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黃建新談好監製的養成:一要懂報表,二要懂導演

編者按:今年1月, 在兩岸三地導演大理研討會上見到黃建新導演, 便相約在適當的時候做一個深度專訪。 後來陰差陽錯, 時間不斷後移, 直到他監製的電影《建軍大業》都快上映了, 這個採訪才得以完成。

38年前, 黃建新以編劇身份入行。 直到現在, 他仍保持著撰寫劇本的能力和習慣。 1985年首次獨立執導《黑炮事件》一舉成名, 之後成為第五代導演中美學風格獨特的一人。 他的作品數量不多, 但一直堅持用電影和時代對話。 上世紀90年代中期, 他開始有了另一個身份——監製。 通過與內地導演、香港導演、美國導演的合作,

尤其是近年來票房炸彈型影片不斷推出, 黃建新漸漸成為業內公認的中國電影第一監製。

黃建新

24日下午, 在西直門附近的黃建新辦公室, 影視獨舌記者採訪了他。 那天, 他談興甚濃, 說古論今, 與我們暢聊了兩個半小時。

《建軍大業》是一部“青春,

熱血”的戰爭片

黃建新監製, 劉偉強執導的《建軍大業》將於7月28日上映。

此前的《建國大業》(2009)和《建黨偉業》(2011), 黃建新都是導演之一。 《建軍大業》的生成, 與前兩部構成了“建國三部曲”。 黃建新表示, 前兩部都屬編年史, 《建國大業》橫跨四、五年, 《建黨偉業》橫跨十多年, 而此次《建軍大業》的故事集中在1927年, 差不多是從“四一二事變”到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這段時間。

黃建新將此片的關鍵字總結為:“燃, 青春, 熱血, 理想”。 這其實是由劇中人的年齡決定的, 當時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人風華正茂, 面對千瘡百孔的舊中國, 他們個個都是心懷救國之志的熱血青年。 從試映時不少90後觀眾的反應來看, 他們欣然接受了這種新鮮感。

在此前發佈的預告片中, 你可以明顯感覺到這是一部大場面“戰爭片”。 我們知道, 中國拍戰爭片, 傳統上是八一廠的煙火和爆炸班底最強, 90年代初的三部《大決戰》就是他們的手筆。 而電影市場化以來, 再拍大場面戰爭片, 往往會借重鄰國韓國的煙火團隊, 比如《集結號》。

黃建新說, “《建軍大業》用的是香港的煙火團隊, 他們每天都在研究、更新技術, 華語電影在這方面學得很快。 現階段的創作環境和創作者的欲望, 使許多人無法沉心靜氣十年磨一劍。 但還是有一些專心于手藝的匠人們, 達到了本專業的高水準。 他們是行業的稀缺資源, 這個大片裡的活兒還沒做完, 下一部大片已經來邀約。 ”他相信, 中國電影的市場容量足以使本土電影工業成長起來, 現在已經走在良性積累的路上。

《建軍大業》延續了前兩部“數星星”的陣容配備。 不僅有黃志忠、王景春等戲骨加盟, 還有劉昊然、馬天宇、歐豪、董子健等青年演員參與。 黃建新對年輕演員的表現予以肯定, “開拍前, 演員們統一進行軍事集訓, 三十多度的太陽下,

沒有人喊苦。 中暑的演員, 第二天早上又來了。 在騎馬、打槍、匍匐前進等訓練中, 小鮮肉和流量明星都不嬌氣。 ”

黃建新透露,選擇演員的標準便是“像”,團隊開會分析劇本時,會依據與演員的談話內容最後決定是否選用。細看之下,劉燁之于毛澤東,朱亞文之于周恩來,黃志忠之于朱德,王景春之于賀龍,劉昊然之於粟裕,等等,都還是有某種相似之處。

說到小鮮肉們在片中的表現,黃建新說了兩個字:勝任。他認為,電影具備商品屬性,在這個消費過程中,每個人享有平等的選擇權,“在創作的角度,你可以直接批評作品。但在消費角度,罵觀眾是不合適的”。

