特的書評《潮汐的聲音》中,布羅茨基一開始就這樣說道:“因為文明是有限的,因此,當不再擁有中心文明時,每一種文明的生命都有一刻露面。在這樣的時代,使文明免於崩潰的不是軍團而是語言,如羅馬文明,或更早,古希臘時期的希臘。在這樣的時代,保存文明的工作乃是由外省人,由身處邊緣的人們完成的。與眾所相信的相反,邊緣地區並非世界結束的地方——而正是世界闡明自己的地方。”

這樣的話不僅十分精彩,也從一個更大的範圍闡明了沃爾科特這樣的詩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導語撰文:宮子;引用文章原發表於《新京報·書評週刊》。編輯:小鹽。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王敖,北大中文系1999屆的畢業生、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美國衛斯理大學教師、安高詩歌獎得主、《讀詩的藝術》的編譯者、吉他手。

寫得好的詩人都會在每個詞上用力,轉動並把握方向。不僅是驅使它們去表達什麼,還要看你為它們做了什麼。如果這方面做得不夠,具體寫什麼題材,經驗和思想都是附庸風雅。借用奧登的話說,寫詩就是要給你使用的語言帶來榮耀。這不是說要詩人們去做語言遊戲,無視生活經驗,推卸現實責任。而是說,如果不能給你眼中的世界賦予一個詩的形式,你本來就不必寫詩。

實際上,只要有點寫作才能,誰都能看著新聞寫首詩。寫得好可以當新樂府,寫得不好,一本詩集就是點綴了感慨的故事會。說到底,生活經驗和思想是什麼呢,在進入詩歌以後它們都屬於一個意義發生的過程。它們並沒有在寫之前就完全定型,也不會在寫完之後立刻停止。如果有人把這些東西絕對化,就容易在詩歌裡自縛手腳。寫詩會變成給僵化的詩歌習氣站樁,無論他如何號稱先鋒,活動範圍都不超過20公分。

對一個詩人來說,儘量多接觸各種類型、風格的詩是必需的,包括動手去寫。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很多詩也不難實現。

就像一個爵士演奏家,給他其他類型的音樂,他也能勝任,並且可以融合進自己的理解。但他真正擅長的,仍然是自己發展多年的音樂類型和表現方式。讀某些作品的時候,我們的頭腦也會不自覺地預演自己在那個方向上的行進,如果沒有多少挑戰性,有時候都不會讀完。即使你也能寫,也不代表那是真正的進展。

另一種情況是,有的詩接近某一個時代語言的最大值,蘊涵異常豐富,就像會活動的城堡,從各個方向進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觀。那些偉大詩人的頂峰之作,不要說現在,將來也寫不了。但它們會提示你,它的某一個維度,就像從木星的光環裡抽出了一束異彩,可以帶你飄去另一個你嚮往的地方,讓你去另求新聲,並重塑自我。如果你能大概看到那種境地,但還達不到,這時候還是冷靜一點吧。

德里克·沃爾科特

詩集與詩人本質的“構建能力”

撰文 | 王家新

王家新,詩人,批評家,翻譯家。1957年生於湖北丹江口。著有詩集《紀念》《遊動懸崖》《王家新的詩》《未完成的詩》《塔可夫斯基的樹》,詩論隨筆集《人與世界的相遇》等,翻譯集《保羅· 蘭詩文選》等。

就寫作而言,讓我佩服的,是沃爾科特在其晚年還依然保持的“主題寫作”能力和構建能力。《白鷺》為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92年)數年後出版的一部詩集。說到底,“諾獎”只是一個外部的評價,而詩人自己卻需要有一部書來“回顧自己、總結自己”,《白鷺》正是這樣一部詩集。它不是即興的、偶發的、盲目的寫作,而是調動了一生的資源,集中寫一個大的主題(雖然它又是複調的,多聲部的),這個主題即是時間的主題、記憶的主題、晚年的主題,最終,人的拯救的主題。當“白鷺”為他出現的時候,他活過的漫長歲月,他的哀傷,他的渴望,都為此做好了準備。

