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盤點咸豐朝被降級的妃子:一位晉升皇貴妃,一位卻結局悲慘

清朝被降過級的後妃只有少數在本朝會恢復位分, 大部分只能默默接受殘酷的事實。 被降級的後妃也只有少部分有明確原因, 大部分都是莫名其妙, 所以可真是伴君如伴虎呀!下面就讓湘妹子帶您一起來看看咸豐朝的這兩位妃嬪, 她們同是被咸豐帝連降三級, 但兩人的命運卻完全不一樣。

玫貴妃, 徐佳氏, 正黃旗, 領催誠意之女, 宮女出身, 身份卑微, 但因生得頗有姿色, 甚是討得咸豐帝歡心, 咸豐三年(1853年)便被封為常在, 又後晉升為玫貴人, 從一介宮女長為貴人, 可見其多得皇帝的寵愛。 但是玫貴妃心性驕縱, 借著咸豐帝對她的寵愛, 居然肆意妄為, 虐待宮女, 還與太監隨意說笑調情, 這惹得咸豐帝龍顏大怒。

咸豐五年(1855年)四月二十四日將她降為常在, 過了二十多天, 皇帝對此事, 還是餘恨難消, 同年五月十七日又把她降為徐官女子(官女子, 其實就只是可以陪皇帝睡覺的女子)地位極其卑微, 相當於是突然從主子降為了奴隸。

一個月內一下接連被降三級, 對於一個在後宮拼命往上爬的人來說, 內心是多麼的崩潰, 然而玫貴妃雖然心中有怨氣, 但從不表現出來, 受此教訓表現得十分乖順, 咸豐帝見到她後感覺做得可能有點過分, 八天后就給她升為常在, 不久又升她為玫貴人, 且在咸豐八年(1858年)二月初五竟生下了一皇子, 咸豐帝龍顏大悅, 立即晉升她為玫嬪。

同治帝即位後, 她從玫嬪長為玫妃, 直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初八逝世, 享年53歲。 這樣的驟落驟起後還能安享晚年, 善始善終的妃嬪是少之又少。 而另外一位跟她一樣難姐難妹, 被連降三級後又有複升的妃嬪, 運氣卻不如她, 命運也是十分悲慘, 她就是英嬪。

英嬪, 伊爾根覺羅氏, 國子監祭酒彥昌的女兒, 咸豐二年四月選秀入宮被封為英貴人, 咸豐二年十一月初七日, 以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禧恩為正使, 內閣學士穆蔭為副使, 冊封為英嬪。 可見英嬪是一位非常有才識智慧的女子, 英嬪騎馬圖, 她頭戴雙眼花翎朝冠, 上身穿著帶箭袖的黃馬褂, 佩帶腰刀和荷包, 透著一股巾幗英雄的氣派。

可好景不長,咸豐三年九月英嬪被降為伊貴人,咸豐五年又被降為伊常在,不久又降為伊答應,可她被降的原因至今還是個謎,直到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才晉升為玶常在,還是沒能升為主子。

英嬪這接二連三的無故被降,整天是以淚洗面,鬱鬱寡歡,雖然被升為常在,但在升為常在兩個月後就憂鬱而亡了,死後因為園寢未建,她的彩棺也只能長期停在田村殯宮,在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二十五日她的彩棺才葬入定陵妃園寢,其寶頂位於後排最西端。

同樣是被降,一位死後升為皇貴妃,一位至死也停留在了常在的位分上,這兩種不同的命運,真是讓人感到唏噓不己!

可好景不長,咸豐三年九月英嬪被降為伊貴人,咸豐五年又被降為伊常在,不久又降為伊答應,可她被降的原因至今還是個謎,直到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才晉升為玶常在,還是沒能升為主子。

英嬪這接二連三的無故被降,整天是以淚洗面,鬱鬱寡歡,雖然被升為常在,但在升為常在兩個月後就憂鬱而亡了,死後因為園寢未建,她的彩棺也只能長期停在田村殯宮,在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二十五日她的彩棺才葬入定陵妃園寢,其寶頂位於後排最西端。

同樣是被降,一位死後升為皇貴妃,一位至死也停留在了常在的位分上,這兩種不同的命運,真是讓人感到唏噓不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