縱觀黃建新這幾年監製的影片,從《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動》到《建軍大業》,用類型片疊加主旋律是明顯的路向。“不管是徐克、林超賢,還是劉偉強導演,他們具備嫺熟的類型片手藝,適合做這樣的電影。”《建軍大業》本身的熱血氣質也深深感染了劉偉強,他篤信片中“為理想奮鬥獻身”的故事,在創作中投入了巨大的熱情。

該片自去年八月份開機,從開始拍攝的第一天至殺青的最後一天,幾乎全部按照計畫拍攝,連關機時間都是預先卡定的。在三個月的前期準備中,天氣因素都提前被納入預測與監控範圍,遍及不同城市的五大團隊各自開工,搭景按序完成,演員準時進出,工業化流水作業。

《建軍大業》的順利推進,相當程度上得益于黃建新作為監製所使用的一套標準化製作流程。

“中國好監製”的製作和創作秘訣

從1996年的《飛天》起,黃建新開始了監製之路。而他掌握了監製這一行當的訣竅,則是2002年與昆汀·塔倫蒂諾合作《殺死比爾》的時候。

此次合作使黃建新觀察到了好萊塢如何通過財務表格控制電影生產。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由於超時,有一個場景搭完沒有拍,製片人表示,用船運回美國,能擠出時間就補拍,否則就不再用這個場景。“我當時有些納悶,這要是按中國人的習慣,導演要拍完就得拍完,沒拍完不能撤景。我偷偷地問昆汀怎麼回事,他說他也沒辦法”,講到這裡,黃建新形象地聳了聳肩。

從那時起,黃建新明白了,在好萊塢,再大牌的導演也要受制於嚴格的工業體系。這樣雖然不保證產出傑出的作品,但可以保證生產效率和基本品質。深受啟發的黃建新,將美國人複雜的財務報表做了中國式的簡化,運用於之後的生產中。而他的這套表格,現在成了現在很多公司沿用的模本。

之後的《木乃伊3》也由黃建新擔任中方監製,取景於上海和延慶。在《追風箏的人》《墨攻》《投名狀》等影片的監製工作中,他逐步形成了成熟的體系。作為全透明的尊重投資者的財務體系,生產進度可以即時監控。對監製來說,將具體數額鎖定到計畫中的每一個細節後,只需盯住機動費用即可。而後建立的採買體系——採買由投資方選擇最信任的買家進行,其他人只負責加工和使用,也使財務工作簡單明瞭。“我有兩三個很好的製片人,都是按這個制度進行。當然也會批給製片主任一定的靈活金額,確保影片拍攝順利。”

作為“中國好監製”,黃建新還提出了“擋住投資方”的說法。“有時導演對付不了投資方太多意見,畢竟投資方不是創作者,也不是管理者,而導演作為藝術家很敏感,七嘴八舌的意見會形成干擾”。在他看來,監製需要充分瞭解導演,並為其盡力擋住影響其情緒的事情,“導演未剪完片子,我不會讓投資者來看,為的就是保護導演的創造性不受影響,他的句式和結構裡的含義需要完成。”

黃建新認為監製本質上就是製片人,他前面提到的工作流程也更多屬於製作的範疇。實際上,黃建新不同於一般製片人的特性還在於他是編劇和導演出身的“製片人”,他可以和導演進行專業探討,也可以通過編寫劇本的方式來影響和把控創作方向。

黃建新表示,作為監製,他通常在藝術層面不會干涉導演,只是在影片長度上有所堅持。他回憶道,監製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時,按照原計劃,在成片之外還有一場“大打”,但考慮到拍攝可能超期,以及片長會達到三個小時的問題,黃建新與徐克商量並達成共識,刪掉了那場打戲,把資金追加給夾皮溝大戰,將影片控制在了2小時20分鐘。

“每部戲做完我都會回溯”,黃建新說,“投資方看重我對生產進度的控制,當然還有市場上較高的成功率。有時候他們找我合作,我會說你把我不成功的作品也看一下,對你公平,對我也公平”。他爽朗地笑著說:“我是雙子座,好奇心比較重。我愛嘗試,不怕失敗。”說起自己的導演作品都有一定的“先鋒”氣質,“這是天性,我不要抑制我的天性。只要你信任我,我就敢試,看有沒有其他類型可以做。”