《白鷺》

作者: [聖露西亞] 德里克·沃爾科特

譯者: 程一身

版本: 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6月

當然,《白鷺》豐富的意義,它所紛呈的美,它在藝術上的創造,都遠遠超越了個人傳記的層面。正如那類變動不居的涉水飛禽,詩人也在過去與現在,神話與現實,永恆的古典之美與當下的衰敗之間穿行。他隨物賦形,從容而又滿懷好奇。很多詩人都寫過晚年主題,但沃爾科特展現給我們的,其色調要更豐富,也更動人,這正如他自己宣稱的:“紐約的每個人都生活在情景喜劇裡。/我生活在一部拉美小說裡”(《在鄉村》之二)。記得紮加耶夫斯基這樣說過“我站在路側。我不是要知道,我要看見”(大意),而沃爾科特把這一切表現得更為急切。他也像晚年的米沃什一樣,有一種感官的貪婪。實際上,對女性之美的渴望和讚美貫穿在這部詩集的許多詩篇中,它真實而又感人地表現了一個近80歲的老年人的生之留戀。

這就是詩人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他不斷地上路,不斷地變換場景。他置身於時間和空間的無窮中,要儘量捕捉到廣闊世界的美。他要抓住那一個個瞬間,以達成他所說的對“恩賜”的領受,並以此對抗時間的消逝,人生的虛無。

人生的依據在於身體,而詩歌的魅力在於想像,在於“語言的歡樂”。“一位女神/典雅的軀體,她短暫的訪問愉悅了塵世”(《在義大利》之二),詩人知道什麼才是能給他也給讀者帶來至高愉悅的東西。層出不窮的精彩的比喻,是沃爾科特的一個標記,而在這一切之上,他還展開了更為奇異的想像力,並由此帶出了激越的音調:

在夜裡,星星

是漁人遙遠的篝火,不是輝煌的城市,

熱那亞,米蘭,倫敦,馬德里,巴黎,

而是捕蟹者的火把……

(《消失的帝國》之二)

多麼動人!這已不是一般的想像,這是存在的提升和轉化。這是一個詩性宇宙的敞開!

這就是“沃爾科特的旅行”。他不僅要為自己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氣和力量,他也要以語言的神奇創造,賦予古老的傳統以新的活力。詩人來到荷蘭:“我想重畫/佛蘭德人這些紅潤的臉龐,即使它已被/弗蘭斯·海爾斯、魯本斯、倫勃朗畫過”(《在阿姆斯特丹》之二)。我們不要忘了,沃爾科特同時是一位畫家,“反復讚美出沒在那不勒斯/一堵陶磚牆上的光”,就是他的神聖職責,他要使那“無法把握的黃昏”的每個角落“都閃耀著一位業餘畫家的丁香紫與橙黃”(《在義大利》之十二)。而“奇跡”會顯現的,它會回應這樣一位元詩人的語言召喚和魔法:“他們從畫中湧出……/他們沉默的語言突然變得喧鬧”,而“那個/逗留在商店門口陰影裡的人,瞄一眼,/簡直是一位棕褐色少女或在溫泉入口的普洛塞爾皮娜”(《在卡普里島》)。普洛塞爾皮娜,這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這是羅馬神話中的冥後,而一位當代的俄耳甫斯憑藉神力把她重又帶回了人間,並且帶到了“溫泉入口”。

在一篇評介沃爾科特的書評《潮汐的聲音》中,布羅茨基一開始就這樣說道:“因為文明是有限的,因此,當不再擁有中心文明時,每一種文明的生命都有一刻露面。在這樣的時代,使文明免於崩潰的不是軍團而是語言,如羅馬文明,或更早,古希臘時期的希臘。在這樣的時代,保存文明的工作乃是由外省人,由身處邊緣的人們完成的。與眾所相信的相反,邊緣地區並非世界結束的地方——而正是世界闡明自己的地方。”

這樣的話不僅十分精彩,也從一個更大的範圍闡明了沃爾科特這樣的詩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導語撰文:宮子;引用文章原發表於《新京報·書評週刊》。編輯:小鹽。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