關於監製項目的選擇,黃建新說,“文藝片找我做監製時,我基本都會回絕。”他解釋道,前輩的建議或經驗會影響到創作者內心的藝術世界。一部小的文藝片,是創作者的世界。商業片,是大眾的世界。主流電影製作需要監製,但文藝片則不需要過度介入。“當獲取許多專業的高級的指導後,小的技巧也許會淹沒最初的創作靈感。像《心迷宮》等年輕導演創作的低成本作品,是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完成的,如果投資商給的資金和輔導多了反而可能會拍不好。”

初心不滅,好奇不減

談及當年喜歡上電影的契機,黃建新回憶說,當兵時,好友曾是圖書管理員,每逢禮拜天一起玩時便會把圖書館打開。在書裡,他感受到了蒙太奇理論的神奇。直至後來在西北大學念中文系時,遇見一位熱愛電影的老師,他便常與老師交流。有一天,老師問他“要不要去電影廠”?如此,黃建新被介紹至西安電影製片廠。

從業近40年,原先在西影廠文學部,1997年後調入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後合併至中影集團。從編劇至導演,再到監製,黃建新一直沒放下編劇的筆。多數情況下他用筆名創作,《智取威虎山》和《建軍大業》的署名編劇“黃欣”其實就是黃建新。在他看來,“幹好活兒”是最重要的。

8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影處在新時期以來第一波創作高潮的末端,出現了不同的電影表達手法。在大環境以現實主義題材為主的情況下,愛看理論與哲學書的黃建新對人類的“異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錯位》和《黑炮事件》在現實主義外衣下略顯先鋒。直至《輪回》的鏡像表達,他的電影都呈現出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

90年代,黃建新去澳大利亞悉尼做訪問學者,觀看了大量紀錄片後,他產生用新鮮手法記錄中國人社會狀態的想法,於是就有了《站直囉!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他坦誠地說,拍攝前面這些作品時都不需要分鏡頭腳本,在現場就有靈感。但拍攝後來的《五魁》,一部當時流行的民國背景的民俗電影時,便需要分鏡頭腳本。他說,“我發覺這可能是我的一個短板”。

從1999年到2005年,他導演了《說出你的秘密》《誰說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揚我》等寫知識份子的影片。然後便是眾所周知的《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這是他作為導演迄今為止的最後兩部長片。

過去10年,黃建新大部分時間都做監製。他說,也曾想找所高校,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年輕的學生們,“我的成功率還是大於失敗率的”。

除了創作,黃建新還是兩岸三地導演交流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從1992年的第一屆三地導演研討會至今年的大理研討會,他是少數幾個“全勤”的與會者之一。2003年到2011年,他擔任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為三地電影融合和交流做出巨大貢獻。在他辦公室的櫃子上,擺放著1992年首屆研討會時的珍貴合影。“1992年,我們在徐克家中第一次進行了關於《智取威虎山》的討論,後來我們一起做了這件事。”

在他看來,作者電影永遠是導演的藝術,商業電影更加複雜。比如未來電影,沒有CG難以完成。導演如同樂隊指揮,編劇有點像音樂作曲。他說,電影工業日漸龐大,受科學技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為我們的工業總追在別人後頭,不是尖端的,所以我們總往回看,在人際關係裡探尋,對未來電影不敏感。”

過去15年,中國電影走過了靠武俠大片支撐市場和小成本喜劇/愛情片打天下的兩個階段,現在面臨好萊塢商業巨制的衝擊,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黃建新說,“中國電影如果不做主流電影和工業大片,還將面對體量不夠的處境。我們不僅要看到好萊塢的視覺奇觀,還要看到對方對未來維度的文化追索。美國電影工業極具包容性,中國電影也應該秉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在互聯網語境下催生更多元、豐富的類型電影。”

【文/鄧雅萌】

版權聲明: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黃建新透露,選擇演員的標準便是“像”,團隊開會分析劇本時,會依據與演員的談話內容最後決定是否選用。細看之下,劉燁之于毛澤東,朱亞文之于周恩來,黃志忠之于朱德,王景春之于賀龍,劉昊然之於粟裕,等等,都還是有某種相似之處。

說到小鮮肉們在片中的表現,黃建新說了兩個字:勝任。他認為,電影具備商品屬性,在這個消費過程中,每個人享有平等的選擇權,“在創作的角度,你可以直接批評作品。但在消費角度,罵觀眾是不合適的”。

縱觀黃建新這幾年監製的影片,從《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動》到《建軍大業》,用類型片疊加主旋律是明顯的路向。“不管是徐克、林超賢,還是劉偉強導演,他們具備嫺熟的類型片手藝,適合做這樣的電影。”《建軍大業》本身的熱血氣質也深深感染了劉偉強,他篤信片中“為理想奮鬥獻身”的故事,在創作中投入了巨大的熱情。

該片自去年八月份開機,從開始拍攝的第一天至殺青的最後一天,幾乎全部按照計畫拍攝,連關機時間都是預先卡定的。在三個月的前期準備中,天氣因素都提前被納入預測與監控範圍,遍及不同城市的五大團隊各自開工,搭景按序完成,演員準時進出,工業化流水作業。

《建軍大業》的順利推進,相當程度上得益于黃建新作為監製所使用的一套標準化製作流程。

“中國好監製”的製作和創作秘訣

從1996年的《飛天》起,黃建新開始了監製之路。而他掌握了監製這一行當的訣竅,則是2002年與昆汀·塔倫蒂諾合作《殺死比爾》的時候。

此次合作使黃建新觀察到了好萊塢如何通過財務表格控制電影生產。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由於超時,有一個場景搭完沒有拍,製片人表示,用船運回美國,能擠出時間就補拍,否則就不再用這個場景。“我當時有些納悶,這要是按中國人的習慣,導演要拍完就得拍完,沒拍完不能撤景。我偷偷地問昆汀怎麼回事,他說他也沒辦法”,講到這裡,黃建新形象地聳了聳肩。

從那時起,黃建新明白了,在好萊塢,再大牌的導演也要受制於嚴格的工業體系。這樣雖然不保證產出傑出的作品,但可以保證生產效率和基本品質。深受啟發的黃建新,將美國人複雜的財務報表做了中國式的簡化,運用於之後的生產中。而他的這套表格,現在成了現在很多公司沿用的模本。

之後的《木乃伊3》也由黃建新擔任中方監製,取景於上海和延慶。在《追風箏的人》《墨攻》《投名狀》等影片的監製工作中,他逐步形成了成熟的體系。作為全透明的尊重投資者的財務體系,生產進度可以即時監控。對監製來說,將具體數額鎖定到計畫中的每一個細節後,只需盯住機動費用即可。而後建立的採買體系——採買由投資方選擇最信任的買家進行,其他人只負責加工和使用,也使財務工作簡單明瞭。“我有兩三個很好的製片人,都是按這個制度進行。當然也會批給製片主任一定的靈活金額,確保影片拍攝順利。”

作為“中國好監製”,黃建新還提出了“擋住投資方”的說法。“有時導演對付不了投資方太多意見,畢竟投資方不是創作者,也不是管理者,而導演作為藝術家很敏感,七嘴八舌的意見會形成干擾”。在他看來,監製需要充分瞭解導演,並為其盡力擋住影響其情緒的事情,“導演未剪完片子,我不會讓投資者來看,為的就是保護導演的創造性不受影響,他的句式和結構裡的含義需要完成。”

黃建新認為監製本質上就是製片人,他前面提到的工作流程也更多屬於製作的範疇。實際上,黃建新不同於一般製片人的特性還在於他是編劇和導演出身的“製片人”,他可以和導演進行專業探討,也可以通過編寫劇本的方式來影響和把控創作方向。

黃建新表示,作為監製,他通常在藝術層面不會干涉導演,只是在影片長度上有所堅持。他回憶道,監製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時,按照原計劃,在成片之外還有一場“大打”,但考慮到拍攝可能超期,以及片長會達到三個小時的問題,黃建新與徐克商量並達成共識,刪掉了那場打戲,把資金追加給夾皮溝大戰,將影片控制在了2小時20分鐘。

“每部戲做完我都會回溯”,黃建新說,“投資方看重我對生產進度的控制,當然還有市場上較高的成功率。有時候他們找我合作,我會說你把我不成功的作品也看一下,對你公平,對我也公平”。他爽朗地笑著說:“我是雙子座,好奇心比較重。我愛嘗試,不怕失敗。”說起自己的導演作品都有一定的“先鋒”氣質,“這是天性,我不要抑制我的天性。只要你信任我,我就敢試,看有沒有其他類型可以做。”

關於監製項目的選擇,黃建新說,“文藝片找我做監製時,我基本都會回絕。”他解釋道,前輩的建議或經驗會影響到創作者內心的藝術世界。一部小的文藝片,是創作者的世界。商業片,是大眾的世界。主流電影製作需要監製,但文藝片則不需要過度介入。“當獲取許多專業的高級的指導後,小的技巧也許會淹沒最初的創作靈感。像《心迷宮》等年輕導演創作的低成本作品,是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完成的,如果投資商給的資金和輔導多了反而可能會拍不好。”

初心不滅,好奇不減

談及當年喜歡上電影的契機,黃建新回憶說,當兵時,好友曾是圖書管理員,每逢禮拜天一起玩時便會把圖書館打開。在書裡,他感受到了蒙太奇理論的神奇。直至後來在西北大學念中文系時,遇見一位熱愛電影的老師,他便常與老師交流。有一天,老師問他“要不要去電影廠”?如此,黃建新被介紹至西安電影製片廠。

從業近40年,原先在西影廠文學部,1997年後調入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後合併至中影集團。從編劇至導演,再到監製,黃建新一直沒放下編劇的筆。多數情況下他用筆名創作,《智取威虎山》和《建軍大業》的署名編劇“黃欣”其實就是黃建新。在他看來,“幹好活兒”是最重要的。

8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影處在新時期以來第一波創作高潮的末端,出現了不同的電影表達手法。在大環境以現實主義題材為主的情況下,愛看理論與哲學書的黃建新對人類的“異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錯位》和《黑炮事件》在現實主義外衣下略顯先鋒。直至《輪回》的鏡像表達,他的電影都呈現出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

90年代,黃建新去澳大利亞悉尼做訪問學者,觀看了大量紀錄片後,他產生用新鮮手法記錄中國人社會狀態的想法,於是就有了《站直囉!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他坦誠地說,拍攝前面這些作品時都不需要分鏡頭腳本,在現場就有靈感。但拍攝後來的《五魁》,一部當時流行的民國背景的民俗電影時,便需要分鏡頭腳本。他說,“我發覺這可能是我的一個短板”。

從1999年到2005年,他導演了《說出你的秘密》《誰說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揚我》等寫知識份子的影片。然後便是眾所周知的《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這是他作為導演迄今為止的最後兩部長片。

過去10年,黃建新大部分時間都做監製。他說,也曾想找所高校,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年輕的學生們,“我的成功率還是大於失敗率的”。

除了創作,黃建新還是兩岸三地導演交流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從1992年的第一屆三地導演研討會至今年的大理研討會,他是少數幾個“全勤”的與會者之一。2003年到2011年,他擔任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為三地電影融合和交流做出巨大貢獻。在他辦公室的櫃子上,擺放著1992年首屆研討會時的珍貴合影。“1992年,我們在徐克家中第一次進行了關於《智取威虎山》的討論,後來我們一起做了這件事。”

在他看來,作者電影永遠是導演的藝術,商業電影更加複雜。比如未來電影,沒有CG難以完成。導演如同樂隊指揮,編劇有點像音樂作曲。他說,電影工業日漸龐大,受科學技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為我們的工業總追在別人後頭,不是尖端的,所以我們總往回看,在人際關係裡探尋,對未來電影不敏感。”

過去15年,中國電影走過了靠武俠大片支撐市場和小成本喜劇/愛情片打天下的兩個階段,現在面臨好萊塢商業巨制的衝擊,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黃建新說,“中國電影如果不做主流電影和工業大片,還將面對體量不夠的處境。我們不僅要看到好萊塢的視覺奇觀,還要看到對方對未來維度的文化追索。美國電影工業極具包容性,中國電影也應該秉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在互聯網語境下催生更多元、豐富的類型電影。”

【文/鄧雅萌】

版權聲明: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交